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基本情況,人物辭典,藝術成就,人物列傳,詩才過人,亡命天涯,抱琴殉國,後人演繹,鄺露詩二首,古琴遺音,專家評價,故居尋訪,真跡遺存,
人物基本情況
首先,兩人都是稀世大才子,大詩人;而且,兩人都蔑視傳統禮法,不理會那些名目堂皇的教條禮數,嵇康“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開個鐵匠鋪每天在在樹下打鐵,朝廷寵信鐘臣來拜訪,嵇康只是掃了一眼,仍然埋頭打鐵;鄺露在夜市上“走馬觀燈”,遇到南海縣令也不會下馬迴避。兩人活得同樣灑脫,絲毫不掩真性情。於是一個沉迷於打鐵,一個開始浪跡天涯縱情山水。對於生情不羈,不願被禮數牽絆的鄺露來說,“逃亡”正是一種最好的自我放逐,遊歷讓他的才情奔涌,他沿途賦詩,寫下《赤雅》,還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遊記,這五年,也是他才華宣洩得最酣暢淋漓的時候。
他們也死得極其相似:都是在琴聲中從容死去!余秋雨用電影一般的文字在《遙遠的絕響》中“回放”了嵇康赴死的場面,說他在刑場上彈起一曲《廣陵散》,“刑場上一片寂靜,神秘的琴聲鋪天蓋地。彈畢,從容赴死。”而在海雪堂,鄺露抱琴,不食而亡。
在琴聲中,他們的死少了悲劇的成分,更像是一種從容的回歸,回到他們自己的世界裡,繼續打鐵,繼續行吟,這才是真名士風度。而他們,以及他們的琴聲,也都成了“遙遠的絕響”,可屬於真名士的風流氣節卻穿透歷史,讓人屏息。 □ 郭曉鷺
人物辭典
鄺露,初名瑞露,廣東南海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祖彭齡為進士,曾任知縣;父思浩,廩生,有才名。鄺露工於詩詞,是明末廣東著名詩人;還精於駢文;又是篆、隸、行、草、楷各體兼擅的有成就的書法家,其草書字跡勁秀,師法王羲之而自成一格。鄺露還通曉兵法、騎馬、擊劍、射箭,又是古文物鑑賞家和收藏家。他又是一個秉性不羈,鄙視金錢,不慕科名,蔑視傳統禮法的“奇人”。南明隆武帝時任中書舍人,永曆帝時出使廣州,清兵入粵,鄺露與諸將戮力死守,凡十餘月,城陷,不食,抱琴而死。
藝術成就
嶺南前三大家
鄺露與黎遂球、陳邦彥崛起於明末詩壇,被稱之為“嶺南前三大家”,其中以鄺露最為傑出。錢大昕在《胡同謙墓志銘》引馮魚山語:“吾粵詩人,曲江之後,當推海雪”,意即張九齡之後,就數鄺露了;而溫汝能《粵東詩海》中,鄺露被譽為“吾粵之靈均”(意即屈原)。
而鄺露的遊記亦膾炙人口,為後人廣為傳誦。
上追黃庭堅
人物列傳
詩才過人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出生。據說,他出世時有“甘露降於庭槐”,故名瑞露。後改今名,字湛若。又因他讀書所在為“海雪堂”,故又稱鄺海雪。
其父、祖均為功名中人,書香世代。鄺露五歲時就顯詩才不凡,據說可應聲作詩。早年喪父,家境中落,他“以父、祖皆能詩而業未竟也,益力學苦吟”,每當詩興大發之際,“往往廢寢食”,行吟時甚至“牴觸樹木”,或者“傾墜坑塹而未嘗覺”。
鄺露十五歲時,在南海應試,督學以《恭寬信敏惠》為題,他以真、行、草、篆、隸五體字答卷,結果被認為“違制”而被黜,落為“五等”,可是他若無其事,狂笑拂袖而去。後來他幾次參加鄉試,都“名落孫山”。“於是放誕縱酒,或散發徜徉於市中,傲然不屑,以是頗為禮法之士所仇”。
亡命天涯
崇禎七年(1634年),適逢正月十五的上元佳節,鄺露與友人乘醉策馬,縱游花燈夜市,剛好遇南海縣令黃熙出巡儀仗,鄺露酒醉不避,反而信口賦詩譏諷“騎驢誤撞華陰令,失馬還同塞上翁。”就此惹下大禍,被縣令逼得遠走他鄉避難。
此後,鄺露度桂嶺、泛洞庭、涉九江。東至會稽、金陵,北上京華、幽燕,歷時五年之久。秀麗的名山大川,孕育了他的詩情豪興,豐富的社會閱歷,加深了他的生活感受。鄺露沿途賦詩數百首,詩名遠播吳、楚、燕、趙,在揚州,他寫了十二首《赤鸚鵡》,為世人所傳誦,因而有“鄺鸚鵡”之譽。據說每到一地,都被當地人以嘉賓之禮相待。
當他浪跡廣西時,深入瑤民“岑、藍、胡、侯、盤”五姓土司境,還蒙當地瑤民“女將”雲嚲娘的賞識,當上了記室(執掌文書之類)。其間,他著下《赤雅》一書,記錄了廣西少數民族地區民族風情、山川地貌、古蹟名勝、珍禽異獸、趣事軼聞,蔚為大觀,影響深遠。諸如“峒女於春秋時,布花果笙蕭於名山,五絲刺同心結,百紐鴛鴦囊,選垌中之少好者,伴峒宮之女,名曰天姬隊。余則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為樂。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則唱和競日,解衣結帶相贈以去。”記錄的便是桂西壯族地區廣泛流行的“歡浪花”(意為休閒尋情之歌),仍然被現代人作為研究古代壯族民俗的重要資料;《天龍八部》中丁春秋的化功大法(實際上就是瑤族地區蠱毒的製作過程),便來源於鄺露的《赤雅》一書:“五月五日聚諸蟲豸之毒者,並置器內,自相吞噬,最後獨存者曰蠱。”
而這期間,鄺露與瑤族女土司雲嚲娘也產生了一段愛情。
抱琴殉國
崇禎十五年(1642年),供職於史館。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陷京師,明王朝覆亡。接著,清兵入主中原,南明政權相繼更迭。鄺露懷抱復國大計,隻身遠赴南京上書獻策。誰知抵達九江時,聞南京失守,悲憤南歸。
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廣州首次淪於清兵鐵騎之下。鄺露長子鄺鴻(字釗孟,工詩,善擊劍)親領北山義軍千餘人,與清兵激戰,壯烈戰死於廣州東郊。
後人有《抱琴歌》挽之:“城陷中書義不辱,抱琴西向蒼梧哭”。
後人演繹
鄺露生性灑脫浪漫,富有傳奇色彩的忠貞形象屢屢被後人搬上戲劇舞台,相對於同時代的詩人或英雄來說,他鮮明的個性和形象也許最適合入戲,因此也成為現代粵劇舞台上“出鏡”率最高的一位。
鄺露天性浪漫、不羈,他的情感世界也應該風華無限吧?鄺露浪跡廣西時,與當地瑤族女土司雲嚲娘的愛情便充滿浪漫色彩,這段感情也成為後人演繹的重點。大型音樂舞蹈粵劇《蝴蝶公主》便以此為藍本。才子鄺露與青青相知相愛,但一心想取代瑤王統治瑤族的巫醫掌廟師想拆散兩人獨霸青青,於是挑撥瑤王,用鄺露負情不歸為藉口對其種蠱。青青為表真情與其一同受蠱。適逢清兵入關並要挾鄺露投降,鄺露陷入兩難。青青久等鄺露不歸,巫醫掌廟師又逼婚,於是青青用計騙得解藥赴廣州救鄺露,兩人面對外族入侵以生死相依的真情演繹出一場浪漫悽美的愛情悲劇。《蝴蝶公主》顯然屬於“戲說”鄺露,加入了更多的浪漫元素,諸如逼婚、美女救英雄等等曲折的情節,盡現鄺露情感世界的傳奇與浪漫。
鄺露詩二首
迭彩山
日高山氣晶,月出山更明。縣峰銀漢水,匿景金墉城。靈洞出霄半,颯爽涼風生。吹我薄天游,飄飄凌太清。冥搜混沌竅,流觀蟾鶴銘。芳草有遠志,達人無近情。誰能戀鄉曲?一舉超蓬瀛。
胡天星邀余作白妾魚膾
獨尋芳草過王孫,為膾銀絲出露盆。湯熅玉環妃子淚,樓殘金谷綠珠魂。凌波豈復觀微步,齒劍終然合報恩。誰識蒯緱歸思苦,不堪彈鋏向朱門。
古琴遺音
鄺露不僅是詩人、書法家,還擅長古琴,是一位品格極高的琴人。
其平生珍愛兩張名琴,一為宋琴“南風”(曾是宋理宗趙昀的內府珍品,今藏山東省博物館),一為唐琴“綠綺台”,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載,“綠綺台”曾屬明武宗朱厚燳所有,後以琴賜大臣劉某,明末歸鄺露所得。據載,綠綺台與春雷、秋波、天蠁(響)被譽為嶺南“四大名琴”,在琴界有極高聲譽。
鄧爾雅身後,此琴至今保存於家人手中,曾有數度因經濟拮据而欲出售,初時願以市區房屋一幢即可,後終因談價未諧而告吹,近年又傳出開價四百萬港元之巨。
專家評價
記者:你對鄺露研究多年,你如何評價鄺露?
梁基永:鄺露是中國傳統文人的一個典型,他工詩善書,會彈琴,而且生性浪漫不羈,他抱琴而亡也帶著詩人的浪漫主義色彩。其實,他作為一個小小的中書舍人,僅相當於現在的一個科長或辦事員而已,他完全可以不死,只是他不想苟活,於是抱著琴,伴著其珍藏的懷素真跡、劍以及文物絕食自盡了,死的方式可能都是他事先構想過的,一種很具中國文人氣質的死法。說實話,後人給他的死賦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也明顯有後人演繹的痕跡。如果要寫鄺露,更應該還原他本來的詩人身份。
梁基永:阮大鋮雖然為人奸佞,品格低劣,但他的詩文造詣相當高,後人評價他“其五古上接陶潛下追王維、孟浩然。”而且他還妙通音律,他寫的戲曲《燕子箋》等都成為傳世佳作,可見除去政治身份,他是一個相當多才多藝的人。而且他作為當朝宰相,地位已相當高,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總理,為什麼還請鄺露(中書舍人,也就是現在的一個小科長而已)給他的詩集寫序呢?從文學角度來講,阮大鋮算得上大師,只有他欣賞的人,他才會請他寫序,由此表明鄺露在詩文上的才華確實是過人的,非常出眾的;拋開政治背景,這就是文人間一種再普通不過的交流,阮大鋮欣賞鄺露,鄺露的人品就一定低下嗎?我覺得後人大可不必懷疑鄺露的人品。
故居尋訪
據《番禺縣續志稿》記載:“明中書舍人鄺露故居,在五仙觀旁,與邑人彭滋、順德薛始亨同里。”謝長文有《聞鄺湛若殲死》一詩:“傳聞君死處,血污石城西。兒女不收骨,房帷復失妻。微官禍先酷,舊宅路應迷。望望仙鄰里,傷心秋草齋。”據此詩,則推出鄺露故居必在仙鄰巷了。
兩天后,我再次來到這裡。房子還是那些房子,抬頭,是“一線天”,卻看到一棵黃葉凋零的樹,用一種屬於深秋的顏色橫斜在小巷的上空,像一首深秋的詩,像仙鄰巷的一首憂傷的詩,“望望仙鄰里,傷心秋草齋”,雖然隔了幾百年,古人的情緒似乎還留在這裡。
鄺露的草書作品。
真跡遺存
在《鄺露詩集》的注釋文字中曾提到:“鄺露草書秀挺雅健,造詣頗高。今廣州光孝寺碑尚存鄺露書碑刻一塊。”我興沖沖趕赴光孝寺,尋找他倖存的書法遺蹟。但我在光孝寺里遍尋未果,一戴眼鏡中年和尚說,可能“文革”期間被毀掉了,反正從他進光孝寺就沒見過這塊碑;門口賣香火的年輕和尚說,寺里是有幾塊古代的碑,還有唐代及明代的,但沒聽說有鄺露的這塊碑。另外的和尚大多搖頭,看來,寺中人是沒見過這塊碑了。
坐捷運返回時,我翻了翻手頭的複印資料,忽然想起它來源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文獻,上面所說的“今”怎會是今天的“今”呢?不禁啞然失笑。到哪裡尋找這位“曠世”天才的真跡?
還好,同樣工詩善書、同樣愛好古琴與古物鑑賞的現代嶺南才子梁基永給了我驚喜,他對鄺露研究多年,在某個文物展上他拍下了鄺露的草書作品,包括清代中期的鄺露畫像,彌補了我們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