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平夷作用
平夷作用(planation)是各種外力地質作用對起伏不平的地表進行侵蝕、剝蝕、風蝕、刨蝕、溶蝕、浪蝕和堆積而促使地表逐漸平坦化過程的總稱。地殼升降運動和夷平作用是...
- 平夷(平夷縣)
平夷,古縣名,西漢武帝時設定。西漢武帝“平南夷為牂柯郡”,在西南夷實行郡國並治制度,牂柯郡設17縣,平夷縣為其中之一。...
- 平夷(平夷)
平夷這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上選擇瀏覽(共2個義項) 平夷:平夷縣 平夷:平夷郡 V百科往期回顧 新手上路 成長任務 編輯入門 編輯規則 百科術語...
- 平夷縣
古平夷,今貴州畢節。公元前111年置平夷縣,治所在今畢節七星關區,隸牂柯郡。晉建興元年(313)置平夷郡,平夷縣為郡治,東晉文帝時改為平蠻郡、平蠻縣。...
- 平夷(平夷郡)
平夷郡,西晉建興元年(313)置,即今畢節市七星關區,為郡治。...... 畢節市七星關區,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平夷縣,屬牂牁郡。晉建興元年(313)置平夷郡,...
- 大明帝國之平夷
《大明帝國之平夷》是腐夜創作的網路小說,發表於17K小說網。...... 《大明帝國之平夷》是腐夜創作的網路小說,發表於17K小說網。中文名稱 大明帝國之平夷 作者...
- 平夷碑記
平夷碑記,碑名。原碑在雲南麗江(今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城西的石鼓。清嘉慶八年(1803)九月,雲貴總督覺羅琅玕立。碑高122厘米,寬60厘米,碑額四字,篆文;碑文12行,...
- 平夷面
平夷面又稱“剝夷面”。指在地殼長期穩定條件下,地表經外力剝蝕等作用平夷的起伏不大的地面。整體抬升後,可保留于山地的頂峰、台地或山坡階地上,成齊一的頂面...
- 平夷功次錄
《平夷功次錄》是家藏於浙江汪啟淑家的一部古籍,作者是明焦希程...... 《平夷功次錄》是家藏於浙江汪啟淑家的一部古籍,作者是明焦希程 目錄 1 古籍簡介 2...
- 平夷賦
平夷賦,明趙輔撰。輔字良佐,鳳陽人。成化元年,由中府都督同知拜征夷將軍,因功封武靖伯。三年,總兵征建州女真,還進侯爵。其事跡見明史本傳。本書所詠,即...
- 漢平夷碑
漢平夷碑,東漢碑刻。永元三年(91)立。高1.48米,寬70厘米,上陰刻隸書五行。內容記述是年司馬任尚等將兵敗北匈奴於金微山(今阿勒泰山)事。是研究漢匈關係的重要...
- 清永曆平夷將軍銅印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銅質,獸鈕,鈕為蹲虎,印面為正方形,鑄朱文柳葉篆書“平夷將軍之印”,背面上方刻“禮部”,背面左邊刻“永曆十三年二月日”,右側面刻“天字...
- 平夷郡
平夷郡是晉永嘉五年所置,大致包括今畢節市之七星關、大方、納雍。晉安帝時期,平夷郡改為平夷縣。...
- 蜀漢平夷庲降都督府
蜀漢平夷庲降都督府,是蜀漢政權為穩定大後方在南中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的一項重大戰略決定。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正式稱帝,改元章武。章武元年,劉備結合當時蜀國形勢...
- 沖平夷易
猶言沖和平易。 清 龔自珍《鳳山知縣常州湯公父子畫像記》:“曰《與竹居詩》者,僅半卷,贈公所為也,其言沖平夷易。”參見“ 沖夷 ”。...
- 平彝縣
富源縣的舊稱。“富源縣”在漢代和三國時代的名稱是“平夷縣”,晉代時改名叫“平蠻縣”,唐代恢復“平夷縣”名稱,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在如今的亦佐村...
- 輻輳
;《文子·微明》:“志大者,兼包萬國,一齊殊俗,是非輻輳,中為之轂也。”;漢 班固 《東都賦》:“平夷洞達,萬方輻湊。”。中文名 輻輳 外文名 fúcòu ...
- 畢節
唐代:670年,在平夷置祿州,隸黔都督府。置湯望州。697年,置寶州(今威寧縣東北)、襲州(一作襲州,今黔西縣西)、義州(今金沙縣)、郝州(今大方縣南)、暉州...
- 洞達
5. 穿通。 語出漢 班固 《東都賦》:“且夫僻界西戎,險阻四塞,脩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平夷洞達,萬方輻湊。”中文名 洞達 拼音 dòng dá 詞性 動詞 ...
- 河朔
河朔,地區名,古代泛指黃河 以北的地區。見《宋史·地理志》:“河朔幅員二千里,地平夷無險阻。”...
- 納雍縣
永嘉五年(11)將牂牁分為牂牁、平夷、夜郎三郡,後因避桓溫諱,改平夷郡為平蠻郡,平夷縣亦為平蠻縣。今納雍先為平夷郡平夷縣,後為平蠻郡平蠻縣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