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前村

郭前村

郭前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石井鎮駐地以西3.8公里,以駐地村名命名。民國年間為延平鄉杏前保,解放後為和平鄉郭前村,1958年公社化後為郭前大隊,1984年改為郭前村委會。由郭前、後頭2個自然村組成,有8個村民小組。聚落分布在石鼓山西麓,呈條狀形,截止2007年,有596戶2109人。耕地1506畝,山地2615畝,主種甘薯、大小麥、花生等。山林有松木、相思樹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郭前村
  • 外文名稱:Guoqian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石井鎮
  • 電話區號:0595
  • 郵政區碼:362343
  • 地理位置石井鎮駐地以西3.8公里
  • 人口:2109人(2007)
  • 方言:閩南話泉州腔
  • 車牌代碼:閩C
  • 總戶數:596戶
村情概況,交通發展,鄉中古建築,旅遊景點,

村情概況

有老人活動中心、國小、醫療所、石板材廠、養豬場。氣候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地處楊子山,環境宜人,旅遊資源豐富。山林覆蓋面大,山林面積2392畝,礦藏豐富,有儲量豐富的優質花崗岩礦和高嶺土,還有偉晶岩型熱液型可溶煉水晶礦。耕地面積1500畝,常年可種水稻、地瓜、花生。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石材工業,農業產值相對下降,而工業總產值逐年上升。石材工業已成為郭前的經濟支柱。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於多數石材工業收入,少數農作物、房租、2006年人均純收入達5600元。

交通發展

郭前自古交通方便。古代驛道從水頭潘瀾埔過清隆橋(大奎村南),過嶺亭格經郭前的邦伯坊通錦堂,接待庵而達蓮河;而泛海船舶由 港灣沿後清溪逆行而上,直至郭前境內。上世紀70年代從後清溪底挖掘出土古船舫,證明此地昔日為小渡口絕非妄傳。後來雖然內河淤塞,港口下移,但隨著七十多年前水(頭)石(井)蓮(河)公路的開闢,院(下)小(龜山)備戰公路和古(山)郭(前)鄉道的開通,上世紀70-80年代石井往廈門班車經過郭前,交通依然便捷,至2003年,石井通院前公交營運開業,交通落後面貌得到改善。時至今日,郭前擁有三條硬化公路:院下經郭前達小龜山,稱院小公路,郭前通古山、石井稱郭古公路;郭前通錦堂、老港,稱郭錦路。這三條水泥大路的鋪築,使郭前的交通便捷,暢達全國各地。院小公路從村中穿過接省道201線。

鄉中古建築

郭前村裡有邦伯坊、楊子山、朱文公祠、兆元閣、清水岩寺、大慈林等鄉中古建築。郭前保存二座古老的石牌坊,其中一座名曰“邦伯坊”。為表彰鄉賢鄭普而立,址在郭前村中。鄭普天資聰穎,篤志向學,聯捷登嘉靖十一年壬辰科進士。初授無錫知縣,勤政愛民,業績顯著。秩滿升南京戶部主事,再遷戶部員外郎,擢雲南知府。以抱經蘊蘭,溥德施仁,為後世敬仰。嘉靖四十四年,泉郡知府萬慶,南安知縣甘宮重葺鄭普登科所立“恩榮”牌坊,巡撫福建監察御史王瑛為立“邦伯”、“地卿”兩匾。牌坊為石構,通高5.2米,寬6.2米。四柱之間,柱頂各立石獅一隻。當心間高2.6米,次間高2.4米。牌坊整體雄偉壯觀,頗有氣派。古坊至2008年已歷四百多年,一九九八年被南安市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距“邦伯坊”8米遠,另有一石牌坊,為表彰鄭元所立。鄭元系鄭普之父,樂善好義,曾為貧者下葬二十九人,飢年煮粥分賑,嘉靖間海寇猖獗,毅然組織鄉兵自衛,一方晏然,里人感念其德,後以子貴受封文林郎。昔日於古道中連續為褒獎賢喬梓矗立兩座石牌坊,盛舉實屬罕見。鄭元父子的嘉行美德,激勵著後來人。從秉承家風出仁稱職的鄭欲大、臨危受命克復涼州的鄭韞玉、不畏權貴甘受酷刑誓保名山主權的鄭得齋、一代宿儒鄭應祥、直至近現代的高甲戲著名藝人鄭文語、急公尚義無私奉獻的宋炯人……眾多鄉彥,均為郭里的文明建設做出一定貢獻。
鄉中古建築還有濟慈宮、鄭氏祠堂1座、鄭氏家廟2座,宗祠肇建時間無考,譜載嘉靖戊申年重修祖祠。嘉慶甲子年,勤軒公齒晉九秩、邑侯譚掄撰聯“瑤池桃熟三千歲、海屋籌添九十春”,並贈匾“年高德邵”祝壽。鄭思至故居:萬曆年間總督章篤、撫院魏元烺、學政吳孝銘、布政吳榮光為鄭思至之妻吳太儒人所建,故居大門上仍立石匾“節孝旌表”、木刻“聖旨”等,得以保存無缺。

旅遊景點

旅遊勝地楊子山,原名欹髻山。最高海拔426米,最低海拔18米。為戴雲山脈南伸濱海的余脈。諸峰逶迤,唯獨楊子山峻峭挺拔,一峰獨秀。登臨山嶺,但見蒼松翠柏,奇岩嶙峋,流泉清澈,錯落有序,風光旖旎迷人。耳畔松濤陣陣,天風吹拂,令人心礦神怡。俯望山下,晉南同沿海、大小金門島盡收眼底,“浯江渺彌萬頃,一碧風帆往來”,真是氣象萬千,風光無限,文化內涵又豐富,深深吸引住海內外遊客。眾口皆道“到民族英雄鄭成功故鄉石井,除了瞻仰國姓爺史跡,不游楊子山,將是一大憾事”。楊子山,海濱名山稱第一,山光水色甲泉南!五代時,名醫楊肅入此山進修儒道之術,成就學業。唐代在山之陽構築清水岩寺,開拓淨土道場,又創建書院,接納四方學子。以後,紫陽夫子朱熹曾蒞臨講學,其弟子開禧進士楊景陸亦登山游息。被譽為“紫陽高弟,泉南名賢”的呂大奎則讀書於此山書室。至朱明王朝,里人正德、丁卯貢生黃鋮設帳執教於該山,鄉賢鄭普及稽古博學的李文讃、躬行古道的吳復清、廉介方正的許拱皆從之學,而黃鋮曾孫華瑞、華秀同登萬曆間舉人,極一時之榮。地以人重,由是楊山名喧南疆,登載史乘。楊子山文化底蘊頗豐,山中有朱子摩崖“極高明”、“仙苑”及鄭普等名賢的二十多方登臨留題,為景點生色增輝。近代,大德性願法師在楊山麓修築大慈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信眾復于山潤之畔重建朱文公祠。諸寺廟得力檀樾熱心護持,修葺一新,更以硬化通道竣工,方便遊客,四方善士或行香禮佛,或尋幽覽勝,絡繹不絕。
楊子山楊子山
朱文公祠朱文公祠
楊子山以鐘靈毓秀稱聞,歷代俊顏輩出。沿途的崖石之上,可見朱熹親筆書寫的石刻和歷代名人的題刻,及性願法師舍利塔後突出處的“極高明——晦翁”行書。腰間岩壁上刻有隸書“別有天地”,古樸蒼勁。此處林茂草豐,為昔日隱士居住之所。“曾見一人”石刻下,是乾隆三十九年建的朱祠遺址。朱祠北面大石蹲踞如犀象,遠觀則如雄鷹振翼欲飛。住足石下,仰望高山,摩崖“仰止”系鄭海亭所書,山脊鏡面上有“海山第一”為萬曆丙戌年鄭西玄手跡。清水岩左石刻“仙苑”,此乃朱熹留題,清道光乙酉年林朋程臨。迂迴曲徑“通幽”處,清水岩南面泉聲不絕,懸崖上的“枕泉”,與大慈林梵剎後面已毀沒的“眠琴”同意境。古人讀書生倦,枕石而臥,泉聲如琴音催眠。峭壁上刻有楷書“青雲梯”,更上一層,便是道光五年所建的兆元閣朱子祠遺址。此間立有碑記,六角殘閣遺蹟猶存。半山澗畔,古榕下重建一座“朱文公祠”,兩進二開間布局,硬山頂,抬梁式構架,琉瓦飛檐,前有門廊,右邊三間護厝。祠宇祀朱文公、呂大奎與文昌公。為紀念朱氏過化之功,乃集資構建朱文公祠。是祠歷經多次興衰,近年重建,讓遊客前往瞻仰。
楊子山清水岩寺原稱水泊庵,是唐代名剎。位於楊山之陽,山腰建梵宇,因岩寺背依巨岩,面臨深壑,寺旁有一清流泉水,四時不涸,故易稱為“清水岩”。又稱“半山岩”、“大坑岩”。岩寺由山門、大殿組成,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構架。屢經修葺,現呈新顏,巍峨殿宇,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在蒼翠古柏掩映下,異常壯觀。大殿正中奉有釋迦、藥師、彌陀三尊石佛,石佛高2米,妙相莊嚴,盤坐蓮花,雕刻技術精湛,此乃清乾隆三十四年重興清水岩時鄭汝成所捐刻。大殿刻有明正德年間進士黃鋮題聯:“梵響楊山,是處人天皈古佛;瀾觀浩海,千秋文物繼前賢。牆壁嵌有清道光六年(1826)刻明嘉靖年間戶部郎中轉雲南知府鄭普所撰《會清水岩記》碑,該碑是研究南安海都明清文教情況的重要史料。清水岩幾經興廢,至清末民初,性願法師之族親洪守寂居士主持寺務,大殿西側塑其金身奉祀。前殿有浙江省監察御史黃華秀和南京國子監學正黃華瑞題聯。殿龕內奉有觀音、普庵、韋馱等佛像。
清水岩清水岩
大慈林大慈林
楊子山大慈林系性願法師倡建,大師俗名洪水雲,法號古志,晚字乘願,古山人。十二歲披剃於石井東庵宮,禮德山和尚為師。後又參謁大江南北諸名剎,師承江浙大德,尤與一代高僧弘一大師法緣最契,自是通宗演教,道高德隆,被譽為閩南高僧。上世紀三十年代,他應菲律賓僑領邀請,赴菲弘法,乃大張教網,接引十方,被尊為菲國佛教開山祖師,因久慕楊子山風光,夙願於楊山麓興建一寺院,供出家女眾修學。原擬為五梅花建築群,取名大慈林,於1956年開工,因時局變遷,只建東樓等,1962年,宏猷未竟而大師西逝。1979年以來,宗教政策落實,性願法師徒眾陳珍珍、陳妙蓮及性願在菲法嗣妙扶法師繼承遺志,發動海內外信眾踴躍捐輸,續建五梅花建築群,實現性願大師生前宏願。寺院坐西向東南,以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為中軸線,兩側東西齋堂、東西樓。大殿供奉釋迦、藥師、彌陀、觀音菩薩,左右拱立文殊、普賢諸佛像。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彌勒佛、韋馱。藏經閣設有弘一大師、性公紀念堂。為倡導性願法師的功跡,徒眾在大慈林後建性公舍利塔。清水岩、大慈林兩處招提道場璀璨,殿宇莊嚴,與新建成的朱文公祠及歷代摩崖石刻交相輝映,為楊子山增添無限顏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