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轉移原因
歷史記載
漢書記載
記載補充
魏書記載
基本介紹
《漢書·西域傳》記載的鄯善“與婼羌同”。是指的逐水草而居,會作兵器,而非為同族。鄯善系樓蘭改名,樓蘭系黃帝裔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之後代。《路史·國名紀丁》云:“婁,樓也,本作樓,商所封,即牟婁,曹東之地,一曰無婁。密之諸城有婁鄉,矣夷國也,所謂封祀而號東樓,繆。東樓與晉婁、穰婁異。”婁、樓、僂三字古代通用。東樓公的裔族大部分歸於殷,不願受奴役的部分樓(婁)人由今山東南遷或北遷。其中北遷的一部分又分為兩支,一支遷入東北,成為挹婁、豆莫婁,一支向西遷徙,形成樓煩、樓蘭。古漢語中的方言稱人為蘭,樓蘭即樓人之義,遷居地在今新疆羅布泊。至戰國時期趙國奪取樓煩西河之地後,樓煩被迫從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遷往河套之西,成為匈奴的臣屬。趙武靈王奪取河套地區後,部分樓煩人西逃入同族樓蘭地,於戰國末建立樓蘭國。《史記·大宛列傳》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今羅布泊)。”西漢初,樓蘭依附於匈奴,故公元前170年冒頓單于致漢文帝書稱:“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三國,皆以為匈奴。”匈奴單于使居於西方的日逐王設定憧仆都尉,管理西域諸國。漢武帝擊敗匈奴後收復西域,樓蘭降伏。但因其國位於西域36國東端的要通口上,處於漢匈爭奪地,故樓蘭採取兩面討好之策以自存。樓蘭系華夏族所立之國,後融合了當地的塞種人羌人及少部分伊蘭人,又互相婚配,遂發生人種上的混血化,有歐洲高加索人種特徵。塞種人允姓,亦系炎黃後裔,與婁(樓)人的遠祖同宗。黃文弼先生論證說:樓蘭乾屍不分男女都戴著尖頂高硬帽,與古代塞種相同,從而認為樓蘭土人與塞種人不無關係並將他們歸入氐羌。何光岳《南蠻源流史·樓煩樓蘭西遷》釋:“婁人的象形文字也象戴著尖頂高硬帽。所以,樓蘭土人正是古婁人,基本民眾和統治者大多是黃種羌族的婁人,其餘則為伊蘭人,他們互相通婚融合而發生混血變化,也是自然現象。”並將他們歸入氐羌此外,樓蘭族中還有塞種人後裔。
漢昭帝時樓蘭王的兩面派行為引起漢室反感,帝派傅介子帶人潛入樓蘭殺其王立尉屠眷為王,將其王城由羅布泊西岸遷往南岸的伊循城(今若羌縣米蘭),另置伊循都尉鎮撫,又改其國名為鄯善。漢朝又在樓蘭故地設都護府、置軍侯,開井渠,屯田積穀。從羅布泊至渠犁亭燧相望,成為軍事和交通要地。羅布泊當時被樓蘭人稱為樓(又寫作牢)蘭海,漢人則稱其為泑澤、鹽澤或蒲昌海。許慎《說文解字》云:鄯善,西胡國也,從邑善,善亦聲。”段玉裁注曰:鄯是漢代初制。《水經注》云:“即釋氏《西域記》所謂二支北流,經屈茨,烏夷,禪善入牢蘭海也”;“東經樓蘭城南而東注,蓋坺田土所屯故城,禪國名耳。”由此知,鄯善又寫作“禪善”或簡稱“禪”國。岑仲勉《漢書西域傳地理校釋》上冊《鄯善》釋云:鄯為譯音,但鄯、善音回,初時何以不作鄯鄯(大慈恩傳》五)或善善(慧琳《一切經音義》),而偏作鄯善,此必有故。余嘗思之,鄯字應是肖音,善字應是命意”,“曰‘鄯’者象當日城國之原稱,曰‘善’者猶‘闐喜’,‘懷來’之易號(例如《車師傳》有通善君、鄉善君)。”何光岳《南蠻源流史·鄯善國的興衰》釋:“鄯與禪同音異譯,華教最重禪理,樓蘭人是最早接受佛教之國,其都城伊循的急讀音為禪,即鄯善,意為佛教城。善者良也,亦為佛經宣傳慈善之義,應起於佛教。”並將他們歸入氐羌此說是正確的。不過,在這裡應補充的是,佛教傳入中國一般認為是東漢明帝時期,西漢昭帝時西域有否佛教?回答是肯定的。因為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佛塔地宮中已發現秦始皇時珍藏的舍利子佛骨,故可證西域在秦與西漢已有佛教的傳入。于闐、龜茲是佛教傳播中心。新疆和田已發現東漢初用印度佉盧文寫的佛教經典《法句經》。因此說鄯善國人信佛而稱禪善或禪國是可信的。鄯善遷王城於伊循城後,婼羌不復記載,顯然是被鄯善國吞併了。《後漢書·西域傳》在記載自敦煌出玉門、陽關後“涉鄯善”,而不再提涉婼羌,亦可說明它早就不存在了。漢明帝永平中鄯善吞併小國時只提到小宛、精絕、戎盧、且末,不見婼羌,則又進一步婼羌早已被吞併了。漢安帝時竇憲擊敗匈奴,西域諸國歸漢,復設西域都護、戊己校尉及其下屬宜禾都尉予以管理。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尼雅縣北遺址中發現有佉盧文書及東漢封泥,鑴刻篆文“鄯善都尉”,說明鄯善完全歸服了漢朝。鄯善國當在此時才遷王城於今鄯善縣地。樓蘭古城(今羅布泊西岸)東約六七公里處曾發現東漢墓葬區,經先後發掘清理,在一座保存較好的墓豎穴墓室中,發現青壯年男女屍體各四具,仰身直肢,交錯迭壓,顯然是戰爭中死亡者。“仰身直肢”則說明鄯善人仍是依漢族葬俗。墓區內發現有大量東漢絲織品,出土有漆、木器、五銖錢及銅鏡錢片,還有“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壽光明”、“長樂光明”、“長葆子孫”錦,以及瑞獸紋、瑞禽紋、波紋錦等,充分說明鄯善國民眾已從遊牧轉入農耕,完全漢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