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義,解釋,典例,親屬稱謂,基本信息,釋義,“三義”演進,古代家族,典例注析,從子,附錄,翻譯原則,
原義
解釋
典例
《漢書》卷86《師丹傳》:丹議獨曰:“……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為號者,母︱︱妻從夫之義也。……”
親屬稱謂
基本信息
- 拼音:zòng zǐ(古音);cóng zǐ
- 出處:從子作為親屬稱謂始見於《後漢書》
釋義
【從子舊義】宗法意義上,從父兄弟(分為從父兄、從父弟)之子稱之為從子(區別於宗親稱謂的兄子/弟子),也即父之兄弟(伯父/叔父)之孫。如果乙是甲的父親的親兄弟的孫子,那么乙便是甲的從子。今註:從祖兄弟之子中古時期當稱為族子。唐宋以後,從祖兄弟之子也可稱作再從侄。
【從子裹義】由於古時語言的地域習慣等因素,也有將比上述“從子舊義”血緣隔得更遠的“子侄輩”籠統地稱為從子。比如從祖兄弟之子的族子經常也被泛稱為從子,但這種用法在史學、譜牒學界的例子不算多。見例3.2“於霸為從子”。
基於以上,為示區分,從子之意若為裹義,擬作為“裹義從子”。
【從子新義】唐宋時人開始將親兄弟之子稱作從子。新義則是較晚才出現的意涵,意同叔侄的“侄”。後人尤其近人對從子的解釋多著眼於從子新義,而未對從子舊義加以區別。唐宋時的“再從子”也是在“從子新義”的基礎上再造的稱謂詞。
基於以上,為示區分,從子之意若為新義,擬作為“新義從子”。
“三義”演進
古代家族
古人的宗族觀念很重,通常會追溯到曾祖父。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輩兄弟——從祖兄弟、從父兄弟——的孩子,稱為從子;曾祖父再往上追溯的同族子侄輩,則稱作族子。古代大家族中,兒子、侄子(兄子、弟子)一般和自己生活在一起,距離不會隔得很遠,如果是官宦士族家庭,自己在任上時,子侄往往帶在身邊,所以自己一旦逃難,連同侄子一起帶上。至於說從子、族子則一般不會帶在自己身邊。
- 註解辨析
烈祖∕六世 | 族子 | ||||||
天祖∕五世 | 族子 | ||||||
高祖∕四世 | 族兄弟 | 族子③ | |||||
曾祖(一代) | 從祖 | 從祖兄弟 | 從子② | ||||
祖父(二代) | 伯父/叔父 | 從父兄弟 | 從子 | ||||
父(三代) | 兄/弟 | 從子① | |||||
己身 | 子 | ||||||
註:《朱子語類》所云“自曾祖而下三代”,當指(曾祖之子)從祖之曾孫、(祖父之子)伯父/叔父之孫、(父之子)兄/弟之孫。 |
辨析:朱熹生活在南宋時期,故他的說法代表了南宋時的觀點,並不一定能全面的說清不同時期“從子”所具有的內涵,因為稱謂詞的涵義會隨時間而發生變遷。朱說“兄弟之子當稱從子”其實需要視情況而論,“兄弟”分“(親)兄弟”、“從兄弟”,“從兄弟之子稱從子”應該問題不大,但是“(親)兄弟之子稱從子”那可就有問題了。上古、中古時期,史籍里說到“(親)兄弟之子”意思基本上敘稱為“兄子”、“弟子”,《三國志》、《晉書》中可謂俯拾即是,因此朱說是存在偏頗,或僅適用於南宋以後。表中從子①,是唐代以後出現的新意涵,與唐代的“侄”同義,該義在中古作兄子/弟子;從子②,在中古有稱作族子的;族子③,當屬“裹義族子”。朱總結為“自曾祖而下三代稱從子”似可擬改為“自曾祖而下三代稱兄子、弟子以及從子”。
典例注析
從子
1.2)《後漢書》卷64《趙岐傳》:延熹元年,玹為京兆尹,岐懼禍及,乃與從子戩逃避之。
說明:符號〖 〗用來標示參看的條目、詞條;符號︱︱為代字號,用來替代古籍引述中的“從子”二字。
1.5)《後漢書》卷74下《劉表傳》“使人納其眾,眾聞之喜,遂皆服從。”注引獻帝春秋曰:“濟引眾入荊州,賈詡隨之歸劉表。襄陽城守不受,濟因攻之,為流矢所中。濟︱︱繡收眾而退。劉表自責,以為己無賓主禮,遣使招繡,繡遂屯襄陽,為表北藩。”
失諱 | 失諱(淵父) | |||
失諱 | 失諱(尚祖父) | 夏侯尚 | ||
註:據“淵從子”,從子若為“本義從子”,則上溯到“夏侯淵之父”與“夏侯尚之祖”,此2人是親兄弟;若為“裹義從子”,那么即便上溯到“夏侯淵之父”與“夏侯尚之祖”,此2人已非親兄弟了。 |
辨析:由“淵從子”,可知“夏侯霸之父”與“夏侯玄之祖”不是親兄弟,故“於霸為從子”的從子不是“從子本義”,而是“從子裹義”。
今註:“伯叔之子”與己平輩,怎得稱為“子”,故原文待商榷。
14)清 惲敬 《遜庵先生家傳》:“ 無錫高世泰,忠憲公攀龍︱︱也。”
總結:以上從子為“從祖兄弟之子”關係者有3例,出於《後漢書》、《南史》、《資治通鑑》。
附錄
- 從女(附)
2)《三國志》卷52注引《江表傳》曰:權嫁從女,女顧氏甥,故請雍父子及孫譚,譚時為選曹尚書,見任貴重。
3)《魏書》卷21上《趙郡王乾傳附子謐傳》:謐妃胡氏,靈太后從女也。
4)〔唐〕韓愈《祭張給事文》:“我之從女,為君之配。”
- 從兄子(附)
從父兄、從祖兄之子統稱為“從兄子”,又分別稱之為“從父兄子”或“從祖兄子”。
2.1)《後漢書》:孝宣皇帝以為去聖久遠,學不厭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書,後又立京氏易。[三]
2.3)《後漢書》:乃使光武與軼歸舂陵,舉兵以相應。遣從兄子季之長安,以事報守。
- 從弟子(附)
從祖弟、從父弟之子可分別稱之為“從祖弟子”或“從父弟子”,兩者統稱為“從弟子”。
1.1)《漢書》:唯高武侯喜得全,自有傳。 孝哀傅皇后,定陶太后從弟子也。
1.2)《漢書》:北宮有紫房復道通未央宮,傅太后果從復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稱尊號,貴寵其親屬,使上不得直道行。頃之,太后從弟子傅遷在左右尤傾邪,上免官遣歸故郡。
翻譯原則
關於從子(含從兄子、從弟子)作為親屬稱謂時的翻譯問題,需要分清屬於從祖子還是從父子。
若屬於“從父子”範疇一般可以譯為“堂侄”;若屬於“從祖子”範疇可以譯為“再從侄”;若由於史料缺失而分不清楚人物親疏關係或者無法抉擇時,不妨直譯為從子(如此可尊重原文)。如此可以避免不丟失原來文言辭彙“從子”所包含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將“從子”想當然地譯為“侄子”這一做法是存在問題、誤區的,一般中古文言辭彙中的“兄子”“弟子”才會對應唐代以來“侄子”的含義。顯然“從子”與唐代以來“侄子”在含義上是否對應,依然是值得後人去研究商榷的,也是基於這些疑問提出了以上的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