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縣(大餘)

大余縣

大餘一般指本詞條

大余縣(1957年之前名為大縣)位於江西省西南端,贛州市西南部75公里處,章江上游,庾嶺北麓,介於東經114°~114°44′、北緯25°15′~25°37′之間。東北與南康區相連,東南與信豐縣交壤,西北與崇義縣毗鄰,南與廣東省南雄市襟連,西界廣東省仁化縣323國道贛韶高速公路贛韶鐵路(在建)縱貫縣境。201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12.88億元,財政總收入12.41億元。

全境呈東西長、南北寬的長條外形,東西長127.5千米,南北寬25千米,總面積1367.63平方千米。全縣轄8個鎮、3個鄉,共有10個居委會、105個行政村。2006年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29196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7492人。

大余縣是宋代周程理學起源地。名勝古蹟有唐宋所辟古驛道、梅關南唐丫山靈岩寺、宋嘉佑寺塔、宋牡丹亭均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余縣
  • 外文名稱:Dayu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贛州
  • 下轄地區新城鎮樟斗鎮 等8個鎮、3個鄉
  • 政府駐地南安鎮
  • 電話區號:0797
  • 郵政區碼:341500
  • 地理位置章江上游,大庾嶺北麓
  • 面積:1367平方公里
  • 人口:31.2666萬人(2015年)
  • 方言客家語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季風潮濕天氣
  • 著名景點嘉佑寺牡丹亭公園、三江口原始森林 等
  • 火車站大余火車站
  • 車牌代碼:贛B
  • 行政代碼:360723
  • 地區生產總值:112.88億元(2017年)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地理環境,地形地貌,土壤,氣候,河流,自然資源,林業資源,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文化,衛生,交通,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名人,

建制沿革

名稱說明:大庾縣在1957年因字生僻,改大余縣。
早在新石器時代,大余境內就有人類居住與活動。
夏商周時代屬古揚州域。
春秋戰國時,先屬楚,後屬吳,越滅吳後屬越國,楚滅越後復屬楚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大余屬九江郡,秦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野縣,大余屬之。至西晉屬南野縣地。
南北朝梁大寶元年(550)將縣地由南康郡轉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
陳頊太建十三年(581)歸始興郡分置安遠郡。
隋開皇十年(590)改安遠郡為大庾縣,隸屬廣州總管府始興郡,此為大余建縣之始。
隋開皇十六年(596)廢始興郡,大庾縣亦由縣改為大庾鎮,復入虔州南康縣
唐神龍元年(705)復名大庾縣,隸屬江南西道虔州。此後,除領屬關係變化之外,大余建縣歷史不變。
淳化元年(990)在大余縣治地置南安軍,軍轄大庾、南康上猶3縣,贛南開始形成南安與虔州(贛州)並列的兩個行政管理區域。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南安軍為南安路總管府,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改南安路為南安府,府治大庾,仍領3縣。
明正德十二年(1517)南京右僉都御使王守仁任南贛巡撫,統領贛湘閩粵八府一州兵力,分十路鎮壓了以謝志山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之後析上猶縣的崇義、上堡、雁湖3里,南康縣的隆平、尚德2里及大庾縣的義安、聶都、鉛廠3里建置崇義縣,歸南安府統轄。清沿明制,大庾縣屬南安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存縣,大庾縣直屬江西省。
1949年8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八軍一四二師四二六團與贛南支隊、北江二支隊、贛南支隊崇庾大隊凌浪中隊、內良起義軍解放大庾。
8月26日成立大庾縣人民政府,隸屬江西省贛州督察專員公署。
9月11日成立中共大庾縣委員會。
1957年5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大庾縣改稱為大余縣(因字生僻,推行簡化,方便民眾識字書寫),屬贛南行政公署
大余縣大余縣
1999年7月撤銷贛州地區行署,成立地級贛州市,大余縣屬之。

行政區劃

1983年,撤銷新城鎮,改設新城鄉,將原新城公社分設南豐鄉、京州鄉、赤石鄉,設立新城區公所。
1984年,撤銷西華鎮建制。
1993年9月25日,撤銷池江鄉、青龍鄉,設立池江鎮、青龍鎮。
1993年10月5日,撤銷新城鄉,設立新城鎮。
1993年11月17日,撤銷樟斗鄉、下壟鎮,設立樟斗鎮;撤銷吉村鄉,設立吉村鎮。
1997年l月14日,撤銷梅關鄉,設立梅關鎮。至此,全縣轄10鎮7鄉:南安鎮、樟斗鎮、新城鎮、池江鎮、青龍鎮、黃龍鎮、吉村鎮、漂塘鎮、梅關鎮、盪坪鎮、河洞鄉、浮江鄉、內良鄉、赤石鄉、南豐鄉、京州鄉、左拔鄉。
2000年5月8日,撤銷盪坪鎮,將洪水寨村委會劃歸浮江鄉,將盪坪居委會、盪坪村委會劃歸梅關鎮;撤銷漂塘鎮、左拔鄉,合併組建左拔鎮。
大余縣夜景大余縣夜景
2000年,全縣轄9個鎮、6個鄉。
2001年3月2日,撤銷京州鄉、赤石鄉、南豐鄉,劃歸新城鎮。
2001年5月9日,撤銷梅關鎮,劃歸南安鎮。
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28.9萬人。
2004年底,全縣轄8個鎮、3個鄉:南安鎮新城鎮樟斗鎮池江鎮青龍鎮左拔鎮黃龍鎮吉村鎮浮江鄉河洞鄉內良鄉。共有10個居委會、105個村委會。

人口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61611人;其中 南安鎮34631、 樟斗鎮 13170 、新城鎮 21968 、池江鎮 37350 、青龍鎮 25409、 黃龍鎮 16652、 梅關鎮 31344、 吉村鎮 15289 、左拔鎮 9850 、赤石鄉 8588 、南豐鄉 11956、 京州鄉 9432 、浮江鄉 15532 、河洞鄉 3658、 內良鄉 6782(人)。現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2016年末全縣總人口313585人,其中鄉村人口171192人,城鎮人口142393人。人口出生率12.24‰,比上年下降1.1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7.44‰,比上年上升0.05個千分點。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縣境地處南嶺緯向構造帶東段與武夷山新華夏構造帶南段的複合部,受燕山旋迴和海西旋迴等地質運動的影響,境內北部、西部、南部地勢崛起,中部與東部凹陷,形成三面環山,朝東敞開的丘陵盆地,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部、西部和東南部層山疊嶂,中低山海拔在800米以上,中部丘陵山脈海拔一般在300~500米,東部章江兩岸的平原與崗地海拔在200米左右。海拔在千米以上山峰26座,最高點在內良鄉的天華山,海拔1386.6米,最低點在新城鎮的白田埠,海拔124米。池江盆地是縣內最大的平原水稻產區。全縣山地面積311.17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2.76%,多呈脈狀,逶迤起伏,谷壑交迭;丘陵面積804.65平方公里,占58.86%,屬山地支脈的延伸,多呈樹枝狀和條帶相間分布,以紫紅色岩系丘陵為主,地表呈波狀起伏,分割零亂;平原和崗地面積251.175平方公里,占18.38%,以紅壤、黃壤和沖積土為主,土地鬆軟肥沃,富含鈣、鎂、鉀等礦物成份。
大余縣

土壤

丘陵以紫紅色岩系丘陵為主,平原和崗地以紅壤、黃壤和沖積土為主,土地鬆軟肥沃,富含鈣、鎂、鉀等礦。
大余縣地圖大余縣地圖

氣候

縣境自然環境優越,氣候溫和,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水充沛,春溫多變,夏澇秋旱,冬寒期短,無霜期長。年最高氣溫38.4℃,最低氣溫零下7.2℃,年平均溫度18.53℃,年降雨量1563毫米,日照時間1499.3小時,光照率39%,全年無霜期長301天,夏冬時長,春秋時短。

河流

大余河流密布,縱橫交錯,以贛江支流-章水為主幹流的章江流域,在境內有支流537條,河流總長2084.58公里,河流密度1.52公里/平方公里。章江發源於崇義縣聶都鄉的東占腦和鯉魚山中,自西向東貫穿全境流入南康區。按流域面積劃分,有一級支流13條、二級支流27條、三級支流20條。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2.38萬千瓦,可利用水能5.26萬千瓦。章江河自西向東貫境;建有躍進、油羅口、灘頭、峽口、添錦潭等水庫、電站。
章水(大余縣城段)章水(大余縣城段)

自然資源

林業資源

全縣森林資源豐富,有林業用地159餘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6.2%,其中有林地149.5萬畝,立木蓄積量412餘萬立方米;灌木林地6.6萬畝,散生立木蓄積量14餘萬立方米。在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中,有針葉林83.8萬畝,針闊混交林3萬畝,闊葉林43萬畝。全縣木竹資源按林種結構分,有防護林56.8萬畝,蓄積量144萬立方米;用材林65.6萬畝,蓄積量254萬立方米;薪炭林18萬畝,蓄積量113萬立方米;特種用途林1650畝,蓄積量6108立方米。

動植物資源

大余植物資源有84科667種,分布在縣境林區的國家珍貴、國家重點保護及省級重點保護的樹種有36種,其中國家珍貴樹種有南方紅豆杉、福建柏、閩楠、花櫚木、鵝掌楸、楠木、厚朴、紅豆樹、觀光木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半楓荷、香樟、喜樹、傘花木、長苞鐵杉、竹柏6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榧樹、沉水樟、八角蓮、野茶樹、金毛狗蕨、五味子、草珊瑚、七葉一枝花、木蓮、天門冬、猴歡喜、黃檀、省沾油、青鉤栲、大葉青岡、含笑花、巴戟、雲綿杜鵑、野核桃、多穗柯等21種。野生動物資源有16目37科116種,其中有鳥類11目27科65種、獸類5目10科19種、爬行類23種。分布有雲豹、豹、黃腹角雉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穿山甲、河麂、虎紋蛙、白鷳、鴛鴦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省重點保護動物有赤麂、黃鼬、灰胸竹雞、鷹嘴龜等。

礦產資源

縣境西北部山脈受燕山期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全世界著名的鎢礦床,是享譽全球的“世界鎢都”。境內礦化面積約30平方公里,大小礦脈有3000餘條。礦床礦物類較多、計有48種,金屬礦物以黑鎢礦為主,伴有錫石、輝鉬礦、輝鉍礦、綠柱石、白鎢礦等,非金屬礦主要有石英、鉀長石等。盛產鎢、錫、鉬、鉛、鋅、銅、鉍、鈹、銀等有色金屬,及鉭、鈮、石英石、石灰石、白雲白、瓷土等。

水資源

大余河流密布,縱橫交錯,以贛江支流-章水為主幹流的章江流域,在境內有支流530條,河流總長2084.54公里,河流密度1.52公里/平方公里。章江發源於崇義縣聶都鄉的東山展腦和鯉魚山中,自西向東貫穿全境流入南康市。按流域面積劃分,有一級支流13條、二級支流27條、三級支流20條。水能資源豐沛,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2.38萬千瓦,可利用水能5.26萬千瓦。

經濟

綜述

2016年,大余縣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001062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863萬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491074萬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391125萬元,增長11.8%。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2:50.4:37.6調整為11.9:49:39.1。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626483萬元,增長9.4%,占GDP的比重62.6%。
2017年,實現生產總值112.88億元,增長9%;財政總收入12.41億元,增長12.6%,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87億元,稅占比同比提高12.5個百分點;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13.53億元,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76億元,增長11.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6110元、10657元,分別增長9%、10.3%。

第一產業

2016年,大余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91958畝,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50496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09210畝,其他作物播種面積36064畝。在農作物播種面積中,早稻面積84388畝,增加18畝;二季晚稻面積97954畝,減少56畝;花生面積18063畝,減少51畝;蔬菜面積86587畝,增加4248畝;果用瓜面積3915畝,增加2畝。年末實有茶園面積942畝,減少15.5%;果園面積75505畝,增長9.1%,其中臍橙面積31552畝,增加6402畝,增長25.5%。
大余臍橙大余臍橙

第二產業

2016年,大余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38161.1萬元,比上年增長18.3%,其中地方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04794萬元,同比增長18.7%。在地方規模以上工業中,鎢產業集群總產值801512萬元,增長8.2%;新材料產業集群總產值12731.6萬元,增長19.5%;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總產值35767.1萬元,增長32%;食品藥品產業集群總產值95633.7萬元,增長559%。
2016年,大余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382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2%。
2016年,大余縣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060351萬元,增長18.3%;實現利稅總額62512.9萬元,增長61.6%,實現利潤總額33150.4萬元,增長234.1%。
2016年末,大余縣工業園區實際開發面積4.03平方公里,入園投產企業66戶,增加13戶,全年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2300萬元,增長9.2%;全年園區招商實際到位資金108867萬元,增長0.4%;園區內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73641萬元,增長10%。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6年末,大余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6635.6萬元,比上年增長12.9%。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27968.0萬元,增長12.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8667.6萬元,增長15.6%;按行業分類,批發業零售額56679.0萬元,增長13.2%;零售業零售額175260.0萬元,增長12.9%;住宿業零售額3354.8萬元,增長33.4%;餐飲業零售額41341.8萬元,增長11.1%。
交通、郵電和旅遊
2016年末,大余縣公路通車裡程1497.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42.18公里,國道46.53公里,省道16.72公里,縣道223.77公里,專用道18.67公里,鄉村公路1191.76公里。年末擁有載客汽車67輛,載貨汽車365輛。全年貨物周轉量53417萬噸公里,旅客周轉量5651萬人公里。
2016年末,大余縣全年郵政業務收入2215.80萬元,比上年增長12.7%,電信業務收入3882.36萬元,比上年增長2.9%。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35568戶,行動電話用戶228140戶,新增8043戶。電話普及率達到84.22部/百人(含行動電話),年末網際網路用戶數達到52587戶。
2016年末,大余縣全年接待旅遊觀光人數300.4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4.9%。其中,境外旅遊人數11.974萬人次,增長23.5%;國內旅遊人數288.496萬人次,增長35.5%。旅遊創匯收入1787.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3.5%,國內旅遊收入175478.57萬元,增長32.8%。

社會事業

教育

2016年末,大余縣共有普通中學15所,普通中學招生5815人,比上年增加496人,在校學生16270人,比上年增長3.1%,畢業生5069人, 增長3.9%;中等職業學校2所,招生數781人,減少15.6%,在校學生2251人,減少2.64%,畢業生678人, 增長27.4%;國小91所,招生數4217人,比上年減少2.2%,在校學生28808人,減少0.8%,畢業生數4571人,比上年增長9.7%。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幼稚園在園人數12170人,比上年減少11.3%。
大余縣(大餘)
中學
大余中學新城中學梅關中學南安中學 池江中學吉村中學 黃龍中學青龍中學新城鎮中 樟斗中學左拔中學
國小
東門國小水城國小 南安中心國小 吉村中心國小 黃龍中心國小 大余縣先鋒福商學校青龍中心國小 池江中心國小 新城中心國小 樟斗中心國小 左拔中心國小 赤石國小

文化

2016年末,大余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全年演出100場;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178千冊;博物館1個,文物藏品1557件;全縣有線電視用戶數49206戶,比上年增加5094戶,其中有線數位電視用戶數48603戶,比上年增加6991戶。

衛生

2016年末,大余縣共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29個,其中醫院9個,衛生院11個,皮膚病防治所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1個,鄉鎮中心防保站5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監督所1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022人;醫院實有病床位1204床。

交通

323國道橫貫全境,縣城南安鎮距贛州市85公里,距南昌市512公里。
大余火車站大余火車站
贛韶高速公路(贛州-韶關)橫貫本縣,連線G45濟廣高速與G4京珠高速公路
在建的贛韶鐵路(贛州-韶關)途經本縣,連線京九鐵路與京廣鐵路。

歷史文化

點禾種:大余舊時習慣在驚蟄前後“點禾子”。播種早禾,俗稱“點驚蟄”即農家在清晨備好香燭、紙錢到田頭祭祀田螺菩薩,乞求保佑豐收。
蒔田:昔時農家蒔田時,要請蒔田能手“開秧盤”(即技術高明的師傅第一個下田開蒔,然後按技術高低依次排行。蒔完田後要做“蒔田酒”,俗稱:“蒔田殺鵝,草子變禾”,認為待人大方,收成必好。
嘗新:早稻開鐮收割後,吃新米飯叫嘗新,舊時家家戶戶嘗新日,買豬肉,殺鴨子,推磨做新米果,點蠟燭敬“米穀神”,以慶豐年
洗禾鐮:秋收後舊時農家要備辦酒席,請幫助收種的親友吃飯,俗稱“洗禾鐮”。大多東家都煎糯米糍,釀好米酒。內良、河洞至今仍很興打麻糍、包芭蕉米果分送親友,意為全年農耕結束,家家分享豐收。
造紙:昔時小滿時節,紙棚中槽戶、包頭要殺狗崽或其他畜禽祭山,初一、十五日“打牙祭”。在山裡更不能犯禁,如一人犯禁大家就得停工,犯禁者被罰買魚肉殺鵝請酒以消災。紙棚工忌用紙揩屁股。砍竹子,要將竹蔸上的節放通,倒竹時面要往下不能向上。
狩獵:昔日獵者進門,不論冬夏都戴草帽,腰系刀鞘插腰刀。若獲得獵物,打頭銃者得雙份,凡在場者均可得一份。出獵前十分講究日子和走向,忌“破日”、“空亡日”。
打砂子:上山挖鎢砂俗稱打砂子或倒桶。昔時要選黃道吉日,在有砂子的附近搭棚。開工時,棚門前要插兩根短竹筒,點燃香燭,在地上擺好三牲(魚、豬、鴨),殺一隻黑狗取血以祭祀天神,初一、十五日不上工,也要打牙祭。上工時,走到窿子門口要先抽菸辟邪才能進入,忌在采找礦時吹口哨,打啊嗬(大聲呼喊)和吃夾生飯,以避凶趨吉。
訂婚:俗稱“下聘”或“下茶”。男女合八字後,由男方擇定日期,用五色扛盒送三牲和餅蛋等聘禮到女家,是日女家要請親戚前來吃下聘酒,並按親疏分享聘禮。待結婚時,親戚則加倍送女方陪嫁禮品。訂婚後不能更改,遇紅白大事可互相往來行家禮。
嫁娶:即結婚,俗稱“過門”。事前男家須揀日卜吉期,寫好大紅書帖,備禮通知女家,稱“擔日子”,若女方無異議,婚期就算定了。“過門”之日,男方家要在前一天下“五牲禮”送到女家,女家親友在成親日上午備好禮品合齊到女家賀喜。中午,男家要出轎(舊時或馬,現為小車)去接新娘隨同嫁奩,新娘在伴娘簇擁下上轎(馬或車)出嫁。接親時由一個男子掮兩根扎在一起的竹梢上繫著大紅布的翠竹,伴隨著打鼓、吹喇叭、放爆竹,擁至男家,男方主婚人在門前迎親,進門後舉行婚禮,拜天地,入洞房,宴請賓客。

風景名勝

嘉佑寺塔
嘉佑寺塔位於縣城東獅嶺山麓的南安板鴨廠旁,因塔屬原嘉佑寺院內建築故名,是縣內歷史最久的一座古塔,距今2000多年歷史,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專家考證,此塔有唐代風格,是不成熟的宋塔,雖歷經千年,多次修繕,依然雄偉屹立。
嘉佑寺塔嘉佑寺塔
丫山風景區
丫山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內有瀑布20多處。位於大余縣城東10公里處,323國道丫山山腳穿過,經景區公路可直達丫山腹地。是一處山、林、泉、湖、瀑、洞等自然景觀和寺廟等人文景觀構築而成的綜合性景區。因最高峰雙秀峰呈“丫”形而得名。丫山古時即以佛教活動和遊覽勝地聞名遐邇。
景區地屬中原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其最高峰丫山(又名雙秀峰)為906.2米,森林植被複雜,植、動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其中植物660餘種,野生動物116種。景區以靈岩寺而聞名,靈岩寺與廣東南華寺一脈相承,始建於南唐,坐北朝南,依山勢呈台階式布局,具有明代建築風格的磚木結構建築群落,是“江西有數,贛南為盛”的佛門聖地。景區內的龍山瀑布群景區,座落在長約4公里的峽谷內,有大小瀑布20餘處,最高一處近60米。
丫山風景區丫山風景區
牡丹亭公園
牡丹亭公園是一處集名勝古蹟、地文景觀、風土人情為主,溶文化、古蹟、建築、娛樂為一體的文化主題景區。位於縣城東部東山之麓,章水之濱,占地面積15公頃,一面靠山,三面環水。全園布局結構分五個遊覽區,以後花園遊覽區景致最佳,園內有牡丹亭、芍藥欄、綠蔭亭、舒嘯閣、蕉龍亭、梳妝檯、玉池、玉池精舍、梅花觀、麗娘冢等景觀,其中牡丹亭為園中十景之最。牡丹亭公園景觀以歷史文化為背景,藝術地再現了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的人文景觀,構成了一組情趣盎然的園林勝景。
牡丹亭公園牡丹亭公園
三江口原始森林
三江口原始森林位於縣城西北23公里的洪水寨南源山中,海拔400—900米,屬省級森林公園,存有林木在三江口河兩岸,約五公里長,總面積1200萬平方米。進入三江口林區,可見古木參天,濃蔭蔽日,沿途峰巒疊嶂,溝壑縱橫,且多處瀑布錯落其間,山上既有美麗的白鷳,也有珍貴的獐、鹿等。河谷多大青石,像牛、像豬形態各異。全年氣候涼爽宜人,平均氣溫15.6℃,是天然的避暑之勝地。
三江口原始森林三江口原始森林
丫山龍山瀑布群
丫山龍山瀑布群丫山龍山瀑布群
丫山龍山瀑布群地處丫山腹地,距縣城9公里,全長約4公里,呈階梯狀分布,有大小瀑布20餘處。景區內植被呈原始狀態,山溝縱橫、懸崖峭壁、植被茂盛。
“世界鎢都”景區
世界鎢都”景區是大余縣重點風景名勝區,現正申報國家礦山地質公園。景區由雅丹沙漠城及地華山鎢礦為代表的“世界鎢都”礦業資源景觀舉世聞名。雅丹沙漠城,位於縣城西南5公里處的燈芯橋附近,距323國道500餘米,是一處人造沙地構成的蝕余景觀,由西華山鎢礦為主的選礦廢棄的尾沙組成,由於年深月久,尾沙越積越多,又經過長期風侵雨襲和人工取沙,造就了奇特的“山巒”、“物象”,有的形似城堡,有的似“蛟龍擺尾”,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成為了雅丹沙漠城。置身其中,猶如進入茫茫大戈壁,既可赤足細沙中享受“沙療”樂趣,也可乘滑沙板滑翔沙漠天地。地下迷宮,位於縣城西北9公里處的西華山鎢礦總窿口230中段。是大余“世界鎢都”的中心礦區,經過了近百年的開採歷史,井下採礦坑道縱橫交錯、上下連通,形成一個龐大的礦井群,猶如一座地下迷宮,遊客可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乘坐礦山小型電動車進入鎢都心臟,觀賞這個如夢幻般的世界,目睹地質科學的神奇,領略“世界鎢都”的博大。另有地質標本陳列館等景點,是一處集地質考察、探險求知、地抗神遊為一體的鎢都工業文化旅遊景區。
“世界鎢都”景區“世界鎢都”景區
庚嶺雅丹沙漠城距縣城5公里,是一處人造沙地構成的奇特景觀。

地方特產

南安板鴨:1986年獲部優及國家銀質獎,1988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
大余多味花生選用優質花生米、麵粉、白砂糖、植物油、天然香料精製而成。
南酸棗糕:選用江西大余山區特有的天然、野生南酸棗為原料,採用特殊的工藝製成。
臍橙其果皮可做涼拌菜,味美,有消氣健胃之功效;果仁可清火、美容、抗癌、降脂。
大余甜柚:果實11月上旬成熟,耐貯藏,在自然狀態下可貯至翌年4月。具有清肝明目、滋心潤 肺、止咳化痰、降低膽固醇等保健功效。素有“天然罐頭”、“果中珍品”之美稱 。
湯皮:以大米加水磨成漿,置於簸箕內,搪成薄漿,入鍋內蒸熟即可食,可隨意加佐料或置漿內一起蒸熟。或伴熟搪皮吃,也可將熟搪皮切成小塊或絲條, 曬乾備用。絲條多用水煮,俗稱水搪皮或搪皮絲。
艾米果艾米果
黃元米果:春節前加工製作,是大余縣傳統風味小食品。
艾米果:用大米和艾草磨漿並炒熟製成各種形狀的果品,置蒸籠內蒸熟,吃起來,有一股獨特的藥草香味。分有餡的和無餡釣兩種。艾米果可隨意造型,可揉做牛、豬、狗、雞等12生肖式樣,也可以作成艾草糕食用。多於清明時農閒合家蒸作。
香芋扣肉:屬地地道道的大余特色菜。用五花肉切成約0.5公分厚,煮成八成爛後油炸。香芋頭也切同肉一樣厚度油炸成金黃色,與五花肉一塊塊相隔、相扣,放入調料。
香芋扣肉香芋扣肉
荷包肉:此菜是大余傳統特色菜。它具有荷葉的清香、豬肉的濃香、糯米的幽香,還有幾味佐料的烈香,吃起來油而不膩,香能
飽肚,飯菜合一。

名人

戴衢亨,大余縣人,乾隆四十三年中戊戌科狀元。嘉慶十五年拜體仁閣大學土(正一品)兼管工部。溢文端,贈太子太師。戴衢亨任軍機大臣達15年,又拜大學士,在清代漢人官員中屈指可數。著有《震無咎齋詩稿》、《南安詩草》。戴衢亨之父戴第元,乾隆丁丑科進土。授編修。官至太僕少卿。 叔父戴均元,乾隆乙末科進士,翰林院編修,五任江南等省主考,四任四川等省學政,三任會試總裁,二讀殿試朝考卷,賞戴雙眼花翎,受宮保銜,任軍機大臣,拜文瀾閣大學土。兄戴心亨,乾隆乙未科與叔父同登進土,翰林院編修,先後典試江南,視學湖北。四人均才大學博。以其一家同出兩相四進士,譽為“西江四戴”。
周敦頤,生前官位不高,學術地位也不顯赫。他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參軍時,通判程太中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到他身邊就學,後來二程成名,他們的老師周敦頤的學識才被人們所認識。到了南宋,經朱熹的推崇,周的學術地位更高,被人稱為程朱理學的開山祖。中國哲學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頤)、洛(洛陽張載)、關(關中程顥、程頤)、閩(福建朱熹)四大學派”,就是以周敦頤為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