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村(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石井鎮下轄村)

港村(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石井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港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石井鎮政府駐地西南4.6公里,以駐地命名。民國年間為港保,1949年解放初屬勝利鄉,1958年後為港大隊,1984年為港村委會。村委會設港村,南面瀕臨海灣,轄港一個自然村。

有12個村民小組,750戶3105人,其中僑屬占10%。耕地1477畝,山地150畝,主種甘薯、花生等作物。有鹽埕4250畝,年產海鹽840噸。有國小、衛生所、老人活動中心、 港鹽務所、石板材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港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石井鎮
  • 面積:5877畝
  • 人口:3105人
  • 氣候條件:溫帶海洋性氣候
  • 著名景點:文化遺址
公共建設,歷史記載,

公共建設

2004年以前, 港村僅有一條百年泥巴路,交通及環境極為不便。在新一屆黨支部、村委會的領導下,全體村民群策群力,鋪設了東環路、西環路、新區北路等水泥主幹道路,並完善了夜間公共照明設備等多項利民、便民的公共配套設施,實現了道路硬化、亮化和綠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陸運、海運極為方便,與金門隔海相望。距泉金(泉州—金門)、泉澎(泉州—澎湖)客貨運碼頭、石井口岸、閩台農貿交易市場僅10分鐘車程,往廈門機場僅需45分鐘,省道201線貫穿東西全境,交通網路四通八達。

歷史記載

“姓啟王裔,望出西河,名高東漢,褒德世第。”卓(Zhuó)姓出自羋姓,(羋mi,音米)。卓氏發源於2800多年前的楚國,是春秋時期楚國王族的後裔。黃帝之三十六世孫楚威王熊商次子名叫公子卓(即楚槐王熊槐之弟),其後代以祖字為姓,稱為卓氏。公子卓之孫卓滑,時任楚考烈王熊元朝之大夫,以祖之名為姓,是為卓姓之起源。東漢卓茂,性寬仁恭愛,稚實忠厚,元帝時學於長安,人稱通儒,後遷密令,視民如子,舉善而教,教化大行,道不拾遺。為官曆經西漢元、成、哀、平四帝,至王莽當權篡位,以病去職。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登基復請出,任太傅,封褒德侯(現 港祖祠存有:戶部侍郎(明追封鎮閩王)、褒德侯、教諭、解元、貢元等牌匾,該族為其所衍傳。),詔書今尚有資料記載可查。漢明帝劉莊在雲台建功臣閣,將三十二名功臣畫像列入其中,就有卓茂之名。因其位高爵顯,子孫興旺發達,瓜瓞綿綿,生兩子:長子嵩(戎),官大中大夫,次子崇,官汛鄉侯,兩支卓姓望出西河,兩千多年來,並駕齊驅,共同興旺,成為神州大地兩支最旺盛巨族,蕃衍華夏九州乃至海外。晉惠帝永興二年入閩(即公元305年)。
現已知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湖南、湖北、雲南、廣東、廣西、四川重慶、海南、台灣、香港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印尼等地均有其衍傳後裔。且用其光武帝褒封的褒德侯作為堂號:褒德堂、褒德傳芳,因卓茂祖籍河南南陽屬西河郡,亦有諸多卓姓以西河堂、西河傳芳、西河衍派為堂號。南安、同安、晉江卓姓於1996年重修泉州百源川卓氏宗祠(泉州市百源川池畔),並以“泉州百源褒德福利協會”之名,辦理社團註冊登記。南安卓姓歷代尚有諸多族人往海外謀生髮展,繁衍子孫,已知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印尼,以及香港、台灣、粗略估計有卓姓數萬人丁,他們在當地均有註冊成立社團宗親組織,定期活動。尤以新加坡人數最多,超過三萬人,“新加坡卓氏總會 ”組織較為完善,活動頻繁,有色有聲。海外宗親與國內宗親血脈相連,血緣親情綿綿不斷,族情、鄉情、祖國情源遠流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