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諸葛亮南征
- 地點:南中
- 時間:225年
- 參戰方:蜀漢;南中叛軍與各蠻族
- 結果:南中平定,蠻族歸心
- 參戰方兵力:蜀軍3萬,叛軍2萬
- 主要指揮官:諸葛亮、朱褒、孟獲
- 又名:南中平定戰
- 典故:七擒孟獲
歷史背景,戰前形勢,蜀軍,叛軍,戰爭過程,南人叛變,蜀漢對策,平叛之戰,打敗孟獲,後續,參戰人物,歷史意義,形勢,過程,孟獲,爭議,民間藝術,三國演義,傳說,
歷史背景
公元223年(蜀漢章武三年)夏四月,劉備病逝,五月,劉禪即皇帝位,改元建興。這一年六月前後,益州郡的漢族豪強雍闓,趁蜀國在夷陵新敗、劉備病逝以及黃元叛亂的混亂時機,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數民族頭領孟獲等一起叛亂。他們殺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張裔抓起來送往東吳,越嶲郡則殺死了郡將焦璜,而牂柯郡則殺掉從事常頎,一起反對蜀漢政權。
由於蜀漢新遭大敗,兵力損失巨大,加之劉備剛剛去世,國內局面需要整頓,因此,諸葛亮沒有立即採取平叛的軍事行動,而是採取了招撫的措施。但是並沒有取得什麼效果。
接著,在224年積極進行兵力補充、整訓等戰役準備工作。這樣,在225年初,已經具備了南下平叛作戰的條件,於是,諸葛亮在成都開始組織這次南征戰役。
戰前形勢
蜀軍
蜀軍參戰的兵力失考,根據南中的地理位置、交通情況、對手實力以及參戰將領情況來分析,數量應該不是很多:
南征戰役總指揮:蜀漢丞相諸葛亮
中路軍:庲降都督李恢,估計兵力不多,其主要任務是從駐地平夷縣(今貴州畢節)沿小路迂迴益州郡(今雲南東部),占領孟獲的根據地,切斷孟獲援高定軍的退路。由於需要翻山越嶺迂迴,兵力大約在2000人左右。
東路軍:門下督馬忠,因為對手比較弱,兵力也不會很多,估計在2500人左右。其戰役目標為直取最東面的牂柯郡(今貴州黃平西南)、消滅朱褒的叛軍。實際上馬忠軍完成這個目標後沒有再西進與諸葛亮會合,而是留在當地進行撫恤等工作了。因為牂柯郡距離益州郡也很遠,要等馬忠從牂柯來會合,時間上是不夠的。
叛軍
南中四郡,實際上只有三郡叛亂,也就是越嶲郡(叟帥高定,也有記載為高定元的,本文用高定)、牂柯郡(郡丞朱褒領太守)、益州郡(益州大姓雍闓、孟獲)。第四個郡,永昌郡在“章武初,郡無太守,值諸郡叛亂,功曹呂凱奉郡丞蜀郡王伉保境六年。”(見《華陽國志》),一直沒有參與叛亂,雖然雍闓被東吳任命為永昌太守,但是一直沒有能夠進入永昌(今雲南保山東北)。
叛軍的實際兵力,沒有記載,但是從諸葛亮的戰役部署來看,應是越嶲郡高定的兵力最多,也最強,雍闓、孟獲的益州郡部族部隊其次,而牂柯郡的朱褒兵力最弱。分析為:
諸葛亮的兵力部署是以主力攻擊高定的,這說明高定的實力很強。高定在連續被諸葛亮擊敗兩次後,還有殘餘部隊2000人(這也是唯一的對叛軍兵力數量的記載)。因此,估計高定軍在開戰時的兵力有5000人以上。
合計,三路叛軍兵力大約在1.2萬左右。
另外還有部分部族軍隊並沒有參戰,因為這些少數民族部族都是相對獨立的,互相之間並沒有什麼統一的指揮,有一些部族在看到最大的雍闓、孟獲部族遭到失敗後,就不再參戰和抵抗了(至少是暫時不抵抗了)。
《中國戰爭史》的分析為蜀軍大約2~3萬人。由於南中地區特殊的民族、地理和氣候特點,使得雙方的兵力不可能很多。其實少數民族部族叛亂時其主力部隊的人數是比較少的,多數依靠鼓動、脅迫當地百姓參加以壯大聲勢。
因此,從戰役規模來看,諸葛亮南征只是一場平定偏遠地區叛亂的中、小戰役。這也是《三國志》記述簡略的原因之一。
戰爭過程
公元225年(蜀漢建興三年)3月,諸葛亮大軍開始行動。首先沿水路自成都快速到達僰道(今四川宜賓),而後以僰道為前進基地,開始分兵行動。
高定的主力果然向卑水地區集中,自益州郡北上增援的雍闓、孟獲部隊也在向這個地區運動。
這時,叛軍內部發生了內訌,高定部將殺死了雍闓,結果造成孟獲軍停止了向卑水地區的增援。
諸葛亮看到已經不能將叛軍聚而殲之,於是果斷向當面的高定軍發起了進攻,擊敗了高定軍。
高定的部隊後撤到邛都(今四川西昌)準備繼續抵抗,又被諸葛亮大軍擊敗,並攻占了邛都。高定帶領殘部二千人不肯投降繼續抵抗,被蜀軍最後全部消滅,高定戰死。
這時孟獲軍已經向益州郡老家撤退,諸葛亮大軍立即展開追擊。
李恢軍在攻入南中益州郡一帶孟獲根據地後,遭到了強大部族武裝的包圍。李恢在孤軍深入、又沒有諸葛亮大軍訊息的情況下,利用欺騙手段、麻痹部族武裝,而後趁其不備,發起反擊,一舉將優勢的敵軍擊敗,並蕩平了益州南部地區,占領了孟獲的根據地,切斷了孟獲軍的退路。
225年5月,諸葛亮大軍渡過瀘水,進入益州郡。在克服了氣候、地形、運輸等困難後,在味縣(今雲南曲靖)以北地區追上了孟獲的部隊,經過激戰,擊敗了孟獲的部隊,生擒孟獲。
接著,諸葛亮大軍南下到達味縣地區與李恢的部隊會師。
隨後,大軍向西挺進,進兵滇池(今雲南晉寧東),並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這時是225年秋。整個戰役勝利結束。
南人叛變
而當時東吳未與蜀漢和好,便任雍闓為永昌太守,並派劉闡到交州邊境,準備接管益州郡。雍闓率軍要入永昌城,永昌因此與蜀地斷絕聯繫,功曹呂凱、府丞王伉率領吏士死守永昌,敵軍雖不斷在城中散播謠言,但呂凱仍堅持不降,城中士民亦信任呂凱,令雍闓不能進城。而牂柯太守朱褒知道訊息後,亦顯得十分暴橫、放縱。
蜀漢對策
另一方面,又派李嚴雖寫上六封書信給雍闓解釋利害,但雍闓卻只回一書說:“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曾聽過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現今天下成鼎立局面,自稱正朔的都有三個,所以遠人(雍闓)感到疑懼,不知該歸屬那個。)”信中內容顯得十分傲慢。
頎行到達牂柯後,立刻收押郡中主簿,準備查明事實。朱褒便乘機殺害頎行發難,加入叛軍,龔祿亦被高定所害。當時,有夷人不服從雍闓,雍闓便派為當地人所信服的孟獲遊說各夷部酋長叟:“官欲得鳥狗三百頭、膺前盡黑,蟎腦三?,斷(斲)木構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官府想要黑狗三百頭,而且胸前都要是黑色,還要蟎腦三千斤、三丈長的斷木(斲木)三千根,你們可以拿出來嗎?)”黑狗、蟎腦本來便難找,而其斷木(斲木)因十分堅硬、委曲,不可能高到二丈長,夷人便相信孟獲,對蜀漢大感氣憤,加入叛軍。
平叛之戰
終於在225年3月,蜀軍為諸葛亮親自率領,由成都開始南征,雖然王連勸阻,但諸葛亮憂慮其他將領才能不夠,所以仍決定親自率軍。參軍馬謖為諸葛亮送行數十里路,並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大方針,諸葛亮亦接納此言,他便率軍從水路由安上到越巂進入南中,又派馬忠進攻牂柯郡、李恢由平夷攻向建寧郡。
李恢軍行至昆明,被敵軍圍攻。當時李恢兵少於敵人一倍,又未得到諸葛亮軍訊息,便對南人說:“官軍糧盡,欲規退還,吾中間久斥鄉里,乃今得旋,不能復北,欲還與汝等同計謀,故以誠相告。(官軍糧草將盡,想謀劃退還,不過我們曾責罵過守地鄉里,就算現在能回軍,亦不能回到北方,所以想回來與你們等人一起謀反,所以用誠心相告。)”南人相信他,圍困開始鬆懈。就在此時,蜀軍突然出擊,大破敵軍。李恢率軍南至盤江,東接牂牁郡
打敗孟獲
諸葛亮聽到孟獲為當地人所信服,便想生擒他。5月,大軍渡過瀘水,與孟獲軍戰,成功俘虜孟獲,諸葛亮帶他到營陣觀賞,問他覺得蜀軍如何,孟獲回答他:“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我之前不知你軍虛實,所以才戰敗。現今蒙賜觀看營陣,原來只是如此,必定可以勝利了。)”
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亂問題嚴重,便用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針,要孟獲心服口服。只是向孟獲一笑,將他放走再戰。經過七次擒縱,諸葛亮仍繼續放走孟獲。孟獲及其他夷人開始反思,不再離去,孟獲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公(諸葛亮),真是天上的神威,南人不再反叛了。)”大軍便移到滇池,蜀軍成功平定南中,至12月回到成都。
後續
南中已平定,東吳劉闡亦從交州回到吳國,打消接管的念頭。而諸葛亮則分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為六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雲南、興古,以當地人或將領統領,有人曾勸諫諸葛亮留兵鎮守,但諸葛認為這有三不易
第一:“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若果留下外人,則要留兵駐守,留下士兵則要糧食,這是第一個不易)”;
第二:“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加上夷人新破,死傷甚多,有的父死兄喪,如留外人但沒有士兵駐守,必定成為禍患,這是第二個不易)”;
第三:“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又夷人憂怕有廢殺的罪名,自怕過失過重,若果留下外人,終不會得到信任,這是第三個不易)”;
最後,諸葛亮平衡各條件,決定達至“不留兵,不運糧”的政策,任李恢為建寧太守、呂凱為雲南太守,又收降爨習、孟琰等,與孟獲一起授予官職,籠絡南人。只有馬忠是外地人而被任免為牂柯太守,但仍能做到受夷人所敬重。
蜀漢亦移南中萬多家勁卒、青羌到蜀地,分成為五部,號為“飛軍”,非常勇猛。又分開瘦弱,配給大族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設定五部都尉,號為五子,所以南人有四姓五子的說法。而夷人都十分剛毅、鬥狠,與大族、富豪關係很差;蜀漢便勸大族捐出金帛,聘請夷人作部曲,聘請越多,便可世襲官位。於是夷人漸漸臣服屬於朝廷,建立起夷、漢並列的部曲。
而南人上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為諸葛亮北伐提供物資。南人的小規模叛變雖然沒有停止,但相較東漢時期,南中卻相對的平穩,而多次叛亂亦被馬忠、李恢、呂凱等快速平定。
平叛之後,諸葛亮即施“和彝”政策,這是他攻心政策的繼續。首先是撤軍。叛亂一平定,諸葛亮就從南中撤出軍隊,不留兵,從而緩和和消除了與當地少數民族的矛盾,使“綱紀粗安”,“彝漢粗安”。同時,儘量任用當地有影響的人物做官。如任命李恢、王伉、呂凱為南中諸郡守,孟獲為御史中丞,等等,通過他們加強了蜀漢在南中的統治。諸葛亮還注意南中的經濟開發,從內地引來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如引進牛耕,以改變當地落後的刀耕火種的方法,提高了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力,從而吸引了許多原以狩獵為生的少數民族“漸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走向定居的農業社會。開發南中,也給蜀漢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軍資所出,國以富饒”。諸葛亮鎮撫南中的成功,解除了蜀漢的後顧之憂,並從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專心對付曹魏,開始了北伐曹魏的戰爭。
參戰人物
- 蜀漢
- 諸葛亮
- 馬忠
- 李恢
- 呂凱
- 南中叛軍
歷史意義
形勢
蜀國的南中地區包括四郡,即越靣靣、益州、永昌、牂牁,指今四川南部、雲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部一帶。這裡除了住有漢族外,還聚居著許多少數民族,統稱"西南彝"。秦漢以來,由於漢族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南中地區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經常發生反抗活動。劉備占據益州後,為了穩定蜀國的政權,根據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搞好與西南少數民族關係的方針,採取了一些安撫措施。但是南中的豪強地主和一些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卻利用民族矛盾,為了割據一方,舉行武裝叛亂。後主建興元年(223年),益州郡(今雲南晉寧)大姓雍闓,殺太守正昂,又縛送繼任太守張裔到東吳,以換取孫權的支持。孫權即任命雍闓為永昌太守,互為聲援。雍闓又誘永昌郡人孟獲,使之煽動各族民眾叛蜀。緊接著,越靣郡(今四川西昌)的叟族首領高定元、牂牁郡(今貴州西部)太守(一說郡丞)朱褒,並皆回響,相繼叛亂。南中叛亂是蜀國於夷陵被孫吳打敗之後面臨的又一嚴峻局面,其時劉備剛死,後主劉禪即位,政權不穩,加上孫吳、曹魏威脅在外,形勢十分危急。但輔佐後主的諸葛亮,臨事不慌,沒有倉促起兵,而是暫時,“撫而不討”,命令各地閉關嚴守,息民殖穀。他還採取一系列措施,整頓政治,改革官職,修訂法制。諸葛亮還致書雍闓,爭取和平解決,但遭拒絕。同時急遣能言善辯的鄧芝,兩次赴吳,以劉孫聯盟共同抗曹的利害關係,說服孫權,重建了聯盟,這就減輕了外部壓力,孤立了叛亂分子。這樣,蜀漢政權獲得了喘息機會,通過整頓內政,形勢趨於穩定。於此之後,諸葛亮開始了平定南中的征戰。
過程
後主建興三年(225年)春,諸葛亮親率大軍離都城成都南下。臨行,參軍馬謖獻策:“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諸葛亮接受了這一正確意見,堅持軍事鎮壓和政治攻心相結合的方針。同時兵分三路:以門下督馬忠為牂牁太守,率東路軍由僰道(今四川宜賓)攻打據守在牂牁的朱褒;庲降都督領交州刺史李恢由中路從平夷進逼益州;諸葛亮率主力以西路經水道入越靣攻打高定元。由於戰前作了充分的準備和訓練,蜀軍士氣高昂,戰事順利展開。諸葛亮的西路大軍順岷江至安上(今四川屏山),旋即西向進入越靣地區。這時高定元已分別在旄牛(今四川漢源)、定笮(今四川鹽源)、卑水(今四川昭覺附近)一帶部署軍隊,修築營壘,對抗蜀軍。為了尋殲叛軍,諸葛亮在卑水停軍等待時機。高定元見蜀軍已到,忙把自己的軍隊從各處調集匯合起來,準備決戰。諸葛亮乘叛軍尚未完全調集部署之際,迅速進軍,突然襲擊,一舉殲滅了叛軍,並殺死高定元,進占越靣郡。與此同時,東路的馬忠也打敗了朱褒,攻占了牂牁郡。李恢的中路軍於進軍路上,曾被圍困於昆明,時叛軍數倍於蜀軍,又未得諸葛亮的聲息,處境一度險惡。李恢故意揚言因糧盡要退軍,叛軍聞訊,信以為真,因而麻痹大意,圍守怠緩。李恢乘機突然出擊,大破叛軍,並與東、西路大軍相互呼應。諸葛亮隨即指揮大軍繼續南下,直指叛軍的最後據點益州郡。這年五月,蜀軍冒著酷暑炎熱,穿過人煙稀少的荒山野嶺,渡過滬水(金沙江),進入南中腹地,逼近益州郡。這時,叛軍的內部已經起了變化,叛亂頭目雍闓在內訌中被高定元的部下殺掉了,當地彝族首領孟獲繼統雍闓餘部,率叛軍對抗蜀軍。
孟獲
孟獲是一位作戰勇敢的人,特別是他在當地少數民族中很有聲望和號召力。對於這樣的人物,諸葛亮採取了“攻心為上”的政策。當蜀軍包圍了益州郡時,孟獲也在積極準備,守城應戰。戰前,諸葛亮下令只許生擒孟獲,不許傷害。雙方開仗時,蜀軍設定埋伏,生擒了孟獲。孟獲以中計被俘,心裡不服。諸葛亮讓他觀看了蜀軍陣容,然後予以釋放,讓他整軍再戰。結果,孟獲再次被擒,諸葛亮又放了他。這樣再戰再擒,前後七次,孟獲終於心服,表示不再叛亂。南中叛亂本是當地豪強大族和少數民族上層分子挑起的不義之戰,沒有民眾基礎,得不到人民的真正支持,而諸葛亮的平叛措施得當,注意政治影響,因此平亂工作進展順利,春天出兵,秋天即告勝利,消滅了叛亂力量。
爭議
七擒孟獲一詞在《漢晉春秋》、《華陽國志》出現,《三國志》卻沒有,所以一直有質疑指此事只是虛構。但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及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都將七擒孟獲載入書中,而且與《三國志》沒有衝突或出現史料上的錯誤,又有二重史料,所以大部份學者都相信七擒孟獲。亦有指雲南一帶有孟獲七擒諸葛亮的說法,不過此說法對歷史事實有所矛盾,如孟獲是七擒諸葛亮,諸葛亮又如何平定南中及推行多種治南措施,所以多是以訛傳訛,或提高部落聲望的說法。
民間藝術
三國演義
小說《三國演義》中,分別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興師,抗天兵蠻王初受執”至第九十回“驅巨獸六破蠻兵,燒藤甲七擒孟獲”都是描寫此戰。不過當中的情節都是虛構,如將孟獲奉為蠻王;雍闓、朱褒、高定三人是孟獲之下;七擒孟獲正史中沒有說明,但小說卻加以創造;而當中大多數南中人物,如鄂煥、祝融夫人、孟優、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說所創作。
傳說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