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博物館

張衡博物館

張衡博物館,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南陽市北郊臥龍區石橋鎮,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張衡的誕生和長眠之地,是一座有關張衡的文獻收集、科學研究、文物保護、宣傳教育、觀光旅遊的專題性博物館。

張衡博物館於1986年在南陽成立,博物館館藏1030餘件文物,三級以上藏品600餘件,類別有石、陶、瓷、金銀、銅鐵、書畫等,館藏精品有1956年10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題詞:“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題詞碑。該景區主要由張衡墓園和博物館兩大部分組成。博物館部分主要有綜合展廳、古天文館、模擬地震館、碑刻長廊、綜合展廳等,全面介紹張衡的生平事跡、科學貢獻、創造發明及文學成就,現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文物旅遊景區和青少年綜合教育基地。

1970年,聯合國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張衡山”;1977年把太陽系中一顆編號為1802年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2003年,又把編號為9092的小行星命名為“南陽星”。張衡名字上了太空,和天地共存,與明同輝。

1988年國務院公布張衡博物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將張衡博物館命名為“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共青團中央公布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衡博物館
  • 地理位置:中國 河南 南陽
  • 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9:00一17:00(星期一閉館)
  • 門票價格:免費參觀
  • 文物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博物館榮譽: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 節日:張衡誕辰拜謁大典
  • 相關景區南陽武侯祠南陽醫聖祠
  • 交通:南陽姜營機場
張衡簡介,張衡成就,博物館介紹,發展歷史,參觀信息,

張衡簡介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東漢南陽郡西鄂人(今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南陽五聖”之一。曾任尚書、河間相等職,是我國古代卓越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他在地震、天文、文學、數字、地理、機械製造、藝術等方面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以其崇高的精神,光輝的業績,傑出的成就,高尚的品格而名垂青史,為世人景仰,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
“科聖”張衡畫像“科聖”張衡畫像

張衡成就

地震學方面張衡發明創造了“地動儀”(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渾天儀”(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動的大型觀測星象的天文儀器,著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畫出了完備的星象圖,提出了“月光生於日之所照”的科學論斷。文學方面;著有《二京賦》、《南都賦》、《四愁詩》等30餘篇。地理學方面繪製有完備的地形圖。數學方面著有《算罔論》,並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氣象學方面他製造出了“侯風儀”,比西方的風信雞早1000多年。機械學方面他製造的“獨飛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還製造有指南車、計里鼓車、土圭、活動日曆等。藝術方面,他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六大畫家之一。
南陽張衡博物館大門南陽張衡博物館大門
張衡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也是留給整個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張衡在20世紀50年代就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1953年、1955年、2006年中國先後發行了印有張衡畫像及其發明創造的郵票;1960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用多種文學出版發行了他的《二京賦》;1970年,聯合國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張衡山”;1977年把太陽系中一顆編號為1802年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2003年,又把編號為9092的小行星命名為“南陽星”。張衡名字上了太空,和天地共存,與明同輝。
1956年10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題詞道:“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1990年5月,原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濟慈題詞道:“精儀揭天地、科聖著千秋”。1996年9月原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題詞道:“張衡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座巍巍豐碑”。李鐵映、彭清源、趙東宛、袁寶華、錢偉長等原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眾多社會知名人士也紛紛題詞或撰寫文章盛讚張衡,表達對科聖的景仰之情。
南陽張衡博物館南陽張衡博物館

博物館介紹

南陽市張衡博物館是依託張衡墓園建立的專題性博物館。張衡墓園東臨南陽白河,南接蒲山,面山靠水,環境宜人。墓園所在地,漢代時為南陽郡西鄂縣,北周廢西鄂,為宛縣所轄。建國後屬河南省南陽縣,現屬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據史書記載,墓園原有翁仲列獸,前建有廟宇,墓前有漢崔瑗、晉夏侯湛所撰書的碑文石刻。唐代詩人鄭谷曾作《題張衡廟》詩一首。最早記載張衡墓位置的文獻是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氵育水又過西鄂縣南,水北有張平子墓,墓之側有平子碑。”至明代墓地荒蕪,嘉靖四十三年,鄉人周子紀重封築之,前立碑記之。清光緒八年,夏村人師曉亭曾對墓園進行了修葺:並將字跡模糊、細審可續的明碑重刻立於墓側。由於歷史悠久,風雨兵焚的破壞,墓園至解放前已經十分荒蕪,僅剩一個土冢和三通古碑而已。
張衡博物館現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整個建築為漢代陵園風格形制,座北朝南,軸線對稱。山門前是一對高大雄偉的漢闕,漢闕為磚石結構,上覆重檐屋頂,闕身飾有朱雀圖形。山門兩側,各有面闊七間的門房,門房頂部各建望樓一座,東西對稱,頗有壯觀。穿過山門,神道兩側各立四尊石象生,雄渾拙樸、栩栩如生。石像生東西兩邊均為三十多米長的迴廊,迴廊內常年舉辦各種臨時性展覽。沿神道拾階而上,便是氣勢巍峨的拜殿,拜殿內有基本陳列《張衡生平成就展》,詳細介紹了張衡的奮鬥歷程和偉大業績,展覽圖文並茂,引人入勝,指南車、計里鼓車仿真模型列布其中。拜殿前為大理石鋪砌的寬闊平坦的月台,憑欄眺望,蒲峰遠峙,洱河如帶,古塔巍然聳立,村舍農田相間,近處樓亭各抱其勢,奇樹異草爭榮鬥妍,宛如一幅優美的彩墨長卷,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拜殿東西兩側為通高七米,磚混結構的渾天儀地動儀大型雕塑,向人們展示著這位科學巨匠的偉大發明,繞過拜殿,穿過青磚拱門便是歷經風雨蒼桑,掩埋這位偉人1800多年的墓冢。墓冢為半圓形,高8米,周長79米,辟有環形甬道,供遊人瞻仰遊覽,外有八角青磚花牆圍之,墓前有明嘉靖四十三年墓碑一通,四周松柏簇擁,莊嚴肅穆。墓前有兩座碑樓,墓東為碑林,豎立郭沫若題詞碑、嚴濟慈題詞碑等碑刻三十餘通。墓北200米處,是平子讀書台遺址,相傳為張衡少年時代發奮讀書的地方,豎有原南陽行署專員宋紹良所題寫的“漢張平子讀書台故址”碑。張衡博物館面山依水、景色秀麗。西北1公里處,就是著名的漢“西鄂城故址”,故址內殘垣斷壁隱約可見,漢代瓦礫遍地皆是。東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宛北名剎——鄂城寺隔路相望,寺內隋朝古塔,宋代石獅至今完好。

發展歷史

解放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張衡墓園的維修與保護,1985年原南陽縣政府對墓園和讀書台加以修繕。墓前豎郭沫若先生題詞碑。墓區遍植松柏,並環砌花牆一周。月形門外兩側移豎了明嘉靖四十三年和清光緒八年所刻石碑,並加蓋了碑樓。在讀書台遺址,重修了一座束腰高台,上豎“漢張平子讀書台故址”石碑一通。1963年6月張衡博物館內張衡墓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張衡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衡,字平子,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南陽五聖”之一。東漢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出生於南陽郡西鄂縣(今南陽市石橋鎮夏村)。他“天資哲,敏而好學。”一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曾有“百科全書式人物”的稱謂。在科學上,寫出了天文學理論著作《靈憲》。創造性地製作了用漏壺淌水轉動的渾天儀,並作《渾天儀圖注》,為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公元132年,他發明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測量地震方位的儀器一一地動儀。比歐洲同類儀器早170O多年,開啟了地震學的研究,被譽為地震學的鼻祖。他還製做了“指南車”、“計里鼓車”、“獨飛木雕”(在木製的雕鳥內部裝置機關,使之能獨立飛翔數里)、“瑞輪 莢”(以水作動力,聯接漏壺,利用差動齒輪,上半月每天轉出一片 莢,下半月每天轉入一片 莢,用以顯示月亮盈虧和活動日曆的儀器。)等奇異機械,並在數學、曆法、歷史地理、繪畫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在文學上,他寫作了詩、賦、銘等30多篇,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獨特的位置。
為了紀念張衡這位世界文化名人、科學界泰斗,更好地保護張衡墓這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加強對張衡的研究,南陽縣於1986年12月成立了張衡博物館。1995年1月南陽撤地設市,歸屬南陽市文化局,更名為“南陽市張衡博物館”。新的張衡博物館建設(包括墓園修繕)開始於90年代。整個工程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張衡墓園,規劃占地15000平方米。設計者汲取了我國古代建築中的優秀傳統,以仿漢建築的外觀,青灰的色調來顯示墓園的莊嚴與肅穆。墓園坐北朝南,由漢闕、山門、門房、廊房、石象生、享堂、墓冢、角樓、圍牆組成。1992年開工修建,2000年底已基本完成。第二部分為博物館展廳,位於墓園西側,瀕臨南(陽)南(召)公路,占地約23,000平方米。其主要建築有門樓、綜合展廳、古天文館、模擬地震廳等組成,尚在規劃階段。
南陽市張衡博物館共有館藏文物1030件,三級以上藏品600餘件,類別有石、陶、瓷、金銀、銅鐵、書畫等。
張衡博物館人文之旅張衡博物館人文之旅

參觀信息

博物館地址:河南省南陽市北郊二十公里石橋鎮小石橋村。
南陽張衡博物館
乘車路線:南陽汽車站乘南陽—鴨河城鄉公交至張衡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