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外形
花鼠個體較大,長約15厘米,尾長約10厘米,體重100克以上。花鼠有頰囊,耳殼顯著、無簇毛。尾毛蓬鬆,尾端毛較長。前足掌裸,具掌墊2,指墊3;後足掌被毛,無掌墊,具指墊4。雌鼠乳頭4對,胸部2對,鼠鼷部2對。
毛色
頭部至背部毛呈黑黃褐色,正中一條為黑色,自頭頂部後延伸至尾基部。外兩條為黑褐色,最外兩條為白色,均起於肩部,終於臀部。尾毛上部為黑褐色,下部為橙黃色,耳殼為黑褐色,邊為白色。背毛黃褐色,臀部毛橘黃或土黃色,因背上有5條黑色縱紋,俗稱五道眉花鼠。
花鼠每年換毛兩次,從4月下旬起,雌鼠還在懷孕期間就開始換毛,春夏季換毛時間較長,5月下旬至6月是換毛的盛期。次序是從額部開始延至背部及股外側。大多數個體,臀部正中、近尾根處換毛最晚,第二次換毛從8月上旬開始。
頭骨
花鼠頭骨輪廓為
橢圓形,頭顱狹長,
腦顱不突出。
下頜骨粗壯,顴弓中顴骨向內側傾斜未呈水平狀。
上頜骨的顴突呈橫平。吻部較短。鼻骨前伸超過上門齒。眶間及後頭部平坦,眶上突尖而細弱。齶孔細小,緊位於上門齒之後。聽泡發達。
牙齒
花鼠的
齒式=22。上門齒短粗且呈鑿狀。第1上前臼齒(Pm1)細小,緊貼第2上前臼齒(Pm2)前內側。臼齒3枚。下頜門齒細長。下前臼齒1枚,臼齒3枚,依次漸大。
生活習性
食性
花鼠食性雜,對豆類、麥類、穀類及瓜果等都食害。春季侵入農田挖食播種的作物種籽,秋季利用頰囊盜運大量糧食,一個倉庫存糧可達5~10斤。它還爬到樹上偷吃
核桃、
杏、
蘋果、
梨等。由於對食物貯存地記憶不強,一定程度起了“播種”的作用。
活動
花鼠主要以白天在地面活動多,晨昏之際最活躍,在樹上活動少,善爬樹,行動敏捷好奇,陡坡、峭壁、樹幹都能攀登,不時發出刺耳叫聲。半冬眠性,早春、晚秋也有少量活動。全年以7月中旬數量最多,與幼鼠出窩參與活動有關。
築巢
花鼠多數在地下掘洞棲息,也營巢於樹洞甚至侵占人工招引益鳥的巢箱。其洞可分為春夏洞與越冬洞兩類:春夏季洞穴無貯糧室(或去冬的貯糧室被堵塞),巢室較淺,有些距地面最短的垂直距離約10厘米,也有30~50厘米的,洞道長短不一,長者可達二、三米,有1~8個洞口,洞口小於50×50毫米,花鼠在此洞養育仔獸。越冬洞通常有一貯糧室,洞道較深,距地面的垂直距離約為90厘米或更深。黑龍江上游沿岸花鼠的越冬洞深可達130厘米,洞道很少分支。常見到洞口有掩蔽物,附近有空心倒木、岩隙、松樹洞或土洞做為臨時的隱蔽場所。
冬眠
花鼠是一種恆溫的哺乳動物,當冬天即將來臨之時,花鼠會大量進食而積貯脂肪,為冬眠作準備。一到冬天,花鼠即停止進食,體溫降至1℃而進入冬眠,此時其脈搏每分鐘一次,維持著最低的代謝循環,以防止凍僵。一到翌年四月春回大地時便突然甦醒,在不到兩小時內,體溫從1℃回升到37℃,並開始攝食,直到10月底又重新進入冬眠。
生長繁殖
每年繁殖1~2次,每胎生仔4~5隻。生長三個月可
性成熟,
懷孕、
哺乳期均為一個月。
棲息環境
生境較廣泛,平原、丘陵、山地的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以及灌木叢較密的地區都有。一般棲息於林區及林緣灌叢和多低山丘陵的農區,多在樹木和灌叢的根際挖洞,或利用梯田埂和天然石縫間穴居。
分布地區
花鼠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河南;中國以外分布於前蘇聯西伯利亞至烏蘇里和薩哈林島及朝鮮和日本北部。
亞種分化
中文名 | 學名 |
---|
| Tamias sibiricus sibiricus |
| Tamias sibiricus albogularis |
| Tamias sibiricus lineatus |
花鼠鄂托沙漠亞種 | Tamias sibiricus ordinalis |
花鼠東方亞種 | Tamias sibiricus orientalis |
| Tamias sibiricus senescens |
| Tamias sibiricus uthensis |
| Tamias sibiricus altaicus |
| Tamias sibiricus barberi |
| Tamias sibiricus jacutensis |
| Tamias sibiricus pallasi |
(以上來源於:)
經濟價值
花鼠的觀賞性和經濟價值較高。花鼠體小巧玲戲,
尾毛蓬鬆,靈活可愛,性溫順,易馴養,放養於網籠可作為一種觀賞動物。花鼠肉細膩、富含蛋白質,可作為
高蛋白低脂肪美味可口的佳肴。其皮毛輕而暖,毛絨細密,毛色光潤美觀。尤其冬毛柔密,皮用價值更高,適宜製做名貴女式毛朝外大衣和圍巾、帽子、皮領、手套等,外觀可與貂皮、狐皮相媲美,尾毛是製做高級畫筆和精密儀器刷子的原料。花鼠的全身還可以入藥,有理氣、調經、消積、止痛的功能。可治肺結核、胸膜炎、月經不調、痔瘡等。
為害特點
喜食種子、堅果及漿果。春季常刨食農田播下去的種子,秋季盜貯糧食。花鼠是傳染病
萊姆病和
狂犬病的攜帶載體,接觸花鼠會給人們帶來致命的危險。並且,因為花鼠帶來的傳染經常不易被人及時發現,所以帶來的後果會更加嚴重。
防治方法
1.槍擊法。 花鼠下地為害前,先在樹上觀察動靜,此時可用鳥槍擊之。
2.在為害嚴重地段四周劃出2~3米遠的場地,釘木樁並用鐵絲拉線,拴養狗順鐵線來回奔跑,可迫使花鼠上樹或逃跑,減輕為害。
3.毒餌法取帶殼花生果,先取出花生仁,在仁上挖孔並注入少許磷化鋅,封孔,然後將花生仁放入殼內,投入到花鼠經常出沒的地方;或將油炸繭蛹內放入
磷化鋅製成毒餌;採用急、慢性鼠藥交替使用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