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詞義)

伏虎(詞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蹲伏著的老虎。《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見寢石以為伏虎也。” 明 徐渭 《伏虎畫贊》:“我觀伏虎,曲蟠以枕。”制伏猛虎。亦比喻降伏凶人。明 沉璟 《義俠記·釋義》:“因此上屈弓腰,舒猿臂;要降龍,思伏虎。”《封神演義》第八二回:“伏虎降龍為第一,擒妖縛怪任縱橫。” 陳毅 《悼羅炳輝將軍》詩:“自有擎天手,伏虎又降龍。”

即虎子。狀似蹲獸的尿器。晉 乾寶搜神記》卷十七:“道士便盛擊鼓,召請諸神。魅乃取伏虎,於神座上吹作角聲音。”《駢雅·釋器》:“伏虎、楲窬,溺器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虎
  • 外文名:Yield tiger 
詞義,雕像,伏虎羅漢,圖書,

詞義

[yield tiger] 降服猛虎,比喻戰勝邪惡勢力  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

雕像

名稱:伏虎
伏虎
時間:約公元前117年(西漢時期)
材質:花崗岩
規格:長200厘米,寬84厘米
來源:原立於陝西興平縣常村西北霍去病墓前
簡介
雕塑家在處理這塊石料時,突出了整體高於一切的思想。伏虎的軀幹部分,是自由流動線條和扭曲塊面的結合,顯然是利用石塊本來的起伏變化,並略加雕琢而製成的;虎身上的斑紋同樣也是順著石塊的天然紋理勾勒而出的。這種手法使得雕像富於節奏感和整體感,給人以千鈞一髮的感覺。這種穩定的整體造型和充滿強勁動感的藝術形象,形成了漢代石刻氣魄深沉宏大的藝術風格。
這件作品是霍去病陵墓群雕中一件十分著名的作品。與其他石雕一樣,《伏虎》也是利用整塊石料因材施藝而成的。在形象刻畫上,作者採用了寫實手法:石虎沉著地臥在那裡,神情機警而威猛;它的四肢強健有力,長長的尾巴卷搭在後背上,仿佛正蓄勢待發,準備撲向獵物。

伏虎羅漢

在中國佛教領域,最高佛道的釋迦牟尼佛 (如來佛祖)座下處十八羅漢。而伏虎羅漢是十八羅漢中的第十八位,即是「彌勒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的。另一說法是第十八位羅漢是「四大聲聞」中的「君屠缽嘆」。
傳說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廟外,經常有猛虎因肚子餓長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飯食分給這隻老虎,時間一長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稱他為「伏虎羅漢」。

圖書

《伏虎—無明煩惱對治法》 阿康圖庫仁波切
緒言
仁波切的法教,很難單靠印刷出來的文字予以表明,因其法教中,身教的分量很重。無論發生何事,他都能不為所動,不忘空義;當事態演變成小題大作時,他的幽默常能予以化解,去除其毒。運用本書中所集之忠告與修法,會使我獲得極大的助益。仁波切的法教,直截有力,難以盡述,本書僅略示其廣大解悟之深厚而已。不過,仁波切的做法是,我們永遠要盡力而為,並要以此為滿足。
《伏虎》這本書,乃根據仁波切演講的筆記與錄音編輯而成。在編輯過程當中,仁波切也惠予加入一些原始資料。沒有一本書是盡善盡美的,但我們已在此儘可能忠實無誤地把仁波切的開示傳達給讀者。
仁波切在旅居西方二十年中,曾於歐美及南非說法,他已了解西方人所遭遇的是何種困難。現代生活的壓力、緊張及匆忙,實非修禪的環境、使人放鬆身心。是故本書中的法教,乃出自仁波切的悲心大願,旨在令人於日常生活的情況下得到幫助。這些法教,將有助於我們的世界,更能放鬆自己的身心,更能對內在與周遭的各種事物敞開胸懷。如是,我們即能超越那老想要令其美夢成真的“我”。相反地,我們將會逐漸了解,我們每天接觸到的所謂現實,猶如夢幻,或許從而減輕了痛苦。
會晤過阿康仁波切的人都感受得到他的謙虛,知道他的仁慈、樂於助人,以及其法教的落實與悲心。他在佛法修行方面的教導,適合所有人,無論是有職業、有子女的在家居士,還是出家的佛教僧侶;他所說之法,簡單明了,平易近人,無不能用。
《伏虎》一書,是在各方屢次請求之下而出版的,特別是應仁波切日益增多的弟子們的請求,他們鮮有機會面晤仁波切,故希望仁波切能以出書的方式,令所有需要的人均得其教。對仁波切的弟子來說,本書旨在令其記憶復新,令其想起仁波切的忠告而有所感悟;對其他的人來說,本書將開示他們為何修心及如何修心。願本書能令每一位讀者皆獲啟示。
克立夫·何姆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