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彝縣

富源縣的舊稱。“富源縣”在漢代和三國時代的名稱是“平夷縣”,晉代時改名叫“平蠻縣”,唐代恢復“平夷縣”名稱,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在如今的亦佐村設定“亦佐縣城”,改名“亦佐縣”,明代永樂二十二年(1403年),將“亦佐縣”劃歸曲靖府管轄,實行衛所制後將“亦佐縣”改名叫“平夷衛”,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廢除“平夷衛”名稱,重新取的縣名叫“平彝縣”,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報經國務院批准,將“平彝縣”更名叫“富源縣”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平彝縣
  • 別名:富源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建立時間:1954年
簡介,由來,

簡介

“富源縣”在漢代實行郡縣制時稱“平夷縣”,是因為如今的西南地區在當時叫“西南夷”。因為漢代時中原將西南一帶的少數民族統稱為“夷”,故叫“西南夷”,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列傳》就是明證。但漢代為什麼將如今的“富源縣”命名叫“平夷縣”?是不是當時平定這一地區之後就如此命名的?現在無史可查,無據可考,是難解之謎。
到了晉代,“平夷縣”被改名“平蠻縣”,其中原因,也無資料可供查實考證。但“蠻”也是當時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有唐代樊綽所撰《蠻書》又稱《南蠻志》和《南蠻記》及《南夷志》、《雲南志》、《雲南記》、《雲南史記》等。
至元代,廢除“平蠻縣”名稱,易名為“亦佐”,隸屬於“羅雄州”(今羅平縣)管轄。易名原因,同樣是個謎。後來又從現今的羅平縣中分離出來叫“亦佐縣”。
明代在此地實行衛所制後,又恢復漢代時的“平夷”名稱,叫“平夷衛”,並將“平夷衛”城址設定在今縣城之地。
清代時,朝廷將“平夷衛”復原為漢代的“平夷縣”,將“夷”字改為“彝”字,稱“平彝縣”。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報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富源縣”。“平夷縣”、“平彝縣”這些都含有歧視少數民族之意的地名,徹底根除。

由來

“富源縣”之名的由來是因為現在的老廠鄉曾經名叫“富源鄉”,上報國務院時,就將“富源”一名作為縣級行政區劃的縣名“富源縣”報送國務院獲批准。現在的老廠鄉就是因為礦產資源豐富而很早就建廠開礦,所以有“老廠”名稱和“富源”兩名稱,“富源”二字用作縣名後,富源鄉的地名就叫老廠鄉了。
“富源”是取其礦產資源豐富之寓意。富源縣也確實是礦產資源豐富的縣,有煤、銅、鐵、鎢、鉛、鋅、銻、鈷、硫磺、螢石、雄黃、石膏、食鹽等各種礦產資源十幾種,以礦藏分布廣、儲量大而聞名於世,成為名符其實的礦產資源豐富的“富源”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