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詳情
沛 郡:
沛郡也稱"
沛國郡",始建於漢初。西漢建立後,漢高祖
劉邦將家鄉
泗水郡改為沛郡,治所在
相縣(今安徽省
濉溪縣西北)。
王莽改為
吾符郡,東漢改為沛國。三國魏移治
沛縣(今江蘇省沛縣)。
西晉還舊治,後復為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
蕭縣(今安徽省蕭縣西北)。
北齊時廢。早期沛郡所轄範圍,包括今安徽
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
豐縣等地。東漢以後的沛郡,所轄地域大為縮小,而且郡治屢有遷移。不過,作為
劉姓郡望意義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漢時的沛郡。沛郡劉氏望族多出自西漢皇族楚元王
劉交之後。如淮南王
劉安,就是沛郡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
劉向,居沛縣。三國魏
揚州刺史劉馥、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
劉伶、晉代名將
劉毅(
齊悼惠王劉肥之後)、丹陽令
劉恢等,都出自
沛郡。他們的子孫後代在南北朝有多人做官,因而沛郡劉氏在當時成為江南大族。據《
元和姓纂》記載,沛郡
相縣劉氏是楚元王劉交小兒子
棘陽侯劉調之後。這支家族在晉代有
荊州刺史劉翁叔,生子
劉弘,任晉光祿卿、
丹陽尹。劉弘之子
劉琰,字真長。劉琰之孫劉巘,梁朝著名學者,人稱"文范先生"。劉巘五代孫劉顯,生二子:劉輶、
劉臻。劉輶玄孫
劉濟,唐朝
中書舍人。劉濟之孫劉伯華,官任工部郎中,生子劉頌、劉莖、劉袞。劉頌,唐朝左補缺;劉袞,檢校郎中;劉臻,隋朝時任儀同,封鐃陽公。劉臻之子劉翁彥,金部郎中。沛郡劉氏另一有支出自東漢時皇族。
劉秀之子
劉輔為沛王,其後代世居沛地成為大族。
京兆郡:京兆郡原本為
京兆尹,始建於西漢太初元年,三國魏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西安)。
京兆劉氏興起於隋唐朝,其淵源一說來自蜀漢劉氏,一說來自
楚元王劉交之後。待考。
隋代有劉猛,官任通州
刺史。劉猛之
孫劉弘基,唐初開國功臣之一,任右驍衛大將軍、
太僕卿,封夔國公。其子孫在唐朝多人做大官,家族盛極一時。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元鼎四年(
119年),治所在
弘農縣(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函谷關城)。王莽改名
右扶風。東漢初復名弘農郡,末年避靈帝名諱改名桓農郡。三國魏復名弘農郡。十六國前秦移治陝縣(今河南省陝縣)。北魏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又改
西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即故
函谷關城)。隋開
皇初廢,大業初復置,移治今靈寶縣;義寧元年(
617年)又移治陝縣。唐
武德初廢。據《
元和姓纂》,
弘農劉氏大族出西漢皇族,是
漢高祖的哥哥代王劉喜的後裔。代王后裔到東漢時有
劉琦,官任
司徒,始遷居弘農。劉琦之子
劉寬,漢恆帝時任南陽
太守,累官至
太尉,封逢
鄉侯。其後裔
劉隆仕南朝宋為
馮翊守,後避居汝穎。劉隆的後代歷南北朝到隋唐,世代有人為官,成為當時最顯赫的家族之一。唐朝時,弘農劉氏有劉元立,任
商州刺史。又有劉欽忠,
鄧州刺史。他的孫子劉長卿,任工部
員外郎。
琅邪郡:琅邪郡始建於秦朝,治所在今山東膠南縣琅邪台西北。西漢因之,移治東武(今山東省
諸城境),轄51縣,包括今
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
即墨、
嶗山、
膠縣、
膠南、沂水、營南、日照、
五蓮、
贛榆(屬江蘇)及青島等地。東漢改為琅邪國,移治開陽(今臨沂北)。唐朝乾元初廢。琅邪劉氏有兩支,一支出自西漢皇族,是漢高祖庶長子齊王
劉肥的後裔。劉肥之子
劉章,封城陽王。劉章七世孫封臨沂縣慈
鄉侯,子孫因家於此,後為琅邪大族。晉有劉超,是西漢齊王劉肥的後裔。劉超的父親劉和,為
琅邪國上軍將軍。
劉超初任琅邪國
記室掾,隨晉元帝渡江後封零陵伯,官至左衛將軍,為
蘇峻所害。另一支琅邪劉氏出自東漢皇族,是東漢光武帝
劉秀之子琅邪王劉京後裔。
漢桓帝時有
琅邪人劉猛,官至
宗正。
東莞郡:東漢末建安初年,分
琅邪郡、
齊郡置東莞郡,治所在今山東省
沂水縣東北,領8縣。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
沂源等地。東莞劉氏為西漢齊悼王
劉肥之後。劉肥生城陽景王
劉章,傳國九代至劉津,被光武帝劉秀封為平萊侯,徙居東莞。其後裔有
劉穆之,徙居京口,仕南朝宋,累官尚書右僕射。還有
劉勰,為
南朝梁著名文學評論家,著有《
文心雕龍》傳世。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治所在今山東省
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
陵縣、
禹城、
齊河、臨邑、
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廢。平原劉氏支眾多,都出自漢皇族。《
元和姓纂》載,
漢高祖之子淮南厲王
劉長生濟北貞王劉勃。
劉勃的兒子劉崇,始遷居平原
高唐。其後裔至晉代有
劉實,字子真,為劉崇的第11代孫,官任
太常,封循陽侯。
南朝齊將領
劉懷珍,為漢景帝之子膠東唐王劉寄後裔。劉寄傳國五代,至後漢有劉暹,居平原,至唐而絕。平原劉氏名人還有南朝梁學者劉峻,在東陽紫岩山講學,從學者無數。另外,後
漢和帝長子
劉勝曾封平原王(
懷王),其後襲封者甚多,如樂安壽王之子劉得、河間孝王之子
劉翼等,均封平原王。
高密郡:高密最初為封國,始建於西漢宣帝時,是由膠西國改置為
高密國,治所在今山東省高密,轄境包括今
膠縣和濰坊一帶。據《
元和姓纂》載,高密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城陽共王劉章的後裔。
劉章“傳國八代,後分城陽置高密,遂為郡人。”
東萊郡:東萊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治所在
掖縣(今山東省萊州市),東漢時移治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東)。後改為國,唐朝時曾改為
萊州。東萊劉氏來自西漢皇族,是城陽景王劉章的後裔。《元和姓纂》記載,城陽景王劉章第十(原誤作七)代孫文王
劉悝庶子
別封為掖侯,他的後裔因居於東萊,後發展為該郡大族。唐朝
吏部侍朗劉彤,就自稱為其後裔。
河間郡:河間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到文帝二年(
公元前178年)又改為
河間國,治所在
樂成縣(今河北省
獻縣東南)。此後或為郡,或為國。隋開
皇初廢,大業初及唐天寶、至德問又改
瀛州為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省
河間市)。早期河間郡的統轄範圍,約相當於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河間劉氏同樣也出自漢皇族,又分為兩支。一支是西景帝之子河間獻王
劉德的後裔。另一支則是東
漢章帝之子河間孝王劉開的後裔。河間劉氏在歷史上名人輩出,如唐代著名宰相
劉仁軌所在的尉氏劉氏,就是河間劉氏的分支。唐朝時期,河間劉氏還產生了一位著名的詩人
劉長卿。此外,如金代著名醫學家
劉完素,南宋時
偽齊皇帝
劉豫等,都是河間人。
高平郡:晉泰始元年(
公元265年),改
山陽郡為高平郡,治所
昌邑(今山東省
巨野),轄7縣,統轄範圍包括今山東巨野、金鄉、嘉祥、兗州、魚台、鄒縣等地。高平劉氏出自
魯恭王劉餘。劉餘為漢景帝第五子,立為
淮陽王,後
徙封於魯。他的兒子劉驕封郁桹侯,徙居高平。劉驕九代孫
劉表,字景升,漢末任荊州刺史。
竟陵郡:竟陵郡始建於西晉元康九年(
公元299年),是由
江夏郡分置的,治所在石城(今湖北省
鐘祥)。轄境包括今鐘祥、天門、京山、潛山、沔陽等地。齊以後轄境漸小,治所屢更,北魏改名石城。竟陵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
魯恭王劉餘的後裔。《元和姓纂》記載:“魯恭王餘裔孫
章帝封為
竟陵侯,因家焉。”後漢有
劉焉,為
魯恭王後裔,世居竟陵(今潛江西北)。其子
劉璋,漢末為
益州牧,後降劉備。
長沙郡:長沙郡始建於楚國,漢初改為長沙國。治所在
臨湘(今湖南省長沙市),轄境包括今湖南省大部、廣西小部,廣東連縣、英德和江西一部分。東漢改為郡,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年間曾改潭州為長沙郡。長沙劉氏出自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
劉發後裔封王侯者甚眾,分居湘鄂各處,形成大族。
南陽郡:戰國時秦始建南陽郡,治所在
宛縣(今河南省南陽)。漢代轄26縣,包括今河南
葉縣、魯山及南陽大部、湖北
棗陽、
鄖縣等地。後逐漸縮小。隋朝大業年間及唐天寶、至德時,曾改
鄧州為南陽郡。南陽劉氏出自西漢長沙定王
劉發,為長沙劉氏的北派分支。劉發是景帝之子,封長沙王。後裔有很大一部分北遷河南南陽一帶,其中一支更發展為東漢皇族。
范陽郡:范陽郡始建於三國魏黃初七年,是由原
涿郡改置,治所在
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隨開皇初廢。
范陽劉氏來自西漢皇族,是
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據《
元和姓纂》記載,長沙定王劉發傳國7代後,有
支庶遷居范陽郡。東漢時,有司徒劉壽。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於東漢興平元年,治所在
廬陵縣(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唐朝時又改為吉州。廬陵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長沙王劉發的後裔。《元和姓纂》記載,長沙定王之子劉倉,封安成侯,世居今江西吉安。劉倉後裔非常興旺發達,蔚為廬陵望族。梁朝時有安成內史
劉元偃,世代居信吉州,自稱為劉倉後裔。唐代有行昌,
左司員外郎。他的孫子劉淑,任殿中御史。
廣平郡:廣平郡始建於西漢景帝時,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省雞澤東南)。轄境相當今河北省
任縣、
南和、雞澤、曲周、
永年及
平鄉西北、
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後改為
廣平國。東漢廢入巨鹿郡。三國魏復置廣平郡,轄境擴大。隋開
皇初廢。廣平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漢景帝之子趙王
劉彭祖之後。彭祖之子
劉蒼封廣平陰城侯。劉蒼死,嗣子有罪不得立,遂居廣平肥鄉。劉蒼後代到唐朝出了三位宰相,即
劉祥道及其子
劉景先,為高宗祖;
劉從一為
德宗相。其族還有多人在朝中做官,貴盛一時。
中山郡:中山郡始建於
漢高祖時,景帝時改為
中山國,治所在
盧奴縣(今河北省定州市盧奴縣),所轄範圍相當於今河北
定州、安國、
唐縣、
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後或為郡,或為國。隋開
皇初廢。西漢時,
漢景帝封兒子
劉勝為
中山王,史稱
中山靖王,蜀漢劉備家族,就是中山劉氏之後。今日絕大部分中山劉氏都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另外東漢初,光武帝劉秀封第五子劉焉為中山王。但後世中山劉氏中,至今尚未發現有自稱是中山王
劉焉後裔的。唐朝時,中山郡劉氏在當地就已經衰落。宋元以後,隨著源出中山的客家劉氏的崛起,中山郡也重新在
劉氏宗族中揚名起來。
廣陵郡:
廣陵國始建於西漢武帝元狩三年(
公元前120年),治所在廣陵(今江蘇省揚州)。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
儀征、
高郵、
寶應、金湖等地。廣陵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漢武帝的第4個兒子廣陵厲王
劉胥的後裔。劉胥在漢武帝時受封為
廣陵王,宣帝時劉胥的4個兒子均封侯。後劉胥圖謀不軌,賜死,諸子廢為
庶人。元帝時又立胥子
劉霸為廣陵王(
孝王),傳國至王莽時絕。劉胥的子孫世居廣陵,形成大族。東漢時有劉胥第6代孫劉貺,官任司徒。又有
劉辯,任清河太守。劉辯之子
劉瑜,
桓帝時官拜
議郎。桓帝死時,他與大將軍竇武謀誅殺宦官,失敗身死。晉代
劉頌,官至
廷尉、吏部尚書,其家世居廣陵,為名族。當時同郡有四大姓:雷、蔣、彀、魯,均在劉姓之下,時人為之語云:“雷、蔣、彀、魯,劉最為祖。”
梁 郡:
梁郡本為
梁國,始建於西漢
高帝五年(
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
碭郡,治所在今河南商丘,下轄8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
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
曹縣諸地。三國魏時始改為梁郡,移治下邑(今碭山)。北魏還故治,隋開
皇初廢。梁郡劉氏有兩支:一支出自西漢文帝之子
劉武。劉武於文帝二年受封為梁王(即
梁孝王),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因其地
卑濕,
徙治睢陽(今商丘)。他的後代顯貴者眾多,遂衍為大族。梁郡劉氏另一支為東
漢明帝次子梁節王劉暢之後。
劉暢後裔劉海游,於北魏時任南兗州刺史,其後代至隋唐有多人為官,十分顯赫。如劉海五代孫劉寂,任興州
刺史。
蘭陵郡:蘭陵郡始建於東晉,是從原
東海郡中分出來的,治所在丞縣(今山東省棗莊
嶧城鎮),下領5縣。轄境包括今山東棗莊、滕縣等地。隋開皇三年(
583年)廢。蘭陵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漢武帝之孫、廣陵孝王之子蘭陵侯
劉宜的後裔。劉宜在
漢宣帝時受封為蘭陵王,至於莽時絕封,其後裔為蘭陵劉氏主脈。
東平郡:西漢宣帝甘露二年(
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為東平國,治所在
無鹽(今山東省
東平)。轄7縣,包括今山東濟寧、東平、汶上、梁山等地。南朝宋改為郡,北齊廢。東平劉氏出自漢皇族,有很多支派。漢宣帝第四子
劉宇受封為
東平王,其後又有成陽共王
劉喜之子劉慶封東平侯。後漢皇子
劉蒼也被封為東平王。他們的後代形成東平劉氏各支,為當地豪強。
漢桓帝時,東平
寧陽人
劉梁聚眾講學,影響很廣。漢末
劉楨,為
建安七子之一,系東平劉氏後裔。明代著名水利家
兵部尚書劉大夏家族,也自稱東平劉氏之後。
臨淮郡:臨淮郡始建於漢武帝時,治所在徐縣(今江蘇省泗洪南),領29縣,轄境包括屬於今江蘇和安徽的睢寧、嘉山、盱眙、六合、天長、
洪澤、
淮安、阜寧、建湖、鹽城、
興化、東台、海安、泰縣及泰州、
靖江等地。臨淮劉氏出自東漢光武帝之子廣陵思王
劉荊。劉荊的兒子劉平封俞鄉侯。平子
劉彪襲爵,彪孫
劉熙,仕魏為
尚書郎。熙子
劉述,任東平太守。述子劉建,晉代任永城令,世居臨淮。劉建的兒子劉會,官琅邪
內史,跟隨晉元帝渡江,居丹陽。其子孫仕宋,至梁末又徙居晉陵(今常州)。唐代著名的晉陵劉氏,就是臨淮劉氏分支。其代表人物,
劉子翼,
著作佐郎,他的兒子
劉禕之,事武則天為宰相。
東海郡:東海郡始建於漢初,是由原
郯郡改置,治所在
郯縣(今山東省郯城北),下轄37縣。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
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
邳州以東和宿遷、
灌南以北地區。東海劉氏出自東漢皇族,是東漢光武帝劉秀長子東海恭王劉強的後裔。
劉強是劉秀長子,郭皇后所生,本立為皇太子。郭后被廢后,劉強貶封為
東海王。其後裔
嗣王封侯者甚眾,遂衍大族。漢代末年,有東海郯人
劉虞,出任幽州
刺史,累官至
太尉,封容丘侯。後與
公孫瓚不和,為其所害。
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
劉姓開基始祖為東
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高陽郡:高陽郡始建於東漢
桓帝時,西晉時設高陽國,治所在
博陸(今河北省蠡縣南)。轄4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
博野、蠡縣等地。隋開皇初廢。高陽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淮陽憲王之子高陽侯劉並的後裔。劉並在
漢平帝時受封為高陽侯,
王莽篡漢時免爵。其後裔散居高陽各處,為大族。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於晉代,是從原
丹陽郡中分出來的,治所在
宛陵縣(今安徽省宣城),轄11縣。轄境包括今
繁昌、
南陵、青陽、池州、
石台、太平、
涇縣、寧國、
廣德等地。宣城劉氏淵源失考。宋代有劉琦,字公玉,博學強覽,立志峻潔。歷任都官員外郎、歙州通判、
侍御史。清代有劉南英,字宇千,詩人。尤精琴理,著有《琴學集成》。
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
劉宏所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