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劉向
- 所處時代:東漢
- 民族族群:漢人
- 爵位:東武陽侯
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長安,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
劉向(邵東新區開發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長)編輯 鎖定 本詞條缺少信息欄、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邵東新區開發...
劉向上,男,畢業於河北醫科大學臨床系,腎內科主治醫師擅長疾病,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症、狼瘡性腎炎、紫癜性腎炎等腎臟病。...
劉向雷,男,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教授。2011年7月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獲學士學位,2016年5月畢業於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
《劉向歆父子年譜》是錢穆的成名作。此書寫於1929年,最初發表在1930年《燕京學報》第七期上。錢穆根據《漢書·儒林傳》的史實,從西漢宣帝石渠閣議奏到東漢章帝...
劉向圓,河北省承德市寬城人,2009年度CCTV-3星光大道年度季軍,CCTV-3黃金100秒冠軍、《向幸福出發》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特邀嘉賓,從一位倉庫管理員到如今的璀璨...
劉向起是一名著名書法家。一九四八年出生於河北省大城縣,大專文化,從師於中國書法家協會張又棟教授。...
劉向鋒教育背景 編輯 1983年07月畢業於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機械製造工藝、設備及自動化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86年04月畢業於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
劉向,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長安,祖籍秦泗水郡豐縣(今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
劉向,東漢劉植之子,繼承家族爵位,後徙封為東武陽侯,死後其子劉述嗣位。...... 劉向,東漢劉植之子,繼承家族爵位,後徙封為東武陽侯,死後其子劉述嗣位。...
劉向墓位於徐州市九里山,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徐州師範學校籌建,選址時發現劉向墓(當時有劉家四座古墳),遂請劉家人協助,在原址上重修了劉向墓。上世紀50年代,...
劉向,男,1973年5月生,漢族,籍貫廣西北流,199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研究生學歷,理學學士。現任廣西大學校長助理、後勤管理處處長。...
劉向耘,男,1962年05月出生,潮安人,2015年8月,擬任廣東韓江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聘任)。...
劉向光,曾任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同仁堂蜂業董事。...... 劉向光,曾任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同仁堂蜂業董事。...
任職建鄴區人民政府雙閘辦事處領導成員分工劉向玉:負責人民武裝、人民防空、統戰、民族宗教工作。 對口區人武部、人防辦、統戰部、民宗局、工商聯、台僑辦。1 ...
2018年6月,中共教育部黨組決定,劉向虹同志任國家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試用期滿,考核合格,經研究決定正式任職。任職時間從試用之日起計算。1 ...
劉向月,女, 籍貫河北,小兒麻痹患者,愛好寫作。有詩歌和散文在縣級刊物發表。...... 劉向月,女, 籍貫河北,小兒麻痹患者,愛好寫作。有詩歌和散文在縣級刊物發表。...
劉向,男,中共黨員。 2016年8月起,任中共長沙市天心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1。 ...... 劉向,男,中共黨員。2016年8月起,任中共長沙市天心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
九嘆是《楚辭》篇名。漢代劉向作。是追思屈原之辭。計《逢紛》、《離世》、《怨思》、《遠逝》、《惜賢》、《憂苦》、《愍命》、《思古》、《遠遊》九章...
《新序》是西漢著名學者劉向編撰的一部以諷諫為政治目的歷史故事類編,是現存劉向所編撰的最早的一部作品。原三十卷,今存十卷。...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
劉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漢人,出居長安,為漢高祖劉邦四弟楚王劉交的後裔,劉德之孫,劉向之子。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改名劉秀。...
《列女傳》作者劉向。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事跡的傳記性史書,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全書共七卷。作者是西漢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不過也有...
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並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原收戰國楚人...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出自《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後患的這類人提出警告。...
《說苑》又名《新苑》,古代雜史小說集,劉向編纂,成書於鴻嘉四年(前17)。原二十卷,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後經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卷,每卷各有標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