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話(源於廣東一帶的客家語方言(湘渝川陝等地))

廣東話(源於廣東一帶的客家語方言(湘渝川陝等地))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廣東話,是源於廣東一帶(有時包含福建西部等)客家語的一類方言,主要分布四川重慶陝西湖南等地。

明清時期,客家先民從福建、廣東以及江西等省客家人集中分布的地區(特別是廣東東、北部地區)陸續遷入湖南境內。清朝初期,由於“湖廣填四川”,客家先民又遷徙到四川、陝南一帶。由於當時並沒有特定的“客家”稱謂,以廣東移民為主的客家人一般自稱“廣東人”,於是他們帶去的語言就被稱為“廣東話”,一直流傳至今。

其中,四川地區的廣東話(一般又稱土廣東話)、湖南的廣東話(又稱客邊話、客姓話等)大體上保留了原有特點,而陝西商洛地區的廣東話則產生了較大的變異。在湖南、四川和陝西商洛這些地方,廣東話一直是弱勢語言,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萎縮。使用廣東話的這些地區慢慢被當地強勢方言同化、取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話
  • 外文名:The (Hakka) Language Originated from Kwongtung
  • 定義:源於廣東的東北部的客家語的方言
  • 分布:在湖南四川陝西等地零星分布
  • 屬性:客家語或其變體
  • 使用人口:70萬(四川),其他地區不詳
  • 代表人物朱德
定義,歷史,現狀,特徵,聲韻,辭彙,分布,

定義

廣東話,是一類分布於部分地區(如湖南四川重慶陝西等地),一般源於廣東一帶客家語的方言。由於語言上的相近性,操廣東話的人群祖籍不僅包括今廣東的粵東粵北地區,還包括福建的舊汀州地區(閩西)等。
湖南的客家語除了被稱為廣東話,又被稱為客邊話、客姓話等,在2012年《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中,被歸入銅桂片。四川等地的廣東話(又稱土廣東話)、經過演變,至今仍屬於客家語,保留較多客家語特徵;1987年版《中國語言地圖集》將其歸為客家語不分片的一類,此後在劃分上未有變動。而商洛地區的廣東話,因使用人數極少,隨著時代的變遷,保留的客家語特徵逐漸變少,一般僅認為是客家語的變體。

歷史

明清之際從廣東遷到其他地區的客家先民,一般自稱“廣東人”,並稱呼自己的語言為“廣東話”。例如,祖先於“湖廣填四川”遷到四川地區的客家人,因大多祖籍廣東,自稱和他稱為“廣東人”,所操語言即為“廣東話”(後以示區別,逐漸改稱為“土廣東話”)。而在這次“湖廣填四川”中,一部分客家先民選擇了陝南地區(如商洛)落腳,並沒有到四川發展,得到休養生息後,不忘祖籍地,甚至有些村子冠以“廣東”的名號,例如:商洛市商州區北寬坪鎮有個廣東村(原廣東坪鄉),而他們的語言,至今(截至2008年)仍被稱為“廣東話”。經學者調研發現,這些地區的廣東話仍保留客家語言的一些特徵,或仍可以和祖籍地基本互通,或已經形成了變體。
附:同樣是祖先於明清之際遷徙到台灣的客家人,其所用語言也曾在日據時期也多稱作“廣東話”,現與廣東、福建等地一樣,已自稱“客家語”(簡稱“客語”)。

現狀

由於操廣東話的人群在湖南、四川、陝西等地比較少並以“方言島”的形式存在,故這些地區的廣東話長期處於弱勢狀態,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萎縮。
以陝西商洛地區的廣東話現狀為例(有關四川地區同類方言的現狀,參見土廣東話詞條)。起初,剛到商洛地區的客家先民由於有強烈的族群意識,在族內堅持“廣東話”的主體地位,廣東話得以流傳至今。但由於長期處於弱勢語言狀態,並隨著現代資訊時代的發展,商洛地區的廣東話逐步萎縮,成為僅存於商洛地區“廣東人”(客家後裔)族群內部的交流工具,對外不再採用這種“廣東話”,並有被當地其他強勢語言取代的趨勢。
湖南的廣東話(客姓話)情況亦類似。由於湖南的客家語(廣東話、客姓話)被贛方言、湖南土話及西南官話等分割成許多細小的孤立的小片,而各地客家人數量較說其他方言的人口要少得多,因此湖南客家語(廣東話、客姓話)屬於劣勢方言。為了生產和生活,湖南境內的客家人大多兼說雙方言或三方言。一些客家人已經不會說湖南客家語(廣東話、客姓話)。
客家人在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隨湖廣移民進入儀隴,經歷400多年的繁衍,儀隴客家人已發展到30萬之眾,成為中國西南地區第二大客家聚集地。以朱、鄭、丁、饒、陳為主的20餘種姓氏的客家人,分布在以朱德元帥家鄉馬鞍為中心的29個鄉鎮,儀隴已成為四川客家大縣,被專家稱為“川北客家勝地”,儀隴客家人的祖上大多來自廣東韶州,主要聚居在馬鞍、樂興、丁字橋、周河、石佛、楊橋、武棚、芭蕉、大豐、碧泉等地。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廣泛分布於29個鄉鎮,占儀隴縣總人口的20%。朱德總司令就是客家移民後裔中的一員。朱德曾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州,客籍人”。
在四川的客家人自稱“廣東人”,說的方言叫“客話”或“打廣東腔”。而其他四川人則叫這種方言是“土廣東話”。截至1993年底,在四川、重慶有客家人的縣達63個,能講客家話的有150萬人以上。成都東郊500平方公里範圍內,居住著50多萬客家人。據不完全統計,川、渝客家人的總數約在300萬人。

特徵

聲韻

這裡以陝西商洛廣東話為例。
聲母
1.商洛廣東話微母字文讀[v-],白讀[m-],但字數較少,如尾[ve21](文)[mi35](白)等;
2.古泥母字在商洛廣東話中留下[ŋ]殘跡,如“女”(讀音[ŋ̍])字;
3.見系開口二等字有很多未齶化;
4.疑母洪音讀[ŋ-];
5.曉組合口字多讀[f-],如火[fo]、虎[fu]等;
6.精莊和知組二等今讀[ʦ-][ʦʰ-][s-],知組三等和章組今讀[tʂ-][tʂʰ-][ʂ-];
7.古全濁聲母清化後無論平仄皆送氣,次清聲母塞音、塞擦音合流為一。
韻母
韻母特徵多與一般客家語方言相類似,但是沒有[-p][-t][-k]入聲韻。
聲調
只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去。清聲母入聲字多歸上聲,全濁聲母入聲字歸去聲,次濁聲母入聲字歸法不穩定。

辭彙

以商洛廣東話為例。
日常口語中,表示“吃”用“食”,表示“的”用“介”,表示“是”用“系”,表示“要”用“愛”,“兒子”說“賴子”,等,與一般客家語方言一致;
一些古詞語仍在商洛廣東話中使用,如鑊(鍋)、倚(站)、钁(挖)、渠(他)等;
在構詞方面,親屬前多加“阿”,如阿公(祖父)、阿舅子(內兄弟),雄性動物在後面加“公”、“牯”,雌性加“嫲”,如雞公、鴨嫲,但沒有雌雄之分的事物不加。

分布

湖南地區,廣東話(客姓話)主要分布在一些河流上游的山區,如平江縣、瀏陽市、醴陵市、攸縣、茶陵縣、炎陵縣、桂東縣、汝城縣、宜章縣等縣市部分地區。
川渝地區,廣東話(土廣東話)比較集中的區域有:成都市東郊、簡陽、內江地區的隆昌威遠、川北的儀隴、川西南的西昌。重慶市榮昌縣盤龍鎮是重慶市現存最大的客家方言島。
陝西商洛、漢中、安康等地,廣東話主要集中分布在,商州城的南北二山之中,比如北寬坪鄉、山岔河鄉、羅灣鄉、鐵爐子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