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自然資源,概況,水利,交通運輸,經濟,綜合,第二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語言分布,社會事業,城市建設,科文衛體,城市榮譽,教育發展,歷史文化,民間舞蹈,木偶戲,八音,採茶戲,粵劇,風景名勝,
建制沿革
東晉昇平五年(公元361年),析蒼梧郡置永平郡(郡治所安沂,今
藤縣境);析猛陵縣地置
武城縣,縣治所今武林鎮,隸屬
永平郡。這是平南境內最早設定的縣。
宋元嘉二年武城縣改稱
武林縣,屬永平郡(
齊梁陳因之),隋仍屬永平郡。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永平郡增設
隋建縣(縣治所今平南大中)。
唐初,廢永平郡改設
藤州,武林、隋建二縣隸屬藤州。貞觀三年(629年),置燕州(治所今武林),下轄武林、隋建,並設
秦川縣(《大元一統志》作泰川縣)而轄之。貞觀七年(633年),徙燕州治所至寧風(今藤縣地)改名
泰州,劃武林、秦川隸潯州。同年在原燕州治所武林置
龔州都督府,督理龔、潯、蒙、賓、澄、燕、藤七州。又分武林縣地置
南平縣,後改平南,治所今平南鎮。平南之得名,舊志載三說:一為晉代
陶侃平定交南,封平南侯,故稱;二為縣內諸山,自蛇黃嶺迤邐而來,開
廣平敞,面南設治,因而得名;三是取南平和
西平之名,稱平南縣《今縣釋名》(卷五)則載:因縣治在永平郡之南,故稱平
南。天寶元年(742年),龔州改稱臨江郡(陽建改陽川,仍隸龔州)。乾元元年(758年)復稱龔州,領平南、武林、隋建、
大同、陽川五個縣,隸屬
嶺南道。
宋開寶五年(972年),省武林、隋建、大同、陽川入平南。宋嘉祐二年(1057年)又將武郎縣(今縣北的馬練、國安、思和一帶)併入平南縣,仍隸屬龔州。紹興六年(1136),廢龔州,平南縣隸屬潯州管轄。
清代,平南縣仍屬潯州府。
乾隆九年(1744)潯州府改隸右江道。清鹹豐六年(1856)八月,大成軍踞平南改稱武城縣,屬大成國轄地(建都秀京即今
桂平);清
鹹豐十一年(1861年)十月,大成國滅,平南重歸清統治,武城縣復稱平南縣。民國2年(1913年)推行省、道、縣三級區域制,平南縣隸屬鬱江道(道治今
蒼梧)。
民國3年,改蒼梧道。
民國15年(1926年)廢道設區,平南隸屬梧州區(區治今梧州)。
1949年12月3日,平南縣獲解放。1950年1月,平南縣隸屬梧州專區。1951年7月,梧州專區與鬱林專區合併稱容縣專區,平南縣隸屬容縣專區。1952年5月間,平南縣將原所屬的
羅運、羅香、平竹、那平等四個鄉劃歸大瑤山瑤族自治區,同時又將原
同和鄉的黎田撥給藤縣。1958年7月,撤銷
平樂、容縣兩專區,分別設立梧州、
玉林兩專區,平南縣屬玉林專區。1971年,玉林專區更名玉林地區,平南縣屬玉林地區。1995年10月27日國務院批覆貴港市升格為地級市,平南縣改屬貴港市至今。
2000年,平南縣面積2998平方千米,人口約115萬人。轄18個鎮、7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平南鎮、平山鎮、大坡鎮、寺面鎮、大洲鎮、六陳鎮、大新鎮、大安鎮、武林鎮、鎮隆鎮、環城鎮、上渡鎮、安懷鎮、思旺鎮、大鵬鎮、官成鎮、同和鎮、丹竹鎮、赤馬鄉、東華鄉、思界鄉、大成鄉、富藏鄉、馬練瑤族鄉、國安瑤族鄉。縣政府駐平南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南縣總人口1055782人。其中:平南鎮74708人,平山鎮35582人,寺面鎮34617人,六陳鎮66565人,大新鎮71755人,大安鎮82006人,武林鎮20500人,大坡鎮27759人,大洲鎮28414人,鎮隆鎮46239人,上渡鎮35204人,環城鎮52761人,安懷鎮43588人,丹竹鎮56403人,官成鎮71948人,思旺鎮74903人,大鵬鎮31026人,同和鎮38835人,大成鄉21580人,富藏鄉20477人,東華鄉29785人,赤馬鄉22779人,思界鄉23802人,國安瑤族鄉14489人,馬練瑤族鄉30057人。
2003年,平南縣轄18個鎮、7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平南鎮、平山鎮、寺面鎮、六陳鎮、大新鎮、大安鎮、武林鎮、大坡鎮、大洲鎮、鎮隆鎮、上渡鎮、環城鎮、安懷鎮、丹竹鎮、官成鎮、思旺鎮、大鵬鎮、同和鎮、大成鄉、富藏鄉、東華鄉、赤馬鄉、思界鄉、國安瑤族鄉、馬練瑤族鄉。
2005年7月1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206號)同意調整平南縣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環城鎮,整建制併入平南鎮,平南鎮政府駐原環城鎮大將開發區;撤銷大成鄉,整建制併入上渡鎮,上渡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富藏鄉,整建制併入鎮隆鎮,鎮隆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赤馬鄉,整建制併入丹竹鎮,丹竹鎮政府駐地不變。
行政區劃
自然資源
概況
平南縣自然資源豐富。有野生動物200多種,植物資源1000多種,其中各種樹木300多種,藥用植物500多種,森林覆蓋率53.3%。已發現的礦藏資源有石灰石、花崗岩、紅砂石、重晶石、金礦、高嶺土等10多種。其中石灰石儲量40億噸,含鈣率高達54%以上,是水泥與化工等行業用的優質原料;紅砂石儲量20億噸,花崗岩儲量30億噸。
2011年4月開展地質礦產普查工作,經2011年、2013年兩次續作,2015年6月提交成果報告。共圈定風化殼離子吸附型稀土礦體16個,探獲一批工業稀土礦資源量,達到特大型稀土礦床規模,稀土礦資源量可供年產200萬噸礦石的礦山企業開採100年以上。
境內有潯江、
大同江、白沙江、烏江、大鵬江、思旺河、秦川河等河流,地表水擁有量65.92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9.49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7.53萬千瓦。
平南盛產優質米、石硤龍眼、肉桂、茶葉、烤菸、桑蠶、八角、瘦肉型豬、桂花魚等優質農副產品。
水利
平南縣內河流屬
珠江流域西江水系,西江橫貫縣之
中部平原,境內全長44公里,
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828億立方米,主要河流有15條,集雨面積2987.7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5.4億立方米,全縣雨量充沛,水能蘊量8.41萬KW。全縣建設有大、中、小型水庫55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3座,水庫儲水量達5億多立方米。
全縣主要渠道611條,總長1238.4公里,輸水量66.7立方米/秒,塘壩2730座,引水工程5座,全縣排灌機械保有量1209處,1241台16837KW,水輪泵站158處,276台。三大灌區渠道貫穿19個鄉鎮,年供水量4億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62萬畝。縣內西江河道當江段按20年一遇洪水標準建設防洪堤95.5公里,沿江水閘55座。城區建設羅沖橋排澇站1處,裝機160KW。保護面積38萬畝,人口53.84萬人,大堤綠化33公里。平南縣水力資源豐富,其中
大鵬河系建引水梯級電站9個,分支小電站6個;大同江水系可開發建設梯級電站11個,建成後的大同江水系利倆電站已通過立項,投資1.45億元,裝機為6300KW×2台,目前正在努力通過招商引資建設該項目工程。
六陳水庫平南縣六陳水庫距平南縣城50公里,總庫容3.39億立方米,有效庫容1.73億立方米,水庫灌區渠道總長265.4公里,
設計灌溉面積25.8萬畝,壩後電站裝機3×1600KW,水庫集灌溉、發電、供水、養魚為一體。
東平水庫平南縣東平水庫總庫容422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6.5萬畝,電站裝機3×800KW。水庫集灌溉、發電、供水、養魚為一體。官成水庫平南縣官成水庫位於當江北岸官成鎮,距離縣城區15公里,有三級柏油路直通水庫大,水庫庫容2245萬立方米,庫區面積約6000畝,灌溉面積7萬畝,裝機1540KW,水庫集灌溉、供水、發電、養魚為一體,由於距離縣城區較近,極具開發觀光、旅遊、游泳、垂釣和休閒度假的價值。田貴水庫平南縣田貴水庫位於平南縣北部國安瑤族鄉田貴村,建於1975年10月,引水蓄水集雨面積108.6平方公里,總庫容5020萬立方米,電站裝機2×1250KW,是一座以為發電為主,結合洪電灌溉、養魚、休閒度假的園林式水庫。
交通運輸
平南縣水陸交通方便。是中國西南地區通往粵港澳地區的東向最便捷通道。境內通過南寧至梧州二級公路、省道
容縣至太平公路與廣西公路網連通。到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地區僅需6—10小時,距南寧300多公里。溝通大西南、桂中、桂東地區的
來賓至平南二級公路,及桂東南地區的南北交通幹線容縣至平南二級公路已經建成通車。縣內公路總長700多公里,建成了平南
西江大橋等橋樑20座,所有鄉鎮均通柏油公路。水運發達,常年可通2000噸級船舶。下達廣州、深圳和珠海,到香港、澳門分別為540公里和490公里,上匯鬱江、黔江,直達柳州、南寧及雲南、貴州、四川等省。港口碼頭建設日臻完善。
平南至廣州高速公路已經相繼開工建設,縱向的荔浦至
北海高速公路也如火如荼地展開著建設。2011年還要開工建設柳州至
肇慶快速鐵路,以及柳州至平南高速公路。桂林經平南至玉林
湛江海口的鐵路項目也已經納入規劃,2012年準備興建的梧柳高速也將經過平南境內,隨著一系列鐵路與高速公路項目的相繼實施,未來的平南將是桂東南立體綜合交通樞紐中心之一。
高鐵
橫向的
南廣高鐵穿過境內,設有平南火車站,已經於2014年通車,屆時平南結束沒有鐵路的時代,直接進入高鐵時代,到廣州、南寧分別只需1.6小時。
經濟
綜合
2016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37.9億元,增長8.2%;財政收入16.2億元,增長10.1%;規上工業總產值242.3億元,增長26.1%;規上工業增加值78.3億元,增長14.5%;固定資產投資176.6億元,增長2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13元,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9元,增長1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5億元,增長9.7%。
第二產業
平南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顯著地位,歷史上以種植業為主,兼營林、漁、牧等業。農業生產主要是人工操作,屬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其發展是不穩定的。
解放後,黨和政府一向重視農業,努力提高農業生產,但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縣內農業生產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過程。1949年農業總產值(按1952年不變價計)為3338萬元。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當年總產值為3345萬元。1957年實現了農業合作化,農業總產值為4135萬元(按當年不變價計)。1965年按1957年不變價計為5436萬元。1983年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逐步向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當年按1980年不變價計總產值為24191萬元。1987年總產值增至25485萬元,比1949年增加22147萬元,增長7.63倍。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1987年總產量為33842萬公斤,比1950年的9650萬公斤增加24192萬公斤,增長3.5倍。畜牧業以豬、牛養殖為主,1987年生豬為74.69萬頭,比1950年的11.67萬頭增長6.4倍。耕牛生產1987年為68938頭,比1950年65028頭增加3910頭,增長6.01%。漁業生產發展較慢,1987年魚總產量為247.7萬公斤,總產值為628.6萬元,僅占農業總產值的2.47%。林業方面,解放後,年年植樹造林,但成活率低,加上林業政策多變,封山育林措施不力,幾度亂砍濫伐,森林面積增長不大。從1952年起至1981年,累計人工造林148.69萬畝,成活率占46%;飛機造林自1969年和1970年兩年造林35.55萬畝。1984年調查,飛播造林有效面積為12.85%。大徑木材和森林復蓋率比解放初期還有所減少。
平南縣歷史上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占總耕地的65%至75%。糧食作物中,又以種水稻為主,占糧食用地80%至90%。其次為紅薯、木薯、芋頭、大豆、麥。經濟作物用地一般為總耕地的5%至10%。1983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稻穀產量大增,商品經濟發展,經濟作物用地增到總耕地面積的10%至20%之間。解放前,經濟作物主要種植花生、桑、曬煙。解放後,主要是花生、烤菸、麻、桑;20世紀80年代後,以種植花生、糖蔗、曬煙為主,其他作物用地一般為總耕地的20%左右。
平南是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基地縣,廣西肉桂、蔬菜、畜牧水產基地縣,盛產優質米、蔬菜、水果、甘蔗、茶葉、烤菸、桑蠶繭、
石硤龍眼、荔枝、柑橙、芒果、余甘果、蜜棗、玉桂、
八角、瘦肉型豬、三黃雞等優質農副產品。其中肉桂為世界三大名桂之一,清朝道光年間就已享譽海內外。石硤龍眼是廣西平南縣名特優水果,榮獲1995年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2007年,平南縣已種植石硤龍眼20萬畝,是中國最大的石硤龍眼商品生產基地,1996年廣西平南縣被農業部評為優質石硤龍眼基地縣。
於2002年規劃建設平南丹竹余甘果園,擁有果園4萬多畝。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大玉余甘果種植列為綠色食品開發項目之一,大玉余甘果系列產品1999年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2002年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經貿洽談會"純天然食品金獎",2002年廣州首屆全國糧油副食品博覽會"天然保健食品金獎",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國,獲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親筆提詞"為農業和農民服務,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牌扁。遊客在進行生態游的同時,可採摘余甘果等水果,品嘗余甘果茶、罐頭、果脯、果酒等。
為適應市場需要,平南縣及時引導農民進行龍眼無公害化生產,打造質優安全的品牌龍眼。2004年該縣通過了無公害水果產地的認定,率先成為廣西無公害水果生產示範基地縣。同時,鎮隆鎮示範果場通過創建龍眼出口基地,進一步提升龍眼果品的質量檔次,成為廣西首家獲得出口資格的龍眼出口基地。隨後,丹竹示範果園也獲得出口資格,生產的龍眼成功地出口到加拿大,開創廣西龍眼出口的先例,提高了龍眼種植的經濟效益。
養殖業
平南養殖業多年摘取廣西外銷仔豬第一的桂冠,而且成為廣西瘦肉型豬生產基地達標縣,也是廣西2個基地建設達到優秀水平的縣份之一,被國家農業部、財政部確定為瘦肉型豬基地縣;人工飼養的猴、蛇等小動物出口年超百萬美元。
第二產業
清末前,縣只有落後分散的紡織、打鐵、造船、燒磚瓦、制陶器、燒石灰、釀酒、榨油、制菸絲、加工竹木器以及制鞭炮等個體手工業。清道光年間,縣內桑蠶業逐步發展。清末民初。廣東商人在丹竹建立廣興綸繅絲廠,這是縣內第一個工廠。民國15年、21年,廣東人在大安先後開設兩個鑊廠,共有工人100多人,年產鑊頭3萬多隻,其他手工業也隨之興起。
抗日戰爭前,日本等國的生絲等洋貨源源輸入,使縣內生絲生產迅速下降。其他手工業也受到嚴厲的打擊。民國27年(1938年)秋,廣州淪陷,西江航道阻塞,縣內手工業又乘時興起。據民國29年(1940年)統計:全縣有私營手工業1262家,共有資本26.89萬元(國幣),從業7610人。其中主要的有織布108家,資本1900元,從業216人,日產布900丈。織毛巾78家,資本4000元,從業156人,日產毛巾150打。捲菸14家,從業216人,日產捲菸8050包。印刷2家,從業10餘人。制毛刷5家,僱工14人,日產牙刷310支。其他多是從事打鐵、制豆腐、釀酒、制菸絲等個體手工作坊。這時期的名優手工業產品有:鋒利耐用,馳名海內外的黃三利的“三利小刀”;色潤、絲細、味醇的“大安齊絲煙”;製作精良的“思旺藍耪”。民國31年(1942年)又有城廂盤塘人江海科開辦的光源火柴廠。當時曾使用煤氣機作動力,有七八十個工人。由於原料、銷路、技術等諸多原因,開辦不久即關閉。
抗日戰爭勝利後,外國貨物乘機而入,縣內一些手工行業因受打擊而衰落。至1949年,工業總產值219萬元(按1952年不變價計),僅占全縣社會總產值的6%。解放後,人民政府致力於恢復和發展手工業生產。1952年1月興建發電廠,是縣內第一個國營工業企業,裝機容量40千瓦,供縣城機關和街道照明。1953年在大安建大安電廠和農具廠。1955至1956年先後把大安鑊廠、平南益群醬料廠、丹竹陶瓷廠、平南印刷廠、大安前進染織廠改為公私合營。1956年,縣內有國營和合營企業8間,有職工400多人,當年工業總產值882萬元。1956年完成了對全縣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組成76個手工業合作社,初步形成了平南的工業基礎。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585萬元(按1957年不變價計),占全縣社會總產值的9.4%。
1958年“大躍進”期間,大安鑊廠、大安前進染織廠、丹竹陶瓷廠、印刷廠先後改為國營工廠。同時興辦大安鋼鐵廠等18家工礦企業。該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021萬元(按1957年不變價計)。“全民大辦鋼鐵”期間,大部份人員投入鋼鐵前線,同時抽調職工600多人,興辦大小工廠57個,加工項目有澱粉、農藥、土化肥等75種。工廠企業項目雖多,但由於原料缺乏,能源不足,生產技術上不去,人心浮動諸因素,致使產品質量低劣,很多產品銷售不出去,甚至報廢。至196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806萬元(按1957年不變價計),比1958年減少1215萬元。1963年貫徹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之後,縣辦的工礦企業只剩下平南電廠、印刷廠、農械廠、珠江酒廠、丹竹陶瓷廠、大安電廠共6家。商業線辦的工業只剩下捲菸廠、平田副食加工廠、合營城廂加工廠、武林紅磚廠等7家。手工業也基本歸隊重新組織生產。整個工業回復到1957年的水平。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882萬元(按1957年不變價計),占全縣社會總產值的13%。
1964年吸取大躍進的經驗教訓,並經過整頓、調整,以農業生產為依託發展工業,該年興建磷肥廠。1969年又興建氮肥廠,此後又先後建麻紡廠、水泥廠、雪茄菸廠、電機廠等10多個工廠,成為全縣骨幹工業,至1978年,全縣工業企業共219個(不含村以下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6297萬元(不含村以下工業企業、按1970年不變價計),占全縣社會總產值的23.6%。
1978年後,調整工業布局,加快工業發展。1980年有工業企業241個。全民集體所有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9412萬元,淨值3695萬元,工業總產值6342萬元(按1970年不變價計)。占全縣社會總產值的22.2%。1984年體制改革後,鄉(鎮)、村工業及個體工業更有長足發展,成為全縣工業戰線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1985年,全縣已形成了紡織、捲菸、釀酒、食品、化肥、建材、五金、機械、印刷等20多個工業行業,共有全民和鄉(鎮)工業企業222個。其中全民工業企業40個,鄉(鎮)工業企業182個。工業總產值12721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村以下工業企業產值不計算在內),占全縣社會總產值的28.9%。
1987年,通過深入貫徹執行中央的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方針,擴大企業的自主權,落實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發展橫向聯繫,加快技術改造步伐,適時地進行並、轉、改產,使各企業生產經營發生較大的變化。全縣有全民所有制工業37個,集體所有制工業158個,全民與集體合營工業1個,城鎮和農村合作經營工業與個體工業3851個。全部獨立核算工業年末職工1333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6169人,集體所有制工業7135人,全民與集體合營工業33人,城鎮合作經營工業和個體工業、村及村以下工業從業人員共64557人。年末全部獨立核算工業固定資產原值10304萬元,淨值7738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原值7369萬元,淨值5723萬元;集體所有制工業原值2862萬元,淨值1950萬元;全民與集體合營企業原值74萬元,淨值66萬元。198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含村及村以下工業)23013萬元,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1%(按1980年不變價計)。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為7910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34.4%;集體所有制工業為5557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4.15%。
工業品主要有煙、酒、糖、麻袋、蚊帳布、水暖器、陶瓷器、小刀、水泥、石灰、氮肥、磷肥等數十種。其中煙、酒、石灰、水暖器還是暢銷全國乃至遠銷國外的產品。全年生產捲菸25168箱,飲料酒(混合量)1436.53噸(個體白酒454噸不計算在內),糖9955.7噸,麻袋1035.47萬條,棉布242.97萬米,日用陶器70.6萬件,水暖器700886套,水泥4.58萬噸,氮肥(折100%)2424噸,磷肥(折100%)2327噸,小刀209.3萬把。勞動生產率,據1987年158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統計,全部職工平均人數12845人,全員勞動生產率9341元/人。其中全民工業21個,全部職工平均人數6036人,全員勞動生產率11930元/人;集體所有制工業136個,全部職工平均人數6761人,全員勞動生產率7048元/人;全民與集體合營工業1個,全部職工平均人數48人,全員勞動生產率6875元。從158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統計,該年產品銷售收入15092萬元,已交利稅費2227萬元。盈利企業133個,利潤總額1124萬元;虧損企業25個;虧損總額187萬元。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九十年代中前期的,曾經是平南人引以為豪的時期:廣西綜合經濟十強縣之第三名。這個時期平南擁有鼎鼎有名的:廣西桂花水暖股份有限公司、平南三利小刀廠、平南麻紡廠、平南磷肥廠、平南大安永發煙廠、平南蜜棗廠、平南六陳象棋廠等一批鄉鎮企業,是廣西第一個鄉鎮工業總產值破千萬元的縣域。
但隨著上個世紀末中國國有企業面臨的轉型之痛,平南上述鄉鎮企業未能成功轉型和經營不善,相繼一一倒閉,平南縣的工業陷入低潮,財稅也陷入困境。
平南工業初步形成了建材、化工、機械、製藥、造紙、紡織、釀酒、塑膠、食品、輕工等十幾個工業門類,600多家工業企業。
鄉鎮企業主要有化工、建材、橡膠製品、桂類加工、竹芒木編工藝品加工、農副產品等行業。安泰化工責任有限公司是化工部農藥生產定點企業,年產值超億元,該公司研製生產的安泰系列產品為廣西技術監督局重點保護產品,它以質優高效低毒的優勢,暢銷長江以南各省區;各式各樣由木、竹、芒等編織成的工藝編織品也遠銷國外。
平南的大安鎮、鎮隆鎮、上渡鎮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服裝業。
平南不斷加大引進外資的力度,園區經濟已經成為平南經濟發展引擎,總投資1300萬元的入園大道一期工程正在緊張施工,首期3800畝工業建設用地正在進行“三通一平”建設;廣西永源生物發展有限公司擬投資20億元建設年產萬噸保健酒和珍稀動物養殖項目,
江蘇陽光集團擬投資5億元建設林產品加工基地和港口物流項目,香港櫻花集團公司擬投資60億元建設電子產品基地等工業項目正在辦理申請入園手續……
2009年,平南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46億元,其中園區工業總產值30多億元,稅收近3億元,園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40%以上。
工業園區已成為平南縣經濟發展支柱。平南縣依據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和資源優勢及其分布特點,把丹竹工業集中區建設作為重點,輻射烏江、丹竹、
大安和平山等工業集中區。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形成了以水泥為龍頭的建材業、以
桑蠶加工為龍頭的
農產品加工業、以釀酒業為龍頭的食品製造業、以文化紙為龍頭的製漿造紙業、以農藥為龍頭的化工業、以出口創匯為導向的竹木藤草編織業等六個支柱產業;精心培育水電、中藥材加工、服裝鞋帽製造、農產品加工和竹木藤草編具有發展潛力的五大產業,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
與此同時,平南縣抓住平南監獄搬遷的有利時機,積極向自治區爭取立項建設平南縣工業園區。2008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把平南縣確定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基地縣,批准利用平南監獄置換的土地作為
臨江工業園發展工業用地的方案,結束了平南沒有一流工業園區的歷史。2010年1月,自治區確定了該縣工業園區為廣西A類工業園區,並確立了一園多區的發展規劃。平南縣工業園區包括臨江工業園和丹竹工業園。
第三產業
平南縣境內設有人民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人民保險公司、人壽保險公司、
太平洋保險公司、大地保險公司、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桂銀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齊全,服務網點遍布全縣城鄉。
通訊設備先進。光纖電纜、短波和微波構成發達的電信網,與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接軌。公眾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8萬門,全縣25個鄉鎮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程控電話。建成了大容量長途數字傳輸網、程控電話網、
行動電話網、會議電視電話網、數字數據網、語言信息服務網等。
語言分布
平南縣語言有漢語、壯語、瑤語,以漢語為交際工具。漢語主要使用粵、客、閩三大方言,即白話(粵語邕潯片/勾漏片)、客家語、福建話,普遍會講白語。但機關、中學、礦山、工廠、農場,能聽能講國語的人也較多。平南各族人民長期雜居共處,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的現象十分普遍。故少數民族民眾都會講平南白話。居住在金秀瑤族自治縣邊鄰的壯、瑤民眾還會講柳州話、桂林話。亦有些人能講幾種民族語言。
漢語
日常生活用語白話、客家語、福建話,只在一些原始辭彙、語音方面有較大的差異,絕大部分語言在語法和語義上基本相同。南北河的白話又有些差異,北河白話多陰聲、入聲調,語尾較平,南河白話多陽聲調,發音較重濁。平南、丹竹、武林、大安等圩鎮居民多為廣東商人後裔,故說話較近廣州方言。特別是大安圩上人說話的聲調,與廣州語音更為相似,丹竹圩次之。說客家語的鄉村有大鵬鄉的思洪、思樂,思旺鎮的鎮西、思旺街、新政,安懷鄉的谷塘、高嶺、得寨。國安鄉的思和、花洲、甘雅、民安、發達,官成的官東、嶺西、橫嶺、新新等村。赤馬鄉、東華鄉、思界鄉有些自然村民也講客家語。講福建話的有官成鎮的暢岩村、迥龍村,環城鄉平田村的呂姓、林姓,上渡鄉的雅埠村、六鳳村的鄭姓。此外還有思界鄉的思界村、新旺村的林姓和曾姓,南蔭的吳姓及丹竹三河村的林姓等。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隨著南北走向的平南至容縣、平南至武宣、平南至金秀二級公路和荔浦至鐵山港高速公路等4條高等級公路的規劃建設,以及規劃中的桂林經平南至玉林湛江海南快速鐵路,加上東西走向的南寧至梧州二級公路、南寧至廣州快速鐵路、柳肇快速鐵路、
貴港至梧州高速公路、柳州至平南高速公路和
西江黃金水道等4條水、
陸路大通道的規劃建設,平南將成為"四縱四橫"公路、鐵路、水路交通網路的交匯點,成為連線珠三角經濟區和
北部灣經濟區的樞紐重鎮。根據平南縣的未來發展規劃,城市主要向東發展,利用交通幹線與丹竹對接,向南發展,利用鎮隆至平南
一級公路與鎮隆對接。沿容縣→平南→金秀公路為縣域主要城鎮發展軸,桂平→思界→平南→丹竹及南梧公路為兩條城鎮發展次軸,整個城市呈"帶狀城市,組團發展"態勢。立足這些優勢,爭取到2020年,把平南建成縣城區人口68萬人,城市化水平達45.6%的現代化江濱
園林城市。抓好城區防洪堤、江濱大道建設、
月亮灣城市花園,月亮灣小區、
東湖時代廣場、瑞雁小區、烏江小區、將軍小區、瑞雁大道、龔州大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區人居環境。進一步完善城區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城區人居環境。加快東湖環湖路及護岸、江濱公園、烏江公園、牛排塘風景區、體育廣場等公共設施建設。抓好城隍嶺森林公園、城區綠化、小遊園及居住區公共綠地、防護林帶、道路綠化、觀光
苗圃等10項綠化工程的建設。
科文衛體
科技
平南縣科技工作主管單位是縣科技局。下轄科技開發中心、科技技術情報所、電子計算中心、防震工作辦公室,承擔全縣科技教育工作及智慧財產權工作。
平南縣注重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努力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農業經濟效益,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全面實施“種子工程”、“優質谷示範工程”、“噸糧田綜合技術開發”、“萬畝優質桑園建設”、“噸糖蔗示範建設”五大農技開發工程,大大促進了全縣經濟作物的發展,促進了科技的紮根與示範。培育開發的“平丹一號”大玉余甘果苗木供應區內外市場,規模大、效益顯著。自治區創新計畫重點項目“龍眼商品化生產及保鮮加工技術開發”、“龍眼低產園技術改造及商品化果園建設”均已取得了可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首創以項目為載體架起區內外龍眼專家、教授和廣大果農之間的技術金橋,帶動了石硤龍眼生產商品化、產業化的發展。其次,注重工業產品的更新換代,大力開發企業主導產品,為全縣民營工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已經執行完成的自治區星火計畫項目有“電鍍生產線自動化技術開發”和“樓頂池外全自動控制閥技術開發”。正在實施當中的區級星火計畫項目有:“彩色薄膜生產工藝技術開發”和“可濕性除草樂粉劑生產工藝技術開發”。平南縣科達橡塑工業公司與外省科技機構合作研製“真空澆注型陶瓷橡膠襯裡模具”項目開發的成功,帶動開發新產品71種。平南縣永隆機械廠廠長陳國棟不斷推出專利型新產品,已申報批准的專利產品腳踏式切蔓機享譽大江南北。隆重推出的多項專利產品——高效節能環保型節能爐,參加了由廣西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科技頻道、中國發明協會、廣西知識產權局在北京聯合舉辦的“百姓專利”首屆十大專利人物評選活動頒獎晚會。
衛生
1949年以前,平南縣的衛生事業非常落後,廣大城鄉衛生狀況十分惡劣,缺醫少藥,疾病叢生,鼠疫、霍亂、天花等烈性傳染病奪去了無數民眾的生命。
2007年,全縣共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31個(解放初僅有1個),其中縣級8個、鄉鎮級23個;職工總數為1868人(解放初為10多人),其中獲副高級以上職稱31人、中級職稱384人、初級職稱943人。醫院病床數911張;衛生系統固定資產達4862.2萬元。
房屋建築面積為9.6萬平方米;醫療器械設備價值為2118萬元。此外,有民營醫院2家,職工150多人,病床131張;縣內每個行政村均建立了衛生所,共有鄉村醫生及個體醫生1000多人,形成了縣、鄉、村三級較健全的醫療衛生保健網。
同時,全縣的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縣人民醫院能開展腦腫瘤摘除術、顱腦外傷處理、
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斷肢再植術及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人工晶體植入術等技術項目,各科醫療技術均達到區內
縣級醫院領先水平。預防保健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一些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如天花、瘧疾、絲蟲病、麻風病、小兒脊灰炎等達到了消滅或基本的目標。各種法定傳染病的發病率大幅度下降,有效地保護了全縣廣大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
平南城區公立醫院主要有:
平南縣人民醫院、平南縣中醫院、平南縣紅十字醫院、平南縣婦幼保健院等。
民間體育
平南縣是一個經
國家體育總局評定的全國體育先進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縣。民間體育活動非常豐富多彩,傳統體育項目有
賽龍舟、搶花炮、武術、氣功、籃球、拔河等大型活動;小型活動的有鬥蟋蟀、鬥雞、頂竹槓、打拐,打田螺、舞獅、象棋、釣魚、登山等。民間賽龍舟是民眾非常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它從清朝一直沿襲當代,每年端午節,丹竹、武林、大成及縣城等地都有划龍舟或舉行龍舟競賽。賽龍舟由熱心者發起,自由組隊參加。每條龍舟16至20人,其構造比普通舢板艇較長稍小。比賽時,一般從上游適當的地方“放龍”,沿江直下,繞過沙灘或河洲一至二次後,便逆水直趨“標船”奪標。錦標是彩旗,頭標紅色,二標黃色,三標綠色,分別寫上“獨占鰲頭”、“中流砥柱”等字樣。此外還有金豬(燒豬),美酒等獎物。獲頭、二、三標者,即鳴鑼慶賀,並按鑼聲節奏一邊划槳,一邊吆喝,沿江上下“游龍”以示勝利。
城市榮譽
平南縣榮獲2004年全國縣域經濟西部百強縣、“2007年、2009年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007年、2009年全國生豬調出大縣”、“2007年、2008年、2009年度全區縣域經濟發展(科學發展)進步獎”、“2008年、2009年全區招商引資先進單位”、連續四次榮獲“自治區雙擁模範縣”稱號、全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縣、全區農業新興優勢產業發展先進單位、廣西優果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廣西馬鈴薯種植第一大縣”等榮譽稱號。
教育發展
幼兒教育
民國26年(1937年)春季,平南開始實施幼兒教育。當年有城廂幼稚園,大安、武林、六陳、平山、福壽、寺面、白馬、丹竹、思旺、平政、鎮西、旺官等中心校附設幼兒1班,共17班,583人。31年,城廂、大安、思旺、丹竹、官成、平山幼稚園各一所,共12班,518人。抗日勝利後,幼稚園只有城廂、大安兩所。幼稚園之經費由當地商會募捐和公鋪、市場攤位租解決、且政府問或補助一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原有城廂、大安2所幼稚園外,思旺、丹竹等圩相繼開辦幼稚園。
1958年秋冬,隨著人民公社集體食堂興起,幾乎每個生產隊都開辦幼兒班。數月後,全縣大多數幼兒班由於教師工資不解決因而解散。
1975至1976年,大部分生產隊都辦起了季節性的幼兒班,組織制度比1958年辦的健全,仍無明確的教學要求和統一的教材。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幼兒教育成為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1979年,縣教學研究室幼兒教育組成立,和縣婦聯共同抓好幼兒教育。統一規定幼兒班開設語言與常識、算術、體育、音樂、美工5科,統一參照北京市幼稚園教學大綱和教材進行教學。每年集訓全縣幼師2次。發動督促有關部門創造條件開辦幼稚園(班),增添設備、開展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
1982年7月統計,全縣公辦、民辦幼稚園240所,幼兒6521人。
1985年,提高幼兒教育要求,為國小教育打好基礎。國小附設學前班,招收6歲以上未滿7歲幼兒入學。因此,很多農村幼稚園改為學前班。
1987年,全縣鄉鎮辦、機關辦、企事業辦幼稚園30多所,49班,幼兒1931人,教師82人;全縣國小辦學前班491班,學生15638人,教師472人。
國小教育
清末,廢科舉,興學校。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學生和縣內熱心教育的開明士紳率先改良與自己關係密切的私塾,加授算術、格致一類新知識,有的私塾改辦為國小,停止讀經講經。
民國成立後,大學院頒行《國小校令》。平南鎮、大安、寺面、六陳、丹竹、思旺等大圩鎮及富裕村莊陸續開辦國小,由當地賓興、商會、會館、團局、祠堂主辦。初等國小4年,高等國小3年,初小課程有修身、國文、算術、圖畫、唱歌、體操7科;高小有國文、修身、算術、中國歷史、中國地理、自然、手工、圖畫、唱歌、體操10科。“五四”運動以後,縣內所有圩市和較大的村莊陸續設立初級國小。一般是教師1人,學生四五十人,複式教學。學制4年,科目有語文、算術、常識、體操、圖畫、音樂6科。平山、大中、大坡、大洲、富藏、鎮隆、白馬、官成、大旺、大鵬等圩相繼開辦高級國小。科目有語文、算術、歷史、地理、三民主義(公民)、自然、音樂、圖畫、體操、手工10科。民國17年(1928年)全縣初級國小209所,高級國小21所。民國21年,全縣國小273所,學生9326人,為學齡兒童的15%,前後總共受過私塾和初級國小教育,粗識文字者98491人,占總人口的24%。
民國23年(1934年)廣西開始實施國民義務教育。24年,全面實施,村設國民基礎學校,學制4年,設語文、算術、音樂、體育、圖畫5科。語文、算術課本由廣西教育廳編印。鄉設中心國民基礎學校,大都含初級班、高級班。高級班學制2年,設語文、算術、公民、歷史、地理、自然、勞作、音樂、圖畫、體育10科。從此,國小教育迅速發展。民國27年,全縣村街均設國民基礎學校,共450所,全縣61鄉設中心校60所,學生71334人,國民基礎學校學生占學齡兒童85%,(當時學生流動很大,學年末比學年初往往減少百分之二三十)教職員1980人。
民國33年(1944年)日軍來犯,大半鄉村遭受蹂躪。光復後,仍有不少國小奄奄一息。38年,全縣小學生20859人,為26年的40%。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積極恢復學校,並實行學校為工農開門的方針。
1952年土地改革勝利結束,工農子弟大量上學。1952年,在校小學生從1949年的20859人增到59297人,僅次於學生最多的1938年。
1954年,調整學校布局,各行政區設重點國小1所,各學區設中心校1所,鄉鄉辦國小。學校的數量以及班級數、人數都比1952年略為減少,而學校的質量卻大大提高。
1958年,貫徹“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國家辦學,民眾也辦學。各國小於國家下達的編制外增招班級,所需教師由學區黨支部遴選報區公所任用,經費則由當地鄉村統籌。於是,1958年全縣國小由1957年的555所,學生60218人增到639所,學生77282人。
1964年,實行兩種勞動兩種教育制度,耕讀國小迅速發展。是年,連耕小在內,全縣國小615所,3236班,學生93138人。教職員3571人,其中公辦1721人,民辦1805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受到嚴重摧殘,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1968年以後,國小六年二段制改為五年一貫制。課程精簡為語文、算術、圖畫、音樂、體育、勞動6科,高年級增加農業知識。學生除學文外,還學農、學工、學軍、也批判“資產階級”。課本突出政治。著眼套用,少講基本知識,更少讀、寫、算的基本訓練,國小附設國中,再戴高中帽子,教師往上提,財物往上用,教育質量下降了。1975年全縣國小244所,4140班,教師5460名,平均每班只有1.32名。其中公辦教師1832名,占33.6%,民辦教師3628人,占66.4%。這10年國小畢業生讀、寫和計算能力比較低下。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改善物質待遇。教育事業有了發展。1981年,學齡兒童入學率為86.83%,1982年為92.79%,1983年為93.37%,1984年為95%,1987年為95.7%。
中學教育
平南辦中學始自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桂平、貴縣、平南、武宣四縣合辦潯郡中學堂。宣統元年(1909)建成平南中學堂,次年招收預備班。民國元年(1912年),開始招收四年制中學班,每年1班,學習科目為修身、國文、外國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物理、化學、法制經濟、圖畫、手工、音樂、體操。學生大都來自名門望族,出身於大館書房,新學基礎知識極差,英語、數學、物理、化學教員缺乏,教學極不正常,學生流動甚大,第一二班畢業生僅14人。
民國13年(1924年)全國改行美式學制,中學分為高國中兩段,各3年。平南只辦國中1所,依照《新中學大綱》進行改革:實行訓育主任制,訓育主任由廣西教育廳任命,國民黨員充任,其他教師仍由校長聘用。實施三民主義教育,舉行國民黨總理(孫中山)紀念周,《修身》科改為《黨義》。加強自然科基礎知識教學,數學分為算術、代數、幾何、三角;博物分設動物、植物、礦物、生理衛生。課程分為必修與選修兩部分,必修科目為語文、英語、數學、自然、生理、歷史、地理、黨義、農業、音樂、體育、圖畫。民國19年以後,必修科加設農業、經濟、園藝、林業;選修科目為套用文、中文法、代數、幾何,學生可自由選讀前兩科或後兩科。不久,選修科目改為英語、教育、任選其一。
民國14年(1925年)起,開始招收女生,男女同校。17年開辦圖書館,擴大學生閱讀範圍。購置掛圖、標本、模型、儀器、施行演示實驗教學,採用語體文編寫的課本,提倡白話文。
1931年,新桂系重新統一廣西以後,在教育上,以“訓練青年相與效忠民族及參與鄉村建設,施行愛國主義及生產教育為主旨”,依此要求改革中學教育:《黨義》改為《公民》;實行童軍訓練,進而實行軍事訓練與管理;開辦農場、林場、學習生產技能;取消選修制,統一設定公民、童軍、衛生、國語、英語、算術、代數、幾何、三角、動物、植物、化學、物理、歷史、地理、勞作、圖畫、音樂18科;統一課本,統一舉行畢業會考;教育廳統一審查教師資格,統一任免調動。這時期,平南縣立國中學生6班。另於民國21年(1932年)用龔南賓興田租房屋開辦私立龔南初級中學,學生3班,民國24年停辦。
抗日戰爭初期,按照《抗戰建國綱領》,實施抗日愛國教育。開設《戰時訓練》科,圖書館增添進步書報,校內經常舉行唱歌、演講、演劇、壁報、圖畫比賽,對社會積極開展抗日宣傳。但課程基本不變,課本也一直沿用戰前的。這時,廣州私立培桂中學遷到平南武林上課。高國中18至24班,平南縣立國中6班,全縣中學生30班,約共1500人,教職員100人。
抗日中期、後期,國民政府實施《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辦法》要“集中一切意識思維智慧與力量於一個方面”,(即集中於蔣介石的國民黨、蔣介石的三民主義)。依此要求,平南各中學實行導師制,每班1員,考查學生個性,審閱日記,指導學生思想行為和課外閱讀,協同童軍或軍訓人員管理學生,定期向上匯報學生思想言行。畢業時出具訓導處證書,寫上評語。此外,國民黨總理(孫中山)紀念周改稱國父紀念周,《國民黨員守則》作為《青年守則》,師生於每周集體朗讀一遍。又在中學建立中國國民黨和三民主義青年團基層組織。這時期,平南縣國中12班,學生500多人,而私立龔南國中也於民國31年(1942年)恢復,學生6班,連同私立培桂中學,全縣總共42班,學生2000多人,教職員150人。
民國33年(1944年),私立培桂中學遷到容縣,1945年秋遷還廣州。民國36年(1947年)平南縣立國中改為完全中學,每期招收高中1班,國中2班。私立龔南國中改為縣立初級中學。38年,全縣國中18班,高中6班,學生總共1200人,教職員80人。解放後,學校轉向工農開門。1956年全縣增辦六陳、丹竹、思旺3所國中。全縣公辦中學由1949年2所增至5所。1960年增辦平山、大坡、同和國中3所。全縣公辦中學8所。民辦國中2所。1966年全縣國中學生4531人,比1949年增加3631人;高中學生406人,比1949年增加106人。
“文化大革命”大批大斗教師,平南縣中學為重災區,受迫害致死教師4人,被斗教職員36人,超過教職工的一半。大安中學也被迫死3人。未受批鬥教師亦人人自危,不敢管教。學生深受無政府思潮毒害,組織紀律觀念薄弱,集體事漠不關心,無心學習勞動懶散,只熱心爭吵,圖個人名聲。1968年,實行“教育要革命”,縮短學制,高國中各2年;原有公辦國中一律改為高中。部分國小附設國中班;所有高國中學生一律推薦入學,免除考試。1969年,每個公社辦高中,1970年每個大隊國小附設國中班。1975年,大隊國小進而辦高中班。次年達到頂峰,全縣中學37所,239個教學點,國中823班,學生36775人,高中404班,學生19064人。複課初期,高中國中都開設政治、語文、外語、數學、工業基礎,農業基礎,軍事體育、生產勞動8科,每周上課24至26時,但實際上,大多數時間用來誦讀《語錄》,批判教師和下廠、下場、落隊勞動,甚少上課。1971年以後,教學比較正常。工業基礎課分設物理、化學兩科。1974年,學朝陽農學院,趕浦北白石水中學,全縣高中普遍開設帶點專業班。1974至1975年,每個年級都分設農業技術、農業機械、農業化學、農村醫藥等班。基礎知識一減再減,且支離破碎;專業課也因無合格教師,無教材、無設備,徒具虛名。總的說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中學教育數量大有發展,1976年國中、高中、完中總共37所,1227班(含國小國中班)學生50902人,比1966年增加27校,1128班,50902人。但是教育質量較差,大多數國中畢業生讀寫算的能力低於“文化大革命”前的高小畢業生。這十年的高中畢業生約15000人參加1977年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百分之九十七的考生,語文、數學、理化、政治、四科總成績在180分以下,許多人數理化零分。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平南的教育事業得到恢復、發展。1980年,調整中學布局。縣辦高中,公社(鄉)辦國中,大隊(村)辦國小。平南縣中學重新定為縣重點高中,思旺、城廂、丹竹、大安、六陳、大新6所高中為一般高中;平南鎮中學仍為完全中學;平山、寺面、大坡、鎮隆、安懷、同和、馬練、大鵬8所高中改為國中;以後陸續增設大洲、大安、六陳、大新、武林、東華、赤馬、大成、環城、思界、國安國中、平南鎮第二中學(國中);村聯辦國中13所。1980年全縣中學23所,252個教學點,1171班,學生46711人,比1977年減少12770人。1987年中學41所,145個教學點,727班,學生37697人,比1977年減少601班,22144人。教職員工2822人,其中公辦2052人,民辦770人。1988年以後,社會辦學逐年增加,1992年有龔州高中、朝陽高中、西江國中、龔南國中、春陽國中、燕湖國中、聚秀國中、橋北國中。
1980年以後,地、縣教育行政部門按教育部頒行的標準逐年配給全縣中學物理、化學、生物教學儀器、模型、標本、掛圖。其中平南縣中學現有儀器、模型、標本足夠高中24班物理、化學、生物2人1組實驗使用。
在教學上,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統一的原則,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的原則得到更大的重視。1978至1980年,為了追求升學率,有的學校按照學生的專長,一般從二年級起,分文科班、理科班教學。多用啟發式教學,開發學生智力,培養能力。一般說,用一個學期總複習,講授、練習、檢查、總結統一進行,使學生的認識,逐層深化。採取標準化命題,統一考試。期中考試由學校舉行,期末由縣或地區舉行。總複習結束,地區舉行摸底試或稱模擬(高考)試,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及時補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在抓好智育的同時,認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著重施行以“四項基本原則”為核心的愛國主義教育,以集體主艾為核心的共產主義教育,以包括學生守則、學生道德規範、公民“五愛”、“五講四美”在內的法紀教育,學生政治質量不斷提高。
歷史文化
平南縣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早在南宋時期,
周去非在《嶺外代答》卷之七:樂器門、平南樂曾記載“廣西諸郡人多能合樂,城廓村莊、祭祀、婚嫁、喪葬無一不用樂。雖耕田亦必口樂相之,蓋曰聞鼓笛聲也。每歲秋成,眾招樂師教習子弟,聽其音韻,鄙野無足聽,唯潯州平南縣系古龔州有舊教坊樂,甚整。從記載中可以知道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民族文化一直在龔州大地上萌芽成長。據1986年普查,民族文化有民間舞蹈、木偶戲、八音、採茶戲、
粵劇等。其分布大致遍及全縣各鄉鎮,這些音樂、舞蹈、戲劇經歷了各個不同翰代,豐富了人民民眾的生活,也推動了歷史不斷地向前發展。具體簡況如下:
民間舞蹈
民間舞有四個類型:
第一類為採茶舞,該舞流行於
南河各地,它是一種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它表現勞動場面和愛情生活、形式是載歌載舞,多在歲暮或正月表演,適用於慶豐收、慶婚娶、賀新年等一切喜慶場合。
第二類為自娛舞。這類舞蹈在我縣不多見,只發現一個叫《四季木屐舞》。套用於宣傳時事、借物抒情、即興表演、讚頌豐收等。
第三類為擬獸舞。以獸舞分《龍舞》、《獅舞》、《鷹獅舞》、《麒麟舞》。常出現於新春佳節、迎神賽會、婚娶賀壽等大型喜慶場合。
第四類為祭禮舞。即跳師和道公舞,兩種舞均帶有濃厚宗教迷信色彩,用於喪事道場,酬神、
安龍、起福、還福等場合。
木偶戲
木偶戲是平南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縣城及各鄉鎮均是手杖木偶戲,它簡單靈活,幾平方米一個木偶棚,二十個左右的男女老少幾個形象,兩個藝人一人打擊樂,一人操縱木偶,開台鑼鼓一鬧,便唱起當地山歌,舞起木偶來。演出的節目均是傳統劇目,如《
說唐全傳》、《精忠全傳》等,也有藝人自己創作編排的劇本,各行當角色安排適當,文武唱做念打均一人完成,雖然文學價值不高,但也有故事、有人物、有衝突、有戲看、觀眾歡迎。
八音
平南地方八音是從《平南樂》發展而來的,是勞動民眾喜愛的吹打樂曲。八音積累了大量曲牌和鑼鼓經譜,同時經過長期實踐,表演藝術得到步步提高,成為我縣民間文藝的寶貴財富。一九五六年,官成鎮蘇茆村的八音,參加縣文藝會演獲獎後整理成《鬧八音》,參加地區、自治區文藝會演均獲獎。一九五七年自治區歌舞團把《鬧八音》整理改為《普天同慶》往北京匯報演出。八音的器樂、由雙皮小鼓、
高邊鑼、大、雙鎖吶等幾件樂器組成,除喜慶、喪葬使用的俗用的曲牌外,還有不少採茶、粵劇常用的一些曲牌,曲調優美流暢,質樸自然,聽後使人倍感親切。
採茶戲
採茶戲是從外地傳入的,最初的演出形式是載歌載舞,由一男一女(男扮)或一男兩女表演,男的叫茶公,女的叫茶娘。茶公穿普通便服、扎腰帶,戴荷蘭帽,手執錢尺;茶娘著大襟花衫,系彩裙,
戴頭盜,舞繡花手帕,多在歲暮或正月演出,人有喜事,如結婚、賀屋、生日等也請去表演助興。最早演出的採茶歌舞是《三拜》、《十二月採茶》等,到民國期間,轉演一些有故事情節的《探村》、《鬧五更》、《賣茶》等,就慢慢地演變為有簡單情節的有矛盾衝突的採茶戲。如《
陳世美》、《呂奇正》等,採茶戲因與人民民眾生活息息相關,能普遍傳播,得到人民民眾的喜愛。
粵劇
粵劇雖然不是平南的劇種,但它卻是全縣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明末清初,由於政治、軍事等原因,廣東逐漸向廣西移民,大批廣東商人溯江西上,漸漸地把粵劇帶到廣西。尤其是粵劇藝人
李文茂回響太平天國起義進軍廣西,失敗後紅船子弟流散各地,他們向當地人傳藝授徒,粵劇便傳播開來。現平南鎮、大安鎮、丹竹鎮、思旺鎮等均有粵劇曲藝社團。
風景名勝
平南縣境內有“暢岩懷古”、“白馬雙英”、“新隆豐碑”、“田湖映翠”、“碧海銀川”、“漁洲雁訊”、相思溫泉、
鵬山風光、大桂山“一線天”及大安列聖宮、
太平天國豫王、贊王故里等遠近聞名的名勝古蹟。還有眾多人文古蹟、綺麗風光、獨特景觀可開發成旅遊風景區。已建成的旅遊景點有暢岩山、大王宮、白馬雙英、六陳水庫景區、
城隍公園等10多個。還有鵬山風光,大桂山風光,富藏明清古建築等尚待開發當中。
暢岩懷古
暢岩山在縣城西北二十五里的思回村,又名思回
石山,或二程岩,原為八景之首,宋代龔州知州程遹曾為其二子
程頤、程顥延師
周敦頤(濂溪)在此講學讀書,世稱周程三夫子。後來二程成為程朱理學創始人之一,在中國哲學史占一席地位。今該洞口仍有古鐫“天南理窟”四字,四周有宋以來碑刻一批。
田湖映翠
位於縣城西北六十五里的田貴水庫風景區。該庫七十年代建成,人工湖泊,山
明水碧,中有數島,宛似
蓬萊。雄偉的水沖結壩,列入國家級先進科研成果。該地修建了不少獨具風格的亭台樓閣榭,以及游泳池、娛樂場、旅館等,成為縣旅遊勝地。
花洲騰龍
位於縣城北八十里的國安鄉花洲村。該地蜿蜒的十九座巨峰,起伏有序,若騰雲之蛟龍,當年太平天國革命利用其險要地形作為首義地點之一。還有建立團營以
拜上帝會升旗儀式命名的北降坪、與清軍鏖戰地點命名的大血坪、打制兵器煉鐵爐遺址等。
碧海銀川
縣城東南九十里的六陳水庫風景區。雄偉的壩首,浩渺的水庫,為六十年代建成的又一人工湖泊。東西兩大幹渠的水波穿行於崇山峻岭之中。白馬雙英
縣城東七十里的白馬圩風景區。該處有明督師
袁崇煥故里和南
漢
梁嵩狀元廟遺址。梁嵩為五代南漢時人,經苦學考取狀元及第,仕至
翰林學士,因不滿虐政,辭官歸里,過白馬東濠河溺歿,州人感其請蠲免龔州丁賦之德,立廟以祀。袁崇煥詔授
兵部尚書兼三邊總制時,曾在家鄉平南白馬建有“總制三邊坊”。1986年,在白馬圩重建改建了“袁崇煥總制三邊坊”和“梁嵩紀念館”。
新隆豐碑
縣城東南九十里的寺面鄉
新隆村,平、藤、容三縣交界處,山嶺逶迤,風景綺麗。1927年秋至1928年初,黨領導在此發動“勞五暴動”,
1987年,廣西區人民政府和
平南縣人民政府撥款建立勞五暴動烈士陵園。
魚洲雁信
游魚洲在縣治龔江中,形似游魚,秋冬見洲,時有鴻雁飛集,邑人以為科甲之徵兆,為舊八景之一。洲上有不少奇異石子,每逢節日,人們輒登洲遊覽,拾回石子作觀賞或壓卷之用。游魚洲南有一將軍古渡景點,也曾為舊八景之一。游魚洲北
江岸更有辛亥廣州起義
黃花崗烈士平南五烈士碑,碑指霄漢,氣壯南天。一橋飛架,西江中最大跨度的平南西江大橋,雄崎諸景之上,使游魚洲更添姿增彩,魚洲重新定為新八景之一。此景原名“魚洲瑞雁”,為舊八景之一。新取名“魚洲雁信”,取明督師袁崇煥《游雁洲》一詩中的名句:“雁信邊宵至”為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