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先秦,秦漢三國,兩晉隋唐,五代十國,兩宋元明,清史民國,新中國,行政區劃,地理,氣候環境,林業,稀土王國,人口面積,交通,旅遊,綜述,景點介紹,所獲榮譽,客家小菜,客家名菜,
歷史沿革
先秦
遠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開化遠於
唐虞".春秋戰國時,先後屬楚、吳、越,後又屬楚國.
秦漢三國
秦並六國後,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36郡,贛南屬
九江郡。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發大軍50萬分五軍戰五嶺,使尉屠睢將五軍,其中一軍守庾嶺界,置
南壄縣,隸九江郡,為贛南建置政權之始.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南壄屬楚.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南壄隸之.五年(前202年),漢滅楚,贛南始隸漢.六年(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領18縣,其中贛南3縣隸之:南壄縣(約轄今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贛縣(約轄今章貢區、贛縣、興國等地)、于都縣(約轄今於都、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尋烏等地).其中贛縣、于都縣為新增設縣.西漢末年(9~23年),改豫章郡為九江郡,贛南3縣隸之.東漢建武元年(25年),九江郡復名豫章郡,南壄改為南野,贛南3縣仍隸之.興平元年(194年),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南3縣隸廬陵郡.
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廬陵郡置
廬陵南部都尉,隸揚州,治於都.領於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陽都、揭陽(析於都白鹿營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後改為揭陽)、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約轄今大余、上猶、崇義等地)7縣,為贛南設立市一級行政機構之始.
兩晉隋唐
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三年(282年),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於都,將南野併入南康領6縣.五年(284年),改揭陽為陂陽.十年(289年),贛縣移縣治於葛姥城(今章貢區虎崗一帶).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永和五年(349年),郡治從於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
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陳·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
洪州總管府.平固併入贛縣、南野併入南康、虔化併入寧都.十三年(593年),陂陽縣設石城場,併入寧都.虔州領4縣:贛縣、於都、南康、寧都. 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虔州隸江南道,轄縣如前.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置南安縣(約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領5縣.神龍元年(705年),復置大余縣,虔州領6縣.天寶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並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後改虔南鎮.貞元四年(788年),分出於都三鄉和信豐一里復置安遠縣,虔州領7縣.天佑元年(904年),從於都縣分出象湖鎮置瑞金.
五代十國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虔州屬梁.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勝軍;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11縣:贛縣、於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上猶、瑞金、龍南、石城.
兩宋元明
宋開寶八年(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大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軍州復為虔州,隸江南西路;七年(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7鄉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於都分出縣東南6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虔州領13縣.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3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10縣,隸江南西路.為贛南分設兩個政區之始.宣和三年(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
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名為龍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縣如舊.
明明吳二年(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為5道,贛州、南安2府均屬嶺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分巡嶺北道於贛州,贛州、南安2府屬之.弘治七年(1494年),置
南贛巡撫都察院於贛州,稱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餘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4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設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4道,統於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2府隸之.隆慶三年(1569年),從安遠、信豐、龍南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萬曆四年(1576年),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12縣,南安府領4縣.
清史民國
清順治十年(1653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後撤銷南贛守撫和巡、守兩道.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2縣,為贛南分設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3個政區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
民國時期: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設縣,縣直隸省.民國3年(1914年)江西設潯陽、豫章、廬陵、贛南4道.贛南道,治贛縣,領17縣:贛縣、於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贛南3個政區複合為一.民國15年(1926年),廢贛南道,縣直隸於省.民國21年(1932年)全省劃為13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區.興國縣歸第九行政區.第十一行政區(後改稱贛南行政長官公署)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餘6縣.第十二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於都、會昌6縣.第十三行政區設龍南,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5縣.民國22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個行政區合併,改名贛南政務專員公署,先設大余,後遷贛州,領11縣.民國24年(1935年),全省改劃為8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區.第四行政區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11縣;第八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於都、興國7縣.
1937-1945年,蔣經國先生推行了著名的"贛南新政",贛州成為當時中華民國時期的"三民主義示範區"人口由不足十萬擴增至五十萬,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贛南經驗後來成為台灣民主和社會發展的典範.
民國18年至23年(1929年至1934年)贛州大片土地成為
中央革命根據地,贛南各地先後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別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並於1934年8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新中國
1949年8月贛州各縣先後解放,設贛西南行署區,轄贛州、瑞金、吉安3專區。贛州專區轄贛州市和贛、大庾、安遠、虔南、崇義、龍南、定南、南康、上猶、信豐10縣,瑞金專區轄廣昌、雩都、石城、會昌、瑞金、寧都、興國、尋鄔8縣。
1950年撤銷贛州專區,所屬市、縣直隸贛西南行署區,瑞金專區更名為寧都專區。1951年6月17日撤銷西南行署區,恢復贛州專區,今贛州各縣分屬贛州專區、寧都專區。1952年8月29日,寧都專區併入贛州專區,廣昌縣劃歸撫州專區。
1954年5月改稱贛南行政區,廣昌縣來屬。1957年雩都、尋鄔、虔南、大庾縣分別更名為於都、尋烏、全南、大余縣。
1964年5月贛南行政區復名贛州專區。1970年改稱贛州地區。1983年7月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1994年南康撤縣設市。1995年瑞金撤縣設市。1998年12月,國務院批准贛州地區撤地改市,原贛州市改為章貢區,管轄範圍不變。1999年7月1日,地級市贛州正式掛牌成立。
2009年6月,贛州開發區成立管理委員會,為市政府派出機構,正縣級建制。2014年7月,贛州開發區更名為
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現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縣級南康市,設立贛州市
南康區。南康區三江鄉的解勝、博羅、筱壩三個行政村劃歸潭東鎮管轄。南康區潭口鎮的下壩、金塘、台頭、村頭四個行政村劃歸南康區龍嶺鎮管轄。潭東鎮、潭口鎮劃歸章貢區管轄。2014年2月25日,贛州市南康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贛縣,設立贛州市
贛縣區,以原贛縣的行政區域為贛縣區的行政區域。2016年12月28日,贛州市贛縣區正式掛牌成立。
贛州市現轄3個市轄區,14個縣,1個縣級市,2個功能區,共有283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另有5個管理區,10個營林林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3個: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龍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瑞金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6年3月,贛州
蓉江新區獲批成立,是贛州市成立的城市新區,是贛州市政府派出機構,為正縣級建制。管理區域範圍:北起上猶江(鳳崗至蟠龍段),南至潭口鎮上元村,西起蓉江(潭口龍嶺交界段),東至章江,包括潭東鎮、潭口鎮全域,以及蟠龍鎮武陵村、壩上村、當塘村、虎形村、籮渡村等5個行政村全域(含黃金村位於壩上村的部分土地),黃金嶺街道辦事處坪路村、新路村等2個行政村全域。
行政區劃
贛州全市總面積3.94萬平方公里,2018年戶籍總人口為981.46萬人,常住人口為864萬人,全市人口99%以上為漢族。
地理
氣候環境
贛南屬中亞熱帶南緣,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8.9℃,年平均無霜期287天,年平均降雨量1605mm,年日照時數為1813小時,且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寬皮柑桔和橙類的生長。富含各種微量元素的山地土質造就了贛南的公有製品質,是贛南發展果業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贛南無工業污染,生態環境優越,在栽培實踐中已探索出一條“豬-沼-果”的生態模式,是生產無公害水果的天然地帶。
林業
贛州市位於江西省南部,贛江的源頭,俗稱贛南,是個“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丘陵山區。林業的發展對贛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全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市現有22個森林公園,面積203.39萬畝。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8個,面積167.07萬畝(安遠三百山、崇義陽嶺、上猶五指峰、大余梅關、寧都翠微峰、龍南九連山、上猶陡水湖、江西峰山);省級森林公園14個,面積36.32萬畝。
全市現有自然保護區29個,面積338.53萬畝。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龍南九連山,屬省林業廳管理),面積20.12萬畝;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面積52.22萬畝(崇義陽嶺2.82萬畝、崇義齊雲山25.66萬畝、石城贛江源頭自然保護區23.74萬畝);市級自然保護區1個(上猶陡水湖自然保護區,市林業局管理),面積33.9萬畝;縣級自然保護區24個,面積232.29萬畝。
森林資源存在的三個突出問題:一是森林質量還不高,全市林分畝平蓄積較低;二是林種結構不合理,中幼林多、成熟林少;三是樹種結構不合理,針葉樹多、闊葉樹少。
全市林業用地面積4552.4萬畝,占全市國土面積的77.1%;其中有林地面積4069.6萬畝(純林2857.9萬畝、混交林1031.2萬畝、竹林180.5萬畝),疏林地面積53.4萬畝,灌木林地面積294.2萬畝(其中灌木經濟林面積236.6萬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69.2萬畝,苗圃地面積0.3萬畝,無立木林地面積49.3萬畝(採伐跡地、火燒跡地、天然更新林地等),宜林地面積15.8萬畝,輔助生產林地面積0.6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74.2%,位居全國的前列。
“十五”二類森林資源調查資料統計,全市森林資源活立木總蓄積量9800萬立方米。其中,喬木林分蓄積量9523萬立方米。與1999年相比,全市森林資源總蓄積量由7900萬立方米增加到9800萬立方米,淨增1900萬立方米;毛竹株數由2.06億根增加到2.16億根,淨增1000萬根。全市年淨增活立木蓄積380萬立方米。
省政府批准我市年商品材最高採伐限額為125萬立方米,商品竹1417萬根。我市商品材生產一般控制在65萬立方米左右(杉樹約34萬、松樹約13萬、闊葉樹約10萬、集約經營材約8萬),商品竹生產717萬根左右。
全市歷年的森林資源調查已採集到的標本有126科、384屬、1170種。其中,有喬木樹種500餘種,灌木650種,竹類20餘種。在這些樹種中,有鄉土樹種1000餘種,有從外地引進的樹種100餘種。
1997-2000年,市林業局組織人員對我市的森林野生動物資源進行了全面系統地調查。據調查統計:全市有陸生野生動物326種。其中,鳥類189種,占全省鳥類總數的45.00%;獸類55種,占全省種數的52.38%;爬行動物56種,占全省的61.54%;兩棲類26種,占全省的65.00%。全市有國家級保護動物48種,如金錢豹、獼猴、水鹿、水獺、蘇門羚、黃腹角雉、白鷳、靈貓、穿山甲、雲豹、金貓、虎紋蛙等。其中,華南虎、黑麂、斑羚、藏猴等四種獸類是在訪問調查中,根據民眾描述的形態特徵推定的;黑鸛是遷徙途中經過我市,被人打傷無法救治而獲標本;黑熊僅活動於石城木蘭鄉東坑村與廣昌縣交界處。
市林業局機關內設辦公室、機關黨委、監察室、造林經營科、林政資源管理科、政策法規科、計畫財務科、科技合作科、人事教育科、綠化科、森林防火科、野生動植物保護科、林業工作站13個科(室),行政編制47名。
市林業局下屬市森工局、市森林公安局、市林政管理稽查支隊3個副縣級事業單位和林業技術推廣站、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林木種苗站、老乾所、林業規劃設計院、林業職工培訓中心、東方建築設計院、峰山森林公園管理處、白塔水上木材檢查站等科級事業單位。除東方建築設計院、林業職工培訓中心屬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外,其餘均為財政撥款事業單位。
市林業局下屬贛州木材一廠、贛州金林人造板廠、贛州森鐵處、贛州貯木場、贛州林業工程公司、贛州市猶江林場6個企業。
全市現有森林公安機構84個(其中市森林公安局1個、縣級森林公安分局18個、基層森林派出所65個)。
全市共有經省政府批准設立的木材檢查站42個,有鄉(鎮)林業工作站291個。
全市現有國有林場123個(含國有苗圃)。
稀土王國
憑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科技實力及強大的產業集群,經中國稀土行業協會審議通過,並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同意,贛州市被正式命名為“稀土王國”。
贛州是南方離子型稀土的發現地,也是南方離子型稀土礦山開採技術的發明地。經過多年的發展,贛州已經形成從礦山開採、稀土分離、金屬冶煉、深加工及套用到貿易、科研的完整稀土產業體系,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初級加工環節優勢明顯,分離能力約占全國同類礦的50%;稀土金屬冶煉能力占全國的60%左右;年處理稀土廢料能力超過5萬噸,可回收稀土氧化物超過1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稀土金屬生產基地和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同時,生產的釔基重稀土複合球化劑等稀土添加劑產品獲國家多項專利。特別是精深加工及套用產業異軍突起,該市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稀土磁性材料和發光材料及其套用產品生產基地。2011年,贛州稀土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00億元,利稅總額逼近100億元大關。2012年1至8月,全市稀土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3.7億元。有關專家表示,贛州榮獲“稀土王國”稱號有利於該市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更加完整的產業鏈;有利於培養稀土專業人才隊伍,促進稀土產業科學發展,推動贛南蘇區振興發展。
人口面積
2018年,贛州全市戶籍總人口為981.46萬人,常住人口為864萬人,約占江西省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土地面積3.94萬平方公里,約占江西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2016年10月贛縣撤縣設區獲批後,由
章貢區、
南康區、
贛縣區、
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蓉江新區組成的贛州中心城區總面積達到5416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底,贛州市中心城區建成區擴至18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179萬人。按照規劃,贛州市中心城區常住人口至2020年發展到200萬人,至2035年發展到320萬人,建成I型大城市;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面積至2020年為200平方公里,至2035年為320平方公里。
贛南也是掀起中國近代歷史風雲的地方。二十世紀30年代初,
毛澤東、
周恩來、
朱德、
鄧小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曾在贛南戰鬥生活過,並在
瑞金創建了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贛州因此被稱為“紅色故都”、“
共和國搖籃”。
工農紅軍從瑞金、
於都等地出發進行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興國是著名的
將軍縣,當年有80%青壯年參加工農紅軍,其中有近30%的人為國捐軀。
蔣經國先生也曾在贛州工作和生活了5年多時間。
交通
2018年,贛州全市公路通車裡程31054.92千米。其中,高速公路(贛州境內)通車裡程1490.26千米。2018年全年公路貨物運輸量11935萬噸,比上年增長13.8%;貨物運輸周轉量270.36億噸千米,增長9.5%;旅客運輸量8129萬人,比上年下降6.1%;旅客運輸周轉量55.62億人千米,下降5.9%。機場旅客吞吐量162.52萬人次,增長27.0%;過站旅客吞吐量22.47萬人,增長25.2%;運輸起降1.36萬架次,增長31.7%;鐵路貨物運輸量528.7萬噸,比上年增長24.3%;旅客運輸量190.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0%。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944675輛,比上年末增長18.3%。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886381輛,比上年增長18.3%。
旅遊
綜述
贛江是江西的母親河。贛江(東江)的源頭在贛南。到贛南去,走進贛江(東江)源,探尋客家源,追溯共和國之源。您收穫的不僅僅是豐富的知識與美麗的風景,更有這裡悠揚的風韻和純樸的民情。
景點介紹
瑞金市境內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境內有傳統的九堡密溪客家圍屋(
瑞金密溪古村)景點。也有
太平天國時留下的舊址、風景秀麗、自然風光絕佳的
羅漢岩風景區。尤其是上世紀二、三十代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建立時所留下的紅色舊居舊址獲得國家級保護文物、景(區)點更是全國之最。瑞金境內共和革命舊居舊址180多處,擁有
紅軍廣場、“一蘇大”會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紅井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這些都是發展紅色旅遊的寶貴資源;同時,自1995年新華社在瑞金修建革命舊址、續寫“紅色家譜”以來,修建革命舊址,在
葉坪鄉、
沙洲壩鎮已經成規模較大的國家部委舊群,成為瑞金
紅色旅遊的一大景觀。
瑞金共和國搖籃景區於2015年7月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成為贛南首個5A級旅遊景區。
通天岩風景名勝區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素有“丹霞地貌獨特,生態景致宜人,文物遺蹟豐厚,石窟藝術寶庫”之稱謂。通天岩之名源於“石峰環列如屏,巔有一竅通天”。是一座開鑿於晚唐,興盛於北宋晚期的
石窟寺,至盡保留自唐代以來較完整的摩崖造像359尊,題刻128品。這裡,林木蒼翠,景致獨特,是一處發育良好的丹霞地貌風景區,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歷史景區主要由忘歸岩、觀心岩、通天岩、翠微岩五個岩洞構成。忘歸岩是丹霞地貌發育最好,景致最獨特的岩洞。1996年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節目為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的專題節目專程來此地拍攝取景。通天岩是整個景區的中心,內有古老的廣福禪寺院,
蔣介石企圖囚禁張學良將軍的
雙桂堂、蘇東坡拜訪陽孝本的陽公祠。蔣經國先生避暑之所、玉水池、一滴泉等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蹟,整個山岩絕壁環繞,頗具佛國氣象,山岩上還保留有北宋中期所雕刻的拱衛毗羅遮那佛及五百弟子聽佛講經群像,氣勢雄偉壯觀。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景區由原來的0.5平方公里擴展到6平方公里。逐步完善了基礎設施,綠化美化了景區;同時為遊客提供了商品購物一條街,開放了蔣經國舞廳和怡心閣竹樓住宿,一個集吃、住、行、游、娛、購為一體的綜合旅遊風景區已初具規模。
郁孤台建在
贛州市區北部的
賀蘭山頂,以山勢高埠、
郁然孤峙而得名,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郁孤台坐落在城區西北部的賀蘭山上,海拔131米,是城區的制高點。以其地山勢高埠、郁然孤峙,故名。郁孤台在
唐代宗時就有記載,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歷代文人墨客登臨題詠甚多,其中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菩薩蠻》詞:“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成為千古絕唱。景因文傳,郁孤台也隨之名揚四海。原台已毀,但有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所建的全木結構的樓台一座,1982年重建時改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其形制外觀均未改動,仍為3層、高17米。登上郁孤台,可鳥瞰古城全景。
【宋】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簡析】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於南宋小朝廷腐敗無能,準備不足,金兵趁機大舉南侵,如入無人之境。金兵兵分兩路,一路下建康,陷
臨安,猛追高宗,直搗福建。另一路從湖北進軍江西,緊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倉猝南逃,直到贛州才得到喘息機會。當時,
贛西一帶遭受金兵的侵擾,人民的損失極其慘重。本篇是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贛州任江西
提點刑獄(主管司法與監察併兼管農桑)時所寫。作者路過皂口,見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聯想到當年逃難人民的血淚,想到淪陷的
中原,禁不住產生了江山易主卻無法收復的悲痛。這首詞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南宋統治集團屈辱求和這一錯誤政策的不滿,抒寫了他關心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八境台建於北宋嘉氈年間(1056-1063年),因郡守
孔宗瀚築台後繪製《虔州八境圖》,並以圖求詩於
蘇軾而得名。歷代文人在這裡的題詠甚多。
八境台依城牆建造,台高28.5米,總面積574平方米,新建的八境台為歇山重檐,朱樓碧瓦、飛檐書棟,雄麗壯觀,屹立在章貢
兩江匯合處的古城牆上,大有控三江之勢。登台遠眺,碧波
白帆、綠樹紅樓,歷歷在目;江風撲面而來,使人心曠神怡、飄飄欲仙。
贛州古城牆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二千年的歷史,現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修建於北宋年間,城牆平均高7米,從東門至西門長3.6公里,垛牆、炮城、馬面、城門都保存完好。
說起古城牆,或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北京萬里長城,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座歷史悠久、至今還在為防洪起著重要作用的磚城牆,那就是贛州宋城牆,當時是土城,後來因江水歲歲沖壞土城,至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孔宗瀚任贛州知州,開始用磚修築城牆,但是這些地方的磚城牆都是明代洪五年間以後的,包括北京萬里長城。明代洪五年間創建大明皇朝以後,皇帝
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下令各州、縣築城牆,這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後來經過南宋、元、明、清、民國,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使贛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長13華里,高大雄偉的城牆。而且護城河、牆垛、城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門、鎮南門、百勝門、建春門、涌金門5座城門,其中前3座城門還有二重或三重
瓮城。清朝鹹豐年間,為了防止太平軍攻城,又在贛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興建了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津門、八境台5座炮城。贛州因城池非常堅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難攻,有“鐵城贛州”之稱。太平軍兩次攻城。古城牆有3600米。這些城牆、城門不僅成為今天的遊覽景點,而且至今還在為贛州防洪發揮重要作用,贛州市政府每年還撥出一定經費維護古城牆。 尤為珍貴的是,在古城牆上保留有數以萬計的帶有文字的城磚,這種磚被稱為銘文磚,上面載有不同時代的不同內容,主要的是××年、××督造、××窯燒造等。最早的一種銘文磚記有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記載著贛州古城的興衰、嬗變,它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的城市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1996年,國務院將
贛州古城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贛州古浮橋環繞贛州市的章貢兩江上,原有浮橋3座,既市區西北部
章江上的浮橋,俗稱
西河浮橋; 市區東部貢江上的浮橋,俗稱
東河浮橋;市區南部章江上的浮橋,俗稱
南河浮橋。贛州其他地區章江、貢江流經處也分布很多浮橋,如贛州市南康鳳崗鎮碼頭古浮橋。分別始建於北宋寧熙年間(1068—1077年)、 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和淳熙年間(1174—1189年)。 3處浮橋都採用篾纜聯舟結構。3舟用橫樑固定為1節,樑上鋪以板,每節長10米,寬4米。 西河浮橋長252米,東河浮橋長500米,南河浮橋長300米。 1986年新建西河大人行橋通行後,南河浮橋也拆除。1990年南河大橋建成通行後,南河浮橋也拆除。現僅存市區東部建春門外東河浮橋1座。遊人行走浮橋,目睹碧波粼粼,耳聞
江濤聲聲,別有一番情趣上心頭。
現存的東河浮橋始建於南宋時期,始建者叫
洪邁,江西鄱陽人,在贛州當過知軍。著有《
容齋隨筆》,是唐宋筆記中規模最大、影響甚深的一部筆記。古浮橋全長400米,用了100隻小船拼接而成,每三隻為一組,整座浮橋分為33組,用纜繩把它們連線起來,然後用鋼纜、鐵錨固定在江面之上。贛江水運繁忙的時候,每天早上9:00和下午4:00都要開啟一次,讓船隻通過。過去在很多
臨江的城市都有浮橋,在贛州已沿用了900多年,構成了贛州這座
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人文歷史景觀。
客家先民南遷紀念壇位於贛州市章貢區龜角尾公園內。客家人南遷紀念壇分基座、銅鼎二個部分,基座借鑑北京
地壇的建築形式,寓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同時體現了客家人以農為本的特色,基座分為三層,象徵著
客家民系形成的三個階段,即形成於贛南、發展於閩西、成熟於粵東。基座的踏步分為五級,象徵客家人的歷史進程中,共有五次大遷移。在基座上安放一個高達5米的三足大銅鼎,象徵客家人在通過五次大遷移、完成了三個發展階段之後,以一種成熟的文化形態,紮根在相毗鄰閩粵贛三省的大地之上,在紀念壇上安置銅鼎,一則有定鼎之意,二則銅鼎之足,又寓意客家人的大本營,立足於閩粵贛三省;三則銅鼎為古代祭祀之重器,有插置香燭的實用功能,同時還可將紀念文字銘鑄在鼎身之上。紀念壇按120度分為三個面,各個面又分別代表贛南、閩西和粵東,寓意三地在歷史上對客家文化的貢獻不分伯仲,在當代客家社會相互依存,今後要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紀念壇相對應的三組踏步,則象徵著客家人聚居地的三條生命之源——贛江、
汀江和梅江。紀念鼎銘文是由華南理工大家客家研究所所長譚元亨先生所題,銘文文體為志銘體,文稿分為紀和頌兩大部分。銘文說明了鑄鼎的緣由、時間、地點及其意義,記載了客家發展的歷史,頌揚了客家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篇寓意深遠、文辭優秀的佳作。
客家文化城位於
贛縣區的東南面,南依逶迤而過的貢江水,對望風水祖師
楊救貧隱居地
楊仙嶺,遠眺贛南名山——
峰山,山、水、城相互映襯,是一個得天地之靈氣的
風水寶地。占地600畝,總投資6000萬元。整體設計外方內圓,整個建築風格即秉承了客家傳統文化建築理念,又結合了濃郁的地方人文特色,她集祭祀慶典、文博展覽商貿活動、休閒娛樂為一體,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築群,是一座展示客家文化的“
大觀園”,是一座客家人的“精神家園”。
將軍園位於
興國縣將軍大道南端,占地300畝,是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為弘揚蘇區革命傳統,緬懷將軍位的豐功偉績,充分利用好興國
紅色旅遊資源而建。將軍園由將軍廣場、將軍紀念館、大型群雕、
休閒廣場、將軍湖、將軍島等組成。將軍廣場正中安放由
漢白玉石雕刻的5.2米高的毛澤東主席巨型雕像,園內按
長征路線進行規劃,安放陳毅元帥和興國籍54位共和國將軍的雕像,並利用12塊奇石分別雕刻
肖華上將所作的12首長征組歌;大型群雕由“中國工農紅軍興國模範師”、“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警衛師”三百軍旗及69位衝鋒陷陣組成的戰鬥場面群雕環繞組成。將軍紀念館位於將軍園內,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屋頂是紅軍八角帽造型,展廳和大門由鐮刀、斧頭形狀構成,突出興國紅軍縣的特色,它將利用圖片、實物、文字等形式,再現將軍位和省部級領導幹部的英勇事跡。
明駿九曲生態保健度假村為中國首席生態保健景區。位於定南縣天九鎮
九曲河畔,九曲河位於為東江之源,九曲度假村依山傍水,距離深圳只有320公里,是依據原有地理風貌投巨資建成的集休閒、度假、旅遊、保健於一體的生態景區,那裡山清水秀、
竹海片片、古樸深幽,充分體現著濃郁的客家民俗文化和革命老區的古樸民風,客人可在景區內泛舟、騎馬(自費)、射箭(自費),行吟山水間,漫步竹林里,暢遊九曲河。
“南武當山”位於
龍南武當橫崗村。此處以山峰奇險壯美為風景名勝,諸山四面峭壁如削。叢山雲霧繞繞似仙境佳地,99座石峰齊聳立,“排如直戟”,直刺穹天,且形似奇異,有“金龜望遠”、“巨象凌雲”、“五女拜壽“眾僧朝聖”、“神女靜坐”、“情侶攜手”、“玉柱擎天”、“天馬躍空”等百姿千態,巍巍壯觀。上南武當廣東省只有一條九曲盤腸山道。因山勢陡峭,有“按胸石”之險,故置鐵索供攀援。山上有數百年的兩副石刻楹聯,皆取“武當”兩面三刀字作聯首,歷來為遊人稱道。此山明代始建佛堂,清代重修且有“重建武當新碑”。首建佛堂開山祖師鐘點有能,法名映蓮。傳說他一生習武研佛,布善施醫,有頂天之力。圓寂葬
西岩崖。此後,夕照西岩,常出現“佛光映蓮”的奇觀。
南武當山風景點甚多,除清風關、絕壁天門、寒谷飛虹、空中走廊、“一線天”,尚有松坡、觀音井、寒谷、後山等。
關西新圍位於
龍南縣關西鎮新圍村,是贛南至今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圍屋。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於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歷時29年。因規模宏大、保存完整,2000年7月,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與
燕翼圍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關西新圍,呈正方形,長寬均為88米,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圍牆高約9米,牆厚2米,圍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樓。關西圍整體結構如巨大的“回”字,圍屋的核心建築就在中間的“口”字部位,其構造如同烏石圍,是在客家民居“三進三開”特徵基礎上擴大為“三進六開”,從而形成“九棟十八廳”大型客家民居的典型建築,共有主房124間。關西新圍開基祖徐老四,名名均,字韻彬,號渠園。因他姐姐嫁在燕翼圍,常到姐姐家做客,時常為燕翼圍的雄偉高大所神迷,內心暗藏競爭意識。姐夫賴世樟資助精明肯乾的徐老四做木頭生意,他天生聰慧,生意竟漸漸做大。有一回,他從贛州發排往南昌時,順路搭了省府稅官之公子返省,公子的父親有感於徐老四慷慨助人,遂給了他一塊免稅牌。從此,徐老四做生意如魚得水,呼風有風,喚雨有雨,一時間,許多排販紛紛依附徐老四,也求他給打上其“西昌”火印商號,徐老四則收商號費,從而盈利滾滾。
贛南森林小鐵路於1964年竣工,全線長65公里,途經原
贛州市、
南康區、
上猶縣,因生態保護的需要,輝煌一時用於運輸沿線地區木材的贛南森林鐵路於1998年停用。曾稱之為“目前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 的小蒸汽機車和窄軌線路之一”,被中科院旅遊資源評估小組專家譽為“世界級旅遊珍品”。2005年,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下,贛南森林鐵路被改造成森林鐵 路旅遊專線,通過把鐵路沿線
上猶五指峰和陡水湖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全國第一座壩內式廠房
上猶江水電站、國家A4級景區通天岩、宋城古牆、明代
譚邦古城、唐代客家圍屋群
盧屋村、陽嶺森林公園、
聶都溶洞群等旅遊“珍珠”串聯起來,使這條“退役”了6年的森林鐵路重現生機。
陽明湖景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處於上猶江中游。上猶江史稱溢江溪、九十九曲河,蜿蜓曲折、水清明淨,全長198公里。 陡水湖因建上猶江水力發電站而成湖,水域面積31平方公里,比
杭州西湖大40倍。湖面處在群山環抱之中,形成湖岸線長264公里、湖灣427個、
湖心島42個,湖面開闊處縱橫達500米以上,視野寬廣、波平如鏡;狹窄處不足10米,僅容一舟通行。後來,國家又相繼在上猶江上建成羅邊、
龍潭等發電站,形成了“一線穿五珠、一江連五湖”壯美景觀,
高峽平湖,百里煙波;島嶼港灣,鱗次櫛比;火樹銀花,滿江金龍,為猶江山水增添了耀眼的光彩。遠眺陡水湖,但見湖水環抱群山,疊山倒映湖中,湖光山色,美不勝收;近看湖水如綢如緞、恬靜無痕,偶爾風生斜波、漪漣萬頃、襲人芳心。由於環湖植被綠化狀態極佳,加之湖水靠近源頭,陡水湖的水體更顯翠綠清澈。奇峰、異樹、
石林、飛瀑、漂流、溫泉、古廟共同納入陡水湖綠色生態旅遊圈。
陽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江西省贛州市
崇義縣,距離贛州市中心城區約77公里,是集原始森林、天然飛瀑、溪
湖山寺為一體的3A級
自然風景區。方圓五十平方公里,有
秀峰三十六座,飛流瀑布九處。公園內峰巒疊障,古木參天,泉甘溪曲,藤古樹珍,四時花木廣布,珍禽異獸鹹集,保持了完好的亞熱帶原始森林風貌。
蒼山翠竹間有雲隱寺、
觀音廟等古蹟。由於擁有大面積原始森林,空氣負離子含量特別高,平均值達每立方厘米9.2萬單位,最高處為14萬個單位,基尼斯總部曾向崇義縣
陽嶺國家森林公園頒發了“空氣負離子濃度值最高的風景旅遊區”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被稱為天然氧吧。是人們回歸自然,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主要景點有:
雲隱寺位於兩座高聳入雲山窩中。寺廟種了許多花草,到這裡猶如進入世外桃源。聽說雲隱寺求神拜佛很靈驗,信者信之,不信者游之,大家可以進去看看。
陽峰景區陽峰海拔1295米,相對高差1022米。陽峰之趣,在於高、在於險、在於雲、在於石、在於
杜鵑,登陽嶺之巔,經838級台階,有“直入雲天”之感。從齊雲閣東行至天竹亭,盡可體驗其高——群山皆俯伏,一覽眾山小;其險——蜿蜓曲折,壁立峭絕。陽嶺是陽明湖、
西湖水源發源地,相對高差超千米,加上森林茂密,湖水蒸騰作用,常年雲霧縹緲,雲蒸霞蔚,非常壯觀。秋日午後,雨過天晴,有“佛光”現象。陽嶺山石屬丹霞石質,似大佛、似鯉魚、似神犬、似金龜……極具神韻。陽峰四周遍布杜鵑矮林,“人間四月芳菲盡,此處杜鵑始盛開”。每年四、五月間,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奼紫嫣紅,或紅、或白、或紫、或紅白相間,品種繁多。
瀑布景區在陽嶺森林深處,有眾多的瀑布,以龍吐水瀑布和
蘭溪瀑布名氣最大。龍吐水瀑布出水處似
臥龍吐水,所以得名。瀑布落差18.6米。緊隨其後,又一落差15.8米的蘭溪瀑布。這裡蘭溪蜿蜒,遍生蘭草,夏秋之交,竟相綻放,幽香縈繞,沁人心脾。所以稱蘭溪。在瀑布下的這個亭子,叫蘭溪亭,是供遊人觀景休憩的。水出瀑布,兩岸山峰聳立,形成了蘭溪峽谷。水在峽谷中穿行,迎風搖曳,幽香陣陣,蘭溪瀑布及蘭溪峽谷區是負離子含量最高的區域。在蘭溪亭憩息,或在蘭溪峽谷中漫步,勝過氧吧吸氧,令人精神倍增。
雨林景區海拔700米以下的陽嶺山林主要為原始闊葉林。蘭溪瀑布以下都是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是指人跡罕至,或沒有遭受人為破壞的森林群落,其主要標誌為倒伏木多。雨林則另有概念,它有三個特點:一是絞殺,二是寄生,三是常綠。陽嶺溝谷雨林,既是原始林,又是雨林。溝谷兩岸林木挺拔,藤林粗壯。在這一帶還有亞熱帶極為珍貴的生物基因。據初步調查有木本植物87科371種,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樹種有
水杉、禿杉(又稱
台灣杉)等12種,省級保護樹種63種;野生脊椎動物135種,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珍稀動物有黃腹角雉、
白鷳、
娃娃魚等32種。
白鷺古村位於贛縣區北面,距城區60餘公里,是贛南的原始村落。該村的開基人是唐代宰相
鐘紹京第16代孫--鐘輿。傳說他當年放鴨從興國來到此地,天晚露宿河邊,夜夢白鷺棲息於此,受點化而定居此地,村莊也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60多年的歷史。毗鄰興國和
萬安,是以又有一腳踏三縣之稱。這裡至今保留著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築。
到目前為止,白鷺是江南保存完好集中,雖歷經860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規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村內古建築,大多為雕花門樓,前後三進的天井式民居,用料講究,構造精細,設計精巧,古樸典雅.白鷺古村還是贛州
東河戲的發源地。
主要景點:
恢烈公祠:又被人們稱為“山溝里的大觀園”,前後三棟,為白鷺最大的的聯體建築,屋內僅大小天井就16個,與“九井十八廳”相當。大堂內還有前面說到的金磚,這塊金磚為正方形,又黑又厚,一側刻有印記。在大堂的天井內,為典型的
江南園林特色,其中有雌雄兩株,彼此廝守了近三百年的
羅漢松,雄樹只開花不結果,雌樹只結果不開花,仔細看看就能發現,雌樹婀娜多姿,雄樹則粗壯挺拔。
王太夫人祠:這是說到白鷺不得不提的一個祠堂。在封建社會,由於受男尊女卑的觀念影響,也許除了貞潔牌坊,極少有以女性的名字命名建築物,尤其是祠堂。王太夫人的樂行善施一直為當地百姓所傳頌。臨終前,王太夫人還念念不忘建立義倉的事,並叮囑其兒子義倉的規模每年不得小於1000擔,存放於二樓,用於賑災濟貧,是以當時有白鷺無叫花子之說,據說還有不少窮人慕名遠道而來。除此以外,王太夫人祠的一樓還成了赤貧子弟的私塾,理所當然,這裡成了白鷺人心中物質和精神上的救濟聖地。所以,祠堂的門樓也比白鷺的其他門樓更寬闊,恢弘。
《越國世家》宗祠,位於安遠縣長沙鄉篔簹村,始建明成化丁亥年(1467),明萬曆、清康熙、乾隆、宣統和民國曾6次修整和增建,宗祠由門樓和三幢廳組成,門樓為硬山頂單昂建築。底平面長8.9米。寬3.8米。三幢廳由前、中、後三幢廳堂組成。縱深43.3米,內寬9.4米。前幢廳內有木匾二塊,一是清道光三十年立的“聖旨”匾,二是清代詩人鐘元弦手書“畫獲遺輝”匾,門樓左側7米處有一建於乾隆五年的二柱,無樓式石牌坊,高4.68米,24米,2004年4月有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篔簹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三僚風水文化景區位於
興國縣東部,距梅窖鎮6公里,距興國縣67公里,距南昌400公里、贛州機場、
井岡山機場分別150公里,處在興國、寧都、於都三縣邊界。景區鄰近319國道和泉(州)南(寧)高速公路,距興國東出口為13公里,交通便利。始建於唐朝末年,由中國風水江西形勢派創始人
楊筠松和首座弟子曾文辿選址,距今已有1200餘年,是中國風水文化始祖地。
所獲榮譽
中國科學院南方山區考察在贛南實在考察後認定:“贛南發展柑桔得天獨厚”。在中國柑桔區劃中,贛南被列為“寬皮柑桔最適宜區”和“橙類適宜區”。全市現有果園種植面積10多萬公頃(柑桔6.5萬公頃),水果總產量34.59萬T,柑桔占25.78萬T),初步形成了以
臍橙為主,甜柚、甜桔、
蜜桔等多種名特優水果相結合的中國重要的新興優質水果生產基地。贛南的果品品質優良。臍橙蜜桔等果品多次榮獲全國優質農產品稱號,在同類產品評比中名列前茅,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好評。原國際柑桔學會理事、中國柑桔專家
章文才教授評價說:“
贛南臍橙品質特優,自然著色橙紅鮮艷,含果汁55%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以上”;美國佛州大學柑桔博士戴維斯教授評價說:“贛南的臍橙色澤品質可與美國臍橙媲美”。
贛南的果業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一九九七年贛南果業在
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柑桔第一股。市設立了柑桔研究所,市、縣、鄉三級均設有果業局和果技站,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科技隊伍和健全的服務網路。
客家小菜
贛南客家人有喜辣、鹹、酸味的飲食習慣。許多人家長年備有浸泡酸菜的“醋罈”,即將辣椒、豆角、生薑、蘿蔔、蒜頭、黃瓜、刀豆、菜梗等洗淨晾乾放於壇罐中,壓緊,用鹽糖水浸泡製成,可作小菜也可作佐料。為人稱道的有贛南的信豐香乾蘿蔔、南康辣椒醬、崇義甜酸藠頭罐頭。
始產於明朝嘉靖年間,暢銷省內外。主產地為信豐縣桃江兩岸的同益、大塘埠、鐵石口、龍舌、星村等地。年產蘿蔔5000萬至8000萬公斤,年產香乾蘿蔔2000多萬公斤。這是用當地白蘿蔔加工製作的。信豐白蘿蔔呈橢圓型,皮肉均為雪白,肉質細嫩,甜脆爽口,不易空心。用來炒辣椒、炒肉片、炒魚或與肉燉湯,別具風味。而經日復醃漬曬加工的香乾蘿蔔,色黃,柔軟,肉脆細嫩,鹹淡適度,濃香撲鼻,風味獨特,耐儲存,便攜帶,是日常用菜和上等佐料。信豐蘿蔔加工產品現已多樣,有用白蘿蔔改塊為條,再配以適量的味素、辣椒、香料等,增制出多味蘿蔔條、白雪條等新品種。
為崇義縣出產。是以當地藠頭為原料加工製成。其甜酸適度、香脆可口,色質俱佳,且有清口解熱,調節胃口,增進食慾,幫助消化的功能。尤以乳酸自然發酵的芳香味,令人回味。在全省同行業質量評比中名列榜首,遠銷香港、澳門等地。
始產於明末清初,由南康蓉江製作,牌名德福齋“頂呱呱”。其選用優質糯米、大米、大豆、紅辣椒、白砂糖和食鹽為原料,米用傳統工藝流程精製。配料比例為大豆4.5公斤,糯米12公斤,白砂糖12公斤,紅椒辣30公斤,食鹽9公斤,大米4.5公斤。其選料精細,色澤鮮艷,醬香味濃,甜辣適口,營養豐富,開胃生津,經久耐藏,經濟實惠。曾獲浙贛皖特產聯合展銷會甲等獎。20世紀50年代後,其質量有更大提高,產量也大幅度增加。1982年獲江西省優質產品獎。年產量由20世紀60年代初的3萬公斤增加到20世紀80年代的13萬多公斤,產品銷往16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地區。
客家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