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陽縣

潮陽縣

潮陽縣,廣東省汕頭市下轄縣,於東晉隆安元年(397)(一說義熙九年即413年)置縣。因處山之南,海之北,而名“潮陽”,屬義安郡。下屬 棉城鎮、海門鎮、峽山鎮、和平鎮、金浦鎮、司馬浦鎮、兩英鎮、陳店鎮、谷饒鎮、貴嶼鎮、銅盂鎮、金玉鎮、灶浦鎮、關埠鎮、西臚鎮、河溪鎮、井都鎮、河浦鎮、成田鎮、沙隴鎮、田心鎮、仙城鎮、紅場鎮、雷嶺鎮,臚崗鎮著名景點:文光塔、東岩、西岩、大北岩、小北岩、曲水流、蓮花峰風景區,宋大峰景區,仙湖風景區靈山寺,翠峰岩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潮陽縣
  • 外文名稱:Teoyall
  • 別名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
  • 行政區類別縣級行政區
  •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潮汕地區
  • 下轄地區:棉城鎮、海門鎮、峽山鎮、和平鎮、等26鎮
  • 政府駐地:棉城鎮中華路
  • 電話區號:0661
  • 郵政區碼:515100
  • 地理位置:廣東東南沿海,緊靠北回歸線
  • 面積:1398.9平方公里
  • 人口:271萬人(2003)
  • 方言潮汕話(潮州話)潮陽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 著名景點:文光塔、蓮花峰風景區,宋大峰,仙湖風景區靈山寺,翠峰岩
  • 機場:汕頭外砂機場
  • 火車站潮陽站汕頭站
  • 車牌代碼:粵D
歷史,南北朝,南宋,清代,民國,新中國成立,景點景觀,文光塔,靈山寺,大顛祖師塔,蓮花峰,海角甘泉,流沙教堂,揭陽學宮,

歷史

南北朝

(420~589)宋、齊時,屬義安郡。後郡州幾度更易,至隋開皇十一年(591),潮陽縣屬潮州 唐永徽元年(650),潮陽縣併入海陽縣。先天元年(712)復置潮陽縣,縣治於臨崑山(也稱孤山或公孤山,今汕頭市潮陽區銅盂、和平兩鎮交界之小北山南麓)。開元二十一年(733),潮州屬江南道(翌年改屬嶺南道),潮陽縣屬之。天寶元年(742),又改州為郡,潮州改名潮陽郡,領潮陽、海陽、程鄉3縣。乾元元年(758),潮陽郡復稱潮州。郡、州幾度更易,潮陽都為其屬縣。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定遷潮陽縣治於新興鄉棉陽(今潮陽市區,舊稱棉城鎮)。

南宋

紹興二年(1132)再度併入海陽縣,十年復置潮陽縣。元代屬潮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為潮州府。嘉靖四年(1525),潮陽縣析出隆井都的三分之一,以及大坭、酉頭、惠來3都置惠來縣。嘉靖四十二年,又析出洋烏、水、黃坑3都置普寧縣。萬曆九年(1581),洋烏、?水兩都復歸潮陽縣。

清代

潮陽仍屬潮州府,建制一直無變。但其隸屬名稱,從廣南東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備道,其間時有變動。

民國

民國元年(1912)初,潮陽縣直屬廣東省都督府。3年屬巡按使署潮循道。9年直屬廣東省,14年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善後處(民國17年改為東江行政公署)。21年屬廣東省東區綏靖委員公署。25年屬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6年第五行政區改為第六行政區,潮陽縣屬之。38年4月,屬廣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新中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2月,屬潮汕專區 , 1952年11月屬粵東辦事處(粵東辦事處成立於1951年7月),同年12月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3月,復屬汕頭專區。1967年3月,屬汕頭地區  1983年7月13日,撤銷汕頭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併,市領導縣的體制,潮陽縣隸汕頭市。
1993年4月9日撤縣設為潮陽市。2003年1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號):撤銷縣級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

景點景觀

文光塔

在廣東潮陽縣棉城鎮中心。建於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後毀。明崇禎八年(1635年)重建,十年秋建成。塔高十六丈,空心。八角七層,每層有塔門、塔廊。塔身由各種不同形狀與規格的磚石砌成,結構嚴謹堅固。底層塔門前蹲著兩隻威武的石獅,門上端書“文光塔”三字,兩旁聯曰,“千秋文筆振金石,百丈光芒貫鬥牛。”從地面進塔沿螺旋式石階登上塔頂,可遠眺巍峨的小北山和浩瀚的南海。

靈山寺

在廣東潮陽縣銅盂村靈山山坡。唐代僧人大顛(潮州人,開元末生於潮陽,出家於羅浮山,後回潮陽住白牛岩)於唐貞元七年(公元791年)主持建潮陽縣靈山護國禪寺,為潮汕第二名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顛曾與潮州刺史韓愈會見,韓愈留衣為別,現存有“留衣亭”及碑記等。寺經過歷代修建,現還保存有卓錫泉與元代仿製的白石槽等遺蹟。

大顛祖師塔

又名舌鏡塔。在靈山寺後。唐長慶四年(公元824年)
靈山寺住持僧大顛死後葬此。為鐘形石造墓塔,高2.8米。塔身直徑1.8米,正面有神龕,內刻“大顛祖師塔”五字。龕下有石刻仰蓮承托。下有塔座,座四周刻有古雅樸實的圖案花紋。塔前還設有石刻香爐、燭台,刻鑿簡單古樸,造型奇特,為廣東所罕見。

蓮花峰

在廣東潮陽縣海門集鎮外。是一大堆瓣狀分裂的花崗岩石,近海的一面,分裂層次更多。從山下至峰頂,高約130餘米。從陸上遠望,象一朵蓮花含苞待放;從海上眺望,則如蓮花盛開,故名。其周圍及附近山坡,有摩崖石刻數十題,匯集各體書法。在峰側一塊巨石上,有傳說文天祥用劍刻的“終南”二字,另有詩詞石刻十多首。1962年春,著名作家老舍游此,題詩二首,有“遙憐信國此峰頭,水黑雲寒望帝舟”之句,以追憶文天祥於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駐軍潮陽,登蓮花峰眺望尋覓帝舟蹤跡的歷史。峰後有一塊望夫石,是漁家婦女遙望歸帆的地方。峰右附近紅砂窟有萬人冢,是1943年漁港被日本侵華軍封鎖,漁民無以為生,餓病至死達萬親人的葬地。

海角甘泉

在廣東惠來縣神泉港東南角。是宋代海灘的泉眼。明代成為三面環海的隴堆上的泉井、水甘洌。相傳明代有一神童蘇福,為甘泉寫一獨聯:“抉取攜而不竭,任鹵浸鹽蒸,獨漂中淡。”清乾隆年間在泉井邊建一碑亭,把這一聯刻在石柱上。亭中樹一《神泉亭塔碑記》,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惠來知縣王瑋所作,指出甘泉”受千斤鹵而能甘”,“雖深廣不數尺,而欲者千餘”,“有功於民”。《潮州府志》載:“此泉發源文昌山下,隆冬不竭而味甘,堡內鹹資汲焉。”2010年以來,神泉鎮幾千人口皆汲此水食用。普寧縣揭陽縣

流沙教堂

即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舊址。在廣東普寧縣流沙鎮。1927年10月1日,八一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和林伯渠、吳玉章、李立三、郭沫若等,由汕頭撤抵普寧流沙鎮附近的這座教堂。隨後惲代英、彭湃,張太雷也到此地。次日,在此召開了起義軍負責人的會議,張太雷傳達中央指示,對起義軍的人員去向作了安排。1965年郭沫若重訪流沙鎮,追述當年會址情況,普寧縣政府據以修建復原。
【南昌起義雨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舊址】
見“流沙教堂”。

揭陽學宮

在廣東揭陽縣榕城鎮。始建於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經多次重修,清光緒二年(1876年)改建,主要建築有前門、大成殿、東西莊、明倫堂、東西齋;宮前有照壁、欞星門、伴池等。1925年3月和10月,周恩來在第一、二次東征時,曾在明倫堂辦公和居住。1925年至1926年間,中共揭陽特別支部、揭陽縣農民協會、婦女解放運動協會等單位分別在大成殿西齋和東齋辦公,1927年9月26日八一南昌起義部隊入揭陽時,周恩來、賀龍、葉挺等在明倫堂辦公,他們幫助該縣建立的第一個紅色政權——揭陽縣工農革命委員會,則設在大成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