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池陂

鴻池陂,又稱鴻池、洪池,是中古時期洛陽城東郊一處重要湖沼。

漢魏時期,鴻池陂水域廣闊,動植物資源豐富,是洛陽居民生產、游賞的重要地點;隋唐時期,受洛水改道的衝擊,鴻池陂有所萎縮;唐宋之際,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氣候乾旱,導致鴻池陂逐漸湮廢。

鴻池陂位於洛陽水運通道的樞紐位置,具有調峰補缺、穩定水位的作用,保障了漕渠暢通,促進了洛陽水運的發展,一度成為全國水運交通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鴻池陂
  • 地理位置:洛陽城東郊 
形成原因,漢代疏鑿,價值作用,農業灌溉,漁業資源,觀賞價值,環池建築,考古發掘,

形成原因

漢代以前,文獻中雖未發現關於鴻池陂的記載,但從考古勘探和相關研究來看,鴻池陂當屬自然形成,且年代甚早。
鴻池陂所在的洛陽盆地位於更新世末期形成的古黃河沖積扇頂部,黃河出三門峽後,擺脫兩岸高山的束縛,汛期洪流在山前窪地停聚,山前地下水溢出也在低洼地帶滯留,從而形成鴻池陂等伊洛河下游平原諸多湖沼,後期又有來自邙山的自然洪水注入。
考古工作者在鴻池陂東北岸發現有豐富的龍山、二里頭文化遺存,而在水池範圍內,迄今沒有發現任何新石器時代和夏商文化遺蹟;鴻池陂西北發現的屍鄉溝商城遺址東城牆南段沿鴻池陂西岸而建。這些表明至少夏商時期鴻池陂就已存在了。
鴻池陂
鴻池破位置示意圖

漢代疏鑿

漢代,鴻池陂開始出現在文獻記載中。漢桓帝曾下令“廣開鴻池”,“增而深之”,對鴻池陂進行了疏浚,其水域面積和深度都有所增加。《東觀漢記》亦載:“先帝之制,左開鴻池,右作上林”;《東漢會要》所謂“鴻池,桓帝開,在雒陽東二十里”,實指漢桓帝對鴻池陂進行的疏擴。
經過東漢時人為的疏鑿,鴻池陂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達到“東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按北魏1尺長約等於27.97厘米,5尺為1步,約等於139.85厘米,則鴻池陂東西約為1398.5米,南北約為1538.35米。
考古勘探表明,鴻池陂總體呈不規則橢圓形,東西1480米,南半部被洛水沖毀,僅剩北半部南北半徑約為800米。考慮到後期水流侵蝕和人為疏鑿的影響,考古結果與文獻記載大致相符。晉人張載《洪池陂銘》云:“惟水泱泱,厥大難訾”,盛讚鴻池陂水面廣大的樣子。

價值作用

農業灌溉

鴻池陂在洛陽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東漢時,趙典指出:“鴻池泛溉,已且百頃”;至西晉,鴻池陂周圍已是“秔稻連畦”。可見,鴻池陂是當時洛陽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

漁業資源

鴻池陂廣袤的水域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東漢張衡《東京賦》中寫到:“洪池清蘌,淥水澹澹。內阜川禽,外豐葭菼”,唐李善注曰:“阜,多也。豐,饒也。內多魚鱉,外饒蘆薍也。”張載也稱:鴻池“魚鼈熾殖,水鳥盈涯。菱藕狎獦,秔稻連畦”;晉潘尼《逸民吟》則曰:“沐浴池洪……游魚群戲,翔鳥雙飛。”這些說明漢晉時期鴻池陂中魚鱉、禽鳥、蘆葦等生物富饒,因而成為當時洛陽周邊重要的漁業產地。
永初三年(109年),京師洛陽發生饑荒,鄧太后下詔“以鴻池假與貧民”、“令得漁采其中”,開放鴻池的漁業捕撈幫助貧民度過災荒。
鴻池陂還是大雁等鳥類的重要棲息地。曹毗《雙鴻詩序》曰:“近東野見有養雙鴻者,其儀甚美,又善鳴舞”,就描寫了魏晉時洛陽東郊鴻池陂附近的鴻雁。
鴻池陂豐富的水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為周邊農業、漁業生產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觀賞價值

鴻池陂廣闊的水域、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還營造出優美的自然景觀,吸引了許多王侯將相、達官顯貴來此休閒遊賞。永興元年(153),漢桓帝“幸鴻池”。作為皇家苑囿,東漢王朝還設有專職官員來管理鴻池陂。《後漢書·百官志》載:少府下設鉤盾令一人,“典諸近池苑囿游觀之處”,其屬有“鴻池丞”一人,秩祿二百石,專門負責管理鴻池。
三國時,曹植曾“浮素蓋,御驊騮;命友生,攜同儔,誦風人之所嘆,遂駕言而出遊……望洪池之滉瀁,遂降集乎輕舟。”與朋友駕車前往鴻池,泛舟游賞。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幸洪池,命(任城王元)澄侍升龍舟,因賦詩以序懷。”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幸洪池陂,遂游田。”

環池建築

為了欣賞鴻池美景,達官顯貴們紛紛在鴻池周邊興建亭台樓館。東漢·李尤《洪池銘》提到:“漸台中起,列館參差”。北魏鹹陽王元禧就常“與姬妾及左右宿洪池別墅”,元人胡三省法雲“:洪池即漢之鴻池……晉人以來,往往治池館,觀游於其中。”可見,鴻池陂已成為漢魏洛陽地區一個重要的風景名勝。

考古發掘

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故城工作隊在偃師屍鄉溝商城城址東南部城牆外側發現一處大型水池遺蹟,王學榮分析了其地理方位及與谷水、陽渠的關係,水池規模等之後,認為這一水池就是漢以後文獻中所言的鴻池。
1992年以來,偃師市文物部門對鴻池陂進行了全面的考古勘察,初步弄清了鴻池陂的形狀及其與陽渠的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