簡介
動物作為一種生物,它同樣代表這一生命的特徵。
動物資源是
生物圈中一切動物的總和。通常包括馴養動物資源(如牛、馬、羊、豬、驢、騾、駱駝、家禽、兔、珍貴
毛皮獸等)、水生動物資源(如
魚類資源、
海獸與鯨等)及
野生動物資源(如野生
獸類和鳥類等)。它與人類的經濟生活關係密切,不僅可提供肉、乳、皮毛和畜力,而且是發展食品、輕紡、醫藥等工業的重要原料。野生動物資源在維持生物圈的生態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中國
我國具有多種氣候條件,從寒溫帶、溫帶、
暖溫帶、亞熱帶到熱帶,以及西部高原的東原帶,植被隨氣候條件相應變化,動物生活的外界環境極為多樣,因而,動物種類非常豐富,
特產種類也比較多。世界現有哺乳動物20個目,4140種,而我國有14目,430種,約占全球種類的10.72%,其中有些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下面是對我國哺乳動物資源的簡單描述:
東北西部
東北附近
內蒙地區
西北部
羌塘高原
西南區
包括四川兩部,
昌都地區東部;北起療海、甘肅南緣,南抵雲南北部,即
橫斷山脈部分,西至喜馬拉雅的南坡
針葉林帶以下的山地。境內布滿高峽谷,地形起伏大,自然條件的垂直差異顯著。因而本地區動物也以明顯垂直變化為特徵。大熊貓和
小熊貓為本地區的典型代表,特別是大熊貓科為我國特有,大熊貓分布於橫斷山脈的中部和北部,並向東延伸至
秦嶺南坡,小熊貓分布於整個橫斷山脈,並向西伸至喜馬拉雅山,以及
緬甸等國。食蟲目的(鼠句)鼴、多齒(鼠句)鼴、長尾(鼠句)鼴、
甘肅鼴、川(鼠句)、蹼麝(鼠句)等單型屬種類和非單型屬中的背紋(鼠句)(鼠青)、四川
水麝(鼠句)和幾種長尾(鼠句)等,種類的分布範圍,與大熊貓分布範圍大致相同,均從
橫斷山脈為分布中心,故橫斷山脈是較古老的動物保存得最多的地區。因而可能是物種保存中心或形成中心。類似於大熊貓分布範圍的還有
白臀鹿,
嚙齒類中包括
鼯鼠、
灰鼯鼠、掠足鼯鼠、
側紋岩松鼠、四川
田鼠、
溝牙田鼠以及多種
絨鼠。類似於
小熊貓分布範圍的有
羚牛、
林麝、在嚙齒類有麗鼯鼠,黑白鼯鼠。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南坡有塔爾羊、
錫金松田鼠、錫金長尾(鼠句)和印度長尾(鼠句)。此外還有
長尾葉猴、紅
斑羚和菲氏鹿。以上種類中,大多為我國所特有。
四川以東
華南區
畜禽資源
畜禽包括牲畜與家禽等。畜禽按
馴化時間和程度分為三類,即較早期馴化物種(24種)、較晚期馴化物種(16種)、近緣
野生種(14種)。物種內具有豐富遺傳
變異和不同經濟性狀的品種或類群,構成畜禽種質資源。畜禽種質資源是生物種質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生存、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所需食物的最直接來源。畜禽為人類提供必需的肉、蛋、奶、蜜、毛、皮、絲等優質產品。據
測算,在畜禽生產過程中,種質資源貢獻占40%以上的份額。
中國畜牧業有著悠久的歷史,主要畜禽品種和產品已成為人們必需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由於中國多樣化的地理、
生態、氣候條件、眾多的民族及不同的生活習慣,加之長期以來經過廣大勞動者的馴養和精心選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畜禽品種資源。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就著手畜禽品種資源調查。1976年
農業部組織全國農、科、教部門開展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畜禽品種資源調查,歷時九載,基本摸清了全國大部地區的品種資源狀況。
編纂出版了《中國豬品種志》、《中國牛品種志》、《中國羊品種志》、《中國家禽品種志》、《
中國馬驢品種志》。1995年又對中國西南、西北部的偏遠地區進行了一次為期4年的畜禽資源補充調查,發現了79個新
遺傳資源群體。根據品種資源調查及2001年“中國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審核,中國畜禽遺傳資源主要有豬、雞、
鴨、鵝、特禽、
黃牛、
水牛、
氂牛、
獨龍牛、
綿羊、
山羊、馬、驢、
駱駝等20個物種,總計574個品種,其中地方品種437個(占76.13%),培育品種62個(占10.80%),引進品種有75個(占13.06%)。畜禽資源調查為制定有關保護、合理開發利用政策及
畜牧業整體發展規劃,開展國際畜牧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了必要的科學依據。近20年來,中國加強了對畜禽品種資源的基礎研究,開展了部分畜禽品種的種質特性和
遺傳距離測定等方面的系統研究,並在畜禽系統保種理論和保種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為中國開展畜禽品種資源的保存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撐。
1983年已確認滅絕的資源有
九斤黃雞、塘腳牛、陽壩牛、深縣豬、高台牛、棗北大尾羊、項城豬、太平雞、臨桃雞、武威鬥雞等。
1994年國務院頒布了《
種畜禽管理條例》,隨後
農業部出台了實施細則,不少省(直轄市、自治區)也制定了相關的管理辦法。為貫徹落實《條例》的有關要求,加強畜禽
遺傳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農業部成立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會,公布了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並為這些品種確認了一批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場(區)。
在收集的456個畜禽品種(類群)中,有191個群體數量處於不同程度下降,滅絕的有9個。在數量下降品種(類群)中,受到嚴重威脅的有47個,需採取緊急保護措施。受到較大威脅的有36個,受到威脅有14個;58個受到潛在威脅。 對國家級畜禽保護名錄的品種,以保護場或保護區的方式進行活體保護。對《中國豬品種志》記載的
地方品種進行了
遺傳距離評估。建立了中國畜禽網路信息系統。
經濟動物
特種經濟動物按用途主要分為肉用、毛用、皮用、藥用、觀賞用、狩獵用、役用、繭絲用等。我國特種經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人工養殖的特種經濟動物包括52個種,140多個亞種,1200多個品種(類型)。
20世紀50年代開展了有關特種經濟動物資源利用研究,先後成立了
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1951年)、毛皮獸研究所(1959年)、
蜜蜂研究所(1958年)、吉林特產研究所(1956年)和吉林特產學院(1958年)。在“變野生為家養、家植”的政策指導下,開展了珍貴、稀有、經濟價值高的特種經濟動物資源的收集、保存、利用工作,先後開展了東北、華北、
西北地區特種經濟動物資源調查,收集了
梅花鹿、
馬鹿、
白唇鹿、
馴鹿、
麋鹿、
林麝、
馬麝、
藏獒、狍、
豬獾、
紫貂、
水貂、
赤狐、
藍狐、
烏蘇里貉、
白貉、
麝鼠、
艾虎、中國
白兔、
果子狸、
丹頂鶴、
天鵝、
大雁、
雉雞、
綠頭鴨等特種經濟動物資源20多種。“茸鹿馴化放養”、“紫貂籠養繁殖”、“雉雞引種馴化”、“林麝養殖技術”等多項技術受到政府高度重視。特種經濟動物資源的研究推動了我國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業的發展。茸鹿飼養數量由1951年的2100隻發展到146萬隻。近20年來形成了年生產2000萬隻的肉雉雞飼養業。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加強了蠶品種資源的基礎研究,先後對部分種質資源進行多項性狀調查和評價,闡明了多項性狀相關性和遺傳規律;發掘出20多項特殊性狀的優良素材300餘份,創建了7類新種質。1986年以
蜜蜂形態、生態、生物學特性為依據,將
中華蜜蜂分為:東方
亞種、西藏亞種、阿壩亞種和海南亞種等5個亞種和生態類型。
共有23個保種場(庫),其中蠶種質庫1個、蜂種保種場7個、鹿類保種場8個、毛皮動物保種場3個、特禽保種場3個、動物生殖細胞庫1個。保存的種質資源種類及數目:蠶種680份,其中
基因突變系統200份、
測交系10個、近等
基因系10個、
地方品種96份、國外引進品種152份、改良種177份、多化性品種15份,
蓖麻蠶20個。鹿類動物29個品種(類型),其中梅花鹿11個、
馬鹿8個、
白唇鹿2個、
馴鹿4個、
林麝2個、
馬麝1個、狍1個,共有動物3900頭;保存冷凍精液2310頭份。毛皮動物22個品種(類型),其中
紫貂2個、
水貂4個、赤狐2個、
銀黑狐2個、
藍狐2個、
烏蘇里貉2個、
白貉1個、
麝鼠2個、
艾虎1個、
豬獾1個、中國兔3個、
果子狸1個,共有動物2600隻;保存冷凍精液1120頭份。珍禽12個品種(類型),其中
山雞6個、
綠頭鴨2個、
鷓鴣2個、
孔雀2個,共有動物1200隻;保存冷凍精液432份。
蜜蜂資源850份、
熊蜂資源3種300份。分別建立了蠶、蜂、特種動物3個資料庫。
2001年通過開展相關研究,發現優良性狀資源118份。創建了一批具有國內國外領先水平的種質,如蠶的抗氟種質、蜜蜂抗蟎種質、鹿的抗腐蹄病種質、狐的優質毛絨種質、
林麝的高泌香種質等。
水生動物
水生動物資源是指生存於自然水域及人工養殖水體中的野生或經人工培育和遺傳改良及引進的水生動物群體和個體的總稱,其中包括具有經濟價值和可開發利用的漁業水生動物。水生動物資源是漁業最基本的生產對象,其中魚類資源在水生動物資源中占重要地位,是保證
水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中國有豐富的水生動物資源,其水產品總產量自1990年起一直居世界首位。水生動物富含蛋白質、不飽和
脂肪酸和
生物活性物質,是提高人類健康素質、保證人類蛋白質食物安全的重要部分。
1949年後,特別是近20多年,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初步摸清了中國水生動物種類、分布和資源狀況。自80年代起,國家將水生動物資源的研究列入攻關計畫,進行了魚類
考種,從個體到群體、從細胞到分子水平的種質資源鑑定技術和保存技術的研究,初步掌握了幾十種魚類的特異種質以及開發利用技術。建立了一批天然
生態庫、人工生態庫和原良種保存基地(場),保存、鑑定和評價了一大批對中國
水產養殖業產量提高有重大作用的種類。
世界水生動物有15萬種,其中魚類2萬種、
甲殼類3萬種、軟體類10萬種。中國分類、描述海水魚類3048種,分屬40目288科1077屬,其中有一定研究價值1700餘種。南海約1550種、東海約727種、
黃海和
渤海約289種。中國的
土著種79種,其中南海16種、東海20種、南海和東海共有種26種、黃渤海17種。中國特有種15種。已保存73種,已開發養殖的44種,一些種類已成為重要養殖種類。海水
甲殼類有蝦類300餘種、
磷蝦類42種、
蟹類600餘種。在蝦類中,常見種有266種,分布於南海231種、東海124種、黃渤海69種,已保存約20餘種,已開發養殖約5-6種(包括引進種)。在蟹類中,已分類、描述的約100餘種,有一定研究的約50種,有2-3種已保存和開發養殖。已分類、描述的
頭足類約91種,其中南海約73種、東海約64種、黃渤海20種,主要是暖水性和暖溫性種類,有6種是主要漁業對象,還沒有保存和人工養殖。已分類和描述的軟體動物約有2500餘種,其中有一定研究價值500種,特別是
牡蠣、
扇貝、貽貝、蚶、蟶和
珠母貝等貝類149種是中國的重要經濟種,已保存和開發養殖的約30種(包括引進種)。
世界有淡水魚類8411種。中國已分類、描述的淡水魚類有804種,分屬13目39科232屬,其中以中國特有的
鯉形目種類最多,有623種,占中國淡水魚類的77.2%。與歐美相近的種類有
鮭形目魚類22種(5科14屬)、
鱘形目魚類7種(2科3屬)。在這些魚類中,已深入研究的140種,其中
長江水系約44種,
黃河水系約22種,
珠江水系約30種,
黑龍江水系約40種。已保存和開發養殖的約60餘種,是中國
淡水養殖的重要品種,其產量約占中國淡水魚養殖產量的80%以上。淡水
甲殼類已分類、描述的蝦類60種(7屬),其中米蝦33種、
沼蝦18種、蟹類2種,其中3-5種已保存和開發養殖(包括引進種)。軟體類有
腹足綱99種、
瓣鰓綱70種,已保存和開發養殖2-3種。
爬行類中有鱉2種、龜34種,已保存和開發養殖的10餘種。
近50多年來,中國先後育成海、淡水水生動物新品種40種。從國外引進漁業水生動物118種,其中魚類89種(25科),
龜類7種(7科)、蝦類10種(3科)和貝類12種(9科),一些種已成為重要養殖種。
近20多年來,由於水域環境污染和捕撈過度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漁業生物資源受到嚴重損害。由於陸源污染物排放,中國海域的部分近岸、河口及內灣和江河、湖泊的產卵場、
索餌場及
洄游通道受到
磷、
無機氮、
石油類、揮發性酚和
重金屬等的污染,
赤潮頻發使一些漁業水域功能減弱,
漁業資源和養殖業受到危害。僅1999和2000兩年內共發生
漁業污染事故2067起,
直接經濟損失10.6億元;年捕撈產量損失約50萬噸約30億元。80年代長江淡水魚捕撈產量不及50年代1/2。保護和搶救水生動物資源已十分緊迫。
農業部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性措施,公布了“
漁業法”、“
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等,並積極參與“國際
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海洋漁業先後實施了捕撈產量“零”和“負”增長的措施,在各個海區實施了
禁漁區和
禁漁期,使海洋漁業資源得到一定恢復。1991年以來,農業部啟動了建設國家水產原良種場(圃)項目,各地也相繼建立了水產原良種場(圃)和
瀕危物種的搶救中心或保護區,截止目前共建立187個,其中國家級25個。從1986年以來,保存、鑑定和評價了一批對中國水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的魚、蝦、
貝類,並在各研究所的基地(圃)、庫(加上原良種場)共保存約100個種類,約10萬餘份。
水生生物種質資源的保護工作從八十年代開始,國家投資建成2個“
四大家魚”天然
種質資源庫,1個團頭魴國家種質資源庫,1個
淡水養殖魚類人工種庫,保存我國17個野生種和培育種共42萬餘尾;建立10餘個原(良)種場,還建成了
白鰭豚保護研究中心,
中華鱘放流站等。
2001年除繼續實施
海洋捕撈“負”增長外,還開始減少海洋捕撈作業船約5萬艘,將30萬漁民轉向水產養殖生產或安置到加工等產後服務的轉產轉業工程。通過開展全國性普查水產養殖的苗種,基本查清全國漁業水生動物良種保存情況。繼續審批了一批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和省級場,保存、鑑定和評價了20餘種魚、蝦、貝類。頒布了《水產苗種管理條例》。並建立了國家
漁業資源資料庫。
農業昆蟲
農業昆蟲包括與農作物生產密切相關的各類害蟲和
益蟲;除昆蟲外,一般也包括危害作物的
蟎類(屬於
蛛形綱)和
蛞蝓(屬於軟體動物),歸為農業
害蟲。害蟲天敵是以害蟲為寄主或取食對象,從害蟲身體攝取營養,使害蟲致死的各類生物。這裡主要指昆蟲和其它
節肢動物。據估計害蟲對生長的作物平均每年造成的損失為l0%,室內貯藏物平均損失為5%。全世界每年有20%的農產品被各類害蟲毀掉。中國歷史上記載的
蝗災不下千次,造成嚴重災情的也有百次。
粘蟲、
麥蚜、
小麥吸漿蟲、
玉米螟、稻
飛虱、水稻
螟蟲、
小菜蛾等害蟲都曾有過毀滅性危害,造成絕產。農業昆蟲對人類有益的一面,主要表現在為作物傳粉,以及天敵抑制害蟲爆發兩個方面。農業昆蟲對人類的有益作用總體上大於有害作用。
世界上已定名昆蟲達75.1萬,每年全世界新記載的種類有1000種以上。中國是世界上昆蟲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有昆蟲20~100萬種,約占世界種類1/10。已定名5萬多種。全世界危害莊稼的
害蟲約6000多種,中國危害農作物、
果樹、
蔬菜、林木、倉儲物品的害蟲及蜱
蟎類,
天敵昆蟲和蜘蛛類等,包括
昆蟲綱的18個目,
蛛形綱2目總計260多科4000-5000種。90%以上的種類以標本的形式保存在各類標本館室中。在實驗室活體飼養作為資源保存、實驗動物和研究材料用的種類有20~30種。表1介紹了中國主要作物的重要害蟲和優勢天敵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