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溪區

楓溪區

楓溪區,隸屬廣東省潮州市,東和東北與湘橋區毗鄰,西和西北接潮安區古巷、鳳塘兩鎮,南與潮安區浮洋鎮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6°33′59.40″-116°37′41.32″,北緯23°37′27.13″-23°39′27.91″。轄區總面積24.47平方千米。截止於2014年,楓溪區戶籍人口111154人,轄三個辦事處,共26個村和6個社區。

2014年,生產總值109.71億元,比2013年增長8.2%,人均生產總值7.4萬元,比2013年增長7.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45億元,比2013年增長1.19%;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9.17億元,比2013年增長20.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92萬元。三次產業結構,第一產業占0.26%,第二產業占74.06%,第三產業占26.58%。

2019年1月9日,楓溪區憑藉瓷塑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楓溪區
  • 外文名稱:Fengxi Qu
  • 別名:懷德
  • 行政區類別:正處級單位,縣級功能區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部潮州
  • 下轄地區:轄3個個街道,5個社區,26個村
  • 政府駐地:區政府駐新風公路中段
  • 電話區號:0768
  • 郵政區碼:521000
  • 地理位置:中國華南廣東省東部
  • 面積:24.47平方千米
  • 人口:111154人(2014年戶籍人口)
  • 方言潮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楓溪陶瓷展覽館 、潮州國際陶瓷交易中心
  • 機場揭陽潮汕國際機場
  • 火車站潮州站潮汕站
  • 車牌代碼:粵U
  • 區劃代碼:445121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現任領導,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交通,所獲榮譽,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楓溪,相傳創於南宋,原為海陽縣懷德鄉一個轄村,因有溪流貫村中,岸上多植楓樹,故名楓溪,村以溪名。
楓溪區
早在新石器時代,域內已有人居住,北宋元豐年間(1028年—1085年)和清代屬海陽縣
民國初,楓溪屬潮安縣
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潮安縣中山區,設楓溪鄉公所。
1950年為潮安縣第一區,成立區黨委。1952年成立人民政府。
1956年撤區,成立楓溪鎮,轄陳橋鄉、池湖鄉、新東錫鄉。
1958年春,組成楓溪人民公社,轄24個高級社(包括73個自然村)。
1964年從楓溪公社分出楓溪鎮(公社級)。
1980年11月,楓溪公社改稱楓溪公社管理委員會,鎮街道革命委員會則改稱鎮人民政府。
1983年6月體制改革試點時,撤銷人民公社,與鎮合併,成立楓溪鎮人民政府;實行黨、政、企分開,建立鎮領導農村的行政體制。
1985年,楓溪鎮4個街道辦事處改為4個街道社區。
1987年,撤楓溪區,其行政區域併入楓溪鎮,建立新的楓溪鎮黨委會和鎮人民政府。
1991年底,恢復潮安縣建制,楓溪鎮屬潮安縣(潮安縣後於2013年撤縣建區),為潮安縣縣委、縣人民政府駐地,並劃出陳橋、鳳山、花園、大新鄉、高厝塘、蓮雲、竹圍、田中、大園、西廂、雲梯、池湖、蔡隴13個管理區歸湘橋區管轄。
1995年12月楓溪撤鎮建區(縣級區),成立楓溪區管委會,是市的派出機構,行使縣級區的職權,屬潮州市;管理區域為:楓溪鎮潮州火車站區(從潮安縣劃)、池湖、蔡隴兩個管理區(從湘橋區鳳新街道劃出)。
楓溪區
1998年3月楓溪區設市鎮、路東、路西三個片工作委員會。
2002年工作委員會改為辦事處。
2003年5月,辦事處改稱農村工作辦公室;市鎮辦事處更名長德農村工作辦公室。

行政區劃

截止於2014年,楓溪區管理範圍為長德辦事處、路東辦事處、路西辦事處三個辦事處,懷德社區石橋社區、洲園社區、長美社區福安社區、南苑社區、楓溪一村、楓溪二村、長美一村長美二村湖廈村藏龍村詹厝村李厝村槐山崗村山邊村白塔村池湖村蔡隴村雲步村、上東埔村、堤頭村前進村古板頭村全福村英塘村洋頭村高廈村西邊村下東埔村田頭村、田頭何村共26個村和6個社區。
楓溪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楓溪區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韓江三角洲平原頂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6°33′59.40″-116°37′41.32″,北緯23°37′27.13″-23°39′27.91″,楓溪區位於潮州市湘橋區西部,是潮州的城市新區。東和東北與湘橋區毗鄰,西和西北接潮安區古巷、鳳塘兩鎮,南與潮安區浮洋鎮接壤。轄區總面積24.4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地貌較為破碎,丘陵分布比較分散。區境中部為主要丘陵區,南部平原區內也分散著一些孤丘。

氣候

楓溪地處亞熱帶,受海洋性東南季風影響明顯,日照長,溫度高,濕度大。多年平均氣溫21.7℃,1月平均氣溫13.6℃,7月平均氣溫28.6℃,年日照為1991.0小時,相對濕度80%,歷年平均降雨量1714.4毫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楓溪區境內水資源10~20米深能見地下水,自東向西呈臨韓江近的地下水源淺,臨韓江遠的地下水源深。地表水範圍廣闊,包括韓江以西的湘橋區和楓溪區,集雨面積約40平方千米。
楓溪區

礦產資源

陶土分布廣,多在耕作層下面,是該區陶瓷行業和磚瓦業的主要材料。
沙丁:多分布於長美村西山溪舊道以西地下。
沙崗塗:分布於頂湖和臨韓江一帶山間。
:分布於韓江一些急流淺灘和西山溪舊道中。

土地資源

2014年,楓溪區境內土地總面積24.47平方千米,境外有山林場14個,總面積10.71平方千米。耕地總面積1.67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人口

楓溪區境內以漢為主體民族,2014年,全區常住總人口148492人,常住人口總出生人數1358人,出生率為9.71‰,政策生育率為90.94‰,綜合節育率為82.50%。

民族

楓溪區民族,畲族約有148人,共占楓溪區常住總人口的0.1%。

現任領導

姓名備註
楊旭生
中共潮州市楓溪區委書記
周永龍
中共潮州市楓溪區委委員、常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經濟

綜述

2014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09.71億元,比增8.2%;2015年人均生產總值7.4萬元,比2013年增7.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45億元,比2013年增1.19%;社會消費品銷售總額50.91億元,比2013年增12.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9248元。三次產業結構,第一產業占0.26%,第二產業占74.06%,第三產業占26.58%。

第一產業

截止於2014年12月份,該區農村共有集體資產超10億元,貨幣資金2.4億元;2013年農村集體資金分配達到4300萬元。
楓溪區

第二產業

2014年年完成工業增加值80.08億元,增長8.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4.82億元,增長9.8%;工業銷售產值191.63億元,增長10.6%。陶瓷支柱產業拉動作用顯著,完成規模以上陶瓷工業增加值43.74億元,增長9.6%。工業經濟綜合指數達到346.8%。

第三產業

2014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0.91億元,增長12.8%,商品批發業零售業增長幅較快,分別增長19.5%和13.8%,餐飲業增長10%。2014年外貿出口總值61010萬美元,比增10%,超額完成年初計畫的104%;支柱產業日用、工藝陶瓷和衛生潔具占全部出口95%以上。
2014年,新增大型汽車銷售中心2家,汽貿額9.15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9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2.8%。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28.17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6.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2年4月,楓溪區現有普通高中1所、初級中學6所、國小22所、幼稚園44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00%被潮州市教育局授予廣東省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基本實現了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學前教育中,市一級幼稚園2所,已通過楓溪區規範化幼稚園達標驗收的22所,全區有18455名中小學生通過教育創強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衛生事業

2005年,楓溪區26個村已參加合作醫療的有18個,參合人數32930人,占全區人口51.6%。全區26個村已全部參加明年的合作醫療,自願繳費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56252人,參合率達到88.3%。
預防禽流感、登革熱等傳染疾病發生、傳播和蔓延。全年組織4次大行動,統一對公共場所、食堂、職工宿舍、生產車間等重點部位進行藥物噴殺,全面消毒,有效降低了“四害”密度,防止了蟲媒傳染病的發生流行。不斷建立和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實施全民安康工程,保證農民享受醫療救助。

社會保障

2012年3月份,楓溪區新增就業人數710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00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50人,落實城鄉就業援助12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30人,公益性安置崗位20人。同時結合陶瓷企業安全生產實際,積極實施農民工技能提升工程,開展電工班培訓,85人已培訓並取得職業資格證書,長美二村40人正在培訓中。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參加企業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的單位和人數都比去年有所增長。2010年 全區參加合作醫療人數68047人,參合率99.9%,第一季度全區農村合作醫療受益449人次,補助金額151.76萬元。

交通

全區基礎設施建設迅猛發展,交通十分便利,距離潮汕機場僅20多千米,廣梅汕鐵路橫貫而過,潮州火車設在區域內,潮汕路、安揭路、安豐路三條省道均從境內通過,形成交通暢通的運輸網路。全區實現了區域主幹道路硬底水泥化和“村村通”目標。

所獲榮譽

1300多年前,楓溪人就利用當地瓷土生產各類器皿,傳統的創作工藝一直傳承發展。楓溪瓷器,很早就以其“白如玉、薄如紙、細如絲、聲如磬”的特色聞名遐邇。
2004年被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楓溪瓷塑之鄉”;
2008年底榮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同年,“楓溪瓷燒制技藝”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申報第三批國家“非物”名錄。
2014年3月,“陶瓷製品·廣東潮州楓溪區”入選為國家工信部“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名單。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風景名勝

水月庵位於潮州市楓溪區五房祠水月庵巷,約600年前的明代(1368—1644)中葉創建,清代乾隆年間(1735—1795)重修,1993年至2001年重建,今為區文物保護單位,以其顯示南國瓷都楓溪的工藝本色而令人矚目。
中國陶瓷八珍樓位於楓溪外馬路老南國瓷鄉陳列館。占地面積一千八百平方米左右,建築面積三千多平方米展覽中心。

著名人物

林禮騰,男,1945年生,潮州楓溪人。廣東省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曾歷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潮州市商會副會長,潮州市楓溪區陶瓷協會副會長,潮州市藝術釉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主任。
丘陶亮,廣東潮州市楓溪區長美鄉人。1981年加入廣東作協,現為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潮州市青年文學會首任會長、潮州市文學工作者協會副主席。
王龍才,男,生於1932年2月,潮州市楓溪區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家,廣東楓溪陶瓷研究所高級工藝美術師。曾獲得國際金質獎1件,國家級金獎8件,省級金獎4件。
邱世喬,廣東潮州府海陽(今潮州市楓溪區西部長美鄉)人,進士,弘治十六年(1503)任福建光澤縣知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