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文字釋名,文字起源與使用,音節字母,
文字釋名
佉盧文是現在的中國新疆地區最早使用的民族古文字之一,又名“佉盧書”、“佉樓書”。佉盧文是梵語“佉盧虱吒”一詞的簡稱,該名出於古代佛經譯本,意為“驢唇”。相傳,佉盧文是一位古印度叫“驢唇”的仙人創造的,他形象古怪,文字因名“驢唇”。後經學者考證,佉盧文最原始的意義其實是“像驢唇形狀的文字”。
文字起源與使用
佉盧文最早起源於古代犍陀羅,是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的文字,原文為Kharosthi,全稱“佉盧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帶使用,公元1—2世紀時在中亞地區廣泛傳播。公元4世紀中葉隨著貴霜王朝的滅亡,佉盧文也隨之消失了。18世紀末佉盧文早已經成了一種無人可識的死文字,直至1837年才被英國學者普林謝普探明了佉盧文的奧秘。但是問題在於公元3世紀時,伴隨著的貴霜帝國的解體,佉盧文在產生它的印度衰落了,卻突然又在古代西域的幾個國家流行了起來,並成為當時的國語。到5世紀左右,佉盧文就沒有在任何一個國家使用,成為一種死文字了。
佉盧文是一種古代文字,通用於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和中亞的阿富汗一帶, 最早發現的佉盧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阿育王時期的碑刻《法敕刻文》),至公元3世紀時就已逐漸消失,但在絲綢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可能一直到7世紀才徹底被遺棄。
佉盧文可能是在公元前波斯人統治印度次大陸西北部時從阿拉米字母演變出來的,但是沒有發現這種演變的確實證據。佉盧文字大約和印度的婆羅米文字的出現時間相近,但婆羅米文字在印度和東南亞的許多文字中派生,而佉盧文沒有什麼後繼文字,最後被婆羅米文字取代。然而,佉盧文使用時正是佛教發展時期,有許多佛經是用佉盧文記載的,並通過絲綢之路向中亞和中國西部流傳。大英圖書館在1994年接受捐贈有公元1世紀用佉盧文字書寫的最早佛教貝葉經,是在阿富汗發現的。
在中國境內,有兩種佉盧文字系統,一是表示于闐語的,一是表示鄯善語的。新疆發現的佉盧文資料主要有四種:國王的敕令、官方與私人的信札、各種契約手卷、少量的戶稅簿籍。佉盧文最先傳到于闐,但于闐使用的語言不適合用佉盧文,所以佉盧文在民間不同行,只在貴族和宗教人士之間使用。而在鄯善卻得到廣泛套用。
佉盧文文書在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最多,約700餘件,內容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法律等。佉盧文書的質地也多種多樣,現總共發現有一千多件,不僅記載於木牘、木簡上,而且在絲綢、錢幣、羊皮、石頭上均有發現,最常見的是木牘和木簡。這些文書主要是在古鄯善國發現的。而漢、佉二體錢大多出自古于闐國,都是銅幣,有大錢和小錢之分,據研究,使用年代應在東漢時期。新疆發現的佉盧文主要是記錄犍陀羅語和于闐語,自右至左寫,因時代和發現地點不同,佉盧文字母的數量也不等,其形體也有變化。按佉盧文發現的地區可將其分為古于闐國文書、古鄯善國文書、古龜茲國文書和其他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