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著名民族英雄
鄭成功故鄉閩南古津石井鎮,位於福建東南沿海最南端,與
金門僅距6海里。石井馬江是
南安市唯一的出海口,也是閩東南海峽西岸的海上對外交通要衝。東隔馬江毗鄰晉江東石,南臨浯江遙對金門,西連龜山與廈門翔安巷東接壤,北與水頭交界。全鎮陸地面積8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72500多人,外來人口30000多人,旅居海外僑親和港澳台同胞6萬多人。
改革開放以來,石井人民秉承先人艱苦創業的成功精神,圍繞建設“現代化港口城鎮”的總體目標,立足港口優勢,挖掘區位潛力,壯大“石材、石化、
航運漁業、新型輕工、旅遊”五大支柱產業,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04年,完成工商稅收2.26億元,年總供電量超5億千瓦時,經濟實力位居全省農村50強鄉鎮第4位。多次獲得福建省、
泉州市、南安市授予的各種榮譽稱號,是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和“福建省第八屆文明鄉鎮”。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石井”地名,來自境內白鶴山下的一口天然石井。宋代設石井津,包括現在
晉江市的安海、東石、水頭;置巡檢司位於現今晉江安海鎮,屬太平鄉崇教里及福興里。元、明、清分屬四十一都至四十四都。明初建靖海寨,抵禦倭寇。明末清初,曾歸廈門(思明)管轄。清順治十八年,歸南安縣。民國17年置石井鎮,至民國35年期間先後屬第四區、第三區。民國35年置延平鄉。
解放初屬第十一區。1956年置石井區(包括現在水頭鎮部分地區)。1958年成立成功公社(年底更名為石井公社)。1961年改石井區。1965年成立石井公社。1984年改鄉,同月改鎮。
石井鎮,為南安沿海重鎮,鎮政府駐地石井村,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家鄉,鎮政府由平屋二座和1984年新建四層樓房一座組成鎮政府大院。
住房建設:民國時期,住房多系磚石木結構的平房,以石井“中憲第”為典型,少數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建住房形式有方形、多邊形、高層樓,也有沿用傳統的大厝形式。建築材料以石磚鋼筋水泥為主。80年代末,全鎮住房面積2.4萬平方米,人均12平方米。
公用建築:70年代擴建延平中學教學樓、圖書樓、宿舍樓,新建鄭成功紀念館,重修延平郡王祠。新建淗江中學、溪東中學、朝陽中學和南安技校及擴建26所國小。新建石井僑聯、石井稅務所、石井農行營業所、石井港務站、石井供銷社、石井郵電支局、石井糧站、石井衛生院、石井公安派出所和石井、溪東二個邊防派出所。
經濟發展
1983年新建500噸級漁業碼頭,1985年新建1000噸級貨運碼頭、石井農貿市場,1986年後新建3.5千伏變電站一座,日產1000噸自來水廠一個,安裝自動電話300門。開發鰲山旅遊點,興建雄風亭、延平亭和憶桑亭,籌建鄭成功紀念碑林,建立延平旅遊區,成為泉州市一個旅遊點。198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637.9萬元。
歷史人文
石井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淳樸的海濱民俗風情。宋理學家朱熹曾多次到石井楊子山書院講學,明民族英雄鄭成功以收復台灣的民族赤誠感化世人;古往今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仍。這些特殊的歷史條件孕育了這裡的民俗風情傳統:知禮識儀,愛國愛鄉,勤奮淳樸,熱情好客。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為多。石井是高甲戲的發源地,古時岑兜村洪埔師及村民創造了高甲戲劇種。因此洪埔師被後人稱為“戲祖公”。
石井,是一座地靈人傑的濱海古鎮。境內的“四海四陸”八奇和境外的“春夏秋冬”十二景,勾勒出“鰲石山、石井江、楊子山”三個文物盛存、風景秀麗的名勝景區,其中尤以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紀念館為中心,以延平郡王祠、中憲第和開台聖王紀念堂等景點為輔助而創建的鰲山鄭成功文化園;以“海上視師”石刻、靖海門、銃城、清水岩、邦伯坊大佰島等文物景點為呼應,展示了石井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