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反動原因:,失敗原因,政治反動,經濟失敗,經濟崩潰,合法危機,政治失敗,腐敗說,私有制說,失去農村,綜合因素,
簡介
1949.4.23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統治被毛澤東為核心主要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徹底推翻, 1949.10.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人民民主專政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國民黨殘餘兵將敗退台灣。
反動原因:
苛捐雜稅
由於國民黨官僚階層、封建地主階級和各行各業封建把頭等的剝削壓迫,土地大量集中。地主豪紳被日軍洗劫一空後,為恢復原來的財勢地位,他們利用手中的土地,乘災荒之機,提高押金和租額,榨取佃農血汗;或圍糧拒糶,索取高價;或偷運外地,牟取暴利;或把持義倉積穀,從中貪污舞弊;他們還利用高利貸來剝削農民。在縣城和農村集鎮,店員、手工業工人、碼頭工人等勞動人民的命運都掌握在資本家和封建把頭手裡,成年累月在飢餓與窮困中掙扎度日。
與此同時,國民黨政府因財政困難,增加捐稅;第二次國共內戰,損傷巨大,為了補充兵源,為其內戰充當炮灰。1948年至1949年,僅華容徵兵達3120人。
民眾中流傳著: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民謠,以抵制抽壯丁。許多青壯年為逃避抽丁,有的斷肢傷目而自殘;有的拋妻別母,流落他鄉;有的變賣家產,賄通抽丁官吏。每抽一次壯丁,都是國民黨官兵及鄉、保長們敲詐勒索民眾的一次機會。連年天災人禍,把勞苦大眾壓榨得無法生存。
貨幣貶值,通貨膨脹
國民黨政府為支付進行內戰的龐大經費,過量發行貨幣,因而引起通貨惡性膨脹,法幣迅速貶值,物價空前高漲。尤其是米價,一日數漲。100元法幣1937年可買兩頭牛,1948年卻只能買五分之一兩大米。
與民爭利,貪污腐敗橫行,到國民政府統治末期,冀朝鼎參與了號稱世界最大幣改的金圓券改革。按照設計,國民政府用金圓券強制收兌法幣、特別是金銀及外幣。
“與民爭利”達到了瘋狂的地步。 著名美國學者費正清後來分析說,當時最反共的城市上層中產階級,手中剩下的少許余財被束縛在金圓券上,平民百姓對國民黨事業的最後一點支持,也同金圓券一樣化為烏有。 30年代開始從事秘密工作的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羅青長之子、軍事專家羅援稱:冀朝鼎在40年代初受命回國,他建議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使其爆發了更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國民政府經濟崩潰,加速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
部隊腐敗,軍紀渙散
由於解放戰爭節節勝利,1949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國民黨在長江以北全線崩潰後,桂系白崇禧部10多萬人相繼敗竄入湘。地處湘北的平江、湘陰、岳陽縣等地深受其害。平江地處湘鄂公路要道,沿公路潰退的白軍大肆搶劫姦淫,上塔市至縣城的公路沿線,民眾的雞鴨豬牛被宰光,糧食被吃光,衣物被搶光,男丁多被捉充新兵。
內戰結束
抗戰勝利後,直到大陸解放,這段時間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右派被定性為“反動派”,想必得到了大多數國人的回響,因為國民黨政府在這段特殊時期的反動統治與新中國成立時毛澤東同志營造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失敗原因
政治反動
代表了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帝國主義的利益,背叛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長期進行反共內戰與人民為敵。
經濟失敗
戰時統制經濟曾使“大後方的戰時工業顯示了中國工業史上創紀錄的發展速度”,“一度推動了中國內地現代化的進程”;但這種超經濟的國家干預也破壞了市場經濟自身的秩序,導致民間資本嚴重萎縮、國家資本過度發展甚至吞併民間資本。戰時統制經濟與腐敗、通貨膨脹的關係密切。
經濟崩潰
認為財政經濟的總崩潰導致南京政權的敗亡,提出經濟崩潰說:抗戰勝利後,國統區的經濟由於美國的經濟侵略、四大家族的殘酷掠奪和內戰的巨大消耗而陷入嚴重危機,幣制改革使經濟加速崩潰。財政經濟的總崩潰,既推動國統區民眾起而為生存鬥爭,也加劇了國民黨內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軍事與政治的危機,導致南京政權敗亡。
合法危機
把中國放在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現代化進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提出未來得及制度創新終至合法性危機說:中國是在龐大的人口壓力和自然資源的相對短缺、亡國滅種的生存危機、政治衰敗和國家四分五裂的背景下開始現代化起步的。南京政權面臨來自外國列強、地方勢力和民間社會三方面挑戰,來不及實現制度創新,厲行政治、經濟、農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滿足社會各階層的願望和要求,只得向專制體制回歸;
於是喪失現代化導向,不但無法化解抗戰勝利後的參與爆炸危機,反而發生合法性危機,最終被以中共為代表的自下而上興起的革命力量擊敗。南京政府對社會的抽取超過了社會可資抽取資源的限度,引發社會對抗;政府在集權的同時不向社會盡提供公共物品的義務,也無力通過制度創新完成變革,結果喪失政治轉型的歷史機遇,失去合法性基礎。
政治失敗
學者們把視角上溯至清末,指出從傳統官僚帝制到現代中央集權科層制之間必須經過集權(傳統)——分權——集權(現代)的過程,才能實現現代化的啟動。民國以來至30年代的權力分散和政治無序,誘發了全能主義政治的產生。但國民黨的全能主義政治在權力凝聚與分散兩個層面都犯了錯誤。
政府偏重從地方收繳權力而不注重決策的分層化,造成在中央能夠控制的權力網路,決策過分集中於行政中樞,特別是蔣介石個人,權力運作中人治傳統更起作用,制度化水平低下。國民黨在本應分權的社會層面卻強化了對社會的控制,並對地方勢力施行削弱和消滅政策。結果是被剝奪殆盡的民間社會喪失了推進現代化的基本動力,地方勢力與中央政府愈演愈烈的暗鬥明爭貫穿南京政權之始終,削弱其統治。於是全能主義政治走向全面衰敗,出現改朝換代的革命。
腐敗說
國民黨既不能實現向現代法理型政黨的結構轉變,又喪失了革命黨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在意識形態內聚功能減弱、組織結構渙散和政治無內部制衡與外在監督的情形下,逐漸趨向腐敗。表現為貪污腐敗、組織渙散、派系爭鬥的政治腐敗是國民黨統治垮台的根本原因。蔣介石的觀點認為國民黨軍隊腐敗根源於黨的腐敗,推論出國民黨腐敗是該政權在大陸失敗的原因。國民黨的腐敗與抗戰勝利後的劫收結合起來,劫收是南京政權失敗的原因。國民黨政權腐敗的政治根源有三:一是清黨和向舊軍閥勢力妥協,使該黨的性質發生根本變化,喪失革命精神和活力;二是刪除三民主義中的革命成份,失去抗禦腐敗的思想武器;三是國民黨政權的政治體制在設計和程式上的弊端,使其缺乏應有的制衡機制,基層組織渙散。
私有制說
認為南京政權失敗原因在於所依靠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及其意識形態,這決定了他們為滿足私利必然損害和犧牲人民利益,必然失去人心,走向敗亡。
失去農村
認為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迅速崩潰,農村問題、特別是農民的土地問題未解決具有決定意義。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而南京政權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其階級局限性決定了它不可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科舉制度的廢除造成農村精英向城市的單向流動,豪強惡霸逐漸占據底層權力中心,鄉村階級衝突加劇。到南京政權統治時期,政府窮於應付各方面挑戰,對農村底層的控制更加微弱,政府職能在農村基本只體現為征糧、征賦、征丁,加劇了與農民的緊張關係。渴望土地的農民在共產黨的土改措施下被大規模動員起來,成為改朝換代最強大的社會資源。
綜合因素
1. (1)南京政權缺乏統治基礎。1927年後國民黨失去了工農的支持;作為該政權社會基礎的土豪劣紳又不能同其真正合作;民族資產階級在綁架、勒索政策和官僚資本的吞併下逐漸與南京政權分手;軍隊也因清黨而失控,素質低下、紀律敗壞,不堪依靠;從而失去建立一個國家的起碼條件。(2)儘管國民黨建立起一個現代形式的政權,但派系紛爭、貪污腐敗、行政效率低下與該政權相始終,統治機器一直不能正常運轉。(3)地方割據勢力始終作為一支強大的異己力量存在,使南京政權的統治受到嚴重削弱;解放戰爭時期,占軍隊多數的地方軍隊的瓦解,是直接促其軍事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地方實力派與中央的長期對抗,“割據分權行為破壞了國民黨政權的政令軍令統一”,是南京政權覆亡的必然性因素之一。南京政權本應施行民主政治以整合地方力量,實際卻是對地方勢力施行削弱和消滅,引起對方如法對抗,損其統治,促其崩潰。黨政權遭到全方位重創,加之共產黨的有力競爭,該政權崩潰的步伐大大加快。(4)南京政權處在中國由傳統到現代、由亂到治的轉型時期。社會動盪不定、戰亂頻仍;人口遷徙極為頻繁,人口過剩的巨大包袱伴隨政權始終;政府未能在不同的利益集團間公平地分配社會資源和財富,產生大量的社會問題,導致整個社會陷於惡性循環的混亂中。對外,南京政權還要時時應付來自列強的嚴峻挑戰。在國內外諸方面、多種壓力下,加速了該政權的崩潰。南京政權覆滅是由許多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政權的階級屬性、社會基礎、政治行為模式、政黨及軍隊狀況是其崩潰的必然性因素。抗日戰爭、政治民主化騙局的敗露與內戰的挑起是其失敗的兩個偶然性因素
2.南京政權統治時期,封建主義因素始終被大量保留,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地位和作用相對微弱,半殖民地因素卻影響巨大。由此導致:第一,中國民族產業資本的積累異常貧乏,商業資本很難向工業資本轉化,反而常發生工業資本向商業資本的逆轉。民族產業資本的稚弱和工商結構不合理,使中國:(1)始終未形成資本雄厚的產業資本家集團,民族資產階級無法對抗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的經濟傾軋和專制政治的壓迫。這是南京政權能實行政治獨裁和文化專制,在政治上失去民心的經濟根源。(2)產業不發達、經濟基礎薄弱,使中國時常遭受帝國主義的經濟壓迫、掠奪和各種投機行為的侵害,很難經受長期戰亂的考驗。這是南京政權崩潰的一個基礎性經濟原因。第二,官僚資本主義和官僚資產階級勢力強大。近代中國,無論官僚資產階級還是民族資產階級絕大多數都是由封建地主階級分化出來的,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封建性和投機性。官僚資本憑藉權勢、採用超經濟強制進行獨占,所形成的壟斷不是建立在生產發達和集中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從商業和銀行業投機起家的,沒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做後盾。到國民黨統治後期,官僚資本的投機性更為嚴重,實力弱小的民族資本迫於通貨膨脹和官僚資本侵吞的壓力也紛紛效仿。結果整個社會無人生產,全去投機,經濟一片混亂蕭條,直至崩潰。官僚資產階級的強大為南京政權的崩潰埋下伏筆。第三,貪污猖獗。封建制度下貪污普遍,且官僚多用特權去經商撈外快。特權轉化為經濟行為的結果,必然導致貪贓枉法、政治腐敗。封建主義既被大量保存,故在南京政權統治下貪污、化公為私、劫收等醜劇層出不窮,“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的大破局”最終呈現。第四,殖民地經濟特色顯著。(1)中國近代工業絕大多數分布在東南沿海沿江地區。這種帶有顯著殖民地經濟特色的工業布局,使中國在抗戰初期就喪失了90%左右的近代工礦業,2/3以上的交通運輸線和占收入85%以上的地區,工業基礎和財源損失慘重,加之龐大的戰爭消耗,兩者相加所形成的巨大虧空,給國民黨政權的經濟基礎以毀滅性的打擊。為平衡戰時收支,只好採取通貨膨脹政策,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導致該政權財政崩潰的一個直接原因。(2)由於中國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體,封建自然經濟很難真正打破,直至近代外國資本主義入侵,才引起自然經濟的解體。這就決定了商品的選擇性和市場價格結構的不合理,造成進口工業品和出口農產品的不合理 交換,限制了農產品的商品化和農村市場的擴大。到30年代,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造 成農村金融枯竭。抗戰勝利後的通貨膨脹使早已存在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迅速擴大,農民實際收入大大減少,農村進一步貧困化。這是國民黨政權統治下的農村經濟破產和其失去農民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