縑帛

縑帛

中國古代以絲織品為記錄知識載體的。一般稱為帛書,也有人稱為繒書;因其色白,故又稱之為素書。縑帛文獻約起源於春秋時代,盛行於兩漢, 與簡牘以及其後的書寫載體並存了很長一段時期。縑帛柔軟輕便,幅面寬廣,宜於畫圖,這些都是簡牘所不具備的優點。但其價昂貴,普通人用不起,而且一經書寫,不便更改,一般只用為定本,所以縑帛始終未能取代簡牘作為記錄知識的主要載體。古代文獻中有關帛書的記載,也大都是與皇家、貴族藏書有關的。到晉代紙普遍使用後,縑帛雖仍在使用, 但基本上是作為某些文書以及書法、 繪畫的寫繪材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縑帛
  • 起源春秋時代
  • 特點:柔軟輕便,幅面寬廣,但其價昂貴
  • 出土馬王堆漢墓,朝鮮樂浪漢墓
簡介,縑帛文獻分類,書信,繪畫,地圖,文獻著作,文學著作,醫學著作,縑帛檔案,

簡介

帛書的寬窄長短,多根據需要裁剪。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其高度基本上是縑帛的幅面寬度48厘米或其一半即24厘米,長度則“依書長短”而裁之。已發現的實物,有些是好幾種著作寫在一塊帛上,例如《老子》甲本後、乙本前各附有其他4種著作。 這是因為帛貴而不忍裁下之故。帛書的存放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整幅的帛摺疊為若干幅的長方形;另一種是將半幅寬的帛卷在2~3厘米寬的木條上。縑帛圖書的書寫十分考究,《太平清領書》是白絹上寫字,用紅色畫直格,以青絹包頭(古時“包頭”就是現在書畫卷的“護首”),用紅筆寫標題目錄。後來紙本書中的“朱絲欄”“烏絲欄”,就是借用了在縑帛上織成的紅黑界欄。
帛書可外加裝封,以作保護。1931年,朝鮮樂浪漢墓中曾發現公元二三世紀時的漆盒二件,此黑漆套為半圓狀,紋以五彩,二側端皆有小孔,應當是裝置捲軸之篋。

縑帛文獻分類

書信

20世紀初,英籍考古學家A.斯坦因在敦煌發現兩封東漢初年的縑帛信件以及一件載有零星文字的素帛

繪畫

已發現的先秦和兩漢時期的帛畫,基本上屬於旌幡一類 (在喪葬出殯時張舉、入葬時蓋在棺上的一種隨葬品,有人稱為“非衣”)。 1946年在湖南長沙東郊的一座戰國楚墓出土了一件人物龍鳳帛畫,畫上是一位側身合掌的女子站立於新月形物上,左上方有一龍一鳳。1973年在長沙子彈庫戰國中晚期的一座楚墓出土了一件人物御龍帛畫, 畫上一男子危冠長袍, 手執一劍,駕馭舟形的長龍,龍尾上部有鶴,龍下有魚。一般認為該畫是表示墓主靈魂在神話動物的引導下升天,屬於銘旌的性質。70年代在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和3號漢墓、山東臨沂金雀山9 號漢墓都出土了這類帛畫,它們自上而下分別表示天上、人間和地下,除了中間部分顯示了墓主的日常生活外,其餘兩部分充滿了神話,主題思想是引魂升天。馬王堆3號墓還有一幅棺室懸掛的帛畫, 西壁保存較好,尚能辨出一百多個人物、幾百匹馬、數十輛車的盛大場面,有人認為該畫可能是墓主生前舉行檢閱儀式的車馬儀仗,因之命名為“儀仗圖”。上述帛畫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喪葬制度、神話傳說、漢代社會生活各方面以及研究中國繪畫史等都是珍貴的資料。
馬王堆3 號墓還出土了一幅定名為《導引圖》的彩繪帛畫,繪有作各種運動姿態的44人,有的圖像旁有墨書題記這是一件時代最早的健身圖譜,為研究“導引”療法的源流提供了資料。

地圖

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有兩幅地圖,即《長沙國南部地形圖》和《駐軍圖》,後者系用黑、紅、田青三色繪製。它們有統一的圖例,比例相當精確,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具有相當的科學測繪水平的地圖。

文獻著作

文學著作

1942年,在湖南長沙子彈庫的一座戰國中晚期楚墓因盜掘出土了一件帛書,這是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縑帛文獻。這件帛書呈正方形,中部有兩段一順書、一倒書的墨書文字,四周彩繪12個怪異的神的圖像,各附兩三行神名題記,共900 余字。其內容各家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戰國時代數術性質的佚書。
1973 年底在長沙馬王堆3 號漢墓出土了28 種帛書,總字數約12萬多字。其抄寫年代,根據同墓出土的紀年木牘以及帛書字型、避諱、內容、用語等多方面的考證,年代最早的大約是在公元前3 世紀初,大部分抄於漢高祖至文帝初年,即公元前2 世紀。其中許多是失傳了一兩千年的古佚書;即使有傳世的本子,二者之間也有很大差異。每種帛書都有其特殊價值。這批帛書中有的沒有標題,帛書整理小組按其內容擬了書名。《戰國縱橫家書》27 章,其中16章是佚文,系對縱橫家蘇秦言行與活動的記錄,它可訂正《史記》有關蘇秦事跡之誤,補充了戰國時期的史實。《老子》有兩部,甲本與通行本一樣分章,但有的地方與今本分章不同;乙本都不分章。甲乙兩本與今本對照,文字有歧異,而與今本最大的不同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與今本相反。這兩部帛書是《老子》的現存最古的版本,使人知道了《老子》的原貌。帛書《周易》也與通行本有較大的不同。在《老子》一書的前後均有佚書,特別是《老子》乙本前的《經法》、《十六經》、《稱》、《道原》4 種書,根據其內容和抄寫時代,考古學家唐蘭認為就是《漢書?藝文志》中著錄的《黃帝四經》。黃老之學在戰國中期已開始流行,但兩千多年來黃學沒有一部書流傳下來,這批書的重現,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價值。

醫學著作

該墓還出土了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著作。《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五十二病方》是中國最古老的醫學理論和醫方著作。《五星占》用表列出從秦王政元年至漢文帝三年(公元前246~前177)70年間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並描述了它們在一個會合周期內的動態,觀測數據相當精確,是現存最早的天文學專著。《天文氣象雜占》則是世界上現存關於彗星形態的最早著作。 參考書目商承祚:戰國楚帛書述略,《文物》1964年9期。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縑帛檔案

:縑帛一種光潔細薄的絲絹,古代把重要檔案書寫在光潔而細薄的絲絹上,形成了縑帛檔案。秦漢時期,紡織工業開始發展,生產出了細薄的絲絹,由於絲絹有質地柔軟輕便、書寫方便、傳遞輕,又可隨意摺疊、捲軸,易於保管、便於閱讀等特點,補救了簡冊檔案笨重量多,不便、傳運、閱讀、保存的不足,所以在秦漢時期,宮廷文書、官方文書便開始使用絲絹代替木竹,便產生季縑帛檔案。我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也藏一些明清時代的縑帛檔案。古代縑帛檔案、書畫,在左右或上下有木軸,閱後沿木軸捲起來保存,後以檔案、圖書、字畫的保管計算單位,仍沿襲古時叫法稱為“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