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話(潮汕話)

潮州話

潮汕話一般指本詞條

潮州話(潮州話拼音:Diê5ziu17 / Dio7ziu17;羅馬字:Tiô-chiu-oē;英文:Teochew dialect / Teochewese),又稱潮汕話、潮汕方言、潮州方言、潮語,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南語之次方言。

潮州話是潮汕人的母語,是唐代以前可以追朔至先秦的中國古代漢語遺存之一,是中國最古老的官方語言之一。潮州話保存著很多古漢語的成分。“潮州話”一詞自古沿用至今,受海內外潮州府籍人普遍認同。

潮州話分布於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潮汕地區潮州市揭陽市汕頭市),汕尾市的部分地區及梅州市豐順縣,以及海外東南亞西歐澳洲為主的潮州人聚集地。潮州話在海內外使用人口約2500萬人以上。

據有關史料載,潮語初始於秦、漢時期,成型於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獨立的語言體系。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語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語言的專著。潮語的一整套文讀系統,已逐步與現代漢語互相融合。

基本介紹

發展歷程,使用地區,歷史,源流,分布地區,語音,聲母,韻母,聲調,各地聲調調值及變調,文白異讀,文法,詞法,句法,辭彙,古老辭彙,外語辭彙,人稱指代,交際,生活,廚房,人體、疾病,動作、行為,思想感情,天氣自然景象,古辭彙,語言關係,國語,客家話,爭議,史料記載,語言特點,活化石,新聞報導,字典書籍,

發展歷程

使用地區

潮州話是廣東潮州人(潮州府潮州八邑籍)的母語,今潮州話流行於潮汕地區及海外東南亞西歐澳洲為主的潮汕人聚集地。潮州話以舊潮州城話為代表。語言學系譜: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潮州片。流行於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等所屬各縣區,陸豐市三甲地區,也包括梅州市豐順縣;一般稱之為“潮州話”。
廣東潮汕地區歷代名稱潮州府,名號潮州八邑,當代原稱汕頭市,1991年汕頭市分治為今潮汕三市(汕頭、潮州、揭陽)。明清潮州府九縣邑,均是從宋元潮州三陽析置,均有〖陽〗之稱,由於大埔縣(別稱茶陽)居民是客家人,故潮州府下轄的海陽縣(今潮安區湘橋區楓溪區)、潮陽縣(今濠江區潮陽區潮南區)、揭陽縣(今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大部)、惠來縣(別稱葵陽,今惠來縣普寧市西部和南部)、普寧縣(別稱洪陽,今普寧市中東部和揭西縣棉湖鎮部分)、澄海縣(別稱蓮陽,今金平區龍湖區澄海區)、饒平縣(別稱饒陽,今饒平縣南澳縣、潮安區及澄海區部分)、豐順縣(別稱新陽,今梅州豐順縣)潮汕民系8縣合稱“潮州八邑”,也稱潮州八陽。註:汕頭設定之前隸屬潮州府澄海縣,揭西縣1965年置縣之前隸屬揭陽縣

歷史

潮州話 字典潮州話 字典
CCTV大國人文紀錄片稱:“潮州話是唐以前可以追朔至先秦的中國古代漢語遺存之一,是中國最古老的官方語言之一,是秦統一之後不斷被改造被吞噬的語言正宗”。潮州話源自古閩語莆田話,在唐朝中後期,北宋期間、南宋末期,元朝後期的亦思法杭兵亂,明朝時、清朝的嚴酷的沿海遷界時陸續有福建莆田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區,移民原因是福建莆田人口過多和逃避因逃避外軍入侵導致戰亂,南宋末期,因逃避外軍入侵導致的戰亂,南宋末年那一次規模最大,十幾萬福建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區。福建古莆田話屬於閩南語,現在莆仙話則已因受省城福州話不少影響。事實上,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主要移民路線:莆田——潮州。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世間之人,必有其祖”,數典不忘祖,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潮州學大師饒宗頤總纂定的《潮州志》明確記載:“唐時中華氏姓遷入者,有潮陽洪氏,來自莆田”, “自宋以來閩人多遷潮,而仕宦占籍尤眾,以莆田為最多”,其中有黃、鄭、方、陳、蕭、魏、丘和興化蔡諸氏。去找尋潮人先祖南遷的足跡和古老奇麗的血緣故事。
相比另外其它幾處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很明顯的不同,潮汕、海南、湛 江、雷州電白等地的族譜系統相當的完整。這些珍貴的族譜對“先祖遷自莆田”的記載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記明了從福建莆田入當地籍始祖的年代和名字。他們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過十幾代、數十代,居住莆田的時間最少的也有百餘年,大部分長達幾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發祥在莆田的中國大名門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為發祥於莆田的大望族莆田九牧林、金紫林和闕下林。黃氏多為“莆陽黃”(黃岸派)、鄭氏多為“莆田南湖鄭”、蔡姓多為莆陽蔡,李氏多為隴西李(福建莆田)等等。
歷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發達。據不完全統計,古代莆田合計2482個進士,單宋代莆田就有進士1000多名,位居全國前幾名,” 宋祝穆《方輿勝覽》“興化軍”四六云:“地不大於曹滕,俗已幾於鄒魯”“瀕海而居,頗擅漁鹽之利”,自閩而論,素稱文物之鄉。 明朝興化府——今莆田進士數更是居全國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記載的,明一代由進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興化籍官員就有近200人。
正是在“多進士、多仕者”的先決條件下、大量的莆田籍先民外出入仕為官,相當多的先民繼而在當地入籍,在廣東海南地區這種現象尤為突出。例如高宗建炎間曾任廣東運使的鄭徽,潮州通判黃詹,在為官處落籍或是由為官處再遷第三地落籍。 避難外遷,莆田是南宋末抗蒙古軍隊最頑烈的地區和明時飽受“倭寇”肆虐的重災區、乃至莆田兩度被誅城。 比如:莆田人陳文龍家族全家為保衛莆田全家殉城,滿門忠烈,他叔叔陳瓚和族人等保衛莆田。很多莆田先民,為了躲避戰亂,逃難、參與戰爭因此踏上移民之路。
南宋末還有落籍江門化州吳川一帶的陳八宣、陳汝楫(抗蒙古軍隊的英雄陳文龍族人),揭東登崗涵濤方氏派系、其始祖為方真、於南宋理宗六年(1233),為避戰亂由福建莆田涵江來揭邑,卜居於揭邑桃都溪圍涵濤(今登崗鎮涵濤村),潮汕厚嶼(洪陽一帶)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為戰亂、為了避難而遷居潮州的。比如唐朝從莆田遷入潮汕的洪氏,據潮汕《洪氏族譜》載,潮汕洪姓系福建莆田洪禹之裔孫,洪禹居於福建莆田縣舊基鎮前涵頭村,既如今莆田市涵江區(涵,音hán)。
莆田先民,南遷即從河南潢川縣等地南遷後,部分留居莆田,後來部分再從沿海的莆田再次南下,經泉、漳直至潮汕,在南宋末年, 陳文龍、陳瓚家族抗蒙古軍隊由莆田遷入潮汕的移民明顯增加,莆田有不少姓氏分衍潮汕地區,宋高宗建炎年間,黃汝詹到潮州任職後,因“愛潮陽山中之勝”,便定居竹山龍陂,即今西臚鎮波美村,為來潮之祖。澄海東里鎮宋氏先祖兩兄弟,是明嘉靖年間由莆田九蓮山遷來的。林南壠於元至正年間遷至揭陽,成為錫場林姓祖。潮州吳姓多始於莆田,宋末之亂,吳定遷居大吳,分創三鄉,成為大吳、銀湖、龍吉美三鄉始祖……
涵江區涵頭鎮黃巷村的黃岡祠。祠里的執事黃春泉老人說,這裡便是潮汕地區黃氏的祖地,“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都有一批又一批的黃氏宗親,不約而同地從汕頭、潮州和揭陽等地前來這裡祭祖。”錦旗上,分別綴有“慎終追遠”、“黃岡衍派傳閩粵”的字樣。潮汕地區的普寧市洪陽鎮共有32個村莊,其中不完全統計,其祖先是從莆田遷去的就有13個。姓氏源流研究專家吳奎信教授則明確指出,百分之七、八十潮汕人的祖先是莆田先民。所以,莆田是眾多潮汕百姓的祖地已確定,並熱切地希望潮汕地區的鄉親多來莆田走親戚,進行族譜對接,增強傳統美德和文化認同,攜手共建美好未來。近年來,每年都有來自潮汕多個地方的李氏移民後代前來莆田認祖祭祖,其中包括汕頭澄海潮州揭陽等。
據族譜記載,潮州移民,絕大多數是先占籍福建,而後轉徙潮州。中原移民由閩入潮州,主要有隋唐時期和南宋末年。專家指出,一批又一批的移民不僅大大增加了潮州的人口總量,而且帶來了較為先進的技術經驗,促進了潮州農業、商貿的發展。福建的語言、信仰和風俗習慣,也隨之傳入潮州,
莆田涵江人 洪禹之孫洪普生子適,適生子圭(洪圭),字大丁,於唐寶曆二年(826)中進士,任工部尚書,賜朝請大夫,唐貞元七年貶任潮州刺史,見潮邑山水之勝,創寨潮陽龜山,後遷嘉定歧北而居,成為洪氏入潮之始祖,從莆入潮一千年,後裔遍潮州。黃仁勇,字智齋,潮州戶籍,清代武狀元,也是祖籍莆田。福建莆田唐代桂州刺史開國公黃岸三十世孫。清代嘉慶元年,嘉慶皇帝丙辰恩科武狀元。
潮州話主要來自於古閩南語莆田話以及少部分畲苗語言 和漳州話有輕微區別,古莆田話和漳泉話有共同點,因此潮州話又與漳州話很相似。由於潮州和漳州相鄰,所以有受到漳州話的影響。雖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廣東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話則繼續受福州話閩東語)的影響,和潮州話有了一些差距。 潮州長期遠離祖籍地閩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鄰,和漳州相鄰,容易受漳州話等其它方言的影響,但是潮州話是以閩語莆田話為基礎的受漳州話等影響的閩語。由於福州是省城,莆田與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與漳州相鄰,所以莆田話受福州省城話影響程度大於泉州 話,受福州話影響程度,而且莆田距離漳州二百公里,古代交通不便,莆田話難以受漳州話影響。
莆田是閩南中最早最長時間出現人地矛盾的地方,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經人口過多,成為人口輸出地,莆田開始有規模比較大的對外輸出人口。還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們的莆田話已經同化成泉州話漳州話。由於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幾百人到幾千人,很少有萬人以上的,相對於在泉州漳州的人來說是少數,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況有的莆田人已經移民幾百年到幾千年,已被泉州、漳州人同化。從語言的存古現象來看,潮州話應為古興化(今莆田)地區的語言,這和如今的莆田話是一樣的,莆田話由於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興化方言“好說不好寫”,寫不出來。其實不然,興化方言大部分話都可寫成文字,且大部分句句字字有來歷。
潮汕地區先民的主體,大部分是為逃避戰亂而陸續南遷的古中原人和莆田人。其遷徙規模比較大的,出現 在西晉“八王之亂”,以及“五胡亂華”和“五代十國”的戰亂時期,後又有唐末動盪、“宋室南遷”。
潮州先民遷徙的形式是“舉室南遷”,即以姓氏為代表的整個家族集體遷徙。至今粵東許多鄉村都是同一姓氏的鄉村,許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標明“陳氏宗祠”、“ 謝氏宗祠”、“潁川世家”、“太原舊居”等,以及眾多族譜的記載,都表明潮州先民的遷徙,主要是整個家族集體遷徙。潮州先民舉室南遷,遷徙的主要路線,從中原遷至江南,再入閩莆田一帶,後下粵東。上述潮州八邑外,大埔縣也是潮州府較早設立的縣份,史稱“潮州九邑”,。我們知道晉代政治制度是仕族門閥政治,家族觀念在當時很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晉代王姓、謝姓都是大仕族。 潮州先民就是“舉室南遷”的中原仕族。
“舉室南遷”對於潮州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成批的新移民,帶來的是相對於本地土著更先進的文化、生產技術,以及經濟、政治上的影響力,使新移民到達新居住地之後具有一定的強勢,這就可以繼續使用原來的語言,按照原來的生活習俗生活,所以,潮州話保留了古漢語的基本特徵,潮州民俗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風俗。
香港廣泰書局 1976 《潮汕新字典》香港廣泰書局 1976 《潮汕新字典》
18至20世紀期間,潮州居民是移居東南亞的主要華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話成為海外華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區以外的華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說潮州話。
隨著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話的母語使用者逐漸減少,受到共同文化和傳媒影響。例如:很多原以潮州話為母語的新加坡華裔青少年,都轉而說英語、華語。華語也漸漸取代潮州話,成為年輕人的母語。儘管如此,潮州話仍然是很多新加坡華人的母語,而潮州人也是新加坡華人第二大族群,僅次於閩南本土人。

源流

潮州話是潮商話,潮州話是古漢語、馬來語、英語混合,比如汽車稱‘勞利’,就是馬來語,潮州話是漢語活化石。潮州話在廣東東部沿海的潮汕地區以及海外華人中廣泛使用,是一種知名度較高的古老方言,包含了很多的古漢語成分,屬於閩南語,辭彙與泉漳片高度對應,語音語調上同泉漳片差異明顯,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難度。

分布地區

潮州市(現轄湘橋區、潮安區、饒平縣楓溪區);
《潮語僻字集注》(作者:張澤惠)《潮語僻字集注》(作者:張澤惠)
梅州市-豐順縣湯坑鎮留隍鎮、湯南鎮、潭江鎮、黃金鎮)
潮州話在各個地區的語調有所不同——
潮安片包括:湘橋區楓溪區、潮安區、饒平縣、豐順縣、澄海區、金平區、龍湖區、南澳縣、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普寧市東部及東北部。
潮惠片包括: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惠來縣、普寧市中東南部。
亦或可按照江河流域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韓江流域語調
潮安區、楓溪區、饒平縣、湘橋區、澄海區、金平區、龍湖區、南澳縣、豐順縣留隍鎮
2.榕江流域語調
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普寧市北部及東北部、豐順縣湯南鎮
3.練江流域語調
惠來縣、潮陽區、 潮南區、 濠江區、 普寧市中東南部
另南澳縣雲澳鎮、豐順縣黃金鎮的語調屬漳州腔在潮州腔大環境下與之有機結合的產物。

語音

潮州話音節包含聲母、韻頭(介音)、韻腹和韻尾。除了韻腹和聲調,其他音節的元素都並非必要。故此,韻腹只要配合聲調,就可以自成音節。以下分析列出潮州話拼音方案國際音標([ ]中者)和例字。潮州話音系有聲母18個,韻母85個,聲調8個。

聲母

正如其他閩南語方言,潮州話是少數有(濁爆破音)的漢語方言。然而,潮州話與吳語和湘語不同,其濁塞音並非源自中古漢語濁塞音,而是來自其鼻音。故此,濁塞音 [b] 和 [g] 其實分別是前鼻化輔音(Prenasalized consonant)[ᵐb] 和 [ᵑg]。潮州話和其他閩南語分支,都是少數保留濁塞音的漢語方言。潮州話特色之一,就是沒有唇齒音
除了聲門塞音,所有下列圖表列出的輔音都可以用作聲母聲門塞音只作入聲韻尾之一,以 -h 表示。然而,有些音節沒有輔音聲母,也就是零聲母。潮州話聲母共十八個,包括零聲母
潮州話聲母表
m [m] 毛
n [n] 娜
ng [ŋ] 俄
濁音
bh [b] 無
gh [g] 鵝
清音(不送氣)
b [p] 波
d [t] 多
g [k] 哥
- [ʔ] 喔
清音(送氣)
p [pʰ] 頗
t [tʰ] 胎
k [kʰ] 戈
s [s] 思
h [h] 何
r [dz] 而
清音(不送氣)
z [ts] 之
清音(送氣)
c [tsʰ] 徐
邊通音
l [l] 羅

韻母

四呼當中,潮州話有開口、齊齒和合口呼,故此韻頭(介音)有 [i] 和 [u],但並沒有撮口呼。
韻腹是唯一必須存在的音節元素,故此也是音節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是元音鼻化元音或成音節輔音。潮州話並沒有韻尾[-n],下列拼音中以 n 為尾綴韻母其實表示鼻化韻。元音韻腹有四個,分別是 [a]、[o]、[e] 和 [ɯ]。絕大部份音節以元音為韻腹,但有一些音節不含元音,而是成節輔音雙唇鼻音[m] 和軟齶鼻音[ŋ]。
元音韻尾共三個,分別是 [i]、[o] 和 [u]。輔音韻尾共五個,包括塞音 [-ʔ]、[-p̚] 和 [-k̚],以及鼻音 [m] 和 [ŋ]。
根據潮州話拼音方案,潮州話韻母共五十九個,如下:
潮州話韻母表
韻頭類別
單複韻母
i [i] 衣
u [u] 污
a [a] 亞
ia [ia] 呀
ua [ua] 娃
o [o] 窩
io [io] 腰
ê [e] 啞
uê [ue] 鍋
e [ɯ] 余
ai [ai] 哀
uai [uai] 歪
oi [oi] 鞋
ui [ui] 威
ao [ao] 歐
ou [ou] 烏
iou [iou] 夭
iu [iu] 憂
鼻化韻母
in [ĩ] 丸
an [ã] 噯
ian [ĩã] 營
uan [ũã] 鞍
ion [ĩõ] 羊
ên [ẽ] 楹
(en [ɯ̃] 秧)
ain [ãĩ] 愛
oin [õĩ] 閒
im [im] 音
am [am] [庵]
iam [iam] 淹
uam [uam] 凡
ing [iŋ] 因
ung [uŋ] 溫
ang [aŋ] 按
iang [iaŋ] 央
uang [uaŋ] 汪
ong [oŋ] 翁
iong [ioŋ] 雍
êng [eŋ] 英
入聲韻母
ih [iʔ] 裂
ah [aʔ] 鴨
iah [iaʔ] 益
uah [uaʔ] 活
oh [oʔ] 學
ioh [ioʔ] 約
êh [eʔ] 厄
oih [oiʔ] 狹
ib [ip̚] 邑
ab [ap̚] 盒
iab [iap̚] 壓
uab [uap̚] 法
ig [ik̚] 乙
ug [uk̚] 熨
ag [ak̚] [惡]
iag [iak̚] 躍
uag [uak̚] 蕕 [獲]
og [ok̚] 屋
iog [iok̚] 育
êg [ek̚] 液
輔音音節:m [m̩] 唔,ng [ŋ̍] 黃。
潮州話中沒有齒齦鼻音[-n] 之韻尾(小部分地區有此韻尾例外),故潮州話拼音方案以 n 附加於元音之後表示鼻化韻,讀音與國語的 an、en 等不同。注釋:
  • 潮州話有入聲韻母聲門塞音[ʔ] 為韻尾,潮州話拼音方案以 -h 表示。
  • 括弧中之例字有輔音聲母,在此只取其韻母。
  • 韻母表只收潮州話較常用的韻母,有音無字或例字甚少的韻母不例,如 aon (好)、uên(橫)、uin(畏)、oun(虎)、iun(幼)、uain(縣)、aoh(樂)和 eg(乞)等。
“秧”韻有同位異音[ŋ̍] 和 [ɯ̃]。原潮州話拼音方案以 en [ɯ̃] 表示“秧”韻。如:秧 en [ɯ̃]、園 hen [hɯ̃]、夗 enh [ɯ̃ʔ];但同其他閩南語方言一樣,潮州話中被認為是該韻的原位音的是 ng [ŋ̍]。如:秧 ng [ŋ̍]、園 hng [ŋ̊ŋ̍]、夗 ngh [ŋ̍ʔ]。後來使用該拼音方案的字典或書籍等,都以 ng [ŋ̍] 來表示該韻。[ŋ̍]、[ɯ̃] 屬於同一音位,不區分語義。

聲調

聲調不僅在現代漢語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就連在古音中也一樣,不過古漢語的聲調到底有多少類,自來言人人殊,紛紜無定。可是,中國傳統音韻學上一向所謂的“四聲”,都是聲調分為把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類,這情形至少在五世紀前就已經存在了。
據《梁書·沈約傳》記載說:“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而獨得胸衿,窮奇妙旨,自謂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問周舍曰:‘何謂四聲?’舍曰:‘天子聖哲是也。’”於是,“平、上、去、入”四聲之名由是確定。
這種把語音的聲調按照它的讀法不同而為“平”、“上”、“去”、“入”四種,叫做“四聲”。後來各地發語音大體上都還保留著這箇中古時期的四聲系統,不過,語言不論是語音、語詞、語法都會隨著時代的推進而改變。
以聲調來說,到了元朝周德清中原音韻以後,北方語音的“平聲”就已經分化為兩類,就是“陰平”跟“陽平”。其演變的規律,大體上是:古音屬於清聲母的字,現代都念作“陰平”;古音屬於濁聲母的字,現代都念作“陽平”。這也就是北京話的“平聲”所以分為“陰平”跟“陽平”的原因。至於“上、去、入”三聲在其他各地也有些分化為陰陽二類的現象。
潮州話中,古四聲各分化成陰陽兩類為“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八聲。其演變的規律,大體上是:古音屬於清聲母的字,現代都念作陰聲調;古音屬於濁聲母的字,現代都念作陽聲調。
潮州話八聲
調類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符號
1
2
3
4
5
6
7
8
例字
hung1
hung2
hung3
hug4
hung5
hung6
hung7
hug8
˧˧ (33)
˥˨ (52)
˨˩˧ (213)
˨ (2)
˥˥ (55)
˧˥ (35)
˩˩ (11)
˦ (4)
潮州話拼音方案的聲調符號標在音節的右上角,例如:
  • 詩 - si1
  • 死 - si2
  • 世 - si3
  • 薛 - sih4
  • 時 - si5
  • 是 - si6
  • 示 - si7
  • 蝕 - sih8

各地聲調調值及變調

調值”是語音高低升降的表現,也跟聲音的長暫有關。所以,構成聲調的因素有二:主要的是“音高”,次要的是“音長”。調值也就是記錄“音高”跟“音長”的變化情形。
音高”是聲音在音階上的高低程度,是由發聲體在一定的時間所形成的顫動頻率多少來決定的。但是,因為人類說話的音高不是絕對的高度,不必精確地推算它的頻率,只是相對的高度:也就是說,音高並不管每一個字的顫動頻率有多少,只是注意前後間聲音高低變化的形態怎樣罷了。
音長”是指某一個音形成的時候所保持的時間久暫而言。音長所計算的時間,也不是絕對時間,不可以用“分”、“秒”的單位來計算它,只能用相對的單位時間來比較它久暫的比例數。在不必十分精密的分析調值的情形下,音長的條件常常略而不記,所以,許多語音學的書籍里不討論音長。
潮州話的聲調,主要方言點都有8個類調。潮州話有豐富的連續變調。只要是兩字或兩字以上的組合,前字多要變調。
單字調及前變調已調查過的各點情況如下:
潮州
調類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上
陽去
陽入
單字調
˧˧ (33)
˥˧ (53)
˨˩˧ (213)
˨˩ (21)
˥˥ (55)
˧˥ (35)
˩˩ (11)
˦˦ (44)
前變調
꜕꜔ (23)
꜕꜓ (24)
꜓꜕ / ꜒꜔ (42/53)
꜔꜔ / ꜓꜓ (33/44)
꜕꜖꜔ (213)
꜕꜖ (21)
꜖꜕ (12)
꜕꜖ (21)
汕頭
調類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單字調
˧˧ (33)
˥˧ (53)
˨˩˧ (213)
˨ (2)
˥˥ (55)
˧˥ (35)
˩˩ (11)
˥ (5)
前變調
˧˧ (33)
꜔꜒ (35)
꜒꜒ (55)
꜒꜒ (55)
꜖꜖ (11)
꜕꜖ (21)
꜖꜕ (12)
꜕ (2)
揭陽
調類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單字調
˧˧ (33)
˧˩ (31)
˨˩˧ (213)
˨ (2)
˥˥ (55)
˧˥ (35)
˩˩ (11)
˥ (5)
前變調
˧˧ (33)
꜕꜔ / ꜔꜒ (23/35)
꜔꜖ / ꜓꜕ (31/42)
˨ / ꜒ (2/5)
꜕꜕ (22)
꜕꜖ (21)
꜕꜖ (21)
꜕ (2)
潮陽
調類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單字調
˧˧ (33)
˥˧ (53)
˧˩ (31)
˩˩ (11)
˥˥ (55)
˧˩˧ (313)
˩˩ (11)
˥˥ (55)
前變調
˧˧ (33)
꜔꜖ (31)
꜒꜒ (55)
꜒꜒ (55)
꜖꜖ (11)
꜔꜔ (33)
꜔꜔ (33)
꜖꜖ (11)
饒平
調類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單字調
˧˧ (33)
˥˧ (53)
˨˩˧ (213)
˨˩ (21)
˥˥ (55)
˧˥ (35)
˨˩ (21)
˦˦ (44)
前變調
꜕꜔ (23)
꜔꜒ (35)
꜒꜒ (55)
꜓꜓ (44)
꜖꜕ (21)
꜕꜖ (21)
꜖꜕ (12)
꜕꜖ (21)
澄海
調類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單字調
˧˧ (33)
˥˧ (53)
˨˩˨ (212)
˨ (2)
˥˥ (55)
˧˥ (35)
˩˩ (11)
˥ (5)
前變調
˧˧ (33)
꜕꜓ (24)
꜓꜕ (42)
˨ (2)
꜖꜖ (11)
꜕꜖ (21)
꜖꜖ (11)
꜔ (2)
  • 以上各表中一個調類有兩個變調調值者,是因後字的聲調不同而產生的。
從以上各表中可以看出,與其他各點差別較大的是潮陽口音,陰去調讀 ˧˩ (31),而其他各點都讀降升調 ˨˩˧ (213) 或 ˨˩˨ (212);陰上調讀 ˧˩˧ (313),而其他各點讀聲調 ˧˥ (35)。至於陰去 ˨˩˧ (213) 或作 ˨˩˨ (212),陰入 ˨ (2)或作˨˩ (21)、˩˩ (11),陽入 ˥ (5) 或作 ˥˥ (55)、˦˦ (44),只有很小的差別,甚至只是記音人的不同處理。
潮州話連續變調的主要差別集中在陽上、陰去、陽去和陰入4個調類上。潮陽口音連續變調後陽上與陰去合一,讀 ꜔꜔ (33) 調,揭陽口音則讀 ꜕꜖ (21) 調。其他方言點著兩個調類變調調值也很接近。
潮州話的多字組變調,主要視詞或詞組的停頓情況而變。通常是每一個停頓組的最後一個字不變調,其餘各字都變調,變調調值跟兩字組變調調值一致。
潮州話的詞語中,處於停頓組的末字或詞的末一詞素(字)也有變調現象。但由於這種變調現象基本是變成低調,而且,同一構詞詞素,在某些詞中變調,在另一些詞中又不變調,並不像前字變調那樣有規律性,因而,應視作輕聲現象而不應看作後字變調。如:
  • 贏我 [ĩã˥˥(55) ua˥˧꜕꜖꜕(53-212)]
  • 輸你 [su˧˧(33) lɯ˥˧꜕꜖꜕(53-212)]
  • 分人 [puŋ˧˧(33) naŋ˥˥꜖꜖(55-11)]
潮州話的連續變調,從區別意義方面來講,可以把它分成三大類:第一類,變與不變都行,不起區別意義作用;第二類,變與不變的詞義不同;第三類,變與不變的語法意義不同。
在潮汕方言中,有不少詞組的連續變調處於不穩定狀態,變與不變,幾乎各人有各人習慣,沒有區別語義的作用。這類詞多為偏正詞語。如:
  • 汕頭人民 [sũã˧˧(33) tʰau˥˥꜖꜖(55-11) naŋ˥˥꜖꜖(55-11) miŋ˥˥(55)] / [sũã˧˧(33) tʰau˥˥(55) naŋ˥˥꜖꜖(55-11) miŋ˥˥(55)]

文白異讀

潮州話有豐富的文白異讀,幾乎可以各成系統,如“非”、“敷”、“奉”母字,其輔音文讀為[h],白讀為[p]或[pʰ];“知”、“徹”、“澄”母字,文讀為[ts]、[tsʰ],白讀為[t]、[tʰ]等等。
文讀音和中古的《廣韻》音有嚴整且簡單的對應關係。不過,中古音的 [-n]/[-t̚] 韻尾只存在於饒平北部、潮安鳳凰鎮以及豐順揭陽普寧等潮客交界處,在其他各地,大多數字轉讀為 [-ŋ]/[-k̚],少數字轉讀為 [-m]/[-p̚](如按《潮州音字典》,“患”在潮安念 [huam],而非 [huaŋ],也非 [hueŋ])。
白讀音和中古的《廣韻》音的對應較為複雜,尤其是韻母部分。聲母部分與上古漢語對應較統一,只是上古時期缺乏音韻的科學記錄,韻母方面的變化難以考究。

文法

潮州話文法與南方漢語方言相若,尤其是客家話粵語。潮州話語句一般以主謂賓結構為主,有時配合小詞就可變為主賓謂結構。

詞法

代詞
人稱代詞
潮州話的人稱代詞正如其他漢語方言,沒有格之分,例如“我(ua2)”是第一人稱,“伊儂(i1 nang7)”指第三人稱“他們”等。閩南語正如南島語系,“我們”一詞分為包括性和排除性。如果聽話者都包括在內,就要使用包括性代詞“俺(nang2)”,否則就用“阮(uang2)”。其他南方方言如粵語客家語並無如此區別。
我 ua2
包括性
俺 nang2
咱們
排除性
阮 uang2、ung2 或ng2
我們
汝 le2
恁 ning2
你們
伊 i1
他/她/它
伊儂 i1 nang7 (ing1
他們/她們/它們
補充:潮州話除了“伊儂”外,部分地區口語中還經常用“亻因(ing1)”,來表示“他們”。
所有格代詞
潮州話不區分所有格代詞和所有格形容詞。一般規則是人稱代詞加上“個”,便組成所有格代詞或形容詞,概說如下:
單數
複數
第一人稱
我個 ua2 gai5
我的
包括性
俺個 nang2 gai5
咱們的
排除性
阮個 uang2 gai5
我們的
第二人稱
汝個le2 gai5
你的
恁個 ning2 gai5
你們的
第三人稱
伊個i1 kai5
他的/她的/它的/它的
伊人個 i1 nang7 kai5
他們的/她們的/它們的/它們的
例句:本書是我個(bung2 ze1 si6 ua2 gai5):這本書是我的。
不過,有時“個”字也可以略去,例如當代詞後面是量詞,例如:
我條裙(ua2 diou5/diao5 gung5):我的裙子。
補充:有時所有格的“個”字也可以省略,例如:恁孥=恁囝(gian2)=你的兒子
指示代詞
潮州話的指示代詞分為指近和指遠,概說如下:
指近
指遠
一般
單數
只個 zi2 gai5
這個
許個 he2gai5
那個
複數
只撮 zi2 coh4
這些
許撮 he2 coh4
那些
空間
只塊 zi2 go3
這裡
許塊 he2 go3
那裡
只內 zi2 lai6
這裡面
許內 he2 lai6
那裡面
只口 zi2 kao2
這外面
許口 he2 kao2
那外面
時間
只當 zi2 deng3
最 近
許陣/當/回 he2 zung5/deng3/huê5
那時,那個時候
只陣/回 zi2 zung5/huê5
現 在
狀語
這生 zio2 sên1
像這樣
許生 hio2 sên1
像那樣
類型
者個 zia2 gai5
這種
遐個/許個 hia2/hi2 gai5
那種
疑問代詞
數詞
序數詞語跟白話文的差不多。
發音大寫小寫數值備註
leŋ˥˥
0
ik̚˨ / tsek̚˦/ iau˧˧
1
也讀為蜀zêg8,“蜀”、“一”在用法上有分工。弌為未被接受的另一種大寫。
麼 iao1 表達相同意義。
dzi˧˥ / no˧˥
2
也讀為no6(本字),“兩”、“二”在用法上有分工。弍為未被接受的大寫。
sã˧˧ / sam˧˧
3
“弎”為未被接受的大寫。
si˨˩˧
4
ŋou˧˥
5
lak̚˦
6
tsʰik̚˨
7
poiʔ˨
8
kau˥˨ / kiu˥˨
9
tsap̚˦
10
“什”為未被接受大寫。
數字如作序數,其前面加上“第(doi(n)6)”。習慣上,“一”用作序數詞,讀作(ig4),“蜀”用作基數詞,讀作(zêg8);“二”用作序數詞,讀作(ri6),“兩”用作基數詞,讀作(no6)。大數不依此例。

句法

動詞短語
語態
潮州話的被動語態中,施事者短語“給某人”必須講明,並以“乞(keh4/kêh4)”,或“分(bung1)”作開端,即使這“某人”可能是不存在或不知是誰人。粵語也採用此句式,用“俾”表達。例如:
  • 伊分人刣(治)掉。 i1 bung1 nang7 tai5 diou7/diao7
相對粵語:佢俾人殺咗。
國語:他/她被(人給)殺了。
按照白話文,我們可以單用施事者介紹詞“被”或者“給”,而不提及施事者;但在潮州話,下面這句在文法上是錯的:(在汕頭地區這種用法實際上已成為日常口語的一部分)
  • 個杯分敲掉。gai5 buê1 bung1 ka3 diou7/diao7
國語:杯子被打破了。
應該說成:
  • 個杯分人敲掉。gai5 buê1 bung1 nang7 ka3 diou7/diao7
相對粵語:個(只)杯俾人打爛咗。
國語:杯子被人打破了。
雖然不知誰人打破了杯子。
施事者短語“分人(bung1 nang7)”永遠都緊隨主語,並非句子之末,也不像一些如德語和荷蘭語的歐洲語言,在助動詞過去分詞之間。
疑問句
一般疑問句多採用選擇問的格式,原生語法沒有是非問:
  • 汝是唔是學生?le2 si6 m6 si6 hag8 sêng1 / 汝是學生阿咪?le2 si6 hag8 sêng1 a1 mi6
國語:你是不是學生?/ 你是學生嗎?
除非表達反詰語氣:
  • 汝是學生耶?le2 si6 hag8 sêng1 ê
國語:你是學生啊?(表達難以置信的語氣)
但受其他方言影響,在書面化的語境中,也可以出現是非問,即使用“主謂短語+語氣助詞”構成疑問句,語氣助詞借自國語或廣州話。
比較句
兩個或以上名詞
潮州話的比較句結構是“X + 形容詞 + 過 guê3+ Y”,被認為源自中古漢語的“X + 形容詞 + 於 + Y”結構:
  • 伊雅過汝。i1 ngia2 guê3 le2
國語:他/她比你漂亮。
粵語使用同樣的結構:
  • 佢靚過你。keoi5 leng3 gwo3 nei5 [kʰɵy˩˧ leŋ˧˧ kʷɔ˧˧ nei˩˧]
國語:她/他比你漂亮。
然而,由於國語影響力愈來愈大,其結構“X比Y + 形容詞”影響潮州話。於是,以上的例句可以變成:
  • 伊比汝雅。i1 bi2 le2 ngia2
國語:他/她比你漂亮。
只有一個名詞
包含“過”或“比”的結構,都需要兩個或更多的名詞以作比較。如果只提及一個名詞,就會組成殘缺的句子:
  • 伊雅過(?)。
在此情況,需要使用“麼”,或者“愈”的結構:
  • 伊麼雅。i1 iou2/iao2 ngia2(她比較漂亮。)
  • 伊愈雅。i1 ru2 ngia2(她更漂亮。)
國語和粵語的情況都一樣。只提及一個用來比較的名詞時,需要轉用另一種句式。潮州話和國語都使用前修飾語(形容詞前),而粵語則使用後修飾語(形容詞後):
  • 國語:她比較漂亮
  • 粵語:佢靚啲 keoi5 leng3 di1 [kʰɵy˩˧ leŋ˧˧ ti˥˥]
潮州話中,有兩個字本身有比較的意思,就是“贏(ian5)”和“輸(su1)”。它們可以獨立使用,或者加上“過”字:
  • 只領裙輸(過)許領。zi2 nian2 gung5 su1 guê he2 nian2
國語:這條裙子不夠那條好。
  • 我內個電腦贏伊個好濟。ua2 lai6 gai7 diêng6/diang6 nao2 ian5 i1 gai7 hoh4 zoi7
國語:我(家裡)那部電腦比他這部好很多。
如果表示更大的程度差別,可以在句末使用狀語“好濟(hoh4 zoi7)”。
相等
潮州話中,“平(bên5)”或者“平樣(bên5 iên7/ion7)”用來表達相等的概念:
  • 只本書佮許本平(樣)重。zi2 bung2 ze1 gah4 he2 bung2 bên5 dang6
國語:這本書和那本書一樣重。
  • 伊兩人平平樣。i1 no6 nang5 bên5 bên5 iên7/ion7
國語:他們都一樣(他們長相一樣/他們一樣那么好/壞)。
最級
潮州話以副詞“上(siang6)”或“上等(siang6 dêng2)”表示最級。而且,“上等”通常帶有褒義:
  • 只間厝上等雅。zi2 goin1/gain1 cu3 siang6 dêng2 ngia2
國語:這間房子最漂亮。
  • 伊人對我上好。i1 nang7 dui3 ua2 siang6 ho2
國語:他們對我最好。

辭彙

潮州話的辭彙與粵語有甚多相似之處,因為兩者交流頻繁。正如粵語,潮州話有很多單音節的詞語,隱約反映出其歷史之悠久,因為單音節在中古漢語十分普遍。然而,自現代標準漢語規範化以來,潮州話吸收了很多國語辭彙,多數是多音節的。而且,由於很多潮州人移居東南亞,潮州話加入了不少來自馬來語的辭彙。

古老辭彙

潮州話保留不少古代漢語辭彙,許多用詞亦與其他閩南語方言相同。例如“目(mag8)”眼睛、“囥(keng3)”藏等。

外語辭彙

除了馬來語,海外地區的潮州話也借用了英語辭彙,這些辭彙中有部分隨華僑回國交流而傳回潮汕地區,如今這些外語辭彙大多已不用。
  • 馬打 [mata] mata-mata:警察
  • 巴剎 [pasar] pasar:市場
  • 咕哩 [kuli] kuli:苦力(實為音意兼譯之源於英語cooley一字)
  • 嘛哪 [mana] manawu chia?:哪兒有車?
  • 朱律 [tsu luk],雪茄,馬來語cherut的借音詞。
  • 動角 [dong kak],手杖,借自馬來語tongkat.
  • 五腳砌 [ngo ka ki],馬來語叫kaki lima,lima是數詞“5”,kaki(馬來語本意是“腳”)在這裡是指量詞“英尺”(英語:feet,本意也是“腳”的複數)。新馬城鎮臨街騎樓下面的人行道,寬度為5英尺,故馬來語稱之為kaki lima。近代潮汕城鎮出現西式街區,也和新馬一樣在臨街騎樓下設人行道,以方便行人遮陽避雨,並借用了馬來語的稱呼,lima義譯為“五”,kaki半音譯半義譯為“腳基”。
  • 多隆 [to long],借用馬來語tolong,有兩種意思,一是請求幫忙、照顧,一是請求寬恕、開恩。
  • 松芒 [song mong],驕傲、忘乎所以,借自馬來語sombong,音稍變。
  • 角畢 [kak bik],皮箱,借自泰語,角是皮革的意思,畢是箱的意思。
  • 康霜 [k'ang seng],冷凍。康是關禁的意思,借自泰語。潮汕人稱冰為霜。這個詞是泰國的潮人造出來的,又傳入潮汕本土。關進冷凍房裡冰過的魚肉,在潮汕話里叫做康霜魚、康霜肉。
  • 目頭 [mak tʰau] mark:商標
  • 基羅 [ki lo] kilogramme:公斤
  • 巴仙 [pa sieŋ] percent:百分比
  • 咯離 [lo li] lorry:羅里/卡車

人稱指代

汝(你)、 伊(他/她/它)、阮(我們)、俺/咱(咱們)、恁(你們)、伊人(他/她/它/他們)、翁(丈夫)、姥(妻子)、老公(曾祖父)、老嫲(曾祖母)、阿公/內公(爺爺)、阿嫲/內嫲/內婆(奶奶)、外公(外公)、外嫲(外婆)、阿爸/老政府(爸爸)、阿媽/阿姨/𡟓(媽媽)、阿伯(伯伯)、阿姆(伯母)、阿叔(叔叔)、阿嬸(嬸嬸)、阿舅(舅舅)、阿妗(舅媽)、阿嫂(嫂嫂)、阿兄(哥哥)、阿姊(姐姐)、阿弟/丈夫(da1 bou1)囝(兒子)、阿妹/走囝(女兒)、弟(弟弟)、妹(妹妹)、囝(兒子)、孫(孫子)、大官(家公)、大家(家婆)、丈人(岳父)、丈姆婆(岳母)、新婦(媳婦)、新郎(新郎)、同門/同群(連襟兄弟)、同姒(兄弟的老婆)、契父(乾爹)、契囝(乾兒子)、同年(契兄弟)、丈夫(男人)、姿娘(女人)、老丈夫(老男人)、老姿娘(老姑娘、老女人)、丈夫囝(小男孩)、姿娘囝(小女孩)、後生囝(年輕人)、雅囝(帥小伙)、雅姿娘(漂亮的女生)、孥囝(小孩)、弟囝(小弟)、妹囝(小妹)、頭家(老闆)、馬囝/腳數(打手,手下)、同寅(iang5)(女伴/同僚)、人客(客人)、單丁(獨生男孩)、乞食(乞丐
潮州話口語入門潮州話口語入門

交際

呾/道(說)、詖(puêh8)三國(擺龍門陣)、從(dang5)暹羅詖到豬槽(扯得太遠了)、喝誧(huah4 pu2)(吹牛)、湊腳(參與)、食詖毋落(道不同不相與謀)、扶卵脬(pa1)(拍馬屁)、散呾/散嚷(胡說)、濟謝(謝謝)、對毋住(對不起)、無相干/無事(沒關係)、呾毋別塊去(說不清)、戇過只鴨/戇過水蠓(糊塗、不懂)、合(gah4)目(對眼)、悅著伊(喜歡他/她)、硬(厲害)、傻帕/白仁(白痴)、拼搏/拼生死(拚命)、青盲(瞎子)、半丁(傻子)、柴頭(呆/木頭)、只撮話(這些話)、我佮汝(我和你)、曉/知(知道)、別(bag4)(認識)、相別(認識)、相熟(熟識)、相輔(幫忙)、相借問(打招呼)、相辭(再見)、相推to1(推諉)、豈 (何)、過(guê3)(過於)、怪(guê3)(實在……)、猛(快)、著猛(要快)、過猛(真快)、有臉(有臉面)、四散呾/哭父/哭呻(cang1)(胡說八道)、硬許(肯定)、底(di7)(哪),底塊(哪裡)、只處(這裡)、許處(那裡)、乜個(什麼)、咋呢(怎么)、怎(zai6)生(怎樣)、 番爿(國外)、過番(到國外)、番客(華人僑居外國者)、番囝(外國人)、趣味(有趣)

生活

床(床/桌子)、眠床(睡床)、飯床(飯桌)、神床(神台)、食桌(赴宴)、芳梘/番梘/雪文(香皂)、餅藥(肥皂)、餅藥粉(洗衣粉)、雨遮(雨傘)、目澀(困了)、褸(外套)、衫(衣服)、鞋拖(拖鞋)、銀/鐳(錢)、個銀(一元錢)、電毛(燙髮)、擬毛(染髮)、鉸毛(剪髮)、洗面(洗臉)、洗浴(洗澡)、放屎(大便)、放尿(小便)、東司(廁所)、起厝(建房子)、稅厝(租房子)、眠起(上午)、日晝(中午)、下旰(下午)、暝昏(黃昏)、暝暗(晚上)、床墘(床邊)、醪(lo5)(液體混濁)、鉸刀(剪刀)、樹泥(橡膠)、泥(車輪)、泥乳(橡皮)、蛓毛蟲/刺毛風蟲(毛毛蟲)、胡蠅(蒼蠅)

廚房

糜(muê5)(粥)、湯匙/調羹(湯勺)、箸(筷子)、鼎(鍋)、樽(瓶子)、糴(diah8)米(買進大米)、糶(tio3)(賣出大米)、汏(tuah4)(淘洗,如汏米)、熻(hib4)(燜)、炊(蒸)、烙(luah4)(煎)、焯(cog4)(在開水裡煮熟,如食火鍋焯菠薐)、煠(sah8)(白水快煮、如白煠雞)、煲(bu5)(白水慢煮、如煲洋參水)、煏(bêg4)(烤,如煏魷魚)、秫(zug8)米(糯米)、蕹菜(通菜)、菠薐(buê1 lêng5)(菠菜)、番茄(西紅柿) 、番蔥(洋蔥)、番梨(鳳梨) 、腈肉(瘦肉)、肉脞(co3)(肉末兒)、膋/朥/豬朥(豬油)、薟椒(辣椒)、香櫞(佛手)、檨(芒果)、(蛋)、碓(dui3)(舂米工具)

人體、疾病

頭毛(頭髮)、頭殼(腦袋)、額(額頭)、後斗(後腦勺)、面(臉)、眉(眉毛)、目(眼睛)、目眉(眼睫毛)、目汁(眼淚)、鼻(鼻子)、喙(嘴巴)、牙(尖頭牙)、齒(臼形齒)、舌(舌頭)、下頦(下巴)、須(鬍子)、頷(脖子)、肩頭(肩膀)、心肝頭(胸前)、胳卵腳(腋下)、肚(肚子)、骹(腳)、尻川(屁股)、骹頭趺(膝蓋)、腰龍骨(脊椎)、尾龍骨(脊椎骨尾部)、青盲(盲人)、腰痀(駝背)、浮火(上火)、漏屎(拉肚子)、結疕(痂子)、瘕痀抽(氣喘病)、<犭肖>狗(瘋狗)、垢圿(身上的污垢)、流鼻(流鼻水)、喉灱(口渴)、咳噪(咳嗽)、頭暈/頭戇(頭暈)、烏青(淤血)

動作、行為

食(吃)、跍(蹲)、徛/企(站)、行(走)、走(跑)、睇(看)、掌(看守)、閃(躲)、捔(gag8)/擿/摵(sêg4)(扔)、泅(siu5)(游)、沕(bhih4)(潛)、拍(打)、惜(疼愛)、嚷(吼、喊)、驚(害怕)、畏(畏懼)、剝赤腳(光著腳)、掠(捉)、刣/治(殺)、夗(ug8, ngh8, in6, inh8)(睡覺)、睒(iam2)(迅速的看/觀察)、倳(sai7)(放置,如個鍋倳在風爐頂)、揨(dian1)(碰觸,如我也未揨著伊,伊哩呾我拍伊)、搵(ung3)(蘸,如搵蒜泥醋)、沃(ag4)(澆淋,如沃菜)、潠(suang6)(噴水,液體形成條狀,如潠尿)、囥(keng3)(藏,如條金項鍊囥在箱底)、縋(tui7)(一頭綁重物使之垂直地面,如撮物件縛條索了縋落去)、坫(diam3)(躲藏,如伊坫在樓頂)、薅(kao1)(拔草/扣,如薅草)、烊(ionn5)(融化)、沞(zab4)(濕,如通身沞沞)、灱(da1)(乾,領衫灱了)、奅/冇(pan3)(空心的大,如撮包炊到奅奅)、侕(re5)(雜亂,如間內侕過狗竇)、腌臢拉颯(骯髒,如免洗浴?汝夠鏖糟腌臢)、刜(hug4)(拿棍子打,如汝等欠刜手底)、椓(dog4)(切/砍,如用刀椓肉)、𠜱(poi1)(削)、攆(lêng2)(推)、掿(nag4)(捉/握)、揙(biang6)(摑耳光)、摝(log4)(拿在手裡搖晃)、扱(zah4)(挽起褲子)、擎(kia5)(舉/扛)、擘(bêh4)(掰開)、揞(an1)(捂住,掩蓋)、戽(hou3)(戽水上田)、蹃(nêg4)(用腳蹬)、蹘(liou5/liao5)(溜走)、敨(tao2)(解開)、捼(ruê5)(搓)、捘(zung6)(擰)、踏骹(ka1)車(騎腳踏車,骹指腳)、彳陶(tig4/têg4 to5)(遊玩)

思想感情

激血(生氣)、激心(傷心、難過)、愊仄/艱苦(難受、不舒服)、愊性(暴躁)、歡喜(開心)、少禮(害羞)、心適(心情愉悅、愜意)、舒合(su1 gah4)(舒服、合心意)

天氣自然景象

出日(出太陽)、落雨(下雨)、 月娘(月亮)、雷公(雷)、敲雷(打雷)、曝日(在炎日下曬太陽)、炙日燒、炙日花(在暖陽下曬太陽)、拍霧(起霧)、浮風(起風)、透風台(颱風來了)、透風落雨(颳風下雨)、日曝雨沃(日曬雨淋)、蓋大水(發大水)、水涌(êng2)(漣漪)、海涌(海浪)、涌花(浪花)、涌坎(kam2)(浪尖)

古辭彙

1、卵——蛋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2、肥——胖
“環肥燕瘦”
3、骹(ka1)——腳
4、凝(ngang5)——冷
5、刣(tai5)——殺
6、驚——怕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7、目——眼
9、塗(tou5)——泥土
許氏《說文》,原無塗字,至宋徐鉉(鼎臣歸朝,故稱宋。)奉詔校正《說文》,始於土部新土付塗字。其文云:泥也。從土,塗聲,同都切。
10、箬(hiêh8)——箬竹的葉子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11、頷(am6)——脖子
《資治通鑑》卷四篇“樂毅行武王之道”:遂經其頸於樹枝,自奮絕脰而死。
12、學堂——學校
1、汝——你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2、——他/她/它
宋代柳永蝶戀花》: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筷子
《世說新語》: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
4、——房屋
起厝——蓋房子
5、鼎——鍋
6、掠——捉
7、炊——蒸
8、椓——砍
9、曝——曬
10、落雨——下雨
11、日頭——太陽
12、月娘——月亮
13、走——跑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即“扁鵲望見蔡桓公轉身就跑”的意思。
14、行——走
15、食——吃
16、拍——打
17、面——臉
18、烏——黑
19、索——繩子
20、翼——翅膀
21、裘——棉襖
22、癮(ngiang3)——喜歡
23、雅、生好——漂亮
24、姿娘——女人
小女孩叫姿娘仔,老年的叫老姿娘,美麗的女人叫雅姿娘。姿:姿色、姿態;娘:古代深閏里的小姐。
25、新婦、新哺——兒媳婦
26、母——媽媽
27、連細、物件——東西
疑為軟細,即細軟的倒裝,而文言文中細軟即是東西的意思。
28、勿——不要
29、戇——傻
30、散紙——零錢
31、暝——夜晚
32、物——東西
《荀子·天論》:“思物而物之”,第二個“物”字就是動詞,和潮州話的用法一樣。
33、虼蚻(曱甴)——蟑螂
34、作四句——說詩句,祝福人。
可能和古代文人常作詩祝福別人有關。潮州風俗凡紅白喜事都有專門的“四句”。
35、衫——衣服
36、跍——蹲
37、徛、企——站
38、睇——看
39、囡囝(nou1 gian2)——小孩子
40、呾——說
41、大家——婆婆
42、爿(boin5/bain5)——邊
43、曳(手)——招(手)
44、翹楚——厲害、有本領、有種、有錢等
詩經·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楚,雜薪之中尤為翹翹者,我欲刈取之。”本指高出雜樹叢的荊樹,後來比喻傑出的人才。
45、底——用為疑問代詞,如“底個”、“底塊”等,即“哪個”、“哪裡”的意思。
韓愈被貶到潮州,有一句詩:“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
46、只(zi2)——這
《說文解字注箋·只部》:“今俗用這字,亦只之轉聲也。這,猶是也。”
《儒林外史》第一回:“那翟買辦道:‘只位王相公,可就是會畫沒骨花的么?’”
47、東司——廁所
48、還有很多帶番的詞,意思即是番邦傳入的,正是古代漢人對外國的稱呼。
番薯——地瓜
番茄——西紅柿
番梨——鳳梨
番鹼番梘——肥皂
番仔——外國人
紅毛番——荷蘭人

語言關係

國語

因潮州人對其自身文化的保留及傳承相當重視,所以在當地不論男女老少,除了在校念書、與外地朋友交流時才講國語,其它時候普遍都講潮州話。而潮汕的小童,在上學念書前,潮州話也是主要的使用語言,進入校園之後才開始講國語。
全國漢語方言地圖全國漢語方言地圖
閩南語和其分支都跟中古漢語相同,不存在撮口呼(沒有前圓唇元音)、唇齒音捲舌音。例如:將國語閉前圓唇元音 ü [y] 誤讀成閉前不圓唇元音 [i];將國語的清唇齒擦音 f [f] 讀成清喉擦音 [h];將國語聲母 zh [ʈʂ]、ch [ʈʂʰ]、sh [ʂ] 和 r [ʐ] 分別讀成 [ts]、[tsʰ]、[s] 和 [z]。

客家話

由於普寧饒平揭西接近北方的客家話地區,這些地區的一些人除了說潮汕話,也說客家話。潮汕人與客家人經常接觸,但有趣的是客家話對潮汕話影響甚少。同樣地,大埔豐順同為潮汕話和客家話地區相交之處,也有很多人說潮汕話,縱使客家話仍是最主要語言。

爭議

潮州話一詞自古沿用至今,受海內外潮州人普遍認同。近年出現“潮汕話”新名稱,但部分人反對以“潮汕話”命名,仍堅持使用“潮州話”名稱。然而有趣的是《潮州話拼音方案》是基於汕頭澄海口音的,而《潮汕大字典》卻是基於潮州府城音。

史料記載

據有關史料載,潮語初始於秦、漢時期,成型於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獨立的語言體系。主體是中原的古漢語,混雜問方言,音韻與現今的其他閩南話大體相同。如今的潮州人與泉漳人仍可用一些簡單的生活方言交流。
閩南方言的一種,閩南語潮州話,也是現今全國最古遠、最特殊的方言之一。對潮州人來說,潮州話是維繫感情的紐帶,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異域他鄉,鄉音相同,就是“家己人(ga1 gi7 nang5)”。

語言特點

潮州話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語法特殊、辭彙豐富、音韻獨特、古語義多等。古“平”、“上”、“去”、“入”四聲,潮州話分化成陰陽兩類為“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八聲。客人叫人客,母雞叫雞母,颱風叫風台,步行叫行路,鐵鍋叫鼎,瓶子叫樽。潮州話中保留著古漢語特徵,潮語一字多義,一個“食”字,幾乎包括了喝、吃、飲、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飲食動作,如食(吸)煙、食(喝)酒、食(啃)蔗、食(飲)水等。
潮語古樸典雅,並且具備上述特點,早已引起海內外語言學家的關注,使得研究潮州話的人很多,有關潮州話的專著、字典、詞典也很多。潮語已經為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重視。潮語的一整套文讀系統,已逐步與現代漢語互相融合,互相滲透,使潮聲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韻,又不致生澀難懂。
較古老的字典有《潮語十五音》,此後又有《潮州音字典》,近代又有各種研究的著述。

活化石

據考古發現,潮州地區出土的文化在遠古人類文明中,更多接近於閩南,因此推斷潮州的先民是閩越,而史籍也記載唐代時潮州曾三度由福建管轄,在漳州未建置之前其管轄範圍還有至今閩南的漳浦縣。因此,潮州文化與泉、漳二州的文化有很多相同之處。關於潮州方言的形成,很難有絕對的斷代,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於中原文化的影響,在歷史上曾出現二種語言:一是正音,稱為官話,可能接近於中原的語音;二是地方方言。前者多於社會上層或士大夫使用,而後者則主要在下層老百姓中使用。
由於潮州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雖然中原經歷幾次語言大變化(特別是北方少數民族語言的融化)但對其影響不大,故而潮州話至今仍保留不少古漢語特徵。因歷史的變遷,這些古漢語辭彙有的以諧音或保留原音而成為地方方言,故被有關語言學者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
CCTV大國人文紀錄片稱:“潮汕話是的中國古代漢語遺存,是中國最古老的官方語言”。潮汕話是潮商話,潮州話是古漢語馬來語英語混合。

新聞報導

由中國社科院編纂完成的《現代漢語音庫》近日收錄進汕頭話音檔,並將汕頭話子項代替原來的潮州話子項,這標誌著汕頭話作為潮汕話的代表,已得到了國家的權威確認。
近日,汕頭電視台汕頭話節目主持人許友文專程赴京錄製《現代漢語方言音庫》汕頭話音檔。《現代漢語方言音庫》是由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侯精一主持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項目,用有聲的形式保存現代漢語方言。音庫中收錄了北京哈爾濱香港廈門汕頭台北等40種漢語方言代表點的資料,涵蓋漢語各個方言區。在《現代漢語方言音庫》中,汕頭話首次被確認作為潮汕方言的代表,列為閩語區6種方言之中,汕頭話也由此代替了原來潮汕話的選項。
汕頭話音檔包括語音系統、常用辭彙、構詞法語要、語法例句、長篇語料5項內容,大致反映了汕頭話的語音、辭彙和語法特點。汕頭電視台汕頭話節目主持人許友文被確定為汕頭話音檔的發音人。

字典書籍

《十五音》張世珍,1913《匯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揭陽江夏懋亭氏,1915
中國大陸最新版《新潮汕字典》(張曉山)中國大陸最新版《新潮汕字典》(張曉山)
《潮語十五音》蔣儒林,汕頭文明商務書館,1931
《北京語音潮州方音注音新字典》,吳華重,廣東人民出版社,1957
《增三潮聲十五音》,謝顯益,香港著者出版,1965
潮語詞典》,蔡俊明周法高發行.台北 三民書局代售,1976
《潮汕新字典》,(本局),香港廣泰書局,1976
《潮語詞典補編,國潮語彙》,蔡俊明,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79
《國語潮汕方言常用字典》,李新魁廣東人民出版社,1977
《新編潮汕方言十八音》,李新魁,廣東人民出版社,1979
潮韻》,李宏新,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新潮汕字典》,張曉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潮音經典·潮汕辭典》,蔡英豪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1,潮汕話初級教程,Williams Dean 璘為仁,暹羅曼谷,1841
《潮音經典·潮汕辭典》書影,蔡英豪,2011《潮音經典·潮汕辭典》書影,蔡英豪,2011
2,汕頭話口語語法基礎教程(Primary Lessons in Swatow Grammar [colloquial]: Containing a List of Syllables Representing the Sounds Used in Pronouncing the Tie-Chiu Dialect Prepared by S. B. Patridge),Ashmore 耶士謨,英華書局(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4
3,A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the Tie-Chiu Dialect, Josiah Goddard高德,Bangkok Mission Press,1847
4,English-Chinese Vocabul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Swatow,Rudolf Lecheler黎力基,英華書局,1883
5,Handbook of the Swatow Dialect with Vocabulary Entry,Herbert Allen Giles 翟理斯,上海1877
6,A First Lessons in the Swatow Dialect,Swatow Printing Office Company, A. M. Fielde菲爾德,1878
7,A Pronouncing and Defining Dictionary of the Swatow Dialect,A. M. Fielde 菲爾德,上海美華書局(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3
8,Manual of Swatow Vernacular with a Dictionary of Some of the More Important Words in the Swatow Dialect, 新加坡: Kohn Yen Hean Press, 1886
9,A Swatow Index to the Syllable Dictionary of Chinese by S. Wells Williams, of Amoy by Carstairs Douglas,John Campbell Gibson 汲約翰,汕頭英華書局, 1886
10,潮正兩音字集(The Swatow Syllabary Mandarin Pronounciation),John Steele 施約翰,上海英華書局190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