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早年生活,入宮獲寵,後位之爭,女君親政,病逝合葬,垂範後世,為政舉措,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外交,歷史評價,軼事典故,聖王之相,東漢豔后,無冕女皇,強權太后,三聖同朝,明察善斷,閨蜜干政,人際關係,史料索引,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建初八年(83年),鄧綏兩歲,當時
舞陰長公主 的兒子
梁扈 獲罪,鄧綏的父親
鄧訓 被指控私下與梁扈通書信,因而被革職歸鄉,鄧綏隨父回到南陽郡
新野縣 。
鄧綏五歲,太傅夫人(鄧禹之妻,鄧綏祖母)很愛她,親自為她剪髮。夫人年高眼睛不大好,誤傷鄧綏前額,鄧綏忍痛不吭聲。左右看到的感覺奇怪就問鄧綏,鄧綏說:“不是不痛,太夫人憐愛我為我斷髮,不忍傷老人心意,所以忍受了。”
鄧綏六歲能讀史書,十二歲通《
詩經 》、《
論語 》。每當她的哥哥們讀起經傳,鄧綏就虛心向他們提問。她的志向在於讀書,而不問居家之事。她的母親經常批評她,說:“你不習
女工 以供服飾之用,卻一心向學,難道你要當博士嗎?”鄧綏難違母親的訓誡,於是白天縫紉衣物,晚上就私買蠟燭誦讀經典,宗族內外都稱她為“
諸生 ”。
鄧綏的父親
鄧訓 對她感到很驚奇,於是遇到各種事務,無論大小,都和鄧綏詳細商議。然而鄧訓的兒子們進見他的時候,鄧訓卻都不給他們賜坐席。鄧訓的弟弟鄧邠問他:“你平生不和兒子們說話,難道是老糊塗了嗎?”鄧訓回答說:“我沒有老糊塗,我這女兒雖然年紀小,但是我的兒子中沒有能比得過她的,她必定會有益於我家。”
入宮獲寵 永元四年(92年),鄧綏被選入宮,出發前其父
鄧訓 逝世,鄧綏便停留在家為父服喪,晝夜哭泣,終三年不食鹽菜。
永元七年(95年),鄧綏再度與諸位
良家子 一同選入宮中。她身高七尺二寸,“姿顏姝麗,絕異於眾”,左右都很驚訝。
當時,女史學家
班昭 正在洛陽南宮
東觀 藏書閣續寫《
漢書 》,此時鄧綏仍是
家人子 的身份,她便跟隨
班昭 ,學習經書,兼及天文、算數。鄧綏還博覽五經傳記、百家圖讖、風雨占候,以及《
老子 》《
孟子 》《
禮記·月令 》《
法言 》等書,而從不看浮華無用之書。
永元八年(96年)春,漢和帝冊立陰貴人為皇后,史稱“
孝和陰皇后 ”;同年冬,十六歲的鄧綏被選入北宮
掖庭 ,漢和帝冊封她為
貴人 。漢和帝又多次將班昭召入北宮,為皇后與鄧綏等貴人一同授課,號稱“大家”。
鄧綏恭謙肅穆,小心謹慎,一舉一動,有規有矩。奉侍
孝和陰皇后 日夜戰戰兢兢。與同列的妃嬪應接慰藉,常常克己體下,即使是宮人僕役,都加恩施惠,漢和帝深深地嘉許她的行為。
後來鄧綏患病,漢和帝特許她母親和兄弟入宮服侍醫藥各事,而且不限定留宮的日數。鄧綏對和帝說:“宮中禁地至為重要,若讓外戚久留宮禁,會讓陛下背負偏袒私幸的譏諷,也會讓賤妾遭受'不知足'的誹謗。上下兩相受損,確實不是臣妾願意看到的。”漢和帝說:“別人都以經常能到禁宮走動為光榮,而你卻反以為憂慮,深深地自我抑制、寧願吃虧,真是難能可貴而為人們所做不到的啊!”
每有宴會,眾妃嬪貴人們爭著打扮修飾,髮簪和耳飾光彩奪目,
袿裳 鮮艷明麗,而鄧綏卻穿一身素,沒有修飾,樸實無華。她的衣服有與陰皇后同顏色的,就立即脫下並換上其他服裝。
陰皇后 身高較低,舉止時有失儀,旁邊的侍從都捂嘴嬉笑,而只有鄧綏卻表現得很悲傷,幫助陰皇后遮掩,就好像是自己的過失一樣。從此每當鄧綏與陰皇后共同進見漢和帝時,鄧綏便彎下腰行走。
漢和帝每次詢問后妃們對政事的見解,鄧綏都謙遜退讓,讓陰皇后先進言。陰皇后的回答對漢和帝沒有幫助和收穫時,鄧綏才不得已回答漢和帝的問題。
和帝了解鄧綏用心良苦而曲體人情,感嘆地說:“修身進德之費心勞力,竟是這樣的艱難嗎?”後來漢和帝對陰皇后日漸疏遠,每當鄧綏被召,往往稱疾不應。
當時漢和帝多次失去皇子,鄧綏擔心繼嗣不廣,常垂淚嘆息,多次挑選
才人 (東漢時期皇帝配偶的代稱) 侍奉漢和帝,以應皇帝之愛心並企獲得子嗣。
後位之爭 孝和陰皇后 向來陰狠善妒,想方設法陷害鄧綏。而鄧綏賢德的聲譽一天比一天高漲,陰皇后最終無計可施,就暗造
祝詛 ,求鬼神加害於鄧綏。後來和帝病危,陰皇后暗中說道:“我得意”,並揚言要殺盡鄧氏全族,絕不讓鄧氏再有一個活口留存於世。鄧綏聽到,對左右流涕說:“我竭盡誠心侍奉皇后,卻不得上天庇佑,反而獲罪於天。婦人雖無從死之義,然武王有疾,
周公 以身為武王請命;楚昭王病,越姬實現昔日心誓,自殺從死。我惟有一死,上以報皇上的恩寵,中以解除我鄧氏宗族的災禍,下不讓陰皇后有
人彘 之譏。”鄧綏立即要飲藥自殺,宮人
趙玉 堅決進行阻止,並謊稱剛才有使者來,說皇帝的病已經好了。鄧綏信以為真,便打消了自殺的念頭。第二天,漢和帝病果然好了。
永元十四年(102年)夏,陰皇后因搞巫蠱之術而被廢,鄧綏請求挽救沒有成功,漢和帝便更屬意於鄧綏。鄧綏更加說自己的病十分嚴重,深居閉戶以絕和帝之召幸。這時管事人奏請重立皇后,漢和帝說:“皇后之尊,與朕同體,承宗廟,母天下,豈易哉!唯鄧貴人德冠後庭,乃可當之。”
同年冬十月辛卯,漢和帝正式下詔立鄧綏為皇后。再三辭讓,不得已,然後即位。親手撰寫表書以謝恩,深深陳述自己德行菲薄,不足以充當
小君 之選。
陰皇后 在位時,四方各國進貢方物,都按照奢侈程度劃分高低,各種器物都飾以金銀;自從鄧綏成為皇后,萬國貢獻的奢靡之物一律禁絕,歲時季節只需進貢紙墨。此舉為
蔡倫 改進
造紙術 提供了物質條件。
漢和帝每次想封爵鄧綏家族,鄧綏往往謙讓苦苦哀求不讓進行,所以鄧綏的哥哥
鄧騭 在整個漢和帝之世不過是一位虎賁中郎將而已。
女君親政 鄧綏被立為皇后之後,史稱“有丈夫之性”,漢和帝便讓她參與外朝政事。
元興元年(105年),漢和帝駕崩,皇長子
劉勝 由於患有痼疾而不得立,其餘十多個皇子接連
早夭 ,於是後生的皇子往往隱秘養於民間。鄧綏便迎立出生只有一百多天的漢殤帝
劉隆 為帝,成為皇太后,臨朝,並以“
女君 ”之名親政。
鄧綏畫像
延平元年(106年),四顆
隕石 墜地,37個郡國發生大規模水災,毀壞莊稼。時人認為水災發生原因是陰氣過盛,歸罪於鄧太后專政。自此,東漢連續六年爆發大規模水災。史稱“
陰九之災 ”或“
元二之災 ”。學者
谷園 指出,這個時期“幾乎是有歷史記載以來自然災害發生最多的一個時期。”由於災害頻發,百姓饑饉,鄧太后連續十多年打開帝國糧倉賑濟饑民。
同年(106年)八月初六,
漢殤帝 駕崩,群臣認為
劉勝 的
厥 疾
(氣閉昏厥之症) 不嚴重,都想立他。但鄧綏擔心劉勝心懷怨恨,便立清河王
劉慶 之子
劉祜 為帝,繼續臨朝聽政。因接連遭受和帝、殤帝去世,老百姓苦於差役,殤帝康陵秘藏,諸喪葬工作,事事減省節約,只有常規的十分之一。
永初元年(107年),18個郡國發生地震,41個郡國、315個縣發生水災,
四瀆 (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皆泛濫成災,沖毀城郭;部分地區山洪暴發,淹沒百姓;28個郡國受狂風和
冰雹 襲擊。
李固 認為地震是由於鄧太后“越陰之職,專陽之政”所致
(鄧太后執政期間接連十三年地震); 劉向 認為冰雹是陰盛陽衰的回響,亦歸罪於鄧太后。郎中
杜根 、同時郎、平原郡吏
成翊世 乃直言進諫鄧太后還政於漢安帝,但都遭到了懲處。同年十一月,
大司空 周章 計畫利用群臣對鄧綏的不滿發動政變,於是聯合王尊、叔元茂等大臣,密謀關閉宮門誅殺
鄧騭 兄弟及
鄭眾 、
蔡倫 ,廢黜鄧太后和漢安帝,擁立平原王
劉勝 為帝。然而事情被鄧綏察覺,周章等人被殺(一說自殺)。
鄧太后時期自然災害
永初二年(108年),由於連年災害,民多飢困,鄧太后便派人安置難民,並將
公田 悉數賜予貧民,又派
樊準 到受災嚴重的
冀州 、呂倉到
兗州 開倉放糧,使流民都得到了安養休息。同時將北方災民“尤睏乏者”遷往
江南 地區的
荊州 (今湖南湖北)、
揚州 (今江浙地區)等“熟郡”安置。官方組織的大量移民湧入江南,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發展。
東漢各個時期(含鄧綏時期)年均災害示意圖
永初三年(109年),京師
(洛陽) 、并州、涼州爆發大饑荒,人相食;後來,整個河東池水變為血紅色。南匈奴
萬氏屍逐鞮單于 以為漢人因天災而死盡,於是趁機發兵攻漢,
烏桓 的
率眾王 無何 、
鮮卑 首領丘倫等與南匈奴
骨都侯 聯合入侵,駐守五原郡的漢兵大敗,太守戰死。鄧綏派
何熙 、
龐雄 、
耿夔 、
梁慬 等將領共同討擊,最終於次年(110年)三月大破敵軍,南匈奴單于脫帽光腳請罪並
入質 漢朝,烏桓降附,鮮卑王親自來朝,遣120餘部
入質 漢朝,漢軍為此作“
通湖山摩崖石刻 ”以示紀念。
永初四年(110年),東漢沿海地區遭海盜襲擊,鄧綏派
王宗 、
法雄 等將領率兵前往山東海域討伐
海盜 ,連戰皆捷,大破海賊,被斬首以及墜海溺死的海賊有數百人,餘眾皆逃遁。同年,鄧綏召集
五經博士 到東觀
校勘 諸子百家文獻典籍,使得經書文本標準化,實現了對各經文本文字的校勘和統一,最終形成了東漢經文的標準讀本——
蘭台漆書 以及世界第一部字典《
說文解字 》。
從永初四年(110年)開始,東漢連續六年發生蝗災。永初五年(111年),
九州 同時蝗災。鄧綏為解決自然災害,令各級官員舉薦賢才,同時派出公車特徵入京,並表示“朕將親覽焉”。於是,
張衡 得以入朝為官,被拜為
太史令 ,掌管天文歷算,發明創製
水運渾天儀 (世界第一架自動天文儀器)、
獨飛木雕 (世界最早的飛機)、
瑞輪蓂莢 (世界上第一台機械檯曆)、
漏壺 等,鄧綏銳意改革,給予張衡充分的欣賞和信任,後經反覆研究實驗,張衡又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架感測地震方位的
地動儀 和測定風向的
候風儀 。
永初六年(112年),去除蝗蟲的地方又有蝗子生出,十個州同時蝗災
(東漢共十三個州) 。次年(113)八月,京師大風,蝗蟲飛過洛陽,鄧綏詔令免除受蝗災嚴重地區的租稅。九月,鄧綏再行南糧北調,以賑濟饑民。
百科x混知:圖解東漢政權
公元114年春正月,鄧綏改年號為“元初”,採取賜予
民爵 的措施獎勵人民勞作。十月,免除三輔地區三年
田租 與
賦稅 。
元初二年(115年),鄧綏詔令北方各地修理
水渠 ,通利水運,灌溉農田。同年八月,鄧綏派
虞詡 到
武都郡 討伐羌亂並安置難民。虞詡以不足三千的兵力大破羌人萬餘,繼而招回流民,賑濟貧民,開通水運,使米價、鹽價大幅下降,三年內戶籍增長三萬,家家戶戶豐衣足食,全郡安寧。
元初三年(116年),鄧綏任命
鄧遵 為度遼將軍,征討羌人建立的
先零王朝 ,最終於元初五年(118年)滅之,從此諸羌瓦解,
三輔 、
益州 等地再無羌寇。
面對十多年的災情,鄧綏每聽到百姓饑荒,就通宵不能入睡,親自減少生活供給,以救濟災厄,最終使得天下恢復平靜,年歲得到豐收。元初五年(118年),平望侯
劉毅 認為鄧綏“興滅國,繼絕世,錄功臣,復宗室。弘德洋溢,充塞宇宙。巍巍之業,可聞而不可及;蕩蕩之勛,可誦而不可名。”同時指出鄧綏有“
大聖 ”的風範,古往今來沒有內遭家難、外遇災害、總攬萬機,經營天地萬物、功德高大如鄧太后的。於是上書
漢安帝 ,奏請史官著《長樂宮注》、《聖德頌》,將鄧太后的功勳勒金刻石,高懸日月,垂之永久,“以表示陛下淳厚的孝心”。漢安帝採納了劉毅的建議。
元初六年(119年),鄧綏徵召5歲以上的男女七十多人,為其創辦了中國歷史上明文記載的最早的官辦
男女同校 的學校,這種大膽之舉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這批學生中,儀容俊美的河間王子
劉翼 得到了鄧太后的賞識,而
漢安帝 多有不德,令鄧太后不滿,鄧太后便將劉翼過繼給漢和帝長子劉勝,封其為平原王。時人以為鄧綏欲廢安帝,立平原王劉翼,漢安帝常為此感到“忿懼”。
同年(119年),西南夷十餘萬叛軍席捲而來,勢力過盛,漢兵不敢對峙,鄧綏便告示西南三郡暗中徵集武士,壯大軍威,最終大破叛軍,斬首三萬餘,反叛的三十六個民族皆投降。同年秋,鮮卑大舉入侵,鄧綏派
鄧遵 出塞攻打鮮卑,大破之;同年北匈奴與車師後部聯軍
攻沒 敦煌長史
索班 ,鄧綏採納
班勇 建議,設立
西域副校尉 居敦煌,以羈縻西域。
永寧元年(120年)
遼西鮮卑 歸降東漢,奉上貢品;
扶餘國 亦歸順東漢,派王子
尉仇台 到洛陽上貢,受到鄧綏接見。同年,6歲的
劉保 開始上國小,能夠誦讀《
孝經 》章句,鄧綏十分嘉獎他,認為他能夠繼承大統,便立他為皇太子。
永寧二年(121年)正月
元會 ,鄧綏讓
大秦幻人 在大殿上表演羅馬雜技與西洋魔術,漢安帝與群臣都感到非常驚奇,羅馬雜技與西洋魔術由此傳入中國。
病逝合葬 永寧二年(121年)二月,鄧綏臥病日漸嚴重,便乘輦到前殿,見侍中、尚書,並北至太子新近所修繕的宮室。返還,大赦天下,賞賜諸園貴人、王、主、群僚錢布各不等。詔令說:“朕以無德,母儀天下,而天不祐我,早遭大憂。殤帝延平之際,海內無主,平民厄運,國家危於累卵。我勤勤懇懇,一片苦心,不敢以萬乘之國為兒戲,上求不欺天愧對先帝,下求不違背民意有負本心,至誠在於賑濟安度眾生,安定劉氏天下。以為能徹底感動天地,蒙受福祚,然而卻內外喪禍,傷痛不絕。近來老病沉重糾纏,長久不能侍祠宗廟,自奮力上原陵,加上咳逆唾血,以至不起。生死存亡,壽命大限,是無可奈何的。公卿百官,應勉力盡忠恪慎,輔助朝廷。”三月十三日,鄧綏去世,在位二十年,享年四十一,謚“和熹皇后”(有功安人曰熹 ),三月二十六日與和帝合葬順陵。
鄧綏下葬時,靈柩從大殿啟程,群臣百官陪位,黃門鼓吹三通,鳴鐘鼓,天子舉哀。女
侍史 官三百人皆穿素,參以白素,引棺輓歌,下殿就車,黃門宦者引以出宮省。鄧太后魂車由鑾輅、青羽蓋、駟馬、龍旂九旒組成,前有
方相 ,鳳皇車,大將軍之妻
參乘 ,太僕之妻御馬,
女將 、
女騎 沿著車駕引導,公卿百官和天子皆在郊外的扈從儀仗隊中。
垂範後世 鄧綏的事跡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視為歷代臨朝太后的典範,
東晉 時,群臣上書勸諫當朝太后效仿東漢和熹皇后故事,於是明穆太后
庾文君 、康獻太后
褚蒜子 均效法和熹皇后蹤跡。
北魏 時,侍中
崔光 勸諫
胡太后 效仿東漢和熹鄧後;
唐朝 時,
武則天 臨朝,正處於李唐皇室衰敗之期,於是她便效法和熹皇后鄧綏從權之制。
晚清 時,尚書
沈兆霖 、
趙光 上疏勸諫
慈禧太后 與
慈安太后 效法前朝傑出皇太后垂簾聽政,其中,將東漢和熹鄧皇后列於榜首。
為政舉措 政治 漢代
察舉 科目中的“
有道 ”科,始於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三月,鄧太后下詔讓三公九卿,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員舉薦“賢良方正、有'道術'之士”等。“道術”,包括
天文 、
歷數 、
醫方 等方技數術。
永初五年(111年)鄧太后再度令各級官員舉薦“賢良方正、有道術”之人,同時派出公車特徵入京,並表示“朕將親覽焉”。於是,“善術學”的
張衡 得以入朝為官,先被拜為郎中,繼而升遷為
太史令 (掌管天文歷算) ,張衡便潛心於研究工作。
據記載,鄧太后“辟四門而開四聰”,即使是
芻蕘 (割草砍柴之人) 的建言和謀慮,她也將其納入決策範圍,予以採納。
同時,鄧綏還赦免了言論罪。永初四年(110年),鄧綏下詔:自漢章帝
建初 年間以來,所有因言論不當而獲罪的人,被流放邊疆的都一律赦免,準其回家。
鄧太后臨朝執政後,邀請博學高才的才女
班昭 參與政事;同時,鄧太后為宮女提供教育,於是婢女們出入宮中,大多能對朝政得失有所毀譽,鄧太后便將其中資歷深厚且德高望重的婢女封為“
中大人 ”,是為內職。
鄧太后掌權後並未同呂后一般對昔日的妃嬪怨恨相加,而是感念舊情,對守園的諸貴人賞賜不斷,並組織放免了部分掖庭宮人。在放免制度中,一般都是男性實施的,女性實施放免較少,呂后當政時更是將漢高祖寵愛的妃嬪全部禁錮不得出京,但鄧太后時期卻難得的實行了頗具規模的放免,展現了女性對女性的同情與哀憐。
①解放守陵女性。
按照舊例,皇帝去世後,無子妃嬪都要到
陵園 守陵。漢和帝駕崩後,
周貴人 、
馮貴人 等嬪妃前去守陵,鄧綏賜予她們
王青蓋車 ,又賜
馮貴人 王級
赤綬 ,使之享有諸侯王的待遇,此舉提高了女性地位。
鄧太后還下令,所有在皇帝陵園守陵的貴人、宮人們,因各種原因而無法服役的,讓園監核實上報。上報後,鄧綏親自到洛陽北宮增喜觀檢閱詢問,聽任她們自己決定去留,當日便釋放了五六百人。
②解放宮女及全國各官府奴婢。
東漢自開國至殤帝八十多年中,宮女入宮不絕如縷,造成“內有怨女,外有曠夫”的局面,鄧太后甚為了解,便於延平元年(106年)六月下令:宗室成員因罪被罰入宮的奴婢、未被御幸或無位份的宮人姬妾,一律赦免為平民,準其回鄉,化解其思鄉鬱悶之苦。各官府、郡國、王侯家的奴婢,有生病或年邁的,也都一併遵照實行。這使得掖庭女子不必被禁錮在宮中或園陵中鬱鬱而終,可以成為普通人自由婚嫁。自東漢開國以來從未有如此大規模放免宮人的記錄,反倒是奉陵制度一直興盛不衰,鄧太后此舉突破舊典藩籬,為後世的放免提供了範本。
永初四年(110年),鄧綏再次下詔:“自漢章帝
建初 年間以來,所有被收入官府淪為奴婢的女子,一律赦免,恢復平民身份。”
古代絕大多數臨朝的太后都放縱外戚,專權弄勢,不僅對國家毫無建樹,反而會為害一時。唯有鄧綏,對外戚嚴加管束,不僅有功於漢室,而且極大地影響了後世。
當時,鄧氏外戚宗族主要分布在老家南陽與京師洛陽,鄧綏便頒布《
檢敕外戚詔 》,詔告
司隸校尉 (監督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 河南尹 、南陽太守,說鄧騭等人雖安分守己,但宗門廣大,姻戚不少,賓客奸猾,難免有人會違法犯禁,遇到這種情況必須嚴懲,不留情面。從此以後,鄧氏親屬有犯罪的,從不寬恕。
在鄧綏的約束教育下,鄧氏子弟都比較守法。她哥哥
鄧騭 的兒子
鄧鳳 接受賄賂的事情被揭露後,鄧騭就將妻子和兒子頭髮剃光,以謝罪天下。這在封建社會中是極其罕見的事,與鄧綏嚴格約束是分不開的。
朱寵 評價道,鄧綏有聖善之德,是大漢的文母。她的兄弟們忠孝兩全,憂國憂民,“歷世外戚,無與為比”。
鄧綏也成了後宮學習的榜樣。清代時,宮廷畫家焦秉貞繪《
歷朝賢后故事圖 》,鄧綏的故事繪在第四幅上,名為《
戒飭宗族圖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戒飭宗族圖》
鄧綏憐愍陰皇后因罪而廢,敕免受她牽連而被流放的宗族,讓其回原籍,歸還其資財五百餘萬。馬家、竇家的族人受牽連而被禁錮永不得仕者,鄧綏都將其赦免為平民。
東漢時期,世家大族崛起。當時在宮內傳發書奏的職位如
侍中 、
中常侍 、
省尚書事 、
黃門侍郎 等均被名門望族壟斷。自和熹太后鄧綏以女主稱制後,宮中禁地不再接納公卿望族,而以
閹人 為常侍,
小黃門 傳達南北兩宮的命令,接管世家大族在宮內之職,從而削弱了世家大族在朝中的勢力。
鄧綏雖然任用宦官,但她懂得制衡之術,並沒有給宦官很大的權力,並且她所任用的宦官也都較有德行,所以在她臨朝之時,宦官並沒有造成危害。
經濟 中國古代實行的是實物工資,一般發的都是糧食,拿工資(俸祿)叫“
吃皇糧 ”,“皇糧”一詞的產生便緣於工資發糧食的緣故。而鄧綏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改革,改用現金髮工資。
據崔寔《
政論 》記載,直到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我國才有了“紅頭檔案”形式的工資改革:發工資時可以發現金。但還不是全發錢,而是一半發貨幣工資,一半發實物工資,即所謂“半谷半錢”。這筆錢,叫“月錢”,是在年薪的基礎上,對工資發放方式的一種變通。這樣的英明決策是當時的實際當權者——鄧太后作出的。
秦漢時期,
江南 地區尚處於落後的發展階段,地廣人稀,“飯稻羹魚,
火耕水耨 ”。但物產豐饒,史稱“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
西漢 及
新莽 時期,江南地區仍以漁採為業,直到東漢時期發生了巨大變化:永初年間,鄧太后採用
樊準 的建議,將北方災民“尤睏乏者”遷往江南地區的
荊州 (今湖南湖北)、
揚州 (今江浙地區)等“熟郡”安置,“既省轉運之費,且令百姓各安其所”。於是,江南地區人口從西漢時期的344萬,增長到了東漢中期的730萬。官方組織的大量移民的湧入江南,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而且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也促成了該地區落後習俗的革除和新風俗的產生。
鄧綏開發江南前漢朝人口密度分布圖
我國著名經濟史學家
傅築夫 指出:“從這時起,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江南經濟區的重要性亦即從這時開始以日益加快的步伐迅速增長起來,而關中和華北平原兩個古老的經濟區則在相反地走向衰落。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影響深遠的巨大變化儘管表面上看來並不怎樣顯著。”學術界對兩漢時期
江南 耕墾面積也有一些粗略的推算:西漢能墾34485475畝,而東漢能墾63680940畝,當是一個大進步。
鄧綏臨朝時遭遇長達十年的水旱災害,她每聽到百姓饑荒,就通宵不能入睡,生活供給,親自減少或撤除,用以救濟災難困苦,所以天下恢復平靜,年歲得到豐收。她曾多次打開帝國糧倉賑濟饑民。
永初元年(107年)秋,鄧太后下令“調揚州五郡(九江、丹陽、廬江、吳郡、豫章) 租米,贍給東郡、濟陰、陳留、梁國、陳國、下山”。這是歷史上南糧北調的最早記載。
永初二年(108年),鄧太后將
公田 悉數賜予貧民,派
樊準 到
冀州 、呂倉到
兗州 開倉放糧,使流民都得到了安養休息。隨後鄧綏拜樊準為
巨鹿郡 太守,當時饑荒之餘,流民遍野,家戶且盡,樊準課督農桑,廣施方略,幾年後,糧食穀物價格便宜了數十倍。
永初三年(109年)三月,由於京師洛陽大饑荒,人相食,鄧綏便下詔將
鴻池陂 借給貧民。四月,又下詔將
上林苑 、
廣成苑 可以開墾的土地都賜予貧民。次年,免除三輔地區三年賦稅。
元初二年(115年)春,正月,鄧綏向受災的三輔地區以及并州、涼州六郡的流民、貧民發放救濟糧。從106年到這一年,水旱災害頻發,百姓饑饉,鄧太后每年都會派人打開帝國糧倉賑濟饑民。
元初二年(115年)八月,鄧綏派
虞詡 經略
武都郡 。虞詡擊破羌人,修築防禦工程,招回流亡的人口,賑濟貧困人口,開通水運。虞詡初到武都時,米價上千,鹽價八千,而戶籍只有一萬三千;虞詡經略了三年後,米價下降到八十,鹽價下降到四百,戶籍從一萬三千戶增長到四萬餘戶,家家戶戶豐衣足食,全郡安寧。
元初六年(119年),
會稽郡 爆發大規模瘟疫,鄧綏派光祿大夫率領太醫們為百姓治病,對感染瘟疫而死的人賜棺木,同時免除各種賦稅。
鄧綏下令削減皇家祭祀大典的名目並儉省膳食。她採納
樊準 的建議,減去大官、導官、尚方、內者所管膳饈、擇米、刀劍、帷帳等服御珍膳與靡麗難成的物件;百官日常飲食,稻穀粱米不得挑挑揀揀,早晚一肉飯就行了。
舊
太官 、湯官常年要用兩億,鄧綏敕令停止,每日減少節省用費,自此裁去數千萬。郡國所貢納的物品,都減去半數以上。
永初七年(113年)正月,鄧綏與漢安帝率領命婦及群妾入太廟齋戒,發現太廟中上供的新味,大多不適應節候,有的積養強行催化成熟,有的在萌芽狀態就採摘挖掘,味道還沒有形成就夭折。鄧綏認為,培育萬物應順應時節,不能違背農時。於是下令此後供奉宗廟與皇室之物,都要到了時節才貢上,從而省卻了二十三種食物。
元初二年(115年)春正月,鄧綏下令修理
漳河 為
支渠 ,以灌溉民田。二月辛酉,詔令三輔、河內、河東、上黨、趙國、太原等地區修理
水渠 ,通利水道,以灌溉公私田地。
元初三年(116年),鄧綏下詔修理太原舊溝渠,溉灌農田。
元初元年(114年),鄧綏採取賜予
民爵 的措施獎勵人民勞作。賜予尊老愛幼、努力耕田的人三級爵位。秦漢實行二十級爵,但民眾受封只限於二十級爵的前八級,不能超過第八級公乘。而鄧綏打破陳規,授予民眾的爵位等級超過了
公乘 。
元初元年(114年)鄧綏賜予鰥、寡、孤、獨、
篤癃 、貧而不能自謀生計的人一人三斛穀物。同時賜予貞婦一人一匹帛。
文化 鄧綏積極為女性爭取被男性壟斷的受教育權,試圖將女性從被束縛的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
元初 六年(119年),鄧太后創辦新學堂,徵召五歲以上的宗室和鄧氏近親的男、女共七十多人,一律到專門開設的學館中學習經書,甚至還親自監考。年齡小的,都專設
師保 ,讓他們朝夕入宮,撫循教導。
這是中國歷史上明文記載的最早的官辦
男女同校 的學校。鄧綏憐惜貴族女性不識文化之情,通過這一舉措,將文化教育的範圍向貴族女性開放,這種大膽之舉是史無前例的。
鄧綏親自創辦
官邸 學校,兼收女生,開創了中國女子受學校教育以及
男女同校 的先河,被視為
男女平等 教育思想的萌芽,是女子教育史上一次劃時代的突破,使女子教育第一次從親職教育邁向學校教育,堪稱一大創舉。鄧綏也因此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女校長。
②為宮女提供教育
“中官近臣”多是得寵於鄧太后的女官,也可能有男性宦官。她們受過專門培訓後向廣大宮女進行傳授,在鄧太后的大力提倡下形成了一個“左右習誦,朝夕濟濟”的學習氛圍,具有制度化女校教育的性質。其初衷是提高廣大宮廷女性文化素質,兼或為了選拔優秀的後宮管理人才。
③廣建郡國學校
延平元年(106年),鄧綏採納尚敏“興廣學校”的建議,廣建郡國學校。同時讓公卿舉薦隱士大儒,鼓勵後生向學,特徵
李充 為博士。
鄧綏讓近臣、宮女、貴族子弟都受教育,這種無論男女、富貧、貴賤,都令之受教育的思想,可謂開明、先進。
由於秦始皇採取愚民政策,焚毀了大量諸子百家文獻典籍,漢朝雖廣泛從民間徵集書籍,但直到西漢後期仍是“書頗散亡”的狀況;王莽篡漢以來,更是“天下散亂,典文殘落,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直到光武中興,漢朝再度“采求闕文,補綴漏逸”。
在這樣的狀況下,鄧綏白天勤理王政,晚上就誦讀文獻,發現了不少文字謬誤,便於永初四年(110年)廣選儒者如
劉珍 、
馬融 等與五經博士
許慎 等共五十餘人,到
東觀 校對審核諸子傳記、百家藝術等,矯正脫漏和錯誤的文字,使得經書文本標準化,實現了對各經文本文字的校勘和統一,最終形成了東漢經文的標準讀本——
蘭台漆書 。
在校書期間,
許慎 的知識涉獵更廣,而且研究更加精深,當時《
說文解字 》已完成初稿,為了讓其更加完善,許慎一直都沒有定稿,而是不斷地將新的發現和收穫補充進去,直至建光元年(121年)定稿上奏朝廷,世界第一部字典《
說文解字 》由此誕生。
鄧太后臨朝期間,
班昭 續寫的《
漢書 》問世後,鄧太后下詔讓
馬續 接替班昭,在《漢書》中增加《
天文志 》部分,繼而形成了《
漢書 》的最終版本。
東漢時期,讖緯神學和鬼神迷信盛行。在這種背景下,
王充 提出
無神論 ,構建了其相對系統的無神論思想體系,試圖喚醒當時的百姓,打破人們對讖緯神學和鬼神迷信的盲目信任,引導人們回歸現實,以促進社會生活的正常化。
鄧綏也認為鬼神難於徵信,常宣稱“鬼神難征,淫祀無福”,並於延平元年(106年)下詔罷除一切濫設的祠堂。她反對巫蠱迷信,推行的破除迷信的舉動對當時思想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鄧綏身體有恙時仍不求鬼神。永初三年(109年)秋,鄧綏身體不舒服,左右的人憂慮惶恐,禱告神靈虔誠祝辭,希望能代命。鄧綏聽到,馬上譴責發怒,懇切地敕令
掖庭令 以下,不得說“代為受命”等言語,於是左右侍從皆痛哭流涕,感嘆太后遭遇大病,不顧自己,而念萬民。後來鄧綏病癒,史官認為是感應了上蒼。
按照舊例,每年年底皇帝要親自用酒食款待罷歸的衛士,並舉行大儺逐役的儀式
(驅逐役鬼的迷信活動) 。鄧綏認為軍旅數興,令犒勞衛士時,不再演戲作樂並撤掉
侲子 (男巫) ,最終使得豐年如故。
鄧太后的“不迷信”,學者認為正是她對自我的信心,是其性格中一個重要的特點。
科技 自永元十四年(102年)鄧綏成為皇后時,便下令“萬國貢獻禁止進貢金銀珠寶,只需進獻紙墨
( 絹素 古紙) 。當時
蔡倫 出任尚方令負責御用器物的製造,能夠隨時隨地接觸到各地進貢紙張,為蔡倫改進造紙術提供了物質條件。
造紙術
中國造紙學會 ·紙史編輯部編委
榮元愷 指出,鄧綏“不愛珠玉,獨好紙墨”,對造紙發明起到了主導作用。蔡倫受命摸索試驗,在繃緊的麻布簾上,把紙漿澆潑出了最初的真正的紙(植物纖維紙)後,認為紙的創造已大功告成。但貴人鄧綏卻以為尚未達到預期之要求,乃督促、勉勵蔡倫繼續改進,一定要造出可以取代緋帛能用於書寫的紙來。由於有了鄧綏的直接推動和支持,少府焉敢留難,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尚方蔡倫才能繼續改進,創造出可以連續撈(抄)紙的活動竹簾和可以解決濕紙揭分困難的“紙藥滑汁”等,最後完成了一整套可以成批生產
(植物纖維紙) 的造紙工藝來。而學者
劉光裕 也認為“鄧綏皇后對蔡倫發明‘蔡侯紙’起了很大的作用。”“宦官蔡倫搞發明創造不能沒有支持,東漢宮廷里有蔡倫的得力支持者,就是和帝,特別是鄧皇后。”
鄧綏鼓勵蔡倫進行改進造紙術的實驗,資助他的研究工作,密切關注相關進展,直到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成功造出“
蔡侯紙 ”。蔡倫取得成功後,鄧綏在宮廷中推廣“蔡侯紙”,這標誌著紙在帝國高層的第一次露面。對此,
英國 學者亞歷山大·門羅(Alexander Monro)指出:“如果說蔡倫是使得紙廣泛套用於書寫具有可行性的工程師,那高瞻遠矚的鄧皇后則是促進紙和書寫結合的媒人。紙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被廣泛運用的書寫材料,要感謝蔡倫的工藝和鄧綏的先見之明。”
永初五年(111年),主政的太后鄧綏用公車把
張衡 請入朝任命為郎官,後拜為太史令。張衡在太史令官位上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發明創製了
獨飛木雕 (世界最早的飛機)、
渾天儀 (世界上第一架自動的天文儀器)、
瑞輪蓂莢 (世界上第一台機械檯曆)、
漏壺 等,特別是以水為動力的
渾天儀 ,在旋轉時的星宿出沒與大自然完全相符,朝野為之轟動。渾天儀巧奪天工,偏偏一些跳梁小丑躥出來說它是淫巧之物,旁門左道。女政治家鄧綏銳意改革,給予張衡充分的欣賞和信任。後來經過反覆研究和實驗,張衡成功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測量地震方向的儀器——
地動儀 和測定風向的
候風儀 。
漢代的弩機製造趨於成熟,東漢時則達到了鼎盛時期。在臨朝聽政之初的延平元年(106年),鄧太后下詔書,由中尚方監作弩機;永初二年(108年)和元初二年(115年),又分別製造了兩批由中尚方監作的弩機。
1980年寧夏固原縣出土的東漢延平元年(106年)中尚方弩機
鄧綏下令製造的
中尚方弩機 ,設計合理,製作精良,美觀實用。其望山高大,有利於遠射距離的選擇;懸刀雙層加厚,不僅起到加固的作用,而且握持舒適,還增加了藝術美感;郭匣兩端突出,便於在弩臂中固定,在弩機製造史上實屬首例,是鄧太后執政期間的一大創舉。
永寧元年(公元120年),撣國向鄧太后進獻了一位
大秦幻人 (來自羅馬帝國的魔術師) ,能變化吐火,自行肢解,將牛身換成馬頭,又善於
跳丸 ,一手拋接10丸球。該魔術師向鄧太后表明自己是海西人,海西即
大秦 (羅馬帝國) ,由撣國西南的海路可通往大秦
, 證明了這些大秦魔術師是沿
海上絲綢之路 經撣國來華的。
次年(121年)
元會 ,鄧太后讓大秦幻人在庭中表演,漢安帝與群臣都感到非常驚奇。雖然遭到保守派
陳禪 的反對,但這些外來雜技最終仍傳遍全國各地,在四川、河南、山東等地發現跳丸29例畫像,其中,四川畫像磚、石棺和搖錢樹發現跳丸圖像16例,他們將球和劍一同拋接,當時叫“跳丸飛劍”,這應該是受到羅馬幻人的啟發。“吐火”也有發現。成都出土東漢《宴飲雜技》畫像磚畫面有跳丸、跳瓶和巾舞,下方中間一人,裸上身,右手持一火把,張口。史占揚稱其正在表演吐火。南陽王寨出土東漢樂舞百戲畫像石上有跳丸、吐火、倒立、滑稽表演和奏樂畫面。
軍事 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漢人韓琮對南匈奴
萬氏屍逐鞮單于 說:“
關東 (函谷關以東地區) 有水災,人民飢餓死盡,可以趁機發兵攻漢。”南匈奴單于聽信了他的話,便造反了,在
美稷 (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 包圍了中郎將
耿種 。同時,
烏桓 的
率眾王 無何 、
鮮卑 首領丘倫等,聯絡南匈奴
骨都侯 匯合七千精騎進犯五原郡,在高渠谷大破漢兵,殺郡長吏。同年十一月,鄧綏任命
何熙 為車騎將軍,中郎將
龐雄 為副將,統帥
五營 與邊郡2萬餘兵力,又詔遼東太守
耿夔 率諸郡兵共同討擊,同時讓
梁慬 代行度遼將軍之職。龐雄、耿夔率先擊敗了南匈奴
薁鞬日逐王 。
永初四年(110年)正月,梁慬率八千多人到達屬國故城,與南匈奴左將軍、烏桓首領交戰,殺其主帥,斬首3千餘。南匈奴單于又親率七八千騎兵迎戰,包圍梁慬。梁慬披甲賓士,衝破包圍圈,南匈奴引兵退回虎澤。三月,何熙軍到五原曼柏時染上重疾,不能前進,便讓龐雄與梁慬及耿種率16000步騎攻虎澤。
南匈奴單于惶恐,派左
薁鞬日逐王 投降,梁慬大擺兵陣接受投降。南匈奴單于脫帽光腳,當面受縛叩頭,交納
入質 。烏桓
率眾王 無何 乞求投降,鮮卑人逃回漠北。自此烏桓重新歸附漢朝,鄧綏便拜烏桓首領
戎朱廆 為親漢都尉。
永初三年(109年),以
張伯路 為首的三千餘海賊入寇沿海九郡,鄧太后派遣侍御史
龐雄 發兵討伐,張伯路率眾投降,次年(110年)再度作亂,攻城殺人,燒毀官寺放出囚犯,黨眾越來越盛。魁首們皆稱將軍,朝拜張伯路,張伯路便戴上
五梁冠 ,佩戴印綬。
鄧太后再度征討,發兵數萬,連戰皆捷,大破海賊,被斬首和墜海溺死的海賊有數百人,餘眾皆逃遁。這時,鄧綏下達招降海賊的
赦令 。
王宗 等人認為應乘勝追擊,而
法雄 則認為海賊會乘船過海,深入更遠的海島,到時候攻打起來未必容易。現在朝廷下達
赦令 ,我們可以罷兵,撫慰並誘導海賊,到時候他們必定解散,我們就可以不戰而勝。王宗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於是罷兵。海賊們聽說後大喜,歸還了擄走的百姓。唯獨
東萊郡 的漢軍沒有解甲,導致海賊再度驚恐,沿遼東半島逃回海島。
永初五年(111年),海賊們缺食,再度
抄掠 東萊 ,
法雄 率郡兵將其攻破。張伯路便率領海賊逃往遼東,結果被遼東百姓李九等人共同斬殺,從此州界恢復清靜。
東漢時期,羌族已有百萬人口。史載:“(光武)中興以來,羌寇最盛,誅之不盡,雖降復叛。”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十二月,鄧綏詔令車騎將軍
鄧騭 、征西校尉
任尚 率領
五營 和諸郡兵五萬人,駐守
漢陽 (今甘肅甘谷) 防備羌亂。次年正月,鄧騭抵達
漢陽 ,而各郡兵馬未到,
鐘羌 便趁機襲擊鄧騭,殺千餘人。鄧綏命
梁慬 支援。梁慬到
張掖 後大破各羌萬餘人,逃脫者只有十分之二、三;而後到達
姑臧 ,各羌豪強三百餘人皆投降,
河西四郡 恢復安寧。十一月,
滇零 自稱天子,建立
先零王朝 ,號召諸羌劫掠三輔。
梁慬 引兵赴擊,連戰皆捷,羌眾敗退。後來,
先零羌 進犯河東,鄧綏派
任尚 討擊,最終在
上黨 羊頭山 將其攻破。
元初二年(公元115年),鄧綏聽說
虞詡 有將帥之才,便派他前往
武都郡 平亂。虞詡以不足三千的兵力,巧施兵法,大破羌人萬餘,使全郡安寧。
元初五年(118年),卷夷大牛首領
封離 等造反。次年(119年),據眾十餘萬,破壞二十餘縣,焚燒城郭,剽略百姓,骸骨委積,千里無人。鄧綏下詔讓益州刺史
張喬 選用賢能討伐,張喬便派楊竦出擊,由於反賊過盛,漢軍不敢前進,鄧綏便告示西南三郡暗中徵集武士,重其懸賞,於是漢軍與
封離 等戰,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封離大懼,便殺死了同謀,到楊竦跟前投降,楊竦厚加慰納,於是其餘三十六個種族皆來降附。
班超 離開西域後,漢和帝派戊己校尉
任尚 接任西域都護。任尚上任數年後,西域各國不滿其苛政,紛紛叛漢,於延平元年(106年)在
疏勒 圍攻西域都護任尚。任尚上書求救,鄧綏任命
梁慬 為
西域副校尉 ,率兵營救,還未到達,任尚已經解圍。鄧綏便召回
任尚 ,派
段禧 接替任尚的
西域都護 之職,在
龜茲 駐兵九千。然而
龜茲國 吏民與
溫宿國 、
姑墨國 匯聚數萬兵力聯合圍攻龜茲城,
梁慬 出城迎戰,大破西域各國聯軍,戰爭持續了數月,胡兵敗逃,梁慬乘勝追擊,斬首萬餘,生擒數千人,駱駝數萬頭,使龜茲得以平定。
鄧綏任命的西域都護
段禧 與西域副校尉
梁慬 等人雖然守住了龜茲,但通往中原的道路已被堵塞,政令不通,朝中
公卿 們認為西域艱險遙遠,且多次反叛,屯兵花費高,便撤回
西域都護 ,接回西域駐兵。北匈奴便趁機收取西域,聯合犯邊。
敦煌太守曹宗擔心其禍患,便於元初六年(119年)派長史索班率千餘人駐守
伊吾 ,招撫西域。於是
車師 前王及
鄯善 (樓蘭) 王來降。數月後,
北匈奴 又率車師後王攻沒索班等人,趕走車師前王。
鄯善 逼急,求救於曹宗。曹宗便請出兵攻打匈奴,報索班之恥,再度進取西域。鄧太后召
班勇 到朝堂參與會議。
班勇 認為此時攻打北匈奴不合時宜,會“示弱於遠夷,暴短於海內”,認為“不可許”,鄧太后採納了他的建議。隨後,
班勇 又建議在
敦煌郡 設
西域副校尉 和營兵三百人,同時派西域長史率五百人屯駐
樓蘭 ,這樣既不會給朝廷造成過重負擔,又可對西域保持一定的威懾力,鄧太后採納他前一半意見,恢復了郭煌郡守兵三百人,設立
西域副校尉 ,駐紮敦煌,“
羈縻 而已”,但並未出屯。“西域絕無漢吏”的狀況並未改變。
外交 鄧綏執政的永初元年(107年)五月,
九真郡 境外的
夜郎蠻夷 獻上全部領土內屬東漢,東漢因此開拓疆界1840里。
永初元年(107年)正月,
蜀郡 境外的龍橋羌等六個種族
(人口1萬7千餘) 內屬東漢。
永初二年(108年),
青衣道 的蠻夷邑長
令田 招徠
蜀郡 境外的三種蠻夷共31萬口, 抱著黃金與旄牛做的毛織品,獻上全部領土內屬東漢。同年秋,七月,
蜀郡 境外的薄申羌等八個種族
(人口3萬6千餘) 舉土內屬。同年冬,
廣漢郡 境外的
參狼羌 (人口2千4百餘) 內屬。
元初三年(116年),
越巂郡 境外的大羊夷等八個種族,戶3萬1千,口16萬餘,慕義內屬。
北匈奴單于在漢和帝時便請求
和親 ,但因為沒有準備彩禮而被
漢和帝 拒絕。元興元年(106年)鄧綏臨朝時,
北匈奴 單于再度遣使納貢,自稱國家貧窮所以沒有準備彩禮,並表示願意讓匈奴王子入宮侍奉鄧太后,鄧太后仍不答應。
永初元年(107年)十月,
倭國 (日本) 國王
帥升 進獻了160名
生口 ,請求鄧太后召見。
在永初四年(110年)鄧太后遣兵擊破烏桓、鮮卑、南匈奴後,
高句麗 第6代國王“
宮 ”便派出使臣,於永初五年(111年)抵達東漢都城洛陽,獻上方物,同時請求內屬於東漢
玄菟郡 ,表示臣服。
元初六年(119年)鄧太后派兵征服
遼西鮮卑 後,鮮卑以東的
扶餘國 也宣布歸附東漢,於永寧元年(120年)派王子
尉仇台 來到東漢洛陽宮廷納貢。
歷史評價 班昭 :“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辟四門而開四聰,采狂夫之瞽言,納
芻蕘 之謀慮。”
劉毅 :“伏惟皇太后膺大聖之姿,體乾坤之德,齊蹤虞妃,比跡任、姒。孝悌慈仁,允恭節約,杜絕奢盈之源,防抑逸欲之兆。正位內朝,流化四海。及元興、延平之際,國無儲副,仰觀乾象,參之人譽,援立陛下為天下主,永安漢室,綏靜四海。又遭水潦,東州饑荒。垂恩元元,冠蓋交路,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損膳解驂,以贍黎苗。惻隱之恩,猶視赤子。克已引愆,顯揚仄陋。崇晏晏之政,敷在寬之教。興滅國,繼絕世,錄功臣,復宗室。追還徙人,蠲除禁錮。政非惠和,不圖於心,制非舊典,不訪於朝。弘德洋溢,充塞宇宙;洪澤豐沛,漫衍八方。華夏樂化,戎狄混並。丕功著於大漢,碩惠加於生人。巍巍之業,可聞而不可及;蕩蕩之勛,可誦而不可名。”
陳忠 :“伏唯大行皇后規乾則坤,兼包日月,遭家不造,三元之厄,孝殤幼沖,國祚中絕,海內紛然,群臣累息。加以
洪流 為災,
札荒 為害,西戎蠢動武威,侵侮並、涼;猾夏作寇,振驚勃、碣,家有採薇之思,人懷殿屎之聲。皇太后參圖考表,求人之瘼,度越平原;建立聖主,垂
疇咨 之問。終朝反側,明發不寢,徒以百姓為憂,不以天下為樂。聖誠著于禁闥,而德教被於萬國,叛虜降集,賊寧邊垂。胡輩去塞,永元之世,以為遺誅,今畏服威靈,稽顙即斃。徼外絕國,慕義重譯,求獻其琛。史官鹹賀,請作主頌,卻而不聽;郡國鹹上瑞應,寢而不宣。”
朱寵 :“伏惟和熹皇后聖善之德,為漢文母。兄弟忠孝,同心憂國,宗廟有主,王室是賴。功成身退,讓國遜位,歷世外戚,無與為比。”
范曄 《後漢書》:①“鄧皇后立,有丈夫之性。”②“鄧後稱制終身,號令自出。術謝前政之良,身闕明辟之義,至使嗣主側目,斂衽於虛器,直生懷懣,懸書於象魏。借之儀者,殆其惑哉!然而
建光 之後
(漢安帝親政後改元建光) ,
王柄 有歸
(指漢安帝親政) ,遂乃名賢戮辱,便孽党進,衰斁之來,茲焉有徵。故知
(鄧綏) 持權引謗,所幸者非己;焦心恤患,自強者唯國。是以班母一說,闔門辭事;愛侄微愆,髡剔謝罪。將杜根逢誅,未值其誠乎!但
蹊田 之牛,奪之已甚。③“既雲
哲婦 ,亦惟家之索矣。”④“和熹以女君親政,威不外接。”
司馬光 《
資治通鑑 ·漢紀》:“太后自臨朝以來,水旱十載,四夷外侵,盜賊內起,每聞民飢,或達旦不寐,躬自減徹以救災厄,故天下復平,歲還
豐穰 。”
胡寅 :①“鄧太后終利幼弱,欲久臨朝,至安帝年二十有八,猶不歸政,故自永初而後,日食、地震、雨水、風雹之變,歲不絕書。母氏常隆,
閹尹 得志,接乎桓、靈,而漢遂滅矣。”②“是時天災流行,無歲不有,三公備位碌碌,初無
調燮 之方、消弭之道,至於國用不足,乃行
鬻爵 ,亦昧於量入為出之計,一何庸謬蹇淺,至此極也!雖鄧後節儉,歲終饗衛士,不設戲樂,減逐疫
侲子 之半,
元會 撤樂,不陳充庭車,曾何救於大計之闕乎?且郡國地震、雨水,豈為侲子、充庭車而致哉?陰盛陽微,水旱饑饉,國用遂乏,而太后與三公救災之術如此,是以天下為兒戲也。”③“光武中興,抑制外戚,曾未數世,和熹專朝,皆以不接公卿而任用
黃門 ,遂基末流之禍。”④“婦人有好勢位者,漢和熹是也”。
真德秀 :“東漢母后之臨朝者,惟和熹為最賢。然貪權不釋,杜根上書請還政,為後所誅,故史氏譏之。”
謝采伯 :“後漢止三宗九帝,皆
幼沖 。一百十八年,政歸母后,幸竇鄧之賢,內外扶持,無大變故。”
王世貞 :“和熹昔臨朝,文彩冠東都。宣仁善革故,聖澤沛皇圖。九有頌慈孝,千載仰深謨。”
顧充 :“殤帝崩在襁褓,鄧後以清河王子祐入承大統,時帝年已十三而猶把握朝權,不忍釋手,故論者以災變迭形,皆為女主當陽之故。然太后既崩,而山崩、地震、冰雹、日食之變,曾不少減,可以惕然省矣。”
嚴永華 :“和熹實受業,
景曜 鋪來茲。元興延平間,功德何巍巍。定策采
人譽 ,群公協疇咨。
損膳 贍
黎苗 ,流化加華夷。長樂有記注,典訓歸
母師 。”
愛新覺羅·弘曆 :“無毀無譽,婦人之道。躬自減撤,以救災厄,豈女後之事耶?且前稱太后以鄧康數諫宗門滿盛,大怒免官,此又稱太后詔康等以貴戚食祿、面牆弗學為戒,記載自相矛盾,至此何以傳信?”
趙翼 :“又其論和熹後終身稱制之非,而後崩後則朝政日亂,以見後之能理國。”
張佩綸 :“范論‘所幸非己’‘自強惟國’最有見。和熹與宣仁相似,使其年至五六十,稱制終身,何至有建光以後之
秕政 哉?漢法,
東朝 雖不稱制,仍預朝政……此不能以
地道無成 之迂論以該之也,但當論其賢與不賢耳。且不稱制而預朝政,反不如稱制而預朝政。”
蔡東藩 :“自從鄧太后臨朝以來,連年水旱,四夷外侵,盜賊內起,幾至岌岌不安。還虧鄧太后宵旰勤勞,知人善任,每聞民飢,輒達旦不寐,減膳撤樂,力救災厄,故天下復安,歲仍豐穰。”
李鶴慶:“鄧綏是一位頗有政治遠見和革新精神的女性。”
辛潤英:“鄧綏的才、學、識都比名義上的皇帝好,她是為強國而自強,為安民而焦心。她在位期間,號令己出,大事自斷,力排危難,廣施德政。政績卓然。崇尚學術,注重教化,堪稱皇后之冠。”
於元 :“西漢呂后、東漢鄧太后、唐朝武則天、清朝西太后四人之中,唯有鄧太后是賢太后,且又端莊自持,不近男色,實屬難能可貴。但是,這樣一位賢太后,卻從未有人為她專門樹碑立傳,這未免不是一件憾事。而呂后、武則天、西太后卻史不絕書,有關她們的演義、外傳,屢見不鮮,這實在令人心中難平。”
王曉磊 :“鄧綏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十六年,將天下治理得海晏河清百姓安樂,堪稱千古賢后。”
白玉林 :“鄧太后當政一直採取低調、開明和積極的態度,促進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東漢早期的大部分文化成果都出自這一時段,鄧太后的歷史作用得到頗高評價。”
谷園 :①“整個漢朝唯一真正的女性政治家。”②“她接掌的天下內外交困,又是地震,又是洪水,又是旱災,幾乎是有歷史記載以來自然災害發生最多的一個時期。同時四夷震動,東南西北的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戰事不斷,她愣是生生咬牙堅持著,挺了過來,真是非常不容易。”
柏楊 :“每一個被誣陷的囚犯,都希望遇到鄧綏女士,然而,被誣陷的囚犯千千萬萬,而五千年歷史,只出現鄧綏一人,是千千萬萬其他囚犯的不幸。”
劉光裕 :鄧綏是臨朝的皇后,為蔡倫造紙的成功以及推廣套用進而造福中國、造福人類形成了難得的最佳人際環境。
英國·亞歷山大·門羅(Alexander Monro):“如果說蔡倫是使得紙廣泛套用於書寫具有可行性的工程師,那高瞻遠矚的鄧皇后則是促進紙和書寫結合的媒人。紙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被廣泛運用的書寫材料,要感謝蔡倫的工藝和鄧綏的先見之明。”
李步凡:“縱觀鄧太后的一生,她仿佛是天生的統治者,與眾不同又魅力超群,有著過人的智慧與才幹,同時表現出極大的忍耐與狠心,而她在獲得權力後的治國理政更是在東漢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鄧太后而言,生兒育女並非其人生歸宿,能夠治國理政並成為一個優秀的統治者才是其人生的最終目標,她在執政期間施行的一系列德政,既出於對“劉氏”天下維護的需要,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她的臨朝終身對東漢的百姓而言或許是莫大的幸運。
軼事典故 聖王之相 鄧綏曾經夢見伸手摸到了天,浩浩蕩蕩,一色碧青,好像有鐘乳一樣的東西,她便抬起頭吮吸吞飲。解夢的人回答說:“
堯 曾夢見攀天而上,
商湯 夢見天而舔天,這都是聖王成事之前的徵兆,吉不可言。”後來又有看相的人見了鄧綏,詫異地說:“她的骨相和商湯一樣,多奇多貴。”家裡的人暗暗高興而不敢聲張。
東漢豔后 鄧綏身高七尺二寸(東漢一尺為24.1厘米,七尺二寸則為173.52cm),《
後漢書 》稱其“姿顏姝麗,絕異於眾,左右皆驚”;《
東觀漢記 》稱其“容儀照曜絕異”;《
續漢書 》稱其“姿容窈窕,進退
辭令 ,粲然有異,與眾女姝”,因而被
鄒博 主編的《
中國全史 》稱為“東漢豔后”。
無冕女皇 鄧綏臨朝後,明確自稱“朕”。如延平元年(106年)五月,鄧太后下詔:“皇帝幼沖,承統鴻業,朕且權佐助聽政。”
新華日報 出版部指出,“朕”字在秦始皇二十六年被定為至尊之稱,漢代沿用不改,以迄於清。而在漢魏晉時期,臨朝稱制的皇太后也有自稱為“朕”的,比如東漢的和熹太后鄧綏。
當時群臣奏事皆稱鄧綏為“皇太后陛下”,如班昭《
上鄧太后疏 》:“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朝臣之首的太傅
張禹 在《
上鄧太后表 》中也稱呼鄧綏為“陛下”。該舉措影響深遠,如東晉時期群臣“依漢和熹皇后故事”,向庾太后奏事皆稱“皇太后陛下”。
《後漢書》記載,和熹皇后鄧綏“以女君親政”,而受其攝政的皇帝亦為君主,這種形式被學者稱為“兩君制”。
永初七年(113年)正月,鄧綏代替皇帝率領群臣與命婦拜謁宗廟,主導宗廟祭祀,行
初獻 禮。此舉被北魏
胡太后 效仿,亦代替皇帝攝行
初獻 。
鄧綏也被史書稱為“鄧太皇”,《後漢書》稱“鄧太皇專政”。史官認為婦女應當以柔順為道,遵從《
儀禮 》所說的“
夫死從子 ”之命,而鄧太皇主政時,不但不遵從“夫死從子”之命,卻反而僭越天子。
鄧綏也被列入了帝王
本紀 當中,見於《後漢書·本紀·皇后紀》。
強權太后 東漢是"女主政治"的典型時期,共
六後臨朝 。《後漢書》記載“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臨朝者六後。”其中鄧綏的執政時間最長。她有突出的自主意識,努力爭取獨立性,面對朝臣提出的"還政"要求,她毫不留情地予以打擊,而這正是她實現人生目標的延續。
東漢有六位皇太后臨朝,唯有鄧綏能親理朝政,而且頗有作為,史稱“鄧後稱制終身,號令自出;焦心恤患,自強者唯國。”鄧太后的“自主性”使得她臨朝時期“號令自出,大事己斷,軍政大權決不旁落外戚和權臣”。
東漢時期太后攝政逐漸形成制度:太后攝政時,親臨前殿,朝見群臣,太后坐東面,少帝坐西面,群臣奏事上疏,皆為兩通,一通詣太后,一通詣少帝。
由於鄧綏長期臨朝而不還政於皇帝,永初元年(107年),郎中
杜根 認為漢安帝年長,應當親政,就和同署的郎中一同上書進諫鄧綏說她不宜長久攝政。鄧綏大怒,下令撲殺之。執法的人因為杜根的名氣,私下告訴行刑的人別太用力(
有爭議,成書更早的《後漢紀》記載杜根“先知”會發生這種情況,於是“召司撲者陰共為意,乃使執撲者不加力”) 。打完後運出城外,杜根得以甦醒。鄧綏命人檢查,杜根就裝死,三天后眼裡生了蛆,才得以逃走,到宜城山做了一個酒保。此外,平原郡吏
成翊世 也因為諫言讓鄧綏還政而獲罪。
元初六年(119年),鄧綏的堂兄
鄧康 因鄧綏長期臨朝聽政,屢屢上書勸鄧綏“自損私權”,但鄧綏並未聽從。鄧康心懷畏懼,假託有病而不上朝。鄧太后派宮婢去問候,而該宮婢是鄧康家以前的婢女,她竟自稱中大人。鄧康聽到後,責罵她說:“你是我們家出去的婢女,你怎敢如此?”婢女也怒了,回宮後說出鄧康假病且出言不遜一事。鄧太后便免去鄧康的官職,遣送封地,並且開除他的宗籍。
學者沈宏認為,鄧綏看出漢安帝是一個親小人、無大志之人,故她在死前委政“公卿百官”,希望他們能“勉盡忠恪,以輔朝庭”。無奈,安帝確不成器,他一親政,便“附事內寵”,使東漢“內寵始橫”,成為亂政之端。這時,那些反對太后臨朝之人也不得不承認安帝親政後“名賢戮辱,便孽党進”,“故知(鄧後)持權引謗,所幸者非己,焦心恤患,自強者惟國”。
鄧太后崩逝後,漢安帝將鄧氏宗族免官,遣回故郡,逼死了鄧騭等七個鄧氏族人。大司農
朱寵 痛惜
鄧騭 無罪遇禍,便袒露上身帶著棺材上書說“和熹皇后(鄧綏)有聖善之德,是大漢的
文母 。而她的兄弟們也都十分忠孝,為國為民,歷代外戚沒有能與鄧氏相比的。”而廣大平民百姓也都為鄧氏鳴不平,漢安帝有所覺悟,便安葬
鄧騭 於
北邙 ,鄧綏的兄弟們都得以回到京師洛陽。
由於永寧元年(120年)鄧綏立
劉保 為皇太子,後來劉保即位,是為
漢順帝 ,他追感鄧太后的恩訓,便下詔恢復了鄧氏內外宗親的朝見,如同鄧綏在世時一般,同時授予鄧氏子侄12人為郎中。
三聖同朝 鄧綏掌權時,紙聖
蔡倫 、
科聖 張衡、字聖
許慎 同時在朝為官,為鄧綏所用。
永元十四年(102年)鄧綏成為皇后,下令禁止各郡國進貢奢靡之物,每年只需進獻紙墨即可,為蔡倫改進
造紙術 提供了物質條件,於是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成功造出“
蔡侯紙 ”。
永初四年(110年),鄧綏發現五經傳記的文字大多沒有校訂改正,便讓字聖
許慎 等人到東觀矯正文字,同時讓紙聖
蔡倫 監督主管此事,推動了世界第一部字典《
說文解字 》的問世。
永初五年(111年),鄧綏用公車特徵
張衡 入朝為官,拜為
太史令 ,張衡便在任上研製出了
渾天儀 、
地動儀 、候風儀等儀器。
於是元初五年(118年),平望侯
劉毅 上書稱頌鄧綏為“
大聖 ”。
明察善斷 鄧綏明察善斷,有“女法官”之稱。
漢和帝 有個叫
吉成 的宮人,服侍她的人對她心懷恨意,便製作桐人,寫上鄧綏的名字並埋藏了起來。後來事發,掖庭審訊時,這些侍從們卻都說是吉成做的。但鄧綏卻說:“我曾對吉成有恩,吉成雖然出身低賤,但平日裡從未有過惡言,今日之事卻一反常態,不合情理。”於是便親自召見吉成,對此事反覆核實,最終查明是她的侍從們所為。宮中沒有不嘆服的,皆稱讚鄧綏聖明。
鄧綏臨朝初期,剛剛遭到皇帝大喪,法規禁條沒有完備。宮中有一箱珠寶不見了,鄧綏想,如果加以拷問,必定傷及無辜。於是她便親自檢閱宮人,對每一個宮人察言觀色,偷竊者很快就自首服罪。
永初二年(108年)夏,京師旱災,鄧綏親到洛陽官舍,審視記錄有否冤獄情況。有一囚徒實在沒有殺人被嚴刑拷問被迫認罪,瘦弱困頓被抬著來見鄧綏,他害怕官吏不敢申言,將要離去的時候,抬起頭像要訴說什麼。鄧綏察覺了,馬上叫轉來問他的情況,完全了解了他受冤枉的一切事實,立刻逮捕洛陽令下獄抵罪。鄧綏此行還沒有回到宮裡,天就下了
及時雨 。對此,台灣作家
柏楊 評價道:“每一個被誣陷的囚犯,都希望遇到鄧綏女士,然而,被誣陷的囚犯千千萬萬,而五千年歷史,只出現鄧綏一人,是這位洛陽囚犯之幸,也是千千萬萬其他囚犯的不幸。西方有句俗話說:‘上帝不能跟每一個人同在,所以賜給他一個娘親。’我們借這句俗話說出我們的心聲:‘鄧綏不能跟每一個人同在,所以我們盼望有一個獨立的法庭和一個公正的審判。’”
永初四年(110年),鄧綏為母親新野君服喪完畢後,久旱不雨,鄧綏接連三日到洛陽,審視記錄囚徒罪狀,清理出死罪三十六人,耐罪
(剃去鬍鬚和鬢髮的刑罰) 八十人,其餘減罪,從死刑、刖右趾以下至
司寇 的不等。
閨蜜干政 自鄧太后臨朝,
班昭 始終在幕後協助鄧太后治理國家。班昭熟讀史書,對歷代的興衰成敗、為政得失都瞭然於胸。有了她的指點,年輕的鄧太后初掌大權就有章有法,讓大臣和百姓都心悅誠服。
班昭作為鄧太后的得力“高參”,而鄧太后業績出眾,天下敬服,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雖然大家都知道班昭參政,但從無一人指責彈劾“閨蜜干政”,反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永初六年(112年)班昭著成《
女誡 》,然而永初七年(113年),鄧太后卻將
班昭 母子徙往
長垣 ,有觀點認為這對班昭意味著變相流放。
班昭七十多歲去世,得知她的死訊後,鄧太后素服舉哀,隆重安葬了自己的老師兼“閨蜜”。
人際關係 史料索引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1931年,美國第一位女漢學家
孫念禮 (Nancy Lee Swann,1881—1966)將和熹鄧皇后(鄧綏,81—121)的傳(載《後漢書·皇后紀上》)翻譯成了英文(“Biography of the Empress Teng”),發表在1931年第2期的《美國東方學會會刊》上。英譯《和熹鄧皇后傳》作為孫念禮第一部出版物,出版後受到國際漢學界的歡迎。
影視形象 2013年電視劇《
和熹皇后 》:拍攝未成,飾演者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