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紀、傳
《續漢書》的“紀”所載乃東漢諸帝史事,體例上較前史沒有什麼變化;“傳”則記載了后妃、王侯、名臣、
黨錮、酷吏、宦官、儒林、文苑、獨行、逸民等社會各層面人物及
西羌、鮮卑等少數民族的活動。
傳目設定較為全面,這反映出了司馬彪對東漢社會生活給予全面關照的超人
史識。
而這一較全面的傳目的設定,對南朝宋范曄撰《
後漢書》應該說產生了較為直接和有益的影響。
志
《續漢書》原文志8卷,今傳本分為30卷
禮儀志 3卷
祭祀志 3卷
五行志 6卷
輿服志 2卷
(除天文志的下卷和五行志的第四卷以外,剩餘二十八卷志均有
劉昭的注。)
序傳
據《三國志·魏志·司馬朗傳》注、《
太平御覽》卷三七七和《初學記》卷二四注所引兩條“
司馬彪《
序傳》曰”可知,司馬彪撰《續漢書》亦受了班馬的影響,在《續漢書》中設有《序傳》,記述司馬彪的家世、撰著《續漢書》動因的內容等內容。
流傳情況
根據
劉知幾的評論可知,至
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劉知幾著成《
史通》時《續漢書》仍存於世。
大約由於
章懷太子李賢所注《後漢書》的逐漸盛行及後世的戰亂之劫,該書便開始不復為世人所重並有所散佚。至宋淳化年間,已把
司馬彪《續漢書》、
張璠《後漢紀》列入了遺佚書之列。而至宋仁宗
景佑元年,
余靖奉詔校正《
後漢書》,敘其原委,則僅能羅列出司馬彪、
薛瑩、
華嶠等書卷數之多寡,已無法取證參校,判定異同。所以說,司馬彪《續漢書》最遲於北宋時便佚而不全了。
所幸《
北堂書鈔》、《
藝文類聚》、《初學記》、《
太平御覽》等類書及《
三國志注》、《世說新語注》、《文選注》、《
水經注》、《後漢書注》等書保存了《續漢書》較多的紀、傳部分內容;而志則由於
南朝梁劉昭為補
范曄《後漢書》志之缺而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清代輯佚風氣濃厚,姚之姻、
章宗源、
黃奭、
汪文台、
王仁俊等人又進行了大量的輯佚工作;今人
周天游所著《
八家後漢書輯注》一書,對清人所輯
司馬彪《續漢書》等八家東漢史予以整理、校注,據此便可見該書之大概。
影響
范曄著書時也曾經參考過。今傳本《
後漢書》中的30卷志即
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志。因為范曄的書沒有寫完范曄就遇害,所以後人就將司馬彪的志拿來補到范書中。
史料價值
司馬彪廣泛參考了《
東觀漢記》及各種相關檔案、文獻,使《續漢書》史料豐富詳實,從而使該書不僅成為
范曄撰《
後漢書》的參考之一,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范書、《東觀漢記》及《後漢紀》等書記載的簡、缺、誤等。
正是由於司馬彪撰著《續漢書》取材廣泛,記載豐富、詳實,所以該書成為范曄撰《後漢書》的主要參考之一,在比較諸書同一記載時,范曄往往舍其他而取《續漢書》。如上文所舉肥親之例,范曄便採用了《續漢書》的“矍然而起”,而舍《東觀漢記》之“嘿然有頃”。
另外,《續漢書》的詳實記載亦可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東觀漢記》、范曄《後漢書》、袁宏《後漢紀》所載史事晦而不詳或記載失誤的不足。
評價
劉知幾則對司馬彪著史之“術”予以了充分的肯定,稱“假令其間有術同彪、嶠,才若班、荀,懷獨見之明,負不刊之業,而皆取窘於流俗,見嗤於朋黨”並認為其《五行志》記載“大多較實”、“精審”。
唐太宗還專門作有詠《續漢志》之詞云:“前史談妙詞,後昆沈雅思。書言揚盛跡,補缺與洪志。川谷猶舊途,郡國開新意。”
而
范曄在撰《後漢書》參考眾書時,對司馬彪《續漢書》則多有取用,這也反映出范曄對該書的肯定態度。
作者簡介
司馬彪(?-約306),
西晉史學家,字
紹統,
河內溫縣人。晉高陽王
司馬睦的長子。曾注《
莊子》,作《
九州春秋》。從小好學,然而好色薄行,不得為嗣。司馬彪因此閉門讀書,博覽群籍。初官拜騎都尉,
泰始中任秘書郎,轉丞。司馬彪鑒於漢氏中興,忠臣義士昭著,而時無良史,記述煩雜,遂“討論眾書,綴其所聞,起於世祖,終於孝獻,編年二百,錄世十二,通綜上下,
旁貫庶事,為紀、志、傳凡八十篇,號曰《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