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臨淮郡
- 外文名稱:Lin Huai County
- 行政區類別:郡
- 所屬地區:漢朝
- 下轄地區:徐縣、贅其縣、高山縣等29縣
- 政府駐地:徐縣
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置臨淮郡,郡治徐縣(今蘇北泗洪縣南),下轄徐縣、贅其縣、高山縣、鹽瀆縣、取慮縣、猶縣、開陽縣、射陽縣、淮浦縣、東陽縣、僮縣、...
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分臨淮郡置盱眙郡,治今江蘇盱眙,屬徐州。盱眙郡轄考城、直瀆、陽城三縣。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加徐州曰南徐州,盱眙仍為屬郡,郡...
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臨淮郡為淮平郡,郡治徐縣為徐調縣(今江蘇省泗洪縣東南半城鎮),領徐調縣、贅其縣、高山縣、鹽瀆縣、成丘縣、成鄉縣、昌陽縣、...
淮陵郡,晉朝南北朝郡國名。...... 淮陵郡,晉朝南北朝郡國名。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年),析臨淮郡置淮陵郡、堂邑郡,永寧元年(301年),設淮陵國,仍屬徐州。以...
知郡都官示答盱眙周令詩有感而作作者 編輯 宋強至知郡都官示答盱眙周令詩有感而作詩詞正文 編輯 臨淮郡事素稱繁,太守才明此典藩。 每歲欲甄群吏狀,是人...
晉時,下邳屬縣,在淮南置臨淮郡於盱眙,徐屬臨淮。後魏將徐縣置南徐州,梁改東徐州,陳改安州,後周時改為泗州,自此,泗州得名。到了隋朝,隋將泗州改成徐城縣...
西晉初,仍屬臨淮郡。太康三年(282年),移廣陵郡治於淮陰,至晉元帝渡江,廣陵郡移去,其間共三十四年。東晉以征北、鎮北將軍,青兗二州刺史或徐州刺史鎮淮陰,...
屬臨淮郡。新莽時(9-23)海陵縣改稱亭間,屬淮平郡。 更始帝即位(23),復海陵縣屬廣陵郡 三國,江淮之間為魏吳戰場,海陵縣廢。...
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富陵為其屬縣。王莽篡漢,改淮陰為嘉信,並改臨淮郡為淮平郡。東漢初並臨淮郡入東海郡,淮陰縣屬之,且撤富陵縣,其地...
肅宗分別加封功臣李光弼為臨淮郡王,李光弼於是出鎮臨淮;郭子儀為汾陽郡王,郭子儀於是出鎮絳州。《隋書》、《唐書》等等好幾部《地理志》都表明臨淮在泗州。說...
公元735年(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宿預縣城被黃河水沖毀,泗州移治所於臨淮郡,宿預縣移治所於元下相城址,仍屬泗州。公元762年(代宗寶應元年)為避代宗李豫名諱,宿...
步騭(zhì)(?-247年),字子山。臨淮郡淮陰縣(今江蘇淮陰西北)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步騭最初避難江東,於孫權統事後,被召為主記。後遊歷吳地,又任海鹽縣長,...
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輿縣,屬臨淮郡。東漢為輿侯國,屬廣陵國;三國時廢。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復立輿縣。南朝宋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輿縣廢,入...
魯淑(217年—274年),字號不詳,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都督魯肅的遺腹子。少有才幹,濡須督張承說他將來必能前途會很遠大。永安年間,...
堂邑在今天的南京以西,六合地區,浙江江蘇安徽交界處,是陳嬰家族的采邑地。在西漢武帝時期,堂邑屬臨淮郡。《漢書 地理志上》載:【臨淮郡,武帝元狩六年置。莽...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與周瑜為友,建安二年率領部屬投奔孫權,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得到賞識。在日本光榮出品遊戲《真...
元狩六年(前117年)江都國改為廣陵國,屬臨淮郡海陵縣(今泰州),海陵之名始見。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廢400餘縣,海陵縣併入東陽縣。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
⑴泗州:舊城在淮水邊上,又稱泗州臨淮郡,在今江蘇省盱眙縣西北,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已沉入洪澤湖。⑵渺渺:水遠的樣子。⑶白水:指淮河。...
永平十五年(72年),析東海郡之下邳、曲陽、司吾、良成四縣與臨淮郡數縣置下邳國。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東海郡領十三縣:郯縣、蘭陵、戚、朐、襄賁、昌慮、承...
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設臨淮郡,半城為郡治,三國時為高平郡,南北朝時置半城鎮,因古徐城牆猶存少半,始稱半城。後周、隋唐時為徐城縣治。北宋景德三年(...
漢廷將古射陽縣(今寶應縣一帶)東部靠黃海的一部分劃出來單獨設縣,因這裡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運鹽的鹽河,置鹽瀆縣,屬臨淮郡,東漢屬廣陵郡,這是鹽城置縣...
堂邑縣遂屬孫吳廣陵郡。晉太康元年(280年),以堂邑屬徐州臨淮郡,元康七年(297年),置堂邑郡於堂邑縣,隸揚州。東晉,成康四年(338年)江淮亂,百姓南渡,僑置堂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