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縣(博羅)

博羅縣

博羅一般指本詞條

博羅縣,隸屬廣東省惠州市,位於廣東省中東部、珠江三角洲東北,東江中下游北岸。東與惠州市區相接,南與東莞隔江相望,西連增城,北靠龍門河源,是京九鐵路經濟成長帶的咽喉地帶。博羅是珠三角最大的可連片開發的縣區,是廣東省唯一的全國百強縣。

博羅土地肥沃,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21℃,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發展“三高”農業條件優越,是廣東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境內羅浮山,集道、佛兩教於一山,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是中國道教十大名山之一,素有“嶺南第一山”和“中國道教聖地”之美稱。

博羅置縣始於秦朝,有羅浮山,自會稽浮往博羅山,故置博羅縣。一說原為傅羅縣,後訛傅為博。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客家文化、南粵文化在此相互輝映交融,使博羅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博羅古城在以前還形成三街六十四巷。1945年7月6日至22日,在博羅縣羅浮山沖虛觀,由中共廣東省臨委書記、東江縱隊政治委員林平主持召開的擴大幹部會議,稱“羅浮山會議”。

2017年,博羅縣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市)。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示範縣(區)。2018年11月,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2018年12月,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投資潛力100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博羅縣
  • 外文名稱:Boluo county
  • 別名:榕城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廣東省惠州市
  • 下轄地區:羅陽,柏塘,園洲等17鎮
  • 政府駐地:羅陽鎮
  • 電話區號:0752
  • 郵政區碼:516100
  • 地理位置廣東省中東,珠江三角洲東北
  • 面積:2858平方公里
  • 人口:約120萬(2016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駱駝石門、飛清瀑布、百草園、嶺南第一山等 
  • 機場惠州機場
  • 車牌代碼:粵L
  • 重大事件柏塘教案羅浮山會議
  • 行政代碼:441322
  • 規劃高鐵站:羅浮山站、博羅站、博羅北站 
  • GDP:613億人民幣(2016)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政治,經濟,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文化,語言,客家山歌,民間舞獅,正月上燈,傳統美食,旅遊,名人,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屬百越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214年,置縣,初名傅羅,縣治梁化(今惠東縣梁化鎮),博羅縣屬南海郡
280年,傅羅縣改稱博羅縣,屬南海郡
331年,博羅縣劃出海豐縣、欣樂縣和懷安縣,縣屬南海郡。
479年,博羅縣劃出新豐縣和羅陽縣,縣屬南海郡。
503年,南海郡東部析置梁化郡(今惠東縣梁化鎮),博羅縣治浮碇崗(今縣城),劃歸南海郡
591年,廢梁化郡設循州,治歸善縣(今惠州),縣屬之。
605年,廢循州設龍川郡,縣改屬龍川郡。
622年,廢龍川郡復改循州,縣復屬循州。
陳金江陳金江
627年,羅陽縣併入博羅縣,屬嶺南道循州轄。
690年,循州改稱雷鄉郡,縣屬雷鄉轄。
742年,雷鄉郡改稱海豐郡,縣屬嶺南道海豐郡。
758年,復改海豐郡為循州,縣屬嶺南道循州郡。
917年,循州改稱禎州,治歸善縣(今惠州),縣屬嶺南東道禎州。
1021年,禎州改稱惠州,縣屬廣南東路惠州。
1271年,惠州改惠州路,縣屬之。
1369年,惠州路改惠州府,博羅屬之。
1376年,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清沿之。
1912年,民國元年,改惠州府為惠陽,縣直屬省。
1914年,縣屬廣東省潮循道。
1926年,縣屬廣東革命委員會東江行政委員會。
1949年10月14日博羅解放,屬東江專區。
1952年12月縣屬粵東行政專員公署。
1956年,復屬惠陽專區。
1959年1月惠陽專區併入佛山專區,縣改屬之。
1963年,恢復惠陽專區,縣復屬之。
1988年1月改惠陽專區為惠州市,縣屬惠州至今。
博羅縣行政區劃博羅縣行政區劃
2000年,博羅縣轄22個鎮。
2002年,博羅縣轄22個鎮(羅陽、平安、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仍圖、龍溪、園洲、石灣、九潭、龍華、福田、長寧、湖鎮、橫河、響水、藍田、義和、觀音閣),366個村委會、22個居委會。
2003年03月06日將博羅縣的仍圖鎮劃歸惠城區管轄。區劃調整後,博羅縣轄21個鎮(羅陽、平安、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龍溪、園洲、石灣、九潭、龍華、福田、長寧、湖鎮、橫河、響水、藍田、義和、觀音閣)。
2003年06月惠州市將楊村華僑農場下放博羅縣改制為楊僑鎮,全縣共轄22個鎮。
2005年05月博羅縣轄18個鎮(羅陽、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龍溪、園洲、石灣、龍華、福田、長寧、湖鎮、橫河、響水、觀音閣、楊僑)。
2005年12月09日撤銷響水鎮,併入湖鎮鎮。12月31日,博羅縣轄16個鎮(羅陽、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龍溪、園洲、石灣、龍華、福田、長寧、湖鎮、觀音閣、楊僑)。其中撤銷九譚併入園洲。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780477人,其中:石壩鎮28720人,藍田鎮5339人,麻陂鎮18694人,觀音閣鎮16928人,公莊鎮39188人,楊村鎮34495人,柏塘鎮29072人,平安鎮11221人,泰美鎮32611人,仍圖鎮17174人,羅陽鎮127466人,義和鎮26355人,響水鎮16959人,湖鎮鎮25401人,橫河鎮18527人,長寧鎮36417人,福田鎮31126人,龍華鎮19335人,龍溪鎮54186人,園洲鎮70477人,九潭鎮21441人,石灣鎮73735人,楊村柑桔場25610人。
2002年,博羅縣轄22個鎮(羅陽、平安、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仍圖、龍溪、園洲、石灣、九潭、龍華、福田、長寧、湖鎮、橫河、響水、藍田、義和、觀音閣),366個村委會、22個居委會。
2003年3月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36號):將博羅縣的仍圖鎮劃歸惠陽市惠城區管轄。區劃調整後,博羅縣轄21個鎮(羅陽、平安、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龍溪、園洲、石灣、九潭、龍華、福田、長寧、湖鎮、橫河、響水、藍田、義和、觀音閣)。2003年上半年,惠州市將楊村華僑農場下放博羅縣改制為楊僑鎮。
2005年5月,博羅縣轄18個鎮(羅陽、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龍溪、園洲、石灣、龍華、福田、長寧、湖鎮、橫河、響水、觀音閣、楊僑)。
2005年12月9日,粵民區[2005]64號批准博羅縣撤銷橫河鎮,併入長寧鎮;撤銷響水鎮,併入湖鎮鎮。截至2005年12月31日,博羅縣轄16個鎮(羅陽、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龍溪、園洲、石灣、龍華、福田、長寧、湖鎮、觀音閣、楊僑)。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8月,博羅縣轄17個鎮,一個管委會(羅陽鎮龍溪鎮龍華鎮園洲鎮石灣鎮福田鎮長寧鎮羅浮山管委會)、湖鎮鎮橫河鎮柏塘鎮公莊鎮觀音閣鎮楊僑鎮麻陂鎮石壩鎮泰美鎮楊村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博羅縣位於北緯23°03′50″至23°43′20″,東經113°49′50″至114°45′50″。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2007年底總面積2858.36平方公里。東北接河源市源城區的東源縣和紫金縣,東南與惠陽區、惠城區相連,南隔東江與東莞市相望,西連增城市,北鄰龍門縣。距廣州110公里,距深圳97公里,距惠州18公里。縣政府位於羅陽鎮博惠路中段。
地形地貌
博羅縣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形成北部山地丘陵,間有山谷平原,中部丘陵台地,南部沿東江自東向西有三個小沖積平原。山峰有羅浮山象頭山、太陽峰。
水文氣候
廣東三大水系之一的東江環繞博羅近百公里,境內有較大河流29條,有大中小型水庫453座,地表水流量77億立方米,水能蓄藏量達5.73萬千瓦。
東江,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幹流河道長523千米,流域面積占全珠江流域的6.3%。發源於粵北、贛南,主流尋烏水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的大竹嶺,屬山區性河流。下游在石龍以下分東江北幹流,在匯入增水和綏福水後,西流至增城,從虎門注入獅子洋入南海。東江南支流,在匯寒溪水後分許多汊流,經獅子洋入南海。東江流經的城市有河源、惠州、東莞。東江河源以南河段可通航,水質優良,是香港淡水的主要供應源。
北回歸線中部偏北穿過,水源充沛,氣候溫和,春秋相連,年平均氣溫21.8℃,年降雨量1932.7毫米,平均日照2023小時,無霜期長達345天。1月均溫12.8℃,7月均溫28.4℃,年均降水量1814毫米。

自然資源

博羅自然資源豐富。是廣東重要的農產區,擁有近百萬畝可耕地,是著名的漁米之鄉,優質大米、荔枝、龍眼、柑桔、中國黑糖、紅糖、酥醪菜等名揚海內外。自然資源有石灰石、鐵、鎢、錫、鉭、鈮、矽、煤、花崗岩、石英、水晶、磁鐵、金、銀、銅、雲母、紅石、等20多種礦藏;有巴戟、雞血藤、沙仁等10多種名貴藥材;有金錢龜、穿山甲、雲豹等珍稀野生動物。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博羅,催生了一大批以花卉、水果、蔬菜、生豬、三鳥為主產品的外向型“三高”農業基地和龍頭企業,農業不斷邁向產業化、現代化。
羅浮山風景幽美,氣候宜人。山峰林立,有鐵橋、玉女、駱駝和上界等大小山峰432座。可謂“滿山皆奇石”,“峰峰有靈境”。羅浮山旅遊資源相當豐富,山上有980多個飛瀑名泉,其中著名的有“薄霧炎天猶飄渺,十里吹來毛骨寒”的白漓瀑布,“跌宕千盡響如雷”的白水門瀑布,以及“峰頭兩道瀑布水,飛作滿天風雨聲”的黃龍洞瀑布。山下有微波蕩漾的白蓮湖和芙蓉池。泉井如“泉涌而出,滿而不溢,汲而不涸,清洌甘甜”、為蘇東坡所推崇的卓錫泉。羅浮山中石室洞穴也比比皆是。如通天、羅漢、伏虎和滴水等72個石室幽岩和朱明、蓬萊、桃源、蝴蝶和夜樂等18個洞天奇景。朱明洞是山上最大的洞穴。

人口

一、全縣常住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為1038198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 7633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74898人,增長36.01%。年平均增長率為3.12%。
二、家庭戶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253909戶,家庭戶人口為 873653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 3.4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人減少 0.32人。
三、性別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547040人,占 52.69%;女性人口為491158人,占47.3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 104.15上升為111.38。
四、年齡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92277人,占18.52 %;15-64歲人口為773862人,占74.54 %;65歲及以上人口為 72059人,占6.94%。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5.20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 5.3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0.14個百分點。
五、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34561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 129823人;具有國中程度的人口為537292人;具有國小程度的人口為23876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416人上升為3329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9937人上升為12505人;具有國中程度的由40511人上升為 51752人;具有國小程度的由32910人下降為22998人。
全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2231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6382人,文盲率由5.06%下降為 2.15 %,下降2.91個百分點。
六、分鎮人口分布
鎮名
人口數(人)
比重(%)
全縣合計
1038198
100
石壩鎮
39149
3.77
麻陂鎮
21690
2.09
觀音閣鎮
17309
1.67
公莊鎮
46813
4.51
楊村鎮
41958
4.04
柏塘鎮
50013
4.82
泰美鎮
34169
3.29
羅陽鎮
208861
20.12
湖鎮鎮
56551
5.45
長寧鎮
39983
3.85
福田鎮
38286
3.69
龍華鎮
26009
2.51
龍溪鎮
88964
8.57
園洲鎮
146053
14.07
石灣鎮
122680
11.82
楊僑鎮
29868
2.88
橫河鎮
21421
2.06
羅浮山管委會
8421
0.81

政治

政府部門單位
政府組成部門
縣政府辦公室
縣發展和改革局
縣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
縣教育局
縣民族宗教事務局
縣公安局
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縣監察和審計局
縣民政局
縣司法局
縣財政局
縣國土資源局
縣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局
縣水務局
縣交通運輸局
縣農業和林業局
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
縣衛生和計畫生育局
縣商務局
縣文體旅遊局
縣統計局
縣食品藥品監管局縣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
/
縣直有關單位
羅浮山風景區管委會
縣物價局
縣法制局
縣打私辦
縣人防辦
縣外事僑務局
縣殘聯
縣科協
縣交警大隊
縣檔案局
縣公用事業管理局
縣環衛局
縣移民辦
縣水果辦
縣農機局
縣畜牧獸醫局
縣中小企業管理局
縣行政服務中心
縣糧食局
縣房產管理局
縣衛生監督所
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縣市場物業管理局
縣城監大隊
縣供銷社
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縣供水發展總公司
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
/
/
省市垂直單位
縣氣象局
縣工商局
縣國稅局
縣地稅局
縣質量技術監督局
縣菸草專賣局
縣消防大隊
縣社保基金管理博羅分局
縣公路局
/
2019年3月14日,謝遠區任博羅縣委副書記,縣政府黨組書記。

經濟

概況

博羅縣已有來自韓國、日本、加拿大、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家外資企業。在外資強有力的牽動下,博羅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一批支柱產業和名牌產品得到培育,已形成了建材、製藥、紡織、化工、服裝、電子等30多個行業,擁有工業企業5000多家,電腦配件、電子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正在崛起;農業方面,已形成了一批優質糧、油料、水果、蔬菜、水產、三鳥等外向型“三高”農業基地,有了一批有一定影響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總的看,博羅已經建立起外向型經濟為主導,貿、工、農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已成為一塊充滿活力和希望的熱土,成為充滿商機的風水寶地。 廣闊的發展前景。在世紀的發展進程中,博羅將繼續努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外商的各項工作;將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全面深化對外商的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檔次和水平。特別希望能與廣大商家在高科技產業、旅遊、“三高”農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資源開發等領域加強合作,共同發展。
2012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00.28億元,增長13.7%,首次突破400億大關,實現“十七大”以來經濟總量翻一番。
2015年,GDP達547.12億元,年均增長14.1%;人均GDP達51365元,年均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31億元,年均增長12.8%;固定資產投資285.29億元,是2010年的2.4倍。連續八年入選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排名不斷提升,2015年位居83名;入選“2015中國縣域綜合競爭力百強”;連續四年位列廣東縣域經濟綜合發展力前三甲。2015年,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37.36億元,是2010年的2.5倍,年均增長20%;稅收收入達54.3億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長16.9%。
2016年,GDP總量突破600億大關,達613.62億元,同比增長(下稱“增長”)11.9%,GDP總量位居全市縣區第二。人均GDP5.74萬元,增長11.4%。
201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80億元,同比增長8%;規上工業增加值406億元,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408億元,增長19.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84億元,增長10.7%;外貿進出口總額等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較快增長。連續10年入選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

第一產業

改革開放後,博羅縣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不斷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積極引導廣大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廣“科技興農”,改進農業耕作技術,大搞多種經營,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至1989年,全縣農業生產力水平和商品農業發展迅速,農業商品率達56.9%,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糧食總產量從1978年的25.9萬噸增至32.6萬噸,增長26%;農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1.98億元增至6.62億元,增長2.34倍(其中,種植業4.08億元,林業0.38億元,牧業1.51億元,副業0.39億元,漁業0.26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增至987元,增長6.37倍。
進入90年代,博羅縣委縣政府把握髮展機遇,抓住國家進一步對外開放,國內政治社會穩定等有利時機,充分發揮自身的地緣、人緣和資源優勢,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農業,先後引進香港、台灣等地區和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投資商,及外縣的投資者,參與農業開發,興辦農業項目。同時,根據市場的變化和縣內實際,進一步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以“兩水一牧一菜”為主的“三高”農業,紮實開展各類農業基地建設,實施“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戰略,大力推廣科學技術,致力於扶持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高標準、高質量地建設農業現代化綜合示範區。至2000年,全縣引進農業項目35宗,實際利用外資8.3億美元;糧食總產量增至33.94萬噸,比1978年增長31%;農業總產值31.91億元,比1978年增長15.1倍(其中,種植業16.65億元,林業1.23億元,牧業9.38億元,副業2.31億元,漁業2.34億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566元,比1978年增長25.6倍。
2000年,全縣農業基地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發展迅速,“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不斷擴展,建成一批優質糧、水果、水產、花卉、蔬菜、畜牧業和速生豐產林等“三高”農業生產基地,初步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博羅農業穩步向現代化農業邁進。
博羅縣現代農業建設邁出新步伐,建成一批現代農業基地,成功舉辦第四屆廣東(博羅)農業良種示範展示會暨優質農產品推介會,博羅縣被國家農業部評為農業科技示範縣和農業機械化示範縣。新增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8家,總數達41家;新增農業專業合作社27家,總數增至49家。航天育種試驗示範基地被評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國家4A級景區工作有力推進。工業新型產業體系初成,鴻達工業園的LED項目陸續上馬建設,其中全面投產後年銷售額可達40億元的偉志電子項目主體工程竣工,聯合導達項目建成投產,LED產業將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全面建成後年產值可達10億元的泰山石膏項目順利推進,新型材料產業建設邁出重要一步;惠州蓄能電站四台機組建成投產,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初見成效;以IT產業為主的龍溪富士康項目動工建設,為高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增添新力量。傳統產業不斷升級,紅牆化工、佳德威油漆、福和紙業等正籌備上市,總投資2億元的羅陽奧美特再生能源項目部分建成投產,園洲鎮榮獲“中國休閒服裝名鎮”稱號。
博羅縣博羅縣

第二產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博羅貫徹落實黨的改革開放方針和政策,堅持“工業立縣”指導思想,實施“外向帶動”戰略,辦實業,打基礎,採取有力措施,引進外資興辦工業企業,“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和“三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企業蓬勃發展,逐步形成以外向型工業企業為重點,以鄉鎮工業企業為主體的工業生產體系。到1990年,全縣擁有工業企業4458家,其中,集體工業企業262家,國營工業企業53家,外資企業631家,個體工業企業3056家;涵蓋電力、電子、機械、機電、化工、紡織、毛紡、服裝、塑膠、鞋類、印刷、造紙、製藥、製糖、食品加工、建材、陶瓷、五金製品、光學玻璃、燈飾、工藝玩具、冶煉、採掘等多種工業行業。
90年代後,繼續調整和最佳化工業產業結構,積極推進國有工業企業改革,不斷創新企業經營機制和體制,加快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步伐,相繼興建39個工業園(區),促使工業朝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加大招商引資、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力度,大力培植支柱產業和拓展產品市場,加強安全生產工作。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工業經濟發展,促使工業綜合技術水平、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產品品種不斷增加,全縣工業穩步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工業主導地位顯著增強。1999年7月,聯合銅箔(惠州)有限公司研究開發的18微米鍍鋅銅箔,通過國家鑑定,打破了日本、美國等國長達30年的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市場競爭力極強。是年11月,華通電腦(惠州)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結束了縣內沒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的歷史。到2000年,全縣擁有工業企業3402家,其中,國有工業企業59家(法人單位19家,產業活動單位40家),集體工業企業553家(其中規模以上23家),“三資”企業317家,其他工業企業247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指全部國有企業和當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157家。涵蓋電子、機電、五金、印刷、服裝、紡織、醫藥、皮革、塑膠、建材、化工、有色金屬冶煉、製糖、食品、飲料、竹木藤草加工等30多個工業行業。建材、製藥、製糖及農產品深加工等四大傳統支柱產業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同時培育了電子、服裝、皮革、有色金屬冶煉等14個年產值超億元的工業支柱產業。形成以外商(含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為主體,國有、集體、民營、“三資”、混合型經濟等多元化發展的工業新格局。擁有200多個工業產品系列,比1978年增加150多種,培育了九天觀礦泉水,固力、羅浮山、華進牌水泥,中國黑糖,羅浮山百草油,車輪牌皮鞋,無齒帶鋸,東美牌涼果,精環烷酸,銅箔,銅面基板,多層線路板等一大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的名優新產品。

第三產業

  • 商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內商業開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發展多種經營方式,擴大企業和集體經濟的自主權,推行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企業實行承包、租賃;農副產品開放市場,摒棄統購統銷;職工工資福利與經營效益掛鈎;引進外資興辦實業等改革改制。全縣從事商業、服務業的人員,從1979年前的5650人增加到1990年的2.2萬人。至1990年,縣內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躍升至4.56億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3.83倍,比1985年增長1.32倍。90年代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商品市場全面開放,市場競爭激烈,國有商業經營管理制度滯後,企業連年虧損,部分劣勢企業先後退出市場。個體私營商業占據市場主體地位。
  • 投資貿易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博羅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實施外向帶動戰略,開展招商引資工作,不斷擴大利用外資成果。1979~2000年間,引進利用外資項目2260宗,契約利用外資16.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3.4億美元,外貿出口27.6億美元。至2000年,有外資企業1000多家,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博西片各鄉鎮。外商投資涉及多個行業,以電子、五金、塑膠、服裝、鞋類、化工等行業較為突出。
隨著外資企業數量的逐年增多,來自外資企業的稅收逐年增加,外資企業工業總產值在全縣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也逐年提高。1990年,“三資”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7.3%,2000年上升到86.6%。1998年,外資企業上繳各種稅收總額1474萬元,2000年上升到6644萬元,分別占當年全縣稅收總額的11.6%和24.2%。在外資企業的牽動下,縣內的工農業生產、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工業經濟結構得到最佳化,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本形成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貿、工、農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
博羅金龍羽集團博羅金龍羽集團
2009年爭取中央投資重點項目18宗,總投資3.86億元。全年32宗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4.67億元,其中顯崗水庫、黃山洞水庫安全加固工程大力推進,銘盛、旭升等4座11萬伏輸變電站建成投產。全縣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8億美元,增長4.3%。新增民營企業543家,註冊資金7.83億元。與中信國安盟固利公司簽訂了共同建設新能源電動汽車項目框架協定,引進了總投資80億元的羅浮山橫河·長寧旅遊開發項目、投資20億元的保利項目、投資5億元的泰山石膏項目、投資2億元的茂碩電源項目、好時代掛車項目以及一批現代農業項目、旅遊項目和高科技項目。認真落實“家電下鄉”等鼓勵消費政策,積極組織參與“惠貨北上”等大型經貿活動,有力推動消費需求擴張。
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羅浮山創國家5A級景區工作全面展開,明豐旅遊度假、柏塘天堂山旅遊等項目初步建成,湯泉春天國際酒店投入使用,生態旅遊和農家樂迅速發展。全縣接待遊客304.27萬人次,增長32.2%;旅遊綜合收入5億元,增長51.5%。房地產銷售暢旺,商品房銷售面積50.52萬平方米、銷售額13.34億元,分別增長30%和39.9%。商貿物流繁榮活躍,縣城中心市場高標準完成改造並投入使用。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比上年增加1.7個百分點。
博羅榕城華庭博羅榕城華庭
大膽探索各種有效融資方式推動建設,採取土地整理合作開發模式籌資整理北區土地和建設縣城北環一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示範工作在長寧、麻陂兩鎮推開。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新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3家,羅陽鎮被認定為“省技術創新專業鎮”。
據初步統計,2012年博羅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2.04億元,增長14.6%;旅遊接待人數613.59萬人次,增長18.2%,旅遊綜合收入15.89億元,增長43.2%;實際利用外資金額2.92億美元,增長16.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2.03億元,增長20%,實現超兩個“20”;稅收總額37.29億元,增長15.3%。此外,2012年1—11月,全縣外貿出口總額24.63億美金,增長30.3%,增幅居惠州市首位。

交通

國家高速G35濟廣高速公路、S27博深高速公路在此交匯。
全縣共投入了近50億元的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205國道、324國道和京九、廣梅汕鐵路,以及正在興建的廣惠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都在博羅境內交匯,水泥大道貫連22個鎮,是全國交通先進縣。博羅超前發展了通信、供電、供水事業,早在1994年已進入全國通信百強縣。博羅不斷整頓機關工作作風,加強勤政廉政建設,全縣對外資企業實行“一個視窗”收費制度,對外商的投資項目實行“一條龍”服務。可以說,博羅縣已構築了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投資環境。紮實的經濟基礎。
2009年以交通基礎設施為主,加大了與珠三角發達地區對接力度。廣河高速博羅段已動工建設,博深高速、莞從高速博羅段建設的前期工作正在進行。羅浮山旅遊大道升級改造和酥醪公路、觀楊公路改造基本完成,惠州大道五期三標段、中部通道改造、北環一路等道路建設全面啟動,東江景觀大道、縣城東江大橋北引路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強力推進。連線東莞的石灣沙河大橋建設和園(洲)石(龍)公路改造加緊進行,園洲龍江東江大橋建設前期工作基本就緒,交通一體化進程加快。珠三角九市共同簽署了關於旅遊一體化發展的《羅浮山宣言》,開展了與珠三角發達地區的勞動力轉移對接工作,各項對接全面啟動。

文化

語言

博羅本地漢族人里,大多數使用客家語,部分講閩方言粵方言。博羅的方言分布大致分為:
客家語
1、博羅本地話:屬客家語惠中片,亦是東江本地話的一種。與東部客家語一起構成了博羅方言的主要成分。博羅本地話和主流客家語相比辭彙上大同小異,語調上則差異較大,和惠城話有近似之處但有一定的區別,從語音特點上語言界普遍的解釋是“一種兼具粵方言特點的客家話”。但有些語言學家則有其它的看法。本地話使用者主要分布於南部的東江北岸,如羅陽、龍溪、龍華、湖鎮、橫河、楊村、公莊、觀音閣等鎮少數村落。
2、東部客家話:屬客家語惠中片,但和新惠小片的惠陽客家話十分接近。
3、平婆話:屬客家語惠中片。實際上來源福建的漳潮客家語群,屬閩南客家語的一種。受閩方言的影響頗深。
閩語
鶴佬話:在靠近惠城的地區有較大範圍的分布。鶴佬話使用者兼用客家語
粵語
廣府話:屬粵語廣府片,與從化、增城的粵語接近,而與廣州話有所不同。廣府話分布於靠近東莞的園洲、石灣兩鎮。
非漢語
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不是漢語,亦不是畲族普遍使用的類似於客家話的畲話。分布於畲族地區。

客家山歌

博羅傳統民間音樂是山歌,它是博羅最具民眾性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主要流行於客家人居住的農村、山區。博羅的顯村山歌就是客家山歌的一種。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繼承了《詩經》中的傳統風格,受到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重大影響,同時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久唱不衰。客家山歌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拉翻歌、謎語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各種歌詞結構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她曲調豐富,大致有號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客家山歌旋律優美,幾乎所有曲調中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因而使旋律變得迴環曲折、委婉動聽。
武舉板,在博羅縣客家地區盛行。五句板的曲調是固定的,五句一段,所以叫五句板。另外,演唱五句板時要用到三片竹板,所以也叫竹板歌。它開始時是窮人沿街丐討時唱的歌子,所以也叫“叫化歌”,後來,逐漸發展成演唱長篇故事的專用曲子,新中國成立以後,五句板登上了大雅之堂,其中的《山村新風》還進京調演,受到好評。

民間舞獅

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在惠州亦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且延續至今,尚有方興未艾之勢。
中國不是獅的產地,故舞獅應該是舶來品。相傳漢代道教天師派鼻祖張天師居龍虎山,坐騎是虎,故漢代百姓是舞虎而不舞獅。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佛教大興,據說佛教文殊菩薩的坐騎是獅,隨著佛教的流傳和影響,獅子受民間崇敬,所以舞獅便逐步代替舞虎。據記,南北朝以後,舞獅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鑼鼓伴舞。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伎》中就記曰:“西涼伎,假面鬍子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明清以後,逐步分成南北兩派,北派全身包裹,儼然真獅模樣;南派以廣東獅為主,一人舞獅頭,一人舞弊獅尾,舞獅者往往著唐裝、燈籠褲,人外露,主要顯示武功。
惠州民間的舞獅當屬廣東獅,近現代在惠州流行的獅主要有4種,一是“大頭狗”,謂“大頭狗獅”;二是“麒麟”,謂“麒麟獅”;三是扁鼻獅;四是鬥牛獅;這4種獸類與西域傳入的獅子,在種類上已起了變化。已完全沒有了獅的影子了。4種獅中,“大頭狗”疑從開平、南雄、順德、中山等地傳入;“麒麟獅”屬客家獅,而“鬥牛”、“扁鼻”等獅種,以淡水、龍川等地居多。從一些資料看,惠州的土獅種應該是“大頭狗”和“麒麟”。
惠州民間舞獅活動亦和舞龍有相同特點,均是自己扎造,平時以街(村)為單位自發組織獅隊。舊時在新獅扎造好後,往往到元妙觀點睛,謂“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春節期間是舞獅活動最多的時候。除此外,一些大戶在喜事及店鋪的開張之日,為“驅邪保全”,經常也請獅往舞。
惠州民間舞獅的特點是,獅爺攜匣領路,繼而是獅子,之後是鑼鼓鑔鈸,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術隊殿後。
舞獅的傳統動作有行進、瞌睡、抓癢、登高搶青、搶炮仗等。鼓點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聲鼓節奏。
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候,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獅隊則在家居中的門庭中舞耍,給戶人帶來吉祥好運,完後居民鞭炮相送。春節舞獅之習,往往也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春節舞獅延續至今,博羅縣一些鎮、村的醒獅隊相當有名,並經常組織一些舞獅比賽活動。

正月上燈

農曆正月初七,博羅縣羅浮山腳下的瀾石村敲鑼打鼓,鞭炮震天。該村延續了幾百年的上燈民俗又隆重舉行。據傳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每年的正月初七當地都要舉行上燈民俗。周邊幾個同姓的村莊,誰家添了男丁,長者在這一天就帶著村人敲鑼打鼓,到那家接燈,然後再上到自家祠堂。以瀾石村為中心,周邊的下朗村、酥寮村、郭前村同一姓氏的村民聚集在一起舉行儀式。
正月上燈正月上燈
以前上燈民俗有重男輕女的意思,上燈節有所不同了,更多的意義是大家聚集在一起,以一種古老的方式迎接一個個新生命的到來,祈禱大家平安,事業順利。這一天幾乎成了村中的歡樂節,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趕回來。

傳統美食

麻陂肉丸
麻陂肉丸相傳有100多年歷史,因選料製作獨特,採用祖傳秘笈,口感爽滑、肉質鮮美而遠近聞名,主要分布在博羅縣縣城及和博東地區各鎮,還遠銷深港澳等地。2008年,麻陂肉丸已經成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列入惠陽區首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已被列入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痲陂肉丸痲陂肉丸
麻陂肉丸肉美湯鮮、口感獨特、韌勁十足而聞名遐邇,堪稱為當地民間美食中的極品佳味,在惠州地區東江流域享有盛名和廣泛流傳,對研究傳統美食文化,特別是“客家人”的美食文化起到推動作用。
羅浮山土窯雞
羅浮山的“土窯雞”有獨特製作秘方,必須用羅浮山上吃蟲長大、運動充足的走地雞。製做“土窯雞”的專用土窯建在小土坡上,這種土窯有三個窯口,每隻窯一次能烤八隻“土窯雞”,內里的土磚都是從博羅當地鄉下專用磚,具有其特殊的泥土異香。
羅浮山土窯雞羅浮山土窯雞
鹹香是客家菜的特色,而鹽焗雞最好地體現了這一點。皮爽肉滑骨出味,故有天下第一雞的稱道。東江菜也因為有鹽焗雞而在以食雞聞名的廣東與潮州菜、廣州菜齊名。
釀苦瓜、釀辣椒、釀茄子、釀豆芽、釀冬菇等等,廣泛分布於客家地區,是家常菜。有把釀苦瓜辣椒茄子為“釀三寶”的講法。其中,釀苦瓜為經典中的經典,甘香可口,回味綿長。
紅燜肉紅燜肉
紅燜肉是客家十大特色菜之一,其特點是色澤金黃、爽口軟滑、肥而不膩,是客家人擺辦酒席,招待親朋好友不可缺少的一道地方菜。
柏塘白切鵝
柏塘白切鵝已成為博羅縣特色美食之一,早已名聲在外,也成為博羅縣成行成市、規模經營的特色美食。柏塘白切鵝選用本地放養鵝,肥而不膩,香滑可口。
釀豆腐是客家菜的代表,鮮嫩滑香,營養豐富。一家煮,十家香,是客家逢年過節的保留菜式。
柏塘白切鵝柏塘白切鵝

旅遊

博羅縣是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百家深呼吸小城”,世界長壽之鄉,風景名勝眾多。至2018年,每年接待遊客力爭超過1200萬人。
博羅旅遊規劃博羅旅遊規劃
位於廣東省博羅縣天堂山,亦處於國家一級森林公園象頭山下,並與馳名海內外的羅浮山毗鄰。古寺始建於唐宋年間,歷史悠久;明清年間,佛教道場鼎盛。這裡曾有“萬家田”之美譽,古寺坐落在山勢宏偉的風水寶地之中。名勝有觀音洞、天然達摩像、楊梅亭、轉水泉、三線布等。
元音古寺元音古寺
位於博羅縣龍溪鎮銀崗村,年代為西周、春秋至戰國時期,窯場總面積10萬平方米。已發掘龍窯四座,長10、寬2米。出土器物有:陶器、青銅器、鐵器、石器等,以陶器為主,器形主要有:罐、釜、盒、杯、碗、鼎、豆、瓿等,紋飾有:紋、米字紋、方格紋、素麵等。是一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2002年7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九天觀
原明福觀,距朱明洞沖虛觀2公里處,南漢時期建,距今有七百餘年歷史。宋時由蘇東坡書寫觀名(已佚)。明《一統志》載:其內有西華道院,乃張遠庵退居之所,觀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鄺露讀書觀中,自號明福洞主。清初觀漸衰,西華道院亦廢。乾隆年間重修建,名九天觀。民國時期重修,建築面積約壹仟平方米。
正殿為金闕寶殿,下殿為王靈宮殿,左殿為呂祖殿、地母殿,右為客堂。觀前有放生池,池旁有七棵水夢松。舊志稱:“基奇古,殆千百年物。”觀側有著名的九天觀礦泉水。1985年重新開放,被博羅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牆
2004年11月17日,在博羅縣城榕溪西段河堤施工現場挖掘出一段古城牆,經考證,確認為明朝時期古城牆,與博羅中學內唯一保留較為完整的明代古城牆是同期建築。
考古人員經過2天的考察和測量,發現這段古城牆長約80米,因為常年埋藏在泥土下面,大部分牆壁已經殘缺不完整,城牆的高度從30厘米到300厘米不等。整個古城牆分為兩層,牆基由紅砂岩石砌成,長短不一,有的長50厘米,有的長80厘米,其中最厚的一段牆基由8條紅砂岩石組成。城牆上部的材料是青磚,每一塊青磚大小相似,約長30厘米和寬15厘米。為避免這段古城牆遭到破壞,工人們已經在城牆外部修建河堤,把城牆掩蓋在河堤內面。
根據博羅縣誌記載,明朝以前,博羅縣城由於受到戰事影響,民間四處是斷壁殘垣,城沿十分簡陋。明成化23年(約1465年),有一位都御史官員到縣城視察,看到城沿破落,就下了一道檄文,讓按察史陶魯在當地修建城牆保護民居。陶魯與當時的知縣歐陽楷接受命令後,用紅砂岩做牆基,在縣城範圍內興建了周長近2000米,高近5米,厚3米多的古城牆,還在重要關口設計了東南西北中5個城門。多年以後當地洪水泛濫,城牆多處被沖毀。按照乾隆28年(1763年)編纂的《博羅縣誌》記載,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古城牆經過不斷修復,已經高達8米,共有10座城樓和城門。黃觀禮說,上個世紀抗日戰爭時期,古城牆因為連年戰火和自然災害,大部分被摧毀了,只有位於博羅中學內一段長34米的明代古城牆保留較為完整。黃觀禮說:“根據發現古城牆的位置,城磚尺寸等,可以認定這段古城牆就是當年明城牆的大西門鉅光段,與現存的古城牆遙相呼應。”
寧濟橋
博羅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江東村寧濟橋。
寧濟橋又名學湖橋,後稱江東橋。始建於明代,為里人曾舜漁捐資建造。橋為東西向,為石砌二拱墩柱式平橋,長18.5米,寬4.2米,高7米。均用紅石條砌築。明代萬曆年初,鄉人曾舜漁年輕時在江東槐園“青龍書院”就讀,上學須繞葫蘆嶺山腳涉水過河,甚為不便。更有甚者,一次上學見一少婦手拿鐮刀,挑擔過河,不慎落水,曾急忙上前救起。曾決心日後成名必在河上建橋,以方便老百姓。1598年(明萬曆二十六年),舜漁中進士,授官監察御使。為了卻昔年夙願,捐資在此河上建起這座“學湖橋”。
江東村寧濟橋江東村寧濟橋
沖虛觀
沖虛觀,始建於晉,現為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重修,是全國重點道教寺觀之一。總建築面積4400平方米,平面呈四合院布局,主體建築由平台、山門、天井、三清殿、葛仙祠、兩廡及膳堂組成。山門、三清殿、兩廡齋堂均為懸山式屋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屋脊、內外博風、牆體均飾以大量的灰雕、陶塑、壁畫,題材包括人物、花、山水、博古、書法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79年12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羅浮山摩崖石刻
羅浮山摩崖石刻位於博羅縣羅浮山,主要分布於朱明洞、白鶴觀、九天觀、黃龍觀、華首台、酥醪觀、寶積寺、朝元洞等八處景區,已勘明有132處,年代上至宋朝,下至民國,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和詩、聯、記、銘等各類文體具全,有祖無擇、湛若水、梁啓超、邱逢甲等名人題刻。
1989年6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羅浮山石刻羅浮山石刻
橫嶺山古墓葬
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在博羅縣羅陽鎮朗頭橫嶺山8000平方米範圍內發掘出古墓葬300多座,少量屬於商時期,大多數屬於兩周時期,並從古墓葬中發現了方格紋、夔紋等印紋硬陶碎片,同時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銅器、玉石器、鐵器等,其中首次在廣東兩周時期的墓葬中發掘出土了銅甬鐘。這是廣東迄今所發現和發掘的同類墓葬中數量最多、出土物最精美、品種最豐富的青銅時代墓葬群。據此不僅證實了嶺南歷史上確曾存在過文明程度相當高的青銅時代,同時也提供了古縛婁國存在的可能性,從而使經過考古認證的嶺南文明史得以上溯至3000年前。
洗藥池
洗藥池是由青磚砌成,面積約15平方米,是葛洪和妻子鮑姑平時洗制採集中草藥的地方,池旁有一蒼勁巨石,呈橢圓形,寬4米,高3米,這是古釣魚台,臨池的巨石上有清末台灣愛國詩人丘逢甲的題詠:“仙人洗藥池,時聞藥香發,洗藥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下署“庚戌秋為沖虛觀主題。”另外在此詩上角有毛鶴翔刻“祁子隱居”四字,在1988年,洗藥池被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亭
東坡亭位於沖虛觀右側洗藥池上端,建於清道光年間。亭為四角,兩條高2.2米的石柱刻楹聯:“丹灶藥池留勝跡;鳥聲花影得仙機。”亭內樑上掛“花香靜處寒天月”回文單句題詠木匾。傳說蘇東坡當年在此搭建山房,擬學葛洪修煉丹灶。在附近植梅千株,梅花盛開,與日爭麗。後人就地建“東坡亭”紀念。該亭為博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人

  1. 陳金江:南闖王,柏塘洋景村人,生於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曾領導1802年天地會博羅洋景起義和1854年洪兵三水范湖起義。在他的帶領下,洪兵起義軍的足跡遍及粵、桂、湘42個市縣,特別是在位於粵西北的清遠山區,有過長期的活動。1857年8月,起義軍攻克肇慶市懷集縣,稱“南興王”,建立“大洪國(也有稱太洪國)”政權。在起義軍失敗後,陳金江帶領天地會會眾,秘密活動在粵西北兩廣邊周繼續抗清與傳播天地會。
  2. 張宋卿:生卒年不祥,宋朝紹興二十七年(1157)以“春秋魁為天下第一”,擢進士,歷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後調肇慶當州守,不久卒於任內。為官清廉,平時連俸祿都捐去修橋築路,賑災救民,因而病逝時只剩布衣幾套。肇慶人為之立祠紀念。靈柩葬於羅浮山麻姑峰下,面對白蓮池。後人在白蓮池上修建九曲橋及白蓮軒紀念他。
  3. 黃流芳(1557-1628),明朝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
  4. 韓榮光(1793-1860),清朝道光八年(1828)舉人。年四十歸鄉不仕。擅詩、書、畫,人稱“三絕”。
  5. 鄧子瑜(1878-1925),麻陂鄉豐門村人。興中會會員。曾是歸善(惠陽)、博羅等縣三點會首領。
  6. 葛洪,自號抱朴子,人稱“葛仙”。東晉丹陽句容人。嶺南道教開創者,著名化學家、見識卓著醫學家,一生著述甚豐,撰寫的《抱朴子》確定了戰國以來的道教理論體系,對道教的丹鼎派有重大影響;在羅浮山設庵授徒,開嶺南道教一派。其著作《肘後備急方》被後世稱為古代的中醫診療手冊,書中關於天花、恙蟲病的治療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對肺癆病的認識也比國外早1000餘年。此外,在機械製造、美學、文學方面也有成就。
  7. 張萱(1558—1641),明萬曆十年(1582)舉人,曾參與編修國史,以畫論著稱。
  8. 韓日瓚:明代博羅人。韓鳴鳳之子。明崇禎任申(1632),任禮部尚書。
  9. 關鎮國:清代博羅龍華人,著名將領
  10. 梁慕光:興中會員,博羅等地三合會首領,是孫中山、鄭士良部署在博羅的起義軍首領。
  11. 李源,1904年出生於博羅縣。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開的黨的六大上,李源當選中共中央委員。
  12. 熊繼光(1940-),公莊鎮人,中國青年科學家,在計算機集成線路設計方面頗有建樹。
  13. 徐子珊:祖籍博羅,2004年度香港小姐四料冠軍,TVB簽約藝人,香港電影明星。
  14. 鐘楚紅:祖籍博羅,1960年2月16日出生於香港。香港著名演員,香港小姐出道,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台灣地區“十大性感女人”之首。
  15. 黃日華:祖籍博羅,香港著名藝人,“tvb五虎將”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