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壩鎮

沙洲壩鎮

沙洲壩鎮位於瑞金市西郊,東鄰象湖鎮,南接武陽鎮,西毗雲石山鄉,北界九堡鎮黃柏鄉。全鎮國土面積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942畝,山林面積65779畝,房屋道路面積17872畝。轄12個行政村,150個村民小組,2017年末總人口5989戶,25814人。鎮黨委下設18個黨支部,有662名黨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沙洲壩鎮
  • 外文名稱:Shazhouba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轄12個村委會
  • 政府駐地:沙洲壩村(506縣道旁)
  • 電話區號:0797
  • 郵政區碼:342506
  • 地理位置:瑞金市西部
  • 面積:85平方公里
  • 人口:2.5萬(2016年)
  • 方言客家語-寧龍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紅井、二蘇大舊址
  • 機場瑞金機場(在建)
  • 火車站瑞金站
  • 車牌代碼:贛B
歷史沿革,鎮情概況,歷史介紹,行政區劃,經濟發展,基礎建設,產業發展,革命舊址,旅遊景區,烏石下,獨石子,

歷史沿革

沙洲壩自南唐保大十一年設瑞金縣以來為瑞金所轄,以沙洲壩自然村而命名(因此地有一條旱河壩,河內多沙,稱之為沙洲,由此得名)。明代,沙洲壩隸屬浮鄉。清至民國初,改隸常鄉。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後,沙洲壩隸屬下肖區,1934年冬,轉隸象湖區。1949年8月瑞金解放,仍隸屬象湖區。1957年8月,象湖區撤銷,沙洲壩轉為瑞金縣直屬鄉。1958年8月,沙洲壩、樟樹二鄉合併成立沙洲壩人民公社。1960年10月,沙洲壩公社分成沙洲壩、七堡二個公社。1963年2月,沙洲壩、七堡二社又並為沙洲壩公社。1984年6月,建鄉換屆,改沙洲壩人民公社為沙洲壩鄉人民政府。1993年12月撤鄉建鎮,沙洲壩鄉人民政府改為沙洲壩鎮人民政府。

鎮情概況

沙洲壩鎮素有“瑞金紅色旅遊”之稱,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生活過和戰鬥過的地方。“紅色中華”崢嶸歲月留下的革命舊址21處遍布全境,“中央臨時政府”“紅井”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沙洲壩鎮總面積9.24萬畝,其中衝擊小平原近3.28萬畝,平均氣溫18.9℃,年日照時數平均1838小時,年無霜期268天,是一片充滿蓬勃生機和極具發展潛力的熱土。2000年來,沙洲壩鎮黨委、政府繼承革命前輩的光榮傳統,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富民強鎮作為第一目標,按照“工業富鎮、三產活鎮、農業穩鎮,把沙洲壩建成瑞金西北部周邊城鎮和紅色之旅明星鄉鎮”的發展思路,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在更高的層次上定位發展,在全方位對接中闊步先行,沙洲壩鎮上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5實現生產總值4.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3415元,綜合實力名列全市前沿,經濟和社會發展一年一個新台階,年年實現新跨越。自然資源質優量豐。境內擁有繼雲南石林、廣東肇慶之後的中國第三大喀斯特地貌分布群,石灰石儲量達8.8億噸,金屬鎂、錳礦、鐵礦品高量大,極具開採價值。境內有一地下暗流經過,水量充沛,水質優良。山地面積11萬畝,其中適宜采割松脂的濕地松面積達2萬畝。
沙洲壩鎮
蔬菜大棚蔬菜大棚

歷史介紹

沙洲壩鎮沙洲壩村是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當年毛主席親自帶領民眾在這裡挖了一口聞名遐邇的“紅井”。該村轄7個村民小組,427戶農戶,人口1385人,耕地面積742.8畝,現有黨員49名,黨小組4個。2005年村級集體純收入52.6萬元,比上年增長32%,農民人均收入4360元,比上年增長18%。沙洲壩村黨支部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題,紮實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把新農村建設作為黨員檢驗先進性、體現先進性的平台,大膽實踐,開拓創新,實現了新農村建設與先進性教育的互動互促,走出了一條欠發達村鎮建設新農村的好路子。1989年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1998年以來連續三屆被江西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文明單位”;2003年被全國婦聯評為“美德在農家先進示範點”;2004年被江西省委評為全省“三培兩帶”先進基層黨組織。2003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親臨視察,賀國強同志實地調研,對該村做好新農村建設與先進性教育活動結合文章作了充分肯定。賀部長在座談會上說:“瑞金市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實際,開展‘三評促和諧活動’,實行‘好班子’公示牌制度,推出‘黨員紅本子’,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紅井紅井

行政區劃

[2008年代碼]360781104:~200沙洲壩村 ~201官山村 ~202金龍村 ~203清水村 ~204大布村 ~205梅崗村 ~206杉山村 ~207河坑村 ~208潔源村 ~209蓮江村 ~210七堡村 ~211群峰村

經濟發展

基礎建設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境內有3.5萬伏變電站一座,完成了農網改造、實現了同網同價。程控電話裝機容量
達——萬餘門,移動、聯通、小靈通通信實現無縫覆蓋,網際網路、寬頻網、有線電視已進村入戶。城鎮功能逐步齊全,設施日趨完善,沙洲壩鎮有2所國中、1所高中,市一中分部,8所國小。沙洲壩鎮新農村建設做到“四個避免”一是民眾主體,避免大包大攬。沙洲壩鎮找準政府主導位置,突出指導建設,新農村建設工作開展以來,多次召開沙洲壩鎮新農村建設工作會及調度會,激發村、組兩級新農村建設積極性,避免了“政府當演員,民眾做觀眾”的被動局面。二是因地制宜,避免不切實際。由於各村基礎不一,重點要解決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因此,沙洲壩鎮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儘量徵求民眾意見並達成共識後,做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對條件好的村要求更高,功能更為完善,並為其它村做示範;對基礎相對弱的村先進行“三清、三改、一拆、一分”,有條件時再推進其他工作。三是注重規劃,避免重複建設。高處著眼,細處著手,注重村莊建設的長遠規劃,量力而行,逐步完善,避免重複建設。如連江柯達新村,規劃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以上,該村建成後,將成為瑞金市新農村建設的一大亮點。四是建管並重,避免流於形式。實施建管並重方針,建成一個,管好一個,使新農村建設常建常新,讓百姓真正體會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實惠。如潔源小區,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管理制度,贛南地調隊幹部也常年駐紮在梅崗村新農村點,幫助完善設施,開展管理維護。
歷史古井歷史古井

產業發展

個私經濟蓬勃發展。共引進35餘家外來投資企業,引進資金15.3億元,帶動了該鄉商業、運輸、餐飲、住宿、娛樂等行業的發展。2005年底,沙洲壩鎮共有私營企業近百家,個體工商戶500餘戶,從業人員近萬人。水泥、石灰、石灰粉、石灰鈣化磚、標石等建材產品遠銷廣東、福建。昔日的革命聖地正逐步打造成贛南東部的建材“航母”。 農業產業強力推進。堅持科教興農戰略,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以產業化經營做活農村經濟,依託現有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行銷網路,採取規模種養的方式,初步建立起農業基地。菸葉、臍橙、養鰻為沙洲壩鎮的主導產業,葡萄、花卉、肉牛、生豬為優勢產業,基本上做到了一村一品,形成了農業支柱產業並駕齊驅的新格局。
人文環境和諧優越。秉承光榮革命傳統的沙洲人民,民風淳樸,勤勞務實,開明開放,惜譽如珍。鎮黨委、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廉潔高效、優質服務、依法行政”的理念,狠抓幹部教育培訓,提高幹部總體素質,切實轉變幹部作風;多方並舉努力營造了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安全穩定的治安環境、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和團結鼓勵的輿論環境,形成了人心思上、人心思進、人氣興旺的良好發展氛圍。

革命舊址

紅井
它是當年黨和蘇維埃政府關心民眾生活,為人民民眾辦實事的歷史見證。當年的沙洲壩是個乾旱缺水的地方,不僅無水灌田,就連民眾喝水也非常困難。那時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沙洲壩,沙洲壩,沒有水來洗手帕,三天無雨地開岔,天一下雨土搬家。” 1933年4月,臨時中央政府從葉坪遷來沙洲壩以後,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在元太屋辦公和居住,他發現這裡的民眾喝的是池塘里的髒塘水,便把解決民眾飲水難的問題掛在心上,只要一有空,他就同警衛員小吳商量著如何為民眾挖井的事。1933年9月的一天早上,毛主席帶著小吳拿著鋤頭、鐵鍬來到池塘邊找水源,被一早起來的老表看見了,於是毛主席領頭挖井的事,立即傳遍了沙洲壩。只一會兒功夫,一大夥民眾來到了挖井現場,在主席的帶領下,沒幾天功夫,一口直徑85厘米,深約5米的水井挖好了。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主席又親自下井底鋪沙石、墊木炭。毛主席用實際行動,為機關幹部和沙洲壩民眾樹立了榜樣,中央各機關掀起了開挖水井的熱潮。從此,沙洲壩人民結束了飲用髒塘水的歷史,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1934年10月紅軍長征離開瑞金後,國民黨反動派又捲土重來,為了阻止人民民眾對黨、對毛主席和紅軍的思念,國民黨反動派多次填掉這口井,當地民眾就同敵人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敵人白天填井,民眾夜晚又把井挖開,就這樣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反覆好幾次,沙洲壩人民終於取得了勝利。1950年,沙洲壩人民為了迎接毛主席派來的南方老革命根據地慰問團的到來,將主席帶領軍民開挖的這口水井進行了全面整修,並把這口井取名為“紅井”,同時在井旁立了一塊木牌,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十四個赤金大字,以後又將木牌改為石碑。
沙洲壩鎮紅井沙洲壩鎮紅井
中革軍委舊址
這裡是瑞金沙洲壩烏石壠村,是瑞金時期中革軍委和總司令部所在地。1931年11月2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宣告成立,總參謀部隨中革軍委駐在葉坪鄉洋溪村。後來總參謀部隨軍委首長在前方指揮作戰,1932年底改稱為中革軍委總司令部。1933年5月,總司令部部分人員從前線返回並遷到沙洲壩烏石壠。1934年1月,前方的紅軍總司令部撤回瑞金,前後方的紅軍司令機關合併後仍住在烏石壠。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後,這裡經常遭到敵機轟炸,因此1934年7月,總司令部又隨軍委遷到雲石山梅坑村,直到長征出發。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對這些舊址進行了保護和修繕。1953年3月,按原貌修復了中革軍委和總參謀部及第一局的舊址。2006年,總參謀部組織征地並撥款,修復了總參謀部其他局和總供給部、總衛生部、總兵站運輸部、總動員武裝部等舊址,調整完善了原舊址的內容,使這些舊址群得以順利修復,能夠再現當年紅軍領導機關的革命鬥爭歷史。
1931年11月,中革軍委成立時下設總參謀部。總參謀部下設作戰科、偵察科、交通科、動員科、教育科和管理科等六個科。隨著形勢的發展和軍事鬥爭的需要,總參的組織機構進行過幾次調整。1934年1月,前後方兩個紅軍司令機關合併,可以說這是“八一”南昌起義以來我軍最高司令機關最興旺發達的歷史時期。這裡總司令部下轄六個局:第一局(作戰)下設7個科;第二局(情報)下設4個科;第三局(佇列、管理)下設3個科;第四局(通信聯絡)下設4個科;第五局負責訓練;第六局負責動員。紅軍長征前夕,第三局改稱第四局,第四局改稱第三局。從總參謀部成立到紅軍長征的三年中,軍委參謀機構的名稱和體制雖有多次變化,但基本上是部、局、科三級組織體制,機構比較精幹。瑞金總參謀部也就是總司令部的組成和職能,與總參謀部作戰部、第二部、第三部、通信部、軍訓和兵種部、動員部、管理保障部等二級業務部有直接聯繫,有的就是這些業務部的前身。
中央執行委員會舊址
這棟房子原是蘇區時期地主楊衍蘭的私祠,稱為元太屋,建於1876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1933年4月,中央執行委員會從葉坪鄉遷駐這裡。
中央執行委員會產生於1931年11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由63名委員組成,毛澤東當選為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在1934年1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選舉175人為正式中央執行委員,36人為候補委員,組成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毛澤東繼續當選為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中央執行委員會是全蘇大會閉幕後的最高權力機關,不僅要負責法律的制訂和頒發,還要監督各項法律的實施執行。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成立的三年時間裡,共頒發了《土地法》、《勞動法》、《婚姻條例》、《徵稅條例》等上百個法律條例,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設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旅遊景區

境內有紅井舊址群、二蘇大會址舊址群、軍博園 “三大”國家5A級景區,景區總面積達到4000多畝。鎮村著力推進紅色旅遊、生態旅遊、農業觀光相互融合,建設潔源生態園、杉山瓜果基地等鄉村旅遊示範點,旅遊配套產業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烏石下

從市區往南約3公里,206國道旁邊,有一處生態公園叫烏石下,那兒古木參天,遮天蓋地,以樟樹居多。
來到公園,一塊巨石立在入口,上書“烏石下公園”。放眼望去,一片鬱鬱蔥蔥,綠得惹人喜愛,沿著綿江河岸綿延幾里,仿佛是一條綠裙穿在河身上,使綿江河更顯嫵媚多姿。
順著鵝卵石砌成的小徑,進入到樹林裡,頓時一股清涼撲面而來,路上的燥熱消失殆盡。環顧四周,約有十來畝面積,到處立著大大小小的樹木,粗的如桶,細的如碗,棵棵長得直溜,高二三十米,像擎開的綠傘。那茂盛交錯的枝葉,盡情地伸展,彎彎地織成一道道穹門。
順著石階路往左走,地勢更低一些,叢生著灌木。高大的青芽花樹,牛根子樹(當地的稱呼),還有一些樟樹如皇宮裡的柱子一般,堅強粗壯。樹上纏繞著一些藤蔓,緊緊地擁抱著樹幹。地上有些濕漉,想必那漲水時魚兒把這當作了安全的港灣。
折回原來的小路,往右拐,眼前聳立著一棵粗壯的樟樹,上面掛的牌子顯示它已有一百歲高齡了,可真要與我們人相比,它卻一點都不顯老,樹幹上沒有一片老皮,頂上沒有枯枝,有的只是蒼翠的樹葉和旺盛的長勢。往前望去,一片的樟樹林,大約有一百多棵,都與這棵樟樹相似,樹與樹間隔均勻,不會挨得太擠。樹底下地勢開闊,綠草茵茵,平坦地鋪開,如一張綿綿的綠毯。那斑駁的樹影清晰地投在綠毯上,好似一幅淡淡的剪紙畫,看了心裡舒服極了。
往前走一段路,來到河岸邊,一條叉河道闖入這片樹林,小河道上虬枝橫臥,樹下河水清凌,小魚兒及一些水生動物正歡快地游著。走過河道上的小橋,來到河邊,綿江河水緩緩地流淌著,偶爾在某處打個漩渦,又不停歇地奔流。河中央一棵枯死的大樟樹仍巍然屹立著,傲視這迢迢流水。順流而下,都是一色的翠綠,找一處垂釣,那涼爽的風,那翠綠的影,那閒情逸緻,準讓你流連忘返。

獨石子

在沙洲壩鎮七堡的群峰村北面,離沙九公路約一公里,有一神秘的好去處,叫“獨石子”。
“獨石子”山不高,溝壑縱橫,怪石嶙峋,上面披著一層蒼翠的灌木叢,蟲鳥在石縫和樹叢間唧叫啁啾。站在山腳下,深呼吸一口新鮮空氣,涼涼的,潤潤的,沁入每個毛孔,舒服極了。從山上引下來的山泉,乾淨清澈,汩汩地流著,沒嘗就能感覺到它的甘甜。
沿台階拾級而上,來到溶洞口,它像蟾蜍張開的大嘴,依勢而建了一個寺廟,用岩頂當房頂。進得廟裡,頓時陣陣涼爽,裡面一個大廳,正中一塊巨石撐住穹頂。大廳左邊透進亮光來,往上望去,前面有一根石柱,矗立在岩前,仿佛是石獅的前爪摁在石墩上,邊上還有一堵古牆,相傳是清朝時期的一個炮樓。繞著大廳中央的巨石,來到後堂,裡面有些幽暗,但別有洞天,在石壁下方,一個水缸里盛滿了澄澈的山泉,石壁上一滴一滴的泉水,緩緩地滴到水缸里,那滴水流過的地方,已然形成了石鐘乳的雛形,還有一波一波似流水的白色。
後堂中央有一塊橢圓形巨石,孤傲地立著,傳說它是觀音石,上面有三尊天然形成的觀音像。仰望穹頂,據一守廟人說,上面有七孤星,晚上能看到它們聚在一起發光。有詩為證:登上瑞金獨石峰,神化通天自然中;栩栩如生觀音像,七星閃閃照蒼穹。在石壁腳下,隱約看見有溝縫,仔細用電筒一照,裡面居然有大大小小的洞,曲徑通幽,不知接連至何處。
在大廳右側一個陰暗的角落,有一扇門,上書“觀音洞”。打開門,突然呈現一個令人驚奇的大洞,涼氣襲人,石燕撲楞而出。沿著石階下去,洞裡寬敞幽靜,一左一右兩塊巨石,恍如一對雄獅。沿著三條小路通向不同的方向,有的絕壁擋在前面,有的又深又暗,不敢貿然下去,只能用電筒照著欣賞,也許在陰暗的角落,又隱藏著一個洞穴。
洞穴狹道相連,宛如地下迷宮。每個洞彎曲狹小,仿佛都能通向遠方。置身其中,深感壓抑,恍若大小岩石都會擠壓過來一樣。尖叫一聲,那聲音傳得老遠,漸漸地消失在深不可測的每絲每縫。在每個洞裡走過,旁邊都有叉洞,如果不是電燈指引,很可能會找不著方向。據守廟人說,這個溶洞長約三百米,洞洞相通,中間還有一個大洞,能容下一百多人。
“獨石子”當屬尋奇攬勝,探索大自然的好地方。有詩讚曰:石盆窟里出神仙,一對雄獅站洞前;獨石奇景妙變遷,獨有神化別有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