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武陽“一名緣於境內武陽圍。據《瑞金地名志》記載,宋朝中期,此地附近曾設鄉試武場,元初,鄒瑞泉(范陽)從象湖鎮南門崗遷此,在武考場圍牆後面建基開業,後建成巨圍,一直延續近700年,直到近幾十年才毀壞。圍建成後,人們以取武考場之“武”,鄒姓郡名“范陽”之“陽”,遂組成武陽一名。
1950年為武陽、安富等鄉,1958年合併設武陽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131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武陽、安富、石聞、國興、粟坑、黃田、珠坑、竹陽、鬥文、螺石、凌田、陳埠、中賴、下洲、下茅、龍江、龍角1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武陽圩。1998年撤銷武陽鄉,設立武陽鎮。2007年將拔英鄉白竹村劃歸武陽鎮管轄,併入粟田村。
瑞金市轄鄉。市甘蔗生產基地之一。1950年為武陽、安富等鄉,1958年合併設武陽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市境西南部,鄉府駐武陽圩,距市區13公里。面積131平方公里,人口3萬。206國道過境。轄武陽、安富、石聞、國興、粟坑、黃田、珠坑、竹陽、鬥文、螺石、凌田、陳埠、中賴、下洲、下茅、龍江、龍角17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建材、軋鋼、醬油、塑膠等廠及建築公司、發電站、供電所。農業主產水稻、甘蔗,兼產薯類、大豆、油菜。“紅軍長征第一橋”武陽橋在境內。
概況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第一橋”所在地——武陽鎮,位於
瑞金西南部,距市區18公里,經綿江中游,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生活和戰鬥過的紅色土地,是
蘇區時期全中央蘇區的模範區、“毛澤東同志舊居”和“春耕生產贈旗大會舊址”。全鎮總面積155.78平方公里,轄竹楊居委會,石闊、武陽、粟田、安富、國興、螺石、凌田、陳埠、下洲、龍江、珠坑、中賴、龍門等13個行政村,人口31000餘人。境內氣候宜人,礦產資源豐富,竹木積蓄量大,耕地平坦,水利灌溉方便。電力供應充足。206國道貫穿全境。常年平均氣溫18.9℃,年日照時數平均1838小時,年無霜期268天,是一片充滿蓬勃生機和極具發展潛力的熱土。
區劃人口
全鎮國土面積15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44萬畝,山地面積18.43萬畝。轄安富、武陽、石闊、國興、羅石、陳布、粟田、凌田、龍門、龍江、下洲、中賴、珠坑13個行政村和1個竹楊居委會,231個村民小組,全鎮共7994戶,36491人。
武陽村位於瑞金市西南部,離市區16公里左右,全村有19小組,3106人,47名黨員。村以種植水稻為主,發展臍橙2100畝,現有“贛佛達”、“綠爾康”等多家臍橙加工企業落戶。是長征第一橋、“春耕生產大會授旗”舊址所在地。
陳布村地處武陽鎮政府西南方300米,面積約二平方公里,人口2100餘人,共488戶,轄18個村民小組,村地面積2000餘畝,種地面積1555畝,其中果園520畝(含山地)。
優勢資源
交通區位得天獨厚。
206國道貫穿全境,境內交通暢通,在最近2年的新農村建設中,武陽鎮226個村小組有29%村小組實現了通水泥路。區位獨特,地處瑞金西南部,東鄰澤潭鄉,南毗
拔英鄉,西連
謝坊鎮,北接雲石山,境內集市熱鬧,圩鎮面積近3.2平方公里,物流充盈,商賈雲集,人氣旺盛,系瑞金西南部重要的工農業產品集散地。
自然資源質優量豐。境內擁有鎢礦、螢石礦、金礦等礦產資源,極具開採價值。境內山地面積12881公頃,其中適宜采割松脂的濕地松面積達4萬畝。“紅軍長征第一橋”已載入《中國名勝辭典》一書。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小城鎮建設立足高標準,堅持超前性,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一帶二翼的城鎮格局。圩鎮功能逐步齊全,設施日趨完善,全鎮擁有1所中學和12所國小在校學生4686人。中心幼稚園1所、設占地400m2的門診綜合樓設施齊全的中心衛生院1所,鄉村診所13處。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小城鎮建設立足高標準,堅持超前性,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一帶二翼的城鎮格局。通過實施市場運作,完成了以鎮政府辦公大樓、農貿市場及居委會中心村建設為主的中心區建設,並已投入使用。境內有3.5萬伏變電站一座,完成了農網改造、實現了同網同價。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0.63餘萬門,移動、聯通、小靈通通信實現無縫覆蓋,網際網路、寬頻網、有線電視已進村入戶。有日產自來水1500噸的水廠3個。城鎮功能逐步齊全,設施日趨完善,全鎮有1所完中、12所國小在校學生4686人,全鎮教職工212名,其中高級教師4人,中學一級教師20人。儘管學校基礎設施遠不符合教學的要求,但已基本消滅了危房。“五改六”工作已基本就諸。全鎮設中心衛生院1所,鄉村診所13處,中心衛生院在崗職工29人,其中技術人員24人,中級職稱6人,初級職稱17人,其中醫師6人,護士6人,助產士2人,防技人員2人,醫技人員7人,該院占地面積6.5畝,業務用房1580m2,設病床20張,開設內、外、婦、兒、五管等五個臨床科,擁有Ⅹ機、心電圖、B超、生化和碎石機、救護車等設施。
經濟發展
武陽鎮黨委、政府繼承革命前輩的光榮傳統,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富民強鎮作為第一目標,按照“工業富鎮、三產活鎮、農業穩鎮”,把武陽鎮建成瑞金臍橙大鎮、西南部中心集鎮的發展思路,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在更高的層次上定位發展,在全方位對接中闊步先行,全鎮上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5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760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24元,其中,臍橙總產量達1.15萬噸。綜合實力名列
瑞金前茅,經濟和社會發展一年一個新台階,連年實現新跨越。
個私經濟蓬勃發展。近年共引進8家外來投資企業,引進資金3500萬元。主要項目有電子配件、臍橙分級保鮮包裝、水電資源的利用。主要企業有新輝電力有限公司等5座電站,總裝機容量達3410千瓦,年產值1500萬元。天華電子製造有限公司的投資落戶,現共有員工210人,年產值達200萬元。新型牆體磚廠的投產,普幫利生物有機肥的意向性落戶,贛橙果業加工廠的運行,帶動了武陽鎮商業、運輸、餐飲、住宿、娛樂等行業的迅速發展。2005年底,全鎮共有私營企業近30餘家,個體工商戶300餘戶,從業人員近4620人。
農業產業強力推進。堅持科教興農戰略,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以產業化經營做活農村經濟,依託現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行銷網路,採取規模種養的方式,初步建立起二大支柱產業。一是以臍橙種植為主的21000畝果業基地;二是千擔優質菸葉基地。基本上做到了一村一品,形成了以臍橙、菸葉為支柱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全鎮農業產業發展迅速,形成了“果、蔬、煙”三大農業主導產業。有機蔬菜種植面積達3600畝,菸葉850畝。截止到2016年底,臍橙種植面積達4萬餘畝,占全市總面積的31%,人均面積超過一畝,產量3.6萬噸,產值超1.8億元。
文化建設
人文環境和諧優越。秉承光榮革命傳統的武陽鎮人民,民風淳樸,勤勞務實,開明開放,惜譽如珍。鎮黨委、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廉潔高效、優質服務、依法行政”的理念,狠抓幹部教育培訓,提高幹部總體素質,切實轉變幹部作風;多方並舉努力營造了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安全穩定的治安環境、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和團結鼓勵的輿論環境,形成了人心思上、人心思進、人氣興旺的良好發展氛圍。
廉政建設
武陽鎮積極探索,自2009年4月10日開始,開展了“機關黨員幹部走訪全鎮農戶”活動。全鎮50名機關黨員幹部分組深入基層、深入民眾、深入實際,通過上門宣講、服務,結交一批農民朋友,發放服務卡和宣傳單,記錄《走訪日記》,介紹自己、建立情感、理順情緒、解決問題、獲取支持、保持聯繫,進一步增強了民眾的信任感、提高了民眾的滿意度、縮短了與民眾的距離。在走訪過程中,圍繞一個主題、實行兩個結合、進行三個反思、實現四個做到、把握五個要求、建立六個制度,確保了走訪活動得民心、見實效。
旅遊資源
羅峰山位於武陽鎮東面的
武夷山麓,距離武陽鎮約五六里路。羅峰山原名叫螺石寨,又說籮石寨。它矗立在群山之邊,高出群山許多。青山襯著紅岩,分外顯眼,真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感觸。它西南面有一處緩坡,越過緩坡,來到山背面,頓時感覺無比愜意舒適,樹木蔥蔥,綠草茵茵,溪水潺潺,山風陣陣。
羅峰山西面山腳下是一個山窩,那裡土壤濕潤,樹木蔥蘢,
密密匝匝。樹林延伸至山坡上,一直到山崖下,然後繞著山崖伸展,宛如是襯著羅峰山這朵“紅花”的幾片綠葉,平添了幾許詩意。山崖下有一座羅峰山寺,出得寺門,向上仰望,那峭壁直直地立在眼前,看不到頂,甚至有些向前傾斜,不由得讓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離山寺不遠處有一塊空地,站在那兒往上看,壁立千仞,全是清一色紅岩,有的紅得鮮艷,有的紅得淡雅。更有趣的是因風化而產生的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石窩,如滿天繁星。有的大如水缸,有的小如拳頭,有的聚成一片,有的孤零零地呆著。其中有一石窟像一個小房間,離地三十多米,窟口上方還架有三根木槓。傳說當年有
太平天國軍隊的部隊來到當地,嚇得地主們紛紛躲避。
羅峰山寺於1991年建於羅峰山西簏下的“老庵場”右側上方。民間傳說原於明代初年建有廣闊的寺庵,名曰“羅峰三寶殿”。後於清朝年間被毀。仍存屋基,陶器的碗、碟、瓦碎片等遺蹟。山下的民眾仍叫該地方“老庵場”。
1991年冬建成“羅峰寶殿”廚房和五間住房。1992年中秋前塑造了“羅公像”。2006年新建觀音堂、地藏王殿,並於2009年塑造觀音、地藏王等仙佛金身54尊。2007年新建水泥路直通寺內,2011年實現寶殿前面空坪的延伸硬化,使寺內設備更具完善,由原來狹小不平的羅峰山寺,通過多年的努力,由50元起家,擁有資產50多萬元,由原來的300餘平方米擴展到400平方米的羅峰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