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科聖)

張衡(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

科聖一般指本詞條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衡
  • 別名:張平子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
  • 出生日期:78年
  • 逝世日期:139年
  • 職業:天文學家
  • 信仰:老莊、孔孟
  • 主要成就:開創中國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
    發明地動儀
    以其名命名“張衡星”、“張衡環形山”
    漢賦四大家之一
  • 代表作品:《靈憲》《歸田賦》《二京賦》《張河間集》等
  • 官職:太史令、河間相、尚書
  • 後世尊稱:木聖(科聖)
  • 追封:西鄂伯
  • 所處時代:東漢
人物生平,博通經籍,步入仕途,職掌太史,外出國相,六旬而逝,主要成就,發明,曆法,文學,史學,思想,機械,數學,繪畫,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親屬成員,祖父,後代,墓葬,史料記載,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博通經籍

張衡的家族世代為當地的大姓。他的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曾把家傳余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劉秀登基後張堪被任命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益州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被拜為漁陽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後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便會做文章。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遊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地區。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都城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後來著名的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了六藝的道理,而且還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但在青年時期,他的志趣大半還在詩歌、辭賦、散文上,儘管他才高於世,卻沒有驕傲之情。平常從容淡泊,不喜歡與俗人相交。

步入仕途

漢和帝永元(89年—105年)年間,張衡被推舉為孝廉,但他沒有接受,公府幾次徵召也不到。當時,國家太平日久,自王侯以下,沒有不奢侈過度的。張衡於是仿照班固的《兩都賦》,殫精竭思十年,才作成《二京賦》,用以諷諫朝廷。大將軍鄧騭欣賞張衡的才華,多次徵召他,張衡都不應命。
蔣兆和繪《張衡像》蔣兆和繪《張衡像》
公元100年(永元十二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八年後,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

職掌太史

張衡擅長機械,特別用心於天文、陰陽、歷算。平常喜愛揚雄的《太玄經》,對崔瑗說:“我看《太玄》,才知道子云(揚雄字)妙極道數,可與《五經》相比,不僅僅是傳記一類,使人論辯陰陽之事,漢朝得天下二百年來的書啊。再二百年,《太玄經》就會衰微嗎?因為作者的命運必顯一世,這是當然之符驗。漢朝四百年之際,《玄》學還要興起來的呢。”漢安帝早就聽說張衡善術學,公元111年永初五年),張衡被朝廷公車特徵進京,被拜為郎中,再升任太史令。於是研究陰陽,精通天文曆法,製作渾天儀,著有《靈憲》、《算罔論》,寫得較為詳細明白。雖然在漢順帝即位初年再調動它職,但後來又任太史令,張衡任此職前後達14年之久。他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里完成的。
張衡不慕當世的功名富貴,擔任官職,往往多年都不得遷升。自從離開史官的職務五年後,又回到原職。於是設客問體,作《應問》來表明自己的心跡。當時,政事漸衰,宦官干政。張衡於是上疏陳事,勸諫順帝。

外出國相

公元133年陽嘉二年),張衡升任侍中,順帝任用他在自己身邊對國家的政事提出意見。順帝曾詢問張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們害怕他說自己的壞話,都用眼睛瞪著他,張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話回答後出來了。但宦官還是擔心張衡以後會成為他們的禍害,於是群起毀謗張衡。張衡常想著如何立身行事。認為吉凶禍福,幽暗深微,不易明白,於是作《思玄賦》,以表達和寄託自己的情志。
公元136年永和元年),張衡被外調任河間王劉政國相。劉政驕奢淫逸,不遵法紀;又有不少豪強之徒,糾集在一起做亂。張衡到任後,嚴整法紀,打擊豪強,暗中探得奸黨名姓,一時收捕,上下肅然,他為政以清廉著稱。任職三年後,張衡上書請求辭職歸家,被徵召拜為尚書。

六旬而逝

公元139年(永和四年),張衡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張衡紀念郵票張衡紀念郵票
公元1109年(宋徽宗大觀三年),張衡因算學方面的成就被北宋追封為西鄂伯。
後世稱張衡為“木聖”(科聖)。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聯合國天文組織於1970年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又於1977年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2003年,國際小行星中心為紀念張衡及其誕生地河南南陽,將小行星9092命名為“南陽星”。

主要成就

發明

  • 地動儀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經過試驗,與所設制,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是沒有過的。曾經一龍機發,地不覺動,雒陽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幾天之後,送信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發生地震,眾人於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後,朝廷就令史官記載地動發生的地方。
地動儀結構地動儀結構
關於地動儀的結構,流行的有兩個版本:王振鐸模型,即“都柱”是一個類似倒置酒瓶狀的圓柱體,控制龍口的機關在“都柱”周圍。這一種模型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種模型由地震局馮銳提出,即“都柱”是懸垂擺(見袁宏《後漢紀》),擺下方有一個小球,球位於“米”字形滑道交匯處(即《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說的“關”),地震時,“都柱”撥動小球,小球擊發控制龍口的機關,使龍口張開。另外,馮銳模型還把蟾蜍由面向樽體改為背向樽體並充當儀器的腳。該模型經模擬測試,結果與歷史記載吻合。
世界上地震頻繁,但真正能用儀器來觀測地震,在國外,是19世紀以後的事。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的地震儀之祖。雖然它的功能尚只限於測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卻超越了世界科技的發展約1800年。
  • 渾天儀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製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得多的“渾天儀”。
漏水轉渾天儀是一種水運渾象。用一個直徑四尺多的銅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黃赤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恆顯圈、恆隱圈等,成一渾象,再用一套轉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以漏壺流水控制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如恆星的出沒和中天等。它還有一個附屬機構即瑞輪冥菜,是一種機械日曆,由傳動裝置和渾象相連,從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葉片;月半後每天落一葉片。它所用的兩級漏壺是現今所知最早的關於兩級漏壺的記載。
張衡在創作了渾天儀之後曾寫過一篇文章。此文全文已佚。只是在梁代劉昭注《後漢書·律曆志》時作了大段引述而使之傳世。劉昭注中把這段文字標題為《張衡渾儀》。稱之為“渾儀”可能是劉昭所作的一種簡化。在古代,儀器的定名並不嚴格。雖然後世將“渾儀”一詞規範為專指觀測儀器,但在隋、唐以前,“渾儀”也可用於表演儀器。
  • 瑞輪莢
瑞輪莢是張衡別出心裁創造的自動日曆,它模仿神話中奇樹蓂莢的特徵,靠流水作用,從每月初一開始,一天出現一片葉子,到滿月出齊15片,然後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為止,循環開合。這個神話曲折地反映了堯帝時天文曆法的進步。張衡的機械裝置就是在這個神話的啟發下發明的。聽謂“隨月盈虛,依歷開落”,其作用就相當於現今鐘錶中的日期顯示。
  • 指南車
張衡製造的指南車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由一輛雙輪獨轅車組成。車箱內用一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車箱外殼上層置一木刻仙人,無論車子朝哪個方向轉動,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
  • 計里鼓車
張衡創造的計里鼓車是用以計算里程的機械。據《古今注》記載:“記里車,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記里鼓車與指南車製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齒輪原理,早於西方1800多年。
  • 獨飛木雕
張衡製作獨飛木雕,是模仿鳥類高空翱翔的滑翔翼型設計。
  • 地形圖
張衡也研究過地理學,根據他研究和考察的心得,畫過一幅地形圖。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云:“衡嘗作地形圖,至唐猶存。”

曆法

張衡曾參加過在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的一次曆法大討論,據《後漢書·律曆志》記載,張衡時任尚書郎。這次大討論的起因是,有人從圖讖和災異等迷信觀念出發,非難當時行用的較科學的東漢《四分曆》,提出應改用合於圖讖的《甲寅元歷》。又有人從漢武帝“攘夷擴境,享國久長”出發,認為應該倒退回去採用《太初曆》。張衡和另一位尚書郎周興對上述兩種意見提出了批駁和詰難,使這二宗錯誤意見的提出者或者無言以對,或者所答失誤,從而為阻止曆法倒退做出了貢獻。張衡、周興兩人在討論中還研究了多年的天文觀測記錄,把它們和各種曆法的理論推算進行比較,提出了鑑定,認為《九道法》最精密,建議採用。的確,《九道法》的回歸年長度和朔望月長度數值比《太初曆》和東漢《四分曆》都精密。
而且《九道法》承認月亮運行的速度是不均勻的,而當時其他的曆法都還只按月亮速度均勻來計算。所以,《九道法》所推算的合朔比當時的其他曆法更符合天文實際。只是如果按照《九道法》推算,將有可能出現連著3個月是30天的大月,或連著兩個29天的小月等的現象。而按千百年來人們所習慣的曆法安排,從來都是大、小月相連,最多過17個月左右有一次兩個大月相連,絕無3個大月相連,更無2個小月相連的現象。所以,《九道法》所帶來的3大月或2小月相連的現象對習慣守舊的人是難以接受的。這樣,張衡、周興建議採用《九道法》本是當時最合理、最進步的,但卻未能在這場大討論中獲得通過。這是中國曆法史上的一個損失。月行不均勻性的被采入曆法又被推遲了半個多世紀,直到劉洪的《乾象曆》中才第一次得以正式採用。
《靈憲》是張衡有關天文學的一篇代表作,全面體現了張衡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和發展。原文被《後漢書·天文志》劉昭注所徵引而傳世。文中介紹的天文學要點如下:
張衡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蝕起因於地遮日光,月繞地行且有升降。他認識到太陽運行(應是地球公轉)的某些規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見到的星有2500個,與今人所知略近。他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一周曆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

文學

張衡是漢賦發展史具有巨大貢獻,在他作賦的生涯中,較全面地繼承了前代賦家的賦心與表現手法。大賦則遠紹司馬相如《子虛》,近取班固《兩都》而有《二京賦》;騷賦則上追屈原《離騷》、下蹤班固《幽通》作《思玄賦》;七體則步枚乘《七發》、傅毅《七激》作《七辯》;文賦則依東方朔的《答客難》、班固的《答賓戲》作《應間》。其他還有受揚雄《蜀都賦》啟發作《南都賦》;效傅毅《舞賦》而再作《舞賦》等。以上所舉,雖皆屬模擬,成就又有高下之分,但也都確實不同程度地顯現出了藝術上的創意。更突出的還在於張衡能融匯貫通,極富創造性地以《歸田賦》,實現了漢賦主體從鋪采摛文、閎衍巨侈、重體物而淹情志,向清新爽麗、短小精練、情境相生的轉變,而掀開了抒情小賦的創作時代,為述志賦注入巨大活力。張衡的大多數作品都表現出對現實的否定與批評,他探討人生玄妙哲理,也探尋合於自己理想與性格的生活空間。張衡賦的代表作歷來公認為是《二京賦》、《思玄賦》和《歸田賦》。
文心雕龍》稱“自揚(揚雄)馬(司馬相如)張(張衡)蔡(蔡邕),崇盛麗辭,如宋畫吳冶,刻形鏤法,麗句與深采並流,偶意共逸韻俱發。”又稱“張衡通贍,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是則竹柏異心而同貞,金玉殊質而皆寶也。”
張衡曾著有《周官訓詁》,崔瑗認為與其他儒生的說解沒有區別。他又想繼孔子《易》補正《彖》、《象》的殘缺,始終沒有完成。他所著詩、賦、銘、七言及《靈憲》、《應間》、《七辯》、《巡誥》、《懸圖》(一作《玄圖》)等作品,共三十二篇。
《漢詩》輯錄有其詩歌九篇。《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全後漢文》卷52—55輯錄有其詩賦奏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今人張震澤注《張衡詩文集校注》。

史學

漢安帝永初(107年—113年)年間,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騊駼等人在東觀撰集《漢記》,因而考定漢家禮儀,上疏請求讓張衡參加討論,適逢二人逝世,張衡平時嘆息,想完成這件事。等到他任侍中時,上疏請在東觀專門收檢遺文,全力補綴。又條上司馬遷、班固所記與典籍不合的十多件事。還認為王莽本傳,只應記載篡奪皇位而已,至於編年月,記災祥,應改稱為《元後本紀》。認為更始帝居位,人民沒有什麼異議。光武帝最初是更始帝的將領,後來才即位,應該把更始年號建在光武之前。上書數次,都沒被採納。後來的著述,多未詳見於典籍,時人感到遺憾。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此曾評價說:“張衡司史,而惑同遷固,元平二後,欲為立紀,謬亦甚矣。尋子弘雖偽,要當孝惠之嗣;孺子誠微,實繼平帝之體;二子可紀,何有於二後哉?”

思想

東漢讖緯之學風行於世,自東漢建國後,儒生爭學圖緯,更附以妖言。張衡認為圖緯虛妄,不是聖人之法。於是上疏認為“國讖虛妄,非聖人之法。”並認為“此皆欺世罔俗……宜收藏國讖。一禁絕之。”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中稱張衡為“反讖緯的思想家。”

機械

張衡掌握高明的機械技術,據傳他當時還製做過兩件神奇的器物。一件是有三個輪子的機械,可以自轉;一件是一隻木雕,能在天上飛翔。
關於木雕,《墨子· 魯問》就有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列子·湯問》和《韓非子·外儲說》都記載說,墨子本人也造過能飛的木鳶。這些木鵲或木鳶大概是一種鳥狀的風箏。不可能是其他裝有動力機的、如今日飛機之類的飛行器。因為當時還不可能有連續運行一日乃至三日之久的動力機。張衡的木雕,大概也是一種風箏。不過,北宋類書《太平御覽·工藝部九》引《文士傳》中一段記載說:“張衡嘗作木鳥,假以羽翮,腹中施機,能飛數里。”這裡說到“腹中施機”,而且“能飛數里”,因此,過去有的作者認為是一種飛機類的飛行器。但裝在飛行器上的動力機必須重量足夠輕而馬力足夠大,並且還要求飛行器本身具有一定的適宜起飛上升的形狀等等,這些條件在張衡時代沒有一條是能做得到的。所以,張衡的木雕即使真的“腹中施機”,那么,這種機也不會是動力機,而是一種裝在風箏上用線控制飛行的操縱機構。
關於三個輪子可以自轉的機械,古來就有不同意見。南宋學者王應麟認為是一種記里鼓車。這種車利用一組齒輪系把大車轉動時車軸的運動傳遞到一個木人的手臂上,使它過一里路時敲一下鼓。這個構想看來不大符合“三輪可使自轉”的意思。敲鼓的動作一般是不當作轉動看的。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是一種指南車。清代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張衡傳》中引《宋書 ·禮志》:“指南車,其始周公作,張衡始復創造”(按:這是《宋書·禮志》的摘引,實非原文)。因此,指南車的形象更符合於“自轉”的用詞,因為不管下面輪子怎么轉,車上的人只見到指南車木人的手指在自動地轉向南方。
總之,張衡在機械技術方面非常高明。《太平御覽· 工藝部九》引晉代葛洪《抱朴子》:“木聖:張衡、馬鈞是也。”高似孫的《緯略》也說“張衡、馬忠號‘木聖’。”

數學

《後漢書》提到,張衡曾寫過一部《算罔論》。此書遲到唐代已經失傳,以至唐代的章懷太子李賢懷疑張衡沒寫過這部書,而是因為《靈憲》是網路天地而算之,故稱《靈憲算罔論》。從《九章算術·少廣》章第二十四題的劉徽注文中得知有所謂“張衡算”,因此,張衡寫過一部數學著作是應該肯定的。從劉徽的這篇注文中可以知道,張衡給立方體定名為質,給球體定名為渾。他研究過球的外切立方體積和內接立方體積,研究過球的體積,其中還定圓周率值為10的開方,這個值比較粗略,但卻是中國第一個理論求得π的值。另外,如果按照錢寶琮對《靈憲》的校勘:“(日月)其徑當天周七百三十分之一,地廣二百三十二分之一”,則當時π值等於730/232=3.1466,較10的開方有精密了。但錢寶琮所作的校勘似乎未必都符合張衡的原來數字。
紀清遠繪《南陽張衡》紀清遠繪《南陽張衡》

繪畫

張衡認為畫家喜歡一些非現實的東西,因為可以藉此虛構和想像,他在漢順帝陽嘉年間一篇上疏中就說:“譬猶畫工,惡圖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事實難形,而虛偽不窮也。”張衡的繪畫作品今不存,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稱他”高才過人,性巧,明天象,善畫。“又記有:“張衡作《地形圖》,至唐猶存。”

人物評價

崔瑗:① 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② 於惟張君,資質懿豐,德茂材羨,高明顯融。焉所不學,亦何不師,盈科而逝,成章乃達。一物不知,實以為恥,聞一善言,不勝其喜。包羅品類,稟授無形,酌焉不竭,沖而復盈。廩廩其庶,亹亹其幾,膺數命世,紹聖作師。苟華必實,令德惟恭,柔嘉伊則,孝友祗容。允出在茲,維帝念功,往才女諧,化洽民雍。愍天不弔,降此咎凶,哲人其萎,罔不時恫。紀於銘勒,永終譽兮,死而不朽,芳烈著兮。
張衡雕像張衡雕像
禰衡:南嶽有精,君誕其姿;清和有理,君達其機。故能下筆繡辭,揚手文飛。昔伊尹值湯,呂望遇旦,嗟矣君生,而獨值漢。蒼蠅爭飛,鳳凰已散,元龜可羈,河龍可絆。石堅而朽,星華而滅,惟道興隆,悠永靡絕。君音永浮,河水有竭。君聲永流,旦光沒發。餘生雖後,身亦存游,士貴知已,君其勿憂。
夏侯湛:奕奕張生,秉德淑清。研深綜理,思俊才英。實掌天地,幽贊神明。冠曩興美,傾漢流聲。匪唯天象,亦垂人文。有炳其猶,有鑠其新。仰鑒遺籍,馳心哲人。殊世投好,百載交神。奉命南邦,行出爾塗。(闕一字)及隧首,輟駕前衢。徘徊崇碑,逍遙故墟。企仰網瞻,長懷焉如。昔在先賢,唯德作友。古而無死,願言攜手。世則茲泯,道乃(闕二字)。在珠詠隋,於璧稱和。戢寶無雕,人壽幾何?望兼京台,思逾俟河。
范曄後漢書》:①崔瑗之稱平子曰’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斯致可得而言歟!推其圍范兩儀,天地無所蘊其靈;運情機物,有生不能參其智。故知思引淵微,人之上術。記曰:’德成而上,蓺成而下。‘量斯思也,豈夫蓺而已哉?何德之損乎!② 三才理通,人靈多蔽。近推形算,遠抽深滯。不有玄慮,孰能昭晰?③ 若李固周舉之淵謨弘深,左雄黃瓊之政事貞固,桓焉楊厚以儒學進,崔瑗馬融以文章顯,吳祐蘇章種暠欒巴牧民之良乾,龐參虞詡將帥之宏規,王龔張皓虛心以推士,張綱杜喬直道以糾違,郎顗陰陽詳密,張衡機術特妙,東京之士,於茲盛焉。
張彥遠: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鄭谷:張平子才高過人,性巧,明天象,善畫。
歸有光:賈生之通達,蔡邕之文學,張衡之精思,卓茂之循良,李膺之高節,黃憲之雅度,鄧禹之功勳,有不可一二數者。
王夫之何休鄭玄之治經術,京房襄楷、郎顗、張衡之論治道,始以鬼魅妖孽之影響亂六籍。而上動天子,下鼓學士,曰此聖人之本天以治人也。
郭沫若:張衡(79-139)東漢末葉傑出的文學家,他的兩京賦在漢代文學中有優越地位。但在天文方面,他也有獨到成就。年四十時(公元117年)製成渾天儀,以觀察天體運行。其後十五年,又製成候風地動儀,以測候地震。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渾天說的代表人物,是東漢的太史令張衡。張衡是有名的文學家,又是反讖緯的思想家,也是傑出的科學家。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王充的著作,有益於科學思想,張衡的發明,推進了科學知識。論衡與地動儀是東漢兩大創造,王充與張衡是東漢文化界的兩個偉人。
白壽彝:張衡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他的文學創作反映了他在仕途生活中遭受的曲折和坎坷,他在辭賦、詩歌和散文等方面都有優秀的業績,表現了獨創性。
錢偉長:張衡創渾天學說,作渾天儀......其精巧為以前中外所未有。張衡不但對於天文有很好的成就,他還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同時,他也是有數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他死後崔瑗為之撰碑說他‘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無疑地像張衡這樣人,在任何時代,統可成為一個鳳毛麟角的人......張衡創造了渾天學說,說明天象的運行原則。根據他所測繪的星圖——‘靈憲圖’這便是現代‘假天儀’的原始鼻祖。遠在機械工業發展前約二千年的祖國,竟能發明製作出這樣精巧的儀器,真是驚人而值得我們崇拜了。漢代學者蔡邕參觀了這個儀器,曾經有願意終生偃臥在渾天儀里的感嘆,足見張衡的偉大和渾天儀的精巧絕倫了。
賴家度:張衡在一生中,努力學習,刻苦鑽研,毫不倦怠和自滿,精益求精的前進。不論在知識領域的那一方面,他的造詣都是廣博而精深的;文學藝術上有他的優秀作品,天文歷算上有他的綜合研究,機械製造上有他的特殊技巧,而在學術思想上他曾堅持著反圖讖的鬥爭,在政治實踐上他也曾有積極而進步的活動;尤其在自然科學方面,他有如渾天儀和地動儀等的空前發明。這些豐富而珍貴的勞績,在我們祖國和全世界的科學史上都占著崇高的地位,值得我們紀念和學習。
嚴濟慈:精儀揭天地,科聖著千秋。
恆星物理》:張衡‘在人類文化早期發展的時期就有實驗科學上的偉大發現,實為不可思議的奇蹟。’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張衡兩度任太史令,是中國古代宇宙結構理論渾天說的代表。

軼事典故

歷代名畫記》記載了一個關於張衡用“足趾畫怪獸”的傳說:張衡聽說建州浦城水中有豕身人首的怪獸,於是前往畫它。但這個怪獸怕人畫它,所以不出來。張衡於是扔掉紙筆,怪獸就出來了,他悄悄地用足趾畫下怪獸的行狀。能用足趾寫生,這雖然是種傳說,但也可見當時張衡的畫名是不低的。

親屬成員

祖父

張堪,字君游,官至漁陽太守。

後代

張輔,字世偉,西晉時官至梁州刺史。

墓葬

張衡墓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北25公里石橋鎮南小石橋村西20米處,為國務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漢代時陵園建造宏偉,翁仲、石獸對立,祠廟巍峨壯觀。後經戰亂,以往勝跡蕩然無存。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重修了張衡墓園與“平子讀書台”。墓園面積12000多平方米,墓室封土高8米,周長79米,在高大的古墓周圍遍植松柏。墓前的明、清石碑加蓋了碑樓。並於墓前立方碑1座,碑文為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撰寫。墓北讀書台遺址,亦重新建台立碑。

史料記載

范曄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影視形象

1983年電影《張衡》:許還山飾演張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