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侯紙

蔡侯紙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品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這種紙很便宜,質量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逐漸被普遍使用。至東晉末期,紙的使用已經完全普及,並逐漸傳至周邊各國,在世界範圍內為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蔡侯紙
  • 創作年代:南朝·宋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范曄
基本概述,人物簡介,原文典故,原文翻譯,原文注釋,

基本概述

造紙術的改良者為東漢和帝時中常侍蔡倫(62-121)。
蔡倫是桂陽(蔡倫為東漢桂陽郡耒陽縣人,即今湖南耒陽市)人,曾任主管御用器物的尚方令。他利用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經過挫、搗、抄、烘等一系列工藝加工,造成了紙,於永元十七年(105年)獻給和帝。他造的紙稱“蔡侯紙”。但在東漢、三國時期,紙並未普遍使用,人們的書寫材料仍以簡牘縑帛為主。到了晉朝,造紙術傳到長江流域,那裡有豐富的造紙原料,也產生了較好的紙張,才得普遍推廣。晉人盛行抄書、藏書就是得益於用紙的普及。

人物簡介

蔡倫字敬仲,桂陽人。在永平漢明帝年號)末年開始在內宮任職,建初(漢章帝年號)時期,擔任小黃門(太監官職名)。到漢和帝即位,升任為中常侍(太監官職名),參與政事。蔡倫有才能學問,盡心盡力,誠實謹慎,多次觸犯皇帝,陳述得失的道理。每當到了休沐的時間,都閉門不接待客人,在田野中考察。後來升任尚方令(太監官職名)。成為後代製作器械的方法。元初(漢安帝年號)元年,鄧太后因為蔡擔任了很長時間的侍衛,封他為龍亭侯,封地有三百戶人口。後來擔任長樂太僕(官職名)。元初四年,皇帝因為經史傳記等文字大多都沒有核實確定,於是選拔有名的讀書人謁者(學官名)劉珍以及博士(學官名)良史(史官名)聚集在東觀(宮殿名),校正各種典籍,派蔡倫監督這件事情。蔡倫起初按照竇皇后的旨意,誣陷漢安帝的祖母宋貴人。等到竇太后駕崩,漢安帝開始親自處理各種政事,下令讓蔡倫自己到廷尉(法官名)那裡認罪。蔡倫恥於受辱,於是沐浴後穿戴整齊衣服、帽子,喝毒藥而死。他的封地被收回。

原文典故

後漢書·蔡倫傳》:“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永興九年,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自古書契(契約、文書等憑證)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構想)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元興是漢和帝的年號),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原文翻譯

蔡倫字敬仲,桂陽(蔡倫為東漢桂陽郡耒陽縣人,即今湖南耒陽市)人。永元(漢和帝年號)九年,監督製作秘劍(皇宮專用的劍器)以及各種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方法被後世效仿。自古書籍大多是用竹簡編成的,那些用來寫字的綢緞布匹叫做紙。綢緞太貴而竹簡太重,都對人來說很不方便。蔡倫於是想出一種方法,用樹皮、麻頭以及破布、魚網造成紙。元興(漢和帝年號)元年上奏皇帝,皇帝誇讚他的才能,從此都採用他造的紙,所以天下都說“蔡侯紙”。

原文注釋

1、契:契約、文書等憑證
2、縑:細密的絹
3、帛:布匹
4、謂:叫
5、倫:蔡倫
6、膚:皮
7、敝:破
8、並:都
9、鹹:都
上文“······魚網以為紙”中,省略了介詞賓語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