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關中學

梅關中學

梅關中學,原名城郊高中,於1971年,當時地處大余城郊偏僻的牛趾石,1984年遷於現址,即縣城西南端,工業城附近。 從創建至今,梅關中學的發展歷經艱辛,幾經波折。創辦之初為高級中學,1978年改為完中,後因教育形勢的變化,1987年普通高中部改為職業高中,1995年停止職高的招生,2003年恢復高中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關中學
  • 創辦時間:1971年
  • 所屬地區:江西省大余縣
  • 學校屬性:普通高中
  • 現任校長:楊曉軍
學校概況
由於經濟、地緣、歷史等原因,長期以來,梅關中學校建基礎一直都很差,學校占地面積110餘畝(2003年後為210餘畝),1984年9月至2001年4月期間,卻僅有兩幢兩層的教學樓,硬化面積不足600平方米。而且由於地基下沉,牆體多處嚴重裂縫,2000年6月,兩幢教學樓均被確定為一級危房。而且校園文化也很薄弱,除純自然狀態生存的花草樹木外,幾乎無其他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生源差,學校國中部的招生範圍全為城郊村莊的農村學生,因為靠近城區,大部分文化成績好、綜合素質高的學生都轉學至縣城的大余中學南安中學就讀,高中部的學生也是在大余中學招生完之後所錄取的,學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行為習慣較差,道德品行較差,而且因為以上原因,學生普遍具有強烈的自卑感,認為自己的學校國中部不如南安中學,高中部不如重點中學,學習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挫。同時,學校恢復高中教育時間不長,高中教育的各個方面都得重新開始。這些都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增大了難度。
鑒於此,學校從長遠的發展角度出發,把近幾年的德育工作重點確定為: 以教師為主導,以促進學生成長和提高全員文化素質及審美情操為目標,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澱深厚的校園文化底蘊,使全體師生在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娛樂等各個領域的相互作用中,培養起強烈的愛國、愛家鄉、愛校的情感;挖掘和培養學生在音、體、美等方面的特長,樹立堅定的自強、自立、自信、自愛的意識,形成團結友愛、勤思博學,積極進取,奮勇拼搏的精神風貌,營造一個"愛、濃、靜、淨、雅、美"六字要求的良好育人氛圍,從而在德育工作上首先實現農村國中向城區完中的轉變。
為此,學校自2003年以來,有計畫分步驟地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求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摸索中找出一條切合梅關中學發展實際的德育工作道路來,經過兩年來的努力,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澱深厚的校園文化底蘊
(一)積極建設校園物質文化
1、校園建築建設力求新穎、大方,富有現代氣息
香港銘源基金會捐建的“銘源樓”、“英東樓”,外商投資建成的學生食堂及公寓,剛建成的綜合科技樓、圖書館及將要建的教學樓、實驗樓、藝術樓等校園建築均按照高規格、高要求的標準進行設計和建設,使校園建築極具現代氣息。而且所有校園建築的外牆漆顏色均以黃色為主色調,使“黃色”這一中華民族傳統喜愛的顏色成為學校校園建築的標誌性顏色。
2、校園環境建設力求美麗、幽雅,具有梅中特色
學校聘請高級園林設計師為校園環境的建設進行科學地規劃:“銘源樓”前砌一個噴泉花池,“英東樓”前建一個藝術廣場,綜合科技樓前為茶花園,圖書館前為梅花園,其後為桂花園,學生公寓前為樟樹園,運動場周圍為酸棗園。如今,噴泉花池、藝術廣場已建成,茶花園、桂花園、樟樹園、酸棗園已具雛形,梅花園正在籌建之中。
學生徜徉於優美的校園之中,每天都在接受著學校一草一木,一花一樹的潛移默化的薰陶,自身的道德修養、審美情操就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提高。新穎、大方,富有現代氣息的校園建築,美麗、幽雅,具有梅中特色的校園環境為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巨大的無形的力量。
(二)逐步積澱校園精神文化
1、確定"銘源"精神為校園文化精神的基點
香港銘源基金會150萬元的無私捐助,使梅關中學徹底擺脫了兩幢教學樓均為一級危房的困境,結束了分地教學的歷史,並為梅關中學一躍成為縣重點發展的中學提供了前提。因此,學校明確提出將"銘源"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確定為校園文化精神的基點,並不斷地拓展和延伸。同時將銘源基金會在湘、粵、贛等地捐資助校的義舉,特別是在我校的捐助史作為此後新教師、新生入校教育的必修課,用"銘源"精神感召一代一代的梅中教師及學子,用他們切實的行動證實著無悔的人生。
2、開發以"梅嶺"為校園文化底蘊的校本課程
梅關中學因位於梅嶺腳下得名。梅嶺,因其飽經滄桑的悠久歷史與牡丹亭一同聞名天下,而梅嶺山上怒放的梅花,更以其不畏嚴寒,傲視群芳的非凡風骨,成為中國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青睞的對象。學校基於梅嶺厚重的文化底蘊,梅花獨特的教育意義,專門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從文學、音樂、美術幾方面開發以"梅嶺"為校園文化底蘊的校本課程,培養師生的愛國、愛家鄉、愛校的情感,使師生自覺樹立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激勵師生不畏艱難、積極進取、奮勇拼搏。
3、運用文學、體育及藝術為校園文化底蘊積澱的載體
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校園文化底蘊的積澱,除校本課程為其形式之外,積極開展與校園文化精神相關的音、體、美活動,提高學生文學修養也是極其有效的方式。同時,各項活動的開展,也有利於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平台,為學生尋找自信的機會,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責成政教處、團委、語文組及體藝組成立和完善相應的學生活動機構及組織,如“銘源”合唱團、蒹葭文學社、“銘源之聲”廣播站、文藝隊、田徑隊、籃球隊、足球隊等,每學期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及安排表,定期舉行各種活動,寓教於樂,潛移默化學生的文化內涵及道德品行。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各項活動的開展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今年7月、8月由我校文藝隊表演的原生態客家民歌表演唱《走讀伢子七七磋》分別獲市、省首屆藝術節一等獎。
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除學生是主要參與者之外,教師也是其中之一。為此,學校2003年組建起了教工團支部,重組了工會,由教工團支部,工會每學期制定具體的活動方案及安排表,負責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有益於教師身心健康的活動,如籃球賽、排球賽、桌球賽、師生足球賽、登山比賽、演講比賽等,以充分發揮教師在校園文化氛圍營造中的重要作用。
二、開展特色教育,找回學生自信
鑒於梅關中學國中生源差,高中生源也是在中學招了一千多名學生後與新城中學劃片招生南安的形勢,學校明確提出"創辦特色教育"的辦學方針,實施"文化+特長"教育模式,以"特長"辦"特色",試圖走出一條切合梅關中學生源實際的獨具特色的辦學之路。
學校將國中部每個年級中學習習慣不太好,行為習慣教差的學生組合成一個特長班,每天下午開設一節特長課,讓教師挖掘出學生的特長,使學生髮現自己的優點,從而為學生找回自信,獲得前進的動力。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表明,特長班的學生學習態度有了明顯的好轉,道德品行有了明顯的提高,已成為校園中積極要求上進的一分子。
學校高中部也實行"文化+特長"特色教育模式,以文化為基礎,積極挖掘培養音、體、美人才,並在教師的引導下,遵循學生自願原則,在高一階段便開始分文化班與特長班、以文化為先導,重點發展特長。學校現有高中部三個年級,其中高一年級八個班,開設了三個特長班;高二年級五個班,開設了兩個特長班;高三兩個班,開設了一個特長班。如今,學校高三年級的學生在原先毫無專長的情況下,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已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同時,為配合特色教育的開展,學校專門為此配備了設施齊全的舞蹈房、美術室、體育室,標準化的運動場、籃球場、排球場、桌球台及其他各類文體場所及設施都在加緊建設中,藝術樓的建設也正在籌劃。
梅關中學作為一所完中還相當年輕,校園文化底蘊的積澱並不是幾年內便可完成的事情,而且,學校要在3--5年內實現農村國中向城區完中的轉型,德育工作將首當其衝。但不管怎樣,我們都將積極探索與實踐,並不斷總結與完善,在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與措施的指引和實施下,不辜負香港銘源基金會,上級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人士對梅關中學的厚望,將梅關中學辦成一所環境優雅、校園文化底蘊深厚,校風嚴謹、學風濃厚、學生素質全面,以人文管理為本的獨具特色的一流二類完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