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
“昔
帝嚳有
四妃,以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為
正妃,餘三小者為
次妃,帝堯因焉。至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但三妃而已,謂之夫人。
夏後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
春秋說‘天子娶
十二女’,即夏制也。以
虞夏及周制差之,則
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
周人上法帝嚳,立正妃,又三二十七為八十一人以增之,合百二十一人。其位後也,夫人也,嬪也,世婦也,
女御也,五者相參,以定尊卑焉。”
周朝
後正位
宮闈,同體天王;夫人坐論婦禮;九嬪掌教四德;世婦主喪、祭、賓客;女御序於王之燕寢。
秦朝
秦稱號:皇帝之妻稱皇后,妾皆稱夫人。並立八品:
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
少使。
西漢
西漢初立,因秦之稱號:皇帝之妻稱皇后,妾皆稱夫人。並立八品(該八品也是沿襲秦時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漢武帝時增加
婕妤、
娙娥、
傛華、
充依,各有
爵位。
漢元帝時又創昭儀,僅次於皇后;時後宮已達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製十四等:
6)八子,視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新朝
王莽新朝時期,追求復古,種種名目層出不窮。其罷漢朝妃嬪稱號,模仿先秦時期,自創了和、嬪、美、御四等稱號。
東漢
東漢
光武中興後,提倡儉樸,六宮稱號只剩下皇后、
貴人,(貴人
金印紫綬,
俸祿不過數十斛);又置美人、
宮人、
采女三等,無爵秩,只在歲時賞賜充給。皇子封王,妾數原無限制,此時也定製,正妻稱妃,妾不得超過四十人。
三國
魏
1)貴嬪,位次皇后,爵無所視;
2)夫人,明帝太和年間始命夫人登淑妃之上,位次皇后,在貴嬪下,爵無所視;
吳
吳以
夫人為皇后下最高,孫皓時期分為左右夫人、另有
美人這一正式妃嬪職位,妾為
諸姬。皇子皇孫封太子、王侯,正妻皆稱
妃,側室為
諸姬。
蜀
晉朝
南北朝
南朝
宋
南朝宋初,武帝
劉裕因襲晉制,僅省去
才人、中才人。孝武帝
孝建三年(456年),省夫人,置貴妃,比
相國,並進貴嬪比丞相,貴人比
三司,是為
三夫人;同時省
修華、
修容、
修儀,置昭儀、昭華、
昭容以代之,列於
九嬪之內;又置中才人、充衣為散役。
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省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復置修華、修容、修儀、才人、良人;次年省貴人,置貴姬為三夫人之一,又置昭華,增淑容、承徽、列榮。並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位次九嬪;美人、才人、良人為散位。
齊
齊武帝建元元年(479年),採用晉制,以貴嬪、夫人、貴人為
三夫人,
修華、
修儀、
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
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三年,太子宮置三內官:良娣(比開國侯)、
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
駙馬都尉)。
梁、陳
梁、陳二朝與宋基本相近,
梁武帝時定製:貴妃、貴嬪、
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儀、修華、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美人、
才人、良人為散位。太子東宮有良娣、保林二職。陳沿襲梁之制不改。
北朝
北齊
北齊前幾帝所置內職很少,文宣、孝昭二帝妃嬪稱號惟有夫人、嬪、御。
1)昭儀,有左右二人,比丞相;
6)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貞懿、曜光、貞凝、光范、令儀、內范、穆閨、婉德、明婉、艷婉、妙范、暉章、敬茂、靜肅、瓊章、
穆華、慎儀、妙儀、
明懿、崇明、麗則、
婉儀、彭媛、修閒、修靜、弘慎、艷光、漪容、徽淑、秀儀、芳婉、貞慎、明艷、貞穆、
修范、肅容、茂儀、
英淑、弘艷、正信、凝婉、英范、懷順、
修媛、良則、
瑤章、訓成、潤儀、寧訓、
淑懿、柔則、穆儀、修禮、昭慎、貞媛、肅閨、敬順、柔華、昭順、敬寧、明訓、弘儀、崇敬、修敬、承閒、
昭容、麗儀、閒華、思柔、媛光、
懷德、
良媛、
淑猗、茂范、良信、艷華、徽娥、肅儀、妙則,比
正四品。
自外又置
才人,
采女,以為散號。齊後主立二後,昭儀以下數目皆加倍。又置左右
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儀比二大夫。尋又置淑妃一人,比
相國。
北周
1)三夫人:貴妃、長貴妃、德妃,位視
三公,
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稱三妃;
2)三弋:員額三人,位視三孤;
3)六嬪:員額六人(其中之一稱昭化嬪),位視
六卿;
4)御媛:位視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別位視
上大夫、
中大夫、下大夫;
5)御婉:位視士,也分上中下三等,分別位視上士、中士、
下士。
隋朝
隋開皇二年著
內官之式,略依《
周禮》,省減其數。
又采漢、晉舊儀,置
六尚、
六司、
六典,遞相統攝,以掌宮掖之政。
一曰
尚宮,掌導引皇后及閨閣稟賜。管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璽器玩。
二曰
尚儀,掌禮儀教學。管司樂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贊三人,掌導引內外
命婦朝見。
三曰
尚服,掌服章寶藏。管司飾三人,掌簪珥花嚴;典櫛三人,掌巾櫛膏沐。
四曰
尚食,掌
進膳先嘗。管司醫三人,掌方藥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五曰
尚寢,掌帷帳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鋪設灑掃;典執三人,掌扇傘燈燭。
六曰
尚工,掌營造百役。管
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縫;典會三人,掌財帛出入。
獨孤皇后在世時,懷嫉妒之心,虛嬪妾之位,不設三妃;自嬪以下,置六十員。加又
抑損服章,降其品秩。至獨孤後死,始置貴人三員,增嬪至九員,世婦二十七員,
御女八十一員。貴人等關掌
宮闈之務,六尚以下皆分泰焉。
4)八十一
女御:
寶林二十員,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
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
總共一百二十員,又有
承衣刀人,皆
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尚宮局,管
司言,掌宣傳奏啟;司簿,掌名錄計度;司正,掌格式推罰;司闈,掌門閣管龠。
尚服局,管司璽,掌琮璽
符節;司衣,掌衣服;司飾,掌湯沐巾櫛玩弄;司仗,掌仗衛戎器。
尚食局,管
司膳,掌膳羞;司醞,掌酒醴?益醢;司藥,掌醫巫藥劑;司饎,掌廩餼柴炭。
尚寢局,管司設,掌床蓆帷帳,鋪設灑掃;
司輿,掌
輿輦傘扇,執持
羽儀;司苑,掌園御種植,蔬菜瓜果;司燈,掌火燭。
尚工局,管
司制,掌營造裁縫;司寶,掌金玉珠璣錢貨;司彩,掌繒帛;司織,掌織染。
六尚之中司樂、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餘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設典及掌,以貳其職。
六尚十人,
從五品。司二十八人,
從六品。典二十八人,
從七品。掌二十八人,
從九品。
唐朝
承閨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
侍櫛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
元朝
只有皇后、妃、嬪三類。
皇后有宮婢侍從280人;
妃有宮女200人;
嬪有宮婢80人。
明朝
清朝
簡介
清太祖初起時,
宮闈未有位號,俗稱妃為“福晉”。
崇德改元,五宮並建,位號既明。順治十五年,采禮官之議:
乾清宮設夫人一,
淑儀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
慈寧宮設貞容一、慎容二,勤侍無定數;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議定而未行。康熙以後,典制大備。皇后居中宮;
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
東六宮為景仁、承乾、锺粹、延禧、
永和、
景陽宮,
西六宮為
永壽、翊坤、儲秀、啟祥、長春、
鹹福宮。諸宮皆有宮女子供使令。每三歲選
八旗秀女,戶部主之;每歲選
內務府屬旗秀女,內務府主之。秀女入宮,妃、嬪、貴人惟上命。選宮女子,貴人以上,得選世家女;貴人以下,但選拜唐阿以下女。
入關後,后妃名稱多了起來。順治十五年(1658)決定採用禮官建議,
乾清宮設夫人1名,
淑儀1名,婉侍1名,
柔婉、芳婉都是30名。
慈寧宮設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沒有定數。此外還有
女官。然而這個制度並沒有真正執行。同時“福晉”、“格格”的稱謂仍然存在。
下面是清朝12帝后妃數
皇后1 2 4 4 2 3 2 4 3 1 1 1(有爭議)
妃子 15 13 15 36 7 26 12 16 13 4 2 1(有爭議)
清朝12帝的后妃數目都不相同。這說明制度雖然有,但沒認真實行。
選擇后妃的步驟
舊制,挑選秀女,皇后及
內廷主位之親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員、兵丁、閒散之女子,皆備選。
嘉慶十一年,命
漢軍自
筆帖式,
驍騎校以上女子備選。十八年,命滿洲蒙古自護軍、領催以上備選。其
拜唐阿(執事人)、馬甲(清代八旗
驍騎營馬兵的別稱)以下女子不備選。
挑選八旗秀女,事隸戶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為合列。有應挑而以病未與者,下屆仍補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謂之逾歲,則列於本屆合例女子之後。每日選兩旗,以人數多寡勻配,不序旗分也。挑選之前一日,該旗
參領、
領催等先排車。如挑
正黃、
鑲黃兩旗,則正
黃之滿、蒙、漢分三處,每一處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鑲黃之滿、蒙、漢亦分三處,每一處亦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然後車識行。首正黃之滿洲,而蒙古,而
漢軍。繼以鑲黃之滿、蒙、漢。貫魚銜尾而進,車樹雙燈,各有標識。日夕發軔,夜分入後門,至
神武門外。候門啟,以次下車而入。其車即由神武門夾道而出
東華門。由
崇文門大街至直北街市,還繞入後門而至神武門。計時已在次日巳午之間。選畢者,復以次登車而出各歸其家。雖千百輛車,而井然有序。素謂之排車。聞舊時車馬雜沓,先後凌亂,應選者爭路不得進,不特墜珥遺簪而已。自嘉慶間
額駙丹巴多爾濟定此法,人皆稱便。又
內務府三旗挑選,亦排車在
地安門之沙灘地方。
應選女子入神武門,至
順貞門外恭候,有戶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時,太監
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當意者,留名牌,謂之留牌子。定期復看,復看而不要留者,謂之撂牌子。其牌子書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滿州人(蒙古、漢軍則書蒙古、漢軍),年若干歲。
秀女入宮後,一般封答應。然後其中一些晉升為常在、妃、嬪、貴人。貴人以上得出自世代顯貴人家,貴人以下只須從拜唐阿子女中挑選。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孫。至於皇后,一般先由太后從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由皇帝
冊封。日後,皇帝不喜歡還可以撤換。
順治帝就廢過順治八年(1651)八月冊封的皇后
博爾濟吉特氏。
清王朝把選擇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選擇后妃,主要從滿族中挑選,其次是從蒙古貴族中挑選,目的是為了加強與蒙古貴族的聯繫。
佟洵、侯久萱《
清宮后妃》根據《清皇室四譜》編制的《清宮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標族名外,12名是
女真族,136名是
滿族,
蒙古族21名,
漢族9名,
維吾爾族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