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後備急方》是一本醫術,由西元四世紀前葉葛洪編著,可用於急診或臨床診療,記載了多種傷寒、瘧疾、結核病、天花、麻瘋等常見疾病的病因、病狀和治療方法。
《肘後備急方》是一本醫術,由西元四世紀前葉葛洪編著,可用於急診或臨床診療,記載了多種傷寒、瘧疾、結核病、天花、麻瘋等常見疾病的病因、病狀和治療方法。
《肘後備急方》,古代中醫方劑著作。是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中醫治療學專著。8卷,70篇。東晉時期葛洪著。原名《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系作者將其...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系以葛洪《肘後備急方》和陶弘景的《補闕肘後百一方》為主體,加上宋唐慎微《證類本草》之附方摘錄合編而成。此書既以葛洪《肘後備急...
乾漆丸,中醫方劑名。出自方出《肘後備急方》卷四,名見《醫心方》卷二十一引《古今錄驗》。主治婦人氣瘕,臍下結物,大如杯升。月經不通,發作往來,下痢羸瘦。...
桂心丸,中醫方劑名。出自《肘後方備急》卷一,名見《外台秘要》卷七。主治卒心痛。...... 出自《肘後方備急》卷一,名見《外台秘要》卷七。主治卒心痛。...
白蘞散,中醫方劑名。出自《肘後備急方》卷三,名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八。主治中風腫痹,風痹筋急,肝痹(①《肘後備急方》:中風腫痹虛者;②《備急千金要方...
鉛丹散,中醫方劑名。出自《肘後備急方》卷六,名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六。具有令人面白之功效。主治《備急千金要方》:面黑。...
苦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肘後備急方》卷二,名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主治傷寒時氣溫病五六日以上者。...
四順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肘後備急方》卷二。具有①回陽復陰②回陽救逆,益氣固脫之功效。主治①陽虛血脫。吐利之後,汗多惡寒,四肢厥逆,脈微;或吐利未止,...
鹿角散,中醫方劑名。出自《肘後備急方》卷五,名見《太平聖惠方》卷六十四。主治皮肉卒腫起,狹長赤痛,名䐔。...
《抱朴子內篇肘後備急方今譯》是晉代葛洪著、梅全喜等編譯的一本綜合性著作。...... 《抱朴子內篇肘後備急方今譯》是晉代葛洪著、梅全喜等編譯的一本綜合性著作...
《肘後方》全稱為《肘後備急方》,相傳為道教二葛之一晉葛洪著,因自號抱朴子而得名,是一部典故淵源較多的古典醫書。...
全稱《肘後備急方》。原名《肘後救卒方》。東晉葛洪著,系將其所著《金匱藥方》(一作《玉函方》)擷要而成。後經梁代陶弘景增訂為《補闕肘後百一方》。...
附子散,中醫方劑名。出自《肘後備急方》卷一,名見《聖濟總錄》卷六。主治①《肘後備急方》:卒忤,口噤不開。②《聖濟總錄》:中風,口噤不開。...
鹿角散,中醫方劑名。出自《肘後備急方》卷三,名見《聖濟總錄》卷十四。主治①《肘後備急方》:男女喜夢與鬼通,致恍惚者。②《聖濟總錄》:諸髒虛邪,夜臥...
鹿角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卷六。具有令百歲老人面如少女光澤潔白之功效。...
《附廣肘後方》是2009年09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晉代)葛洪, (金代)楊用道。...
鉛丹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注文引《古今錄驗》。主治①《備急千金要方》(注文)引《古今錄驗》:消渴,小便數,兼消中。②《普濟方》...
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還記載了一種叫犬咬人引起的病症。犬就是瘋狗。人被瘋狗咬了,非常痛苦,病人受不得一點刺激,只要聽見一點聲音,就會抽搐痙攣,甚至聽到...
石癰,病名。癰疽之至牢有根而硬如石者。出《肘後備急方》卷五。...... 出《肘後備急方》卷五。《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二:“石癰者,亦是寒氣客於肌肉,折...
鳳眼穴,屬中醫腧穴,首載於晉代《肘後備急方》。在手拇指橈側緣,指骨間關節橫紋頭,赤白肉際處;伸臂仰掌,微屈拇指取穴。...
最早明確提出位置的是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卷二》曰:“華佗治霍亂已死,上屋喚魂,又以諸治皆至,而猶不瘥者,捧病人腹臥之,伸臂對以繩度兩頭,肘尖頭依繩...
附子散,中醫方劑名。出自《隱居效方》(見《肘後備急方》卷五)。名見《醫心方》卷十七引《古今錄驗》。主治羊疽瘡,有蟲癢。...
時氣,即疫病。見《肘後備急方》卷二。亦名疫癘、天行、時行、時疫。...... 時氣,即疫病。見《肘後備急方》卷二。亦名疫癘、天行、時行、時疫。...
功用 瀉火解毒 主治 三焦火毒證 分類 清熱劑-清熱解毒 出處 《肘後備急方》 歌訣 清熱解毒湯四味,黃芩黃柏梔子備,躁狂大熱嘔不眠,吐衄發斑均可為。[1...
出處:方出《肘後備急方》卷二,名見《外台秘要》卷二引《深師方》 功用:除熱毒,止痢 名稱:龍骨湯 組成:龍骨、遠志、茯神、防風、牡蠣各二兩,甘草七兩,大...
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的描述,是目前見諸文獻的最早記錄。經後世醫家不斷的臨床實踐...
4、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有“天行毒氣,夾熱腹痛下痢”之說,以“痢”稱本病,逐步為後世醫家所接受。 5、《千金要方》稱本病為“滯下”。 6、宋代《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