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長江三角洲地區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加之有著發達的水系、豐饒的土地優於中國的農業、手工業,使其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後期就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可觀的城市群。
從
明代到
清代,長江三角洲出現了九座較大的商業與手工業城市紡織業及其交易中心
南京、
杭州、
蘇州、
松江;糧食集散地
揚州、
無錫、
常州,印刷及文具製作交易中心
湖州。上海(元代始設縣)此時已發展成為沿海南北貿易的重要商業中心。
鴉片戰爭後(1842—1949年),對外開放條件下商品經濟初步大發展時期,長江三角洲地區新興現代工商業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階段。
計畫經濟體制年代(1949—1978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功能趨同階段,在種種特殊的環境條件下,中國選擇了蘇聯式高度集中
計畫經濟體制和封閉型經濟發展戰略。各城市千篇一律大辦工業,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使得城市功能趨同,城市化進程極其緩慢。
1983年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
姚依林在《關於建立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初步構想》中指出,長三角經濟區域規劃範圍可先以上海為中心,包括長江三角洲的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和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等城市,以後可根據需要逐步擴大。
1992年6月,“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規劃座談會”建立了長江三角洲協作辦(委)主任聯席會議。
1996年,長江三角洲協作辦(委)主任聯席會議由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取代。
2006年11月,《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已基本結束。
2014年9月,《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2015年12月3日,長江三角洲地區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合肥舉行。
2018年7月,《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正式下發。同年11月5日,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9年12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規劃範圍為蘇、浙、皖、滬四省市全部區域。
2020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區域範圍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面積35.8萬平方千米;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千米)。以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為中心區(面積22.5萬平方千米)。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面積約2300平方千米);位於中國長江的下游地區,瀕臨黃海與
東海,地處江、海交匯之地,沿江沿海港口眾多,是長江入海之前形成的的沖積平原。
地貌
前四千至五千年之前,長江三角洲是一個三角形港灣,長江河口好似一隻向東張口的喇叭,水面遼闊,潮汐作用顯著。在海水的頂托下,長江每年帶來的4.7億噸泥沙大部分沉積下來,在南、北兩岸各堆積成一條沙堤。北岸沙堤大致從揚州附近向東延伸至
如東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
黃河、
淮河沖積成的里下河平原。南岸沙堤從
江陰附近開始向東南延伸,直至上海市
金山區的漕涇附近,並與
錢塘江北岸沙堤相連線,形成了
太湖平原。
里下河平原位於長江北岸,面積約1.4萬平方千米,為一碟形窪地。窪地中心湖盪連片,主要有
射陽湖、
大縱湖等。長江三角洲上散布著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殘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構成,少數由燕山期
花崗岩和粗面岩組成。面積約為5萬平方千米。這裡地勢低平,海拔基本在10米以下,零星散布著一些孤山殘丘,如高郵
神居山、儀征的牡羊山、常州
溧陽的
南山、
無錫的
惠山、
蘇州的天平山、
常熟的
虞山、
松江的
佘山和
天馬山等。其中常州
溧陽的南山海拔508米,為吳越第一峰;它們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於太湖之中,有的成為遊覽區,有的成為花果山。長江三角洲的地理頂點在江蘇省
儀征市真州鎮一帶。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最低點在江蘇省
高郵市一帶(平均海拔2米),最高點高於1000米,高於1000米的有位於杭州天目山以及黃山。
地形
太湖平原是長江三角洲的主體,太湖平原以太湖為中心,狀如一隻大盤碟,地形呈周高中低。長江三角洲頂點在
南京市、
揚州市(
高郵)、
儀征市一線,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
惠山、
天平山、
虞山、
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
太倉市、
金山區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揚州市、
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
氣候
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為
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年均最高和最低氣溫都顯著增加,增溫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溫率明顯高於小城鎮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應對大城市氣溫基本上都是增溫作用,其中對平均最低氣溫的增溫率及貢獻率最大,對平均最高氣溫都最小。長江三角洲氣溫變化趨勢和增溫率、城市化效應的增溫率及增溫貢獻率與其他地區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水文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每平方千米河網長度達4.8—6.7千米。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個。長江三角洲河川縱橫,湖盪棋布,農業發達,人口稠密,城市眾多。在中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號稱中國的“金三角”。由於地勢低洼歷史上,洪澇災害異常嚴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家投資興修水利工程,西擋
淮水,東擋海潮,開挖運河,增強排灌能力,使這個十年九澇的多災區變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礦產資源主要分布於
安徽、
江蘇、
浙江三省,其中
江蘇、
安徽的礦產資源相對豐富,有
煤炭、
石油、
天然氣等能源礦產和大量的非金屬礦產,另有一定數量的金屬礦產。浙江的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產為主,多用於建築材料的生產等用途。上海礦產資源相當貧乏,基本無一次常規能源,所需的能源都要靠其他省市的支援。但是,具有一定數量和較高質量的二次能源生產,產品主要是電力、石油油品、焦煤和煤氣(包括液化石油氣)。其他可以利用開發的能源還有沼氣、風能、潮汐及太陽能。
土地資源
長江三角洲地區生態系統類型複雜,地表覆蓋多樣。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共有6大類14小類,分別是
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
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它林地)、
草地(包括高覆蓋度草地、中覆蓋度草地和低覆蓋度草地)、
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坑塘、海塗和灘地)、
建設用地(包括城鎮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和公交建設用地)和
未利用地(包括裸土地和裸岩石用地)等。
植物資源
截至2012年底,長江三角洲地區
維管束植物3200多種,分屬205科,1006屬,約占中國維管束植物科的60.3%、屬的31.7%、種的11.7%。其中
蕨類植物34科、71屬、240種,
種子植物171科、938屬。種子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7屬、21種,
被子植物164科、921屬、2900餘種,約占中國
種子植物科的51.4%、屬的31.8%、種的12.2%。特別在皖南丘陵山區中保存了豐富的古老科、屬、種孑遺植物。
人口
截至2019年底,長江三角洲地區人口2.27億人,長江三角洲地區是少數民族散居的地區,56個民族齊全。
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外來人口最大的集聚地,也是外來人口落戶門檻最高的區域之一;截至2016年,長三角城市群內約有2500萬人未在常住城市落戶。
經濟
綜述
2019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地區生產總值23.72萬億元,以不到4%的國土面積,創造出中國近1/4的經濟總量,1/3的進出口總額。據《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2020年一季度,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合計GDP達4.98萬億元,占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的24%。
第一產業
2019年,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聯盟在上海成立。2020年8月31日,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聯盟聯席會議在黃山市舉辦。
第二產業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民族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承載區之一,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第一架噴氣式客機運-10誕生在上海,從運-10一直到之後的MD8290,包括2017年首飛的C919大型客機,中國民用飛機、噴氣飛機的發展都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
2020年9月,蘇、浙、皖、滬三省一市成立了四條產值超萬億的長三角產業鏈聯盟,分別為:上海市牽頭成立的長三角超導產業鏈聯盟、江蘇省牽頭的長三角軟體和信息服務產業鏈聯盟、浙江省牽頭的長三角數字健康產業鏈聯盟,安徽省牽頭的長三角人工智慧產業鏈聯盟。
第三產業
長三角國際化程度高,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對外開放平台建設不斷取得突破,國際貿易、航運、金融等功能日臻完善,貨物進出口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分別占中國的32%和55%(截至2014年底)。
2018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旅遊總收入3.54萬億元,占全國比重達69%。2019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中國國內旅遊收入37710.20億元。
交通
綜述
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幹線密度較高,省際高速公路基本貫通,主要城市間高速鐵路有效連線,沿海、沿江聯動協作的航運體系初步形成,區域機場群體系基本建立。
滬蘇浙交界的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在原有交通合作機制基礎上在長三角內部運營跨省公交,規劃建設示範區軌道交通1號線,實現跨省軌道交通互聯互通;蘇、浙交界的南京、馬鞍山兩市簽訂《江寧-博望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共建框架協定》,南京江北新區與滁州來安縣共同啟動了《頂山—汊河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國土空間規劃發展策略研究》編制。
鐵路
2019年,長三角區域鐵路網密度達到325千米/萬平方千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2倍。長三角區域以全國8%的鐵路營業里程承擔著全國20%的旅客傳送量。2019年,長三角鐵路全年旅客傳送量占全國鐵路的20.5%。
截至2020年6月,長三角有21條高鐵線路,長度5306千米,滬蘇浙皖“三省一市”陸域所有省轄市均通動車。
公路
機場
航運
橋樑
軌道交通
2016年,成立長三角城市軌道交通企業領導人圓桌會議。2019年12月25日,常州加入長江三角洲地區城軌“一碼通”陣營,長三角在全國軌道交通二維碼範圍內率先實現區域城軌二維碼“互聯互通”服務的全覆蓋。2020年9月,長三角公交一體化推進聯盟成立。
政治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研究審議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促落實重大事項,全面做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各項工作。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負責研究擬訂長三角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以及體制機制和重大政策建議,協調推進區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項和重大項目,統籌管理合作基金、長三角網站和有關宣傳工作。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9年,長江三角洲地區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占全國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發強度均超過3%。科創產業緊密融合,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與傳統產業滲透融合,積體電路和軟體信息服務產業規模分別約占全國1/2和1/3,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創新共同體和產業集群。
2020年,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公布了“五個一批”共77項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2020年浙江省工作要點,第十七屆長三角科技論壇列入其中。
醫療衛生
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醫院協同發展聯盟成員已覆蓋長三角30個城市112家三甲醫院,養老服務協商協作機制初步建立。2019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參保患者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近23.6萬人次、結算醫療費用約54億元。2019年5月,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衛生健康委11日共同簽署三省一市衛生健康合作備忘錄。2020年6月,三省一市簽署《長三角地區跨省基本醫療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業務聯辦合作協定》。
截至2020年5月底,長三角異地門診累計結算114.7萬人次,涉及醫療費用2.7億元,長三角地區異地住院累計結算60.4萬人次,涉及醫療費用151.4億元。三省一市居民在41個城市的主要醫療機構門診或住院均可持卡就醫、實時結算。
截至2020年6月,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範圍已覆蓋長三角41個城市,覆蓋5600餘家醫療機構。
教育事業
2019年12月,長江三角洲地區協同推進教育一體化。根據教育部“雙一流”高校建設名單,長三角一市三省共有35所高校入榜,包括8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27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文化事業
2018年,長三角文博會舉辦期間,成立了:長三角紅色文化旅遊區域聯盟、長三角文化金融合作服務平台、長三角文旅產業聯盟、長三角電子競技產教協同創新中心、長三角影視製作基地聯盟、長三角XR創意媒體發展聯盟、長三角動漫產業合作聯盟、長三角文創特展產業聯盟、環澱山湖戰略協同區文化一體化發展合作項目等。
2018年9月27日,由滬、蘇、浙、皖文明辦聯合主辦的長三角全國文明城市(區)文化交流研討會27日在上海召開。2019年7月25日,《長三角區域印刷業一體化發展升級指南》發布。
開放合作
長江三角洲地區擁有開放口岸46個,進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對外投資分別占全國的37%、39%和29%,2018年,上海市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建立
G60科創走廊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
生態環境
長江三角洲地區333條地表水國考斷面中水質Ⅲ類及以上占77%,41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19%。
歷史文化
綜述
海派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其實質是對歐美文化的借鑑。海派文化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越文化)的基礎上,融合開埠後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源於歐美的近現代工業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現象。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吳越文化)的古典與雅致,又有國際大都市的現代與時尚。區別於中國其他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
吳越文化
吳越文化又稱江浙文化,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吳越文化區以太湖流域為中心,其範圍包括今上海、江蘇南部、浙江、安徽南部。吳越文化又可細分為“吳文化”和“越文化”,兩者同源同出。
徽文化
徽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內容深切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的文明,包含了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是後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
風景名勝
長三角素有中國旅遊“金三角”之稱,年接待境內外遊客量數以億計。長三角地區5A級景區數量占全國比重超過五分之一,星級飯店占全國比重超過16%。
長江三角洲地區江南文化特色鮮明,旅遊資源互補性強,互為重要的客源地、目的地、中轉地。2011年,長三角地區旅遊合作聯席會議成立。2019年5月,滬蘇浙皖文化和旅遊部門合作建立了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和旅遊聯盟。。2020年9月12日,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的文化和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在上海共同成立了“長三角旅遊推廣聯盟”。
截至2018年,長江三角洲地區5A級景區總數達54家。長三角區域三省一市共接待遊客人數達25.8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