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廣西壯族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
平南縣中學創建於1909年,當時定名為
平南縣立中學。校名歷經多次更易,1962年正式定名為“廣西平南縣中學”。1997年學校由完全中學成為高級中學。2001年被評為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立項高中之一。百餘年中,平中經歷了一埸埸風雨的洗禮,迎接了一次次時代的挑戰,成為區著名重點中學,令人自豪地在《中國著名中學》中占了一席之地。
辦學條件
平中占地100畝,總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教學、實驗、生活、辦公等設備齊全,理化生實驗儀器和電化教學設備均按國家I類標準配置,建成了校園網,現代教學設施滿足教學需要。學校有300米環形跑道的田徑運動場,體育器材設施達到國家I類標準。學校加強了校園環境建設,營造富有文化品味、現代氣息和
人文精神的校園文化,
綠色校園無處不在激勵、提示師生創造美的環境、塑造美的心靈。現有學生4000多人,教職工226人。任課教師187人,其中,中學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30人,中級教師83人;有“21世紀園丁工程”自治區A類骨幹教師8人,市級B類培養對象8人,貴港市學科帶頭人1人,市骨幹教師5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貼教師4人,縣級骨幹教師20人。一支德才兼備、朝氣蓬勃的師資隊伍正在形成。學校先後獲得了
貴港市文明單位、貴港市首批示範高中、廣西貫徹體育衛生工作兩個《條例》優秀學校、廣西中國小德育先進集體、廣西優秀家長學校等榮譽稱號,2001年7月,被
廣西教育廳確定為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第一批立項建設的學校。
愈百年的歷史中,
平南縣中學矢志不渝,歷經了在黑暗中探索、在曙光中新生、在動亂中前進、在改革中開拓的艱辛和坎坷,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培養了數萬名有用人才。
辦學理念
平南縣中學以
鄧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思想,以“團結、求實、拼搏、創新”為校訓,以“塑造一個最好的你”為辦學理念,即不求人人拔尖、但求人人發展,德、智、體等方面在原有的基礎上朝著最好的方向發展,讓人人都體驗成功,人人都能夠成才。學校培養的學生,既有一批優秀的拔尖人才,成為21世紀舞台上的傑出人物,又有大批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平南縣中學正在進一步建設和發展,為辦成省級示範高中而奮力拚搏。
辦學規模
全校現有59個班級,學生四千多名,教職工139名,其中專任教師104名,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38人,中級職稱的39人,合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4%,其中特級教師1 人;市級學科帶頭人7人;擁有省、市、區級榮譽稱號的教師30多人;研究生進修結業和正在進修的21人。湧現了一大批作風過硬、有特色的教師。
所獲榮譽
學校繼承優良的傳統文化,形成了比較獨特的教育目標體系。以“勵志、求實、創特”為校訓;以“嚴謹、科學、生動、紮實”為教 風;以“勤學好問、刻苦鑽研”為學風;全校師生同心同德、砥礪進取、奮發圖強,認真探索“自主發展教育”,大膽實踐“有效教學”,形成“以學生為本、培養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培養全尖優學生”的教育思想以及以此為先導的教育教學機制。學校先後被評為省先進集體、省德育先進集體、省勞技教育先進集體、省電化教育先進單位、省民眾體育先進集體、省文明學校、省衛生先進單位、省優秀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湧現了一大批優秀學生。近幾年來,有80多人次在學科競賽中獲省級以上獎,其中有6人次獲全國一等獎。93年省高考外語類第一名;94年省高考文科狀元;96年省高考理科第二名;98年省高考理科第六名。98年學校辯論隊在省著名中學電視辯論賽中闖入八強。
學校為國家培養了二萬多名初高中畢業生,特別是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共有兩千四百多名學生考上大學。畢業生分布全國各地,成為社會各行各業建設的有生力量。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學校社團
該校有學生會,羽毛球社,排球社,吉他社,紅學社,國學社等主要社團,全部社團有學生會領導。根據校志記載學生會創建於建校期間,曾經帶領過平南學生參與過各大運動,比較出名的有五四運動,平南縣中學學生會是由平南縣中學團委領導下的學生團體,配合學校的各項工作,主持學校每年的五四晚會,元旦晚會,
校慶晚會,在同學當中起著帶頭作用。學生會在這幾年有比較大的發展,2010屆的學生會發展較為突出,在2009屆的學生會主席帶領下,
2010屆學生會經過改革,隊伍發展更壯大,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還有學生會各部門的配合,2010屆學生會開展了第一屆遊園活動,由手工板報發展到電腦設計的板報。更有許多的重大的轉折事件,由2010屆學生會開創。
學生成果
2015年平南縣中學高考取得了突破性成績。該校今年參加高考1562人,本科上線人數1442人,上線率達93%。 其中,600分以上有47人,躋身理科全區前300名的該校有5人。其中三人考上了清華大學。2018年一本上線803人,其中600分以上103人。
現任領導
現任校長黃建益;副校長陶桂桓,唐雄緒;政教處主任余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