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

泗州

泗州,是一個存在於北周到清朝之間的歷史地名,轄地大概在今天泗縣,泗洪,天長,盱眙,明光一帶。 最後的州城在現在的泗縣城。泗州古城遺址現在江蘇省盱眙縣境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泗州
  • 轄地:泗洪、古盱眙、天長、五河
  • 沉因:黃河南徙;大築堤防,堵塞決口
  • 今稱:泗縣
歷史沿革,演變發展,近代歷史,現代歷史,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1963年,1964年,1965年,1966年,1967年,1968年,1969年,1970年,1971年,1972年,1973年,1974年,1975年,1976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相關縣誌,

歷史沿革

先秦時代
古泗州在夏、商、周時均為徐國。春秋時,徐國為吳國所滅,徐屬吳國。
春秋屬中國歷史上的吳國善稻地,戰國屬楚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該地為東海郡下的盱台,因縣治曾設在山上,取“張目為盱,直視為眙”之意,故縣名曰“盱眙”又因境內山上盛產都梁香草。秦末,楚國義軍曾立楚懷王孫心建都於此。
兩漢
西漢
西漢為徐州刺史部臨淮郡盱眙督尉,置夏丘縣,屬沛郡。
初平四年(193),曹操軍攻徐州,兵洗睢陵、夏丘。
三國時為魏國徐州下邳郡盱眙縣
西晉
西晉時為徐州臨淮國盱眙。
北周
北周末改安州為泗州,治宿豫(今江蘇宿遷東南)。
隋煬帝曾在山上建都梁行宮,故又稱“都梁”(當時寫做:盱台),隸屬於江都郡。
唐代河南採訪道下泗州的治所臨淮縣在今盱眙縣對岸,即在洪澤湖水下。
武德四年(621),析夏丘縣一部置虹縣。
武德六年,廢夏丘縣併入虹縣(夏丘縣名廢)。
貞觀八年(634),虹縣隸泗州。
元和四年(809),虹縣改隸宿州
五代
五代時為江都府泗州;
北宋為淮南東路泗州,州治泗州城。天長從揚州劃入泗州曾為州治。(單立天長軍時除外)
元祐七年(1092),割虹縣的靈璧鎮升為縣。
建炎元年(1127),宋金戰爭,虹地為金所有(《金史·地理志》虹州虹縣條)。後因長期戰爭,城郭淪為廢墟近60年。
至元十三年(1276),虹復立縣治,屬江淮行省河南江北道,隸宿州。
明代設有鳳陽府泗州直隸州管轄,《鳳陽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
洪武四年(1371),泗州改屬中立府(後更名鳳陽府)。
明洪武十五年,廣東番禺等地二萬四千餘民遷到泗州。
景泰元年(1450),虹知縣王磐重修土城。
弘治元年(1488),虹知縣樊江為土城建造磚石結構城門,上置重樓。
正德四年(1509),農民起義軍王大川楊虎部7次入虹境,戰爭紛起。
嘉靖二年(1523),夜半降隕石雨,紅光通天。
萬曆二十三年(1595),虹縣改建磚城。
崇禎十二年(1639),虹城大火,全城延燒過半。
明清泗州城屢遭洪水淹沒,康熙時(公元1680年)陷入洪澤湖,乃寄治盱眙。由於淮河流域的洪澇災害和地陷,泗洲城消失。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泗州徙治舊虹縣縣城,虹縣改屬泗州(原屬鳳陽府),同時撤廢虹縣(後發展成今泗縣) 。1912年(民國元年),撤廢泗州直隸州北洋軍閥時曾在鳳陽設有淮泗道,之後泗州分屬安徽,江蘇兩省,只見於一些縣名中。
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六日戌時,虹地震,城牆傾數十丈。
十一年,虹令龔起?編纂《虹縣誌》,2卷4冊。
乾隆二十三年(1758),虹城西關三孔磚橋改建為五孔石橋。
四十二年,裁虹歸泗,泗州遷治虹城,是為新(泗)州(虹地改稱虹鄉,舊泗州地稱泗地)。
五十三年,泗州州守葉蘭編纂《泗州志》,11卷6冊(未付印)。
道光十三年(1833),歲無收,人相食。
鹹豐六年(1856)二月初一(己丑),捻軍首領陳禿手率部千餘,進襲虹地西北及北部重鎮大莊集一帶。團練郭得藻率隊截擊,被捻軍擊斃。
九年正月,捻軍首領張樂行率部由五河入虹境,先後破北喬圩、草溝圩,並兩次攻州城未克。後在草溝遭清軍襲擊,向南敗退,傷亡慘重。
五月二十七日(丙申),捻軍攻占泗州西鄉關王廟、王家圩。
十一年二月初三日(辛酉),捻軍苗沛霖部丁潮臣攻破長直溝。州西10里外均為捻軍所有。關廟圩、長直溝周圍有很多窮人參加捻軍。
三月初三日(辛卯),泗州州守鄭沅率軍進剿朱山周圩捻軍,於老山南遭捻軍伏擊潰敗,鄭沅被殺。
九月、十一月,藩司張學醇遣副將宋慶兩次督兵攻長直溝捻軍,未克。
光緒十四年(1888),泗州州守方瑞蘭和泗貢生江殿?編修《泗虹合志》,計19卷8冊。
十九年元月,德國神甫卞良弼在泗城鐵市巷南端建天主教堂
三十年,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泗城人張啟厚(字燕昌)榜列傳臚。
三十二年,泗州第一所中等學堂泗州日新中學堂和泗州師範傳習所,在夏邱書院開辦。
五月淫雨,半收;秋大水,圮城沖橋,遍地行舟。
三十四年,創辦官立泗虹初等國小堂和郵政代辦所。
宣統元年(1909),創辦官立泗州高等國小堂。
二年秋,皖北大水,泗州受災慘重。
是年,孟仁壽八寶眼藥在南洋勸業會上,榮獲金質獎章。
三年,基督教傳入泗州,在南關設立教堂(俗稱福音堂),發展教徒,開辦教會學校(男校含宏,女校含貞)。

演變發展

古泗州或者老泗州遺址在2013年的江蘇省盱眙縣境內。《鳳陽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雖平曠,而岡壟盤結,山水朝拱,風氣凝翠,形勝之區也。”
古泗州在夏商周時均為徐國。春秋時,徐國為吳國所滅,徐屬吳國。越國滅吳後,徐又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後,徐屬楚。秦屬泗水郡,即建國以後的山東省泗水縣。楚漢相爭時徐屬西楚。西漢王朝建立後,徐先屬楚後屬沛國,即建國以後的江蘇沛縣。東漢光武年初併入東海(今山東郯城),後為臨淮郡,即今天的泗洪縣臨淮鎮。漢明帝永平15年(公元72年)改為下邳國,治下邳,(建國以後的江蘇邳州)。三國時亦為臨淮,也屬下邳。晉時,下邳屬縣,在淮南置臨淮郡於盱眙,徐屬臨淮。後魏將徐縣置南徐州,梁改東徐州,陳改安州,後周時改為泗州,自此,泗州得名。到了隋朝,隋將泗州改成徐城縣,屬下邳郡,後又復名泗州。唐至德年初,泗州隸屬河南道,轄縣六,即:臨淮、漣水、徐城、下邳、宿遷、虹縣(今泗縣)。五代時,泗州為南唐所據,周世宗取之,仍為泗州。宋建隆2年(961),廢徐城縣,乾德元年(963),以楚州之盱眙,濠州之招信來屬。太平興國三年(978)割漣水置漣水郡,泗州轄臨淮、招信、盱眙三縣屬淮南路。景德3年(1006)移臨淮縣到徐城驛,自此,臨淮始不為郡。宋熙寧5年(1072),分屬淮南東路。南宋紹興11年(1141)和議割予金,仍為泗州,系防禦史治所,屬南京路,轄淮平、虹縣、臨淮、靈璧、濉寧五縣。元至元27年(1290),盱眙、天長來屬,初屬河南行省。至正年間,揚州置淮南行省改州隸,革在城臨淮縣,州始親民。到了明朝,泗州屬鳳陽府,轄盱眙、天長。清雍正2年(1724),泗州升直隸州,五河來屬,轄盱眙、五河、天長三縣,屬鳳陽府。
據《泗州志》云:“泗州在州境極南,面長淮對盱山,城肇於宋,舊有東西兩城,皆土築,明初始更磚石為之,合為一城,汴河徑其中,周九里三十步,高兩丈五尺”。泗州城有城門5座,東門有回龍橋,西門有永寧橋,南門仿岳陽樓制,巍然壯觀。在南門與西門之間開一門曰香花門,北門名朝闕樓。泗州城諸門皆有水關,西門金剛渡,北門鐵窗欞。為防洪,城外還建有6道月城,6道月門,月門像雙閘門套閘一樣,城外發大水時,先堵住月門,行人從月城堤上出入。這種形式的古城在國內是罕見的。
泗州城雖然地勢低洼,夙稱澤鄉水國,但由於她水陸交通發達,系中原之咽喉,南北之要衝,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唐、宋時,皇家漕糧皆在此中轉,成群結隊的船隻在此停泊。當時有詩讚道:“官艫客鯿滿淮汴,車弛馬驟無間時。”
泗州城當時不但水陸交通發達,經濟繁榮,更兼有泗州十景:即浮梁練影、回瀾晚鐘、淮水浮煙、盱山聳翠、禹王台曉月、靈瑞塔朝霞、濕翠堂春霽、掛劍台秋風、九岡山形蜿蜒、一字河流環帶。還有全國當時五大名剎之一的普照王寺,其主體建築僧伽塔,高300尺,影投淮水,蔚為壯觀。這些迷人的景致,歐陽修稱她:“蒼雲碧天竹色靜,暖日撲地花日繁。”蘇東坡贊她:澹涓涓,玉宇清閒,望長橋,燈火亂。”到了明朝,泗州城更是船舶如流,店鋪林立,商賈如雲,酒旗斜豎。泗州城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
古泗州十景:
第一景:“九岡山形蜿蜒”,九山自雙溝鎮向州城一路起伏而來,一連九岡若臥龍,狀甚蜿蜒。
第二景:“一字河流環帶”,州城東門外河直如“一”字,諸水退去乾涸,而此河獨流,似若帶橫,令人有濯纓之想。
第三景:“靈瑞塔日照”,大聖寺舊為普照寺,寺內有塔,高150丈,塔頂與日色相映,金彩奪目。
第四景:“禹王台月明”,禹王台直臨大河,風靜月明,澄波瀲灩,深入泛槎,如入銀河,星月燦爛,景致絕佳。
第五景:“堤前淮水浮煙”,淮流堤下,若遇波恬浪靜,鷗鷺不驚,晝起浮煙,氤氳自然,尤足豁人心目。
第六景:“岸對盱山聳翠”,州城對岸,盱山壁立萬仞,雲煙花草,列幛如屏。
第七景:“浮梁練飛舟影”,浮梁匹練,橫淮鎖舟,上下遠俯,近攀白帆碧檣,映帶如畫。
第八景:“瀾閣濤撼鐘聲”,回瀾閣砥柱中流,洪濤飈起,鏗鏘澎湃與鐘聲相應響,聽之令人心潮激盪,韻味無窮。
第九景:“掛劍台秋風”,季子掛劍之台,周環四水,巋然獨存,憑弔蒼茫,穆然想古讓(“讓”應為“徐”—筆者注)國之風焉。
第十景:“濕翠堂春霽”,堂在城東北隅,北踞城閣,南臨河水,窗開綠蔭滿塞,萋然可觀。
泗州城的空前繁榮除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外,還有一個及其重要的原因,即明祖陵的修建。朱元璋打下江山後,在泗州城北13里處找到了朱家祖墳。於是大興土木建造了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在此朱元璋葬下了高祖、曾祖衣冠及祖父的屍骨。明祖陵的聲威既給泗州城帶來了空前繁榮又給其帶來隱患。最終使這座形勝之區的千古名城,於康熙19(1680)年,遭到滅頂之災,被黃河奪淮的滾滾狂濤淹沒在洪澤湖底,“永為黿鼉之窟。”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個龐貝。由此,在民間至今到處流傳著水母娘娘沉泗州的神話傳說。
神話歸神話,其實泗州城的沉因有二:一是黃河南徙,攔入清口,遏淮不得直下。加之康熙19年山洪暴發,淮河下游淤塞,河水高出堤外數尺,靈瑞塔在水中如砥柱,後與州城一起沉沒;二是明代治水專家潘季馴採取"蓄清、刷黃、濟運"的治河方針,大築黃河兩岸堤防,堵塞決口,束水攻沙,同時修築高家堰(即洪澤湖大堤),迫淮水入黃河攻沙。他大修黃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築黃河南岸堤防,把黃河兩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陰。經過這次大規模治理,黃河一時趨於穩定。但以後由於河床不斷淤高,黃河兩岸決口增多。在明萬曆統治時期的23年(1596~1619年)中,黃河決口18次,幾乎年年決口。在明朝統治期間,淮河流域的變化,除黃河主流由向南轉而向東,經徐州奪泗奪淮,災區下移到江蘇和山東以外,還修建了洪澤湖大堤,並在大堤上修建了泄水閘壩以分淮入海入江。明萬曆32年(1604年),還開闢了微山湖以下至駱馬湖之間的運河,以避免黃河航運的危險,這就是現在的韓莊運河的一部分。雖然暫時換來了黃河的太平與安寧,但卻人為的抬高了水位。潘季訓被削職後,朝廷特派巡按御史邵陛前往泗州治水,邵陛所築的邵公堤和保護明祖陵的磚石堤,雖然換來了暫時的太平,但其結局已注定了泗州城難逃淹沒的厄運。據查:自明萬曆19年到21年(1591——1593),泗州連續3年大水,洪水翻城而下,魚游城關,舟行樹梢,百姓死者不不計其數。到了清朝,異族統治者只知築壩攔水,不思疏導根治水患,最終導演了這座千古名城沉沒的悲劇。
泗州城沉沒後,州署移治於盱山西北麓,懸絕淮湖。直到97年後的乾隆42年(1777),“巡撫閔公,以治隔淮湖,控馭不便,虹最近泗,請裁虹歸泗,版圖、民賦一併於泗,並以城為州治 ┄┄上從其請。”乃將州治由盱山遷於虹(今安徽泗縣城),仍轄盱眙、天長、五河三縣。是時。至此,虹縣正式加入泗州大家庭,原泗州地區(今江蘇泗洪大部分)和虹縣(今安徽泗縣)正式合併,成立新泗州,並在原泗州地區(今江蘇泗洪縣半城鎮增加州判,來有效管轄原泗州地區),虹縣降為虹鄉。《鳳陽府志》載:新泗州“北枕屏山,南襟長淮,重岡東拱,靈璧西環,盤龍、朱山障其左,鹿鳴、陰靈繞其右,扼徐淮之門戶,通兗豫之舟車。雖原野平曠之區,而風水結聚,自然昌明,東南大都會也。”
裁虹歸泗(裁撤虹縣,併入泗州)的新泗州,於民國元年4月廢泗州為泗縣,直屬安徽省。到1949年泗縣境內原泗州地區(現江蘇泗洪縣),正式析出成立泗洪縣,隸屬江蘇省。1955年盱眙縣亦由安徽省劃歸江蘇省。
據《泗虹合志》云:古泗州雖有十景,然其舊也,非其新也。新泗州有虹鄉八景,即:赤山暮雨、羊城春色、屏山晚照、陰陵夜月、柏蒲荷風、盤龍積雪、隋堤煙柳、汴水晴波。
1、赤山暮雨:赤山在州東北70里,蜿蜒千尺,土石皆紅。在暮色細雨之中,飛虹滴翠,如龍飛鳳舞,翩躚而行。古人在游赤山詩中寫道“雲中隱隱草菲菲,也學高人去採薇。行到桃園流水處,杖頭挑得明月歸。”
2、羊城春色:羊城湖在州西四十里,相傳為古虹舊治,已久沒於水。據傳常於霧靄之中見樓台城郭之狀,宛如海市蜃樓。每逢春季,湖濱芳草萋萋,野花爭艷,鹿逐羊跑,兔跳鳥飛,更兼有八角琉璃井點綴其間,更加景色迷人。有詩為證,清人龔起暉詩云:解凍波紋碧,春歸沙際暄。渚浦藏宿鷺,野水下清鳶。燕舞香泥墜,魚驚綠藻翻。杖藜從此過,歸帶碧香痕。
3、屏山晚照:屏山在州北20里,環翠如屏,故名屏山。此山似虎睡狀,又名臥虎山。山出美石。傳說在山坡有潔白巨石,在夕陽映照之下,銀輝四射,站在北城門樓上亦可見。古人稱為奇景。
4、陰陵夜月:陰陵山在州西50里,山雖不大,卻名見《史記》,久負盛名,且有“陰陵山萬丈高,雀鳥難行之說。”此山為楚霸王失道處,往日山徑迂迴,夜深人靜,明月高懸時,猶顯得幽靜迷人。明人葉志淑詠道:“陰陵山北小村東,舊說重瞳向此迷。今日偶經征戰地,殘陽古木任鴉棲。”山北有古蹟虞姬墓,墓碑上有副名聯: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還有一闋《虞美人》詞:楚歌聲逐愁雲起,夜帳明燈里,振衣獻舞拭龍泉,拚取一腔熱血灑君前。顧騅無語軍情變,似雪刀光亂。桃花片片墮東風,花作源頭芳草淚絲紅。
5、柏蒲荷風:在州北50里的柏家湖,每當荷花開放時節,清香馥郁,別具一番情趣。滿湖荷花,白綠相映,景色優雅。古代文人墨客,常泛舟湖上,吟詩作畫。
6、盤龍積雪:盤龍山俗稱老山,在州北30里。山石層層,盤旋而上,形如盤龍,且鱗甲宛然。山上曾建玉皇閣,在皚皚白雪相映下,尤為壯觀,古人稱之為盤龍積雪。
7、隋堤煙柳:隋堤,即汴堤,汴水即通濟渠,又叫隋唐運河。開挖於公元605年,千里汴堤夾岸植柳,濃蔭遮地,似一片綠海。陽春時節,林間桃紅杏白,競相爭輝,鳥雀爭鳴,蜂飛碟舞。唐白居易詠隋堤柳雲“大業年間煬天子,種柳成行傍流水。大業年間春二月,柳色如煙絮如雪,西有黃河東接淮,綠影一千三百里。”
8、汴水晴波:唐李益詩曰“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向長堤望,風起楊花愁煞人。隋大業年間,隋煬帝欲往揚州觀瓊花,發動民夫百萬,開挖通濟渠,河長千餘里,過宿州、靈璧經泗州穿城而過。尤以青陽鎮一帶水闊而深,飛橋似長虹。依橋俯視,只見汴水碧波,清澈見底。游魚淺綠水,白帆點點晴。晚霞夕照,魚歌互答。故有汴水晴波之說。”

近代歷史

民國元年(1912)4月,泗州更名泗縣,直屬安徽省。
8月13日,劃屬安徽省第三行政區。
3年5月12日,泗城民眾4000人在第一高等國小堂大操場集會抗議“美孚洋行”傾銷洋貨,並將查出的日貨當眾燒毀。
是年,縣知事趙鏡源親自參加三灣、草溝等國小畢業典禮。
5年,設立縣郵政專局,為三等甲級。
6年7月,張勛復辟失敗後,所屬定武軍(人稱“大辮兵”)駐在泗城的一個營於夏曆六月二十八日(公曆8月15日)夜譁變,大肆掠奪,地方深受其害,稱為“大辮兵之亂”。
秋,土匪與潰兵勾結,搶劫、燒殺,泗縣、五河等縣紛紛向省府告急。
8年5月6日,全縣各學校師生、城市居民以及商界人士集會=示威,聲援北京學生的五四愛國行動。
是月,泗縣學生聯合會成立。
9年,設立電報房。
10年,自夏曆五月六日至八月十六日(公曆6月11日至9月17日),陸續降雨101天,縣境一片汪洋。
13年9月,在徐州中學讀書的泗城人王子玉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加入中國=,成為泗縣第一個=黨員。
14年6月12日,在孔廟舉行民眾反帝示威大會。
是月,成立五卅運動後援會,張一寒任主任委員。
15年夏,王子玉受=徐州獨立支部派遣,返回泗縣發展黨員,建立組織,並為泗縣婦女界起草了《泗縣婦女協會宣言》(手稿保存在徐州市革命歷史博物館)。
16年4月,泗縣商民協會成立,王子玉任會長。
17年春,土匪猖獗。城西約20華里的周莊圩被陳茂昭匪眾圍攻3晝夜,官府坐視不救。圩破,全莊被殺害200餘人,死絕18家,房屋被燒,財物被洗劫一空。
3月,地下工作者郭子化,由廬山來到泗縣,在馬廠一帶以行醫為名,開展農民運動。
6月,泗縣農民協會成立,陳馥東任會長。
10月下旬,正式成立=泗縣委員會,丁超武任書記。
是年,中=泗縣縣黨部指導委員會成立。
18年3月,馬廠=組織發動當地商民協會,兩次趕跑鹽警,並公開集會聲討縣官鹽局的罪行。
10月,泗縣工會組織建立,在泗縣縣委領導下開展合法鬥爭。
19年4月6日,=地下組織以第一高等國小為中心,發動全城師生開展反對學閥張一寒的鬥爭。
7月30日(農曆六月初五日),在泗縣=組織的領導下,南以石樑河東小魏莊為中心,北在屏山一帶同時發動農民武裝暴動,並宣布建立“紅軍獨立師”。
8月3日,農民暴動武裝在黑塔西北唐溝遭敵人圍擊,最後失敗。王子玉、魏正斌、魏尚書、何鳳池、趙海濤等主要起義領導人均被俘。
8月6日,魏正斌在泗城西關外就義。中旬,魏尚書、趙海濤、陶士勛等相繼被害。
8月下旬,王子玉被解送安慶,次年3月8日(農曆正月二十日)就義。
20年春,國民=推行保甲制度,強化社會治安。
秋,大水,全縣麥收三成,秋收一成。
21年七八月間,連刮18天西南風,全縣霍亂流行,死亡逾萬人。
是年,泗縣劃為安徽省第七區首席縣,轄泗縣、五河、盱眙、靈璧、宿縣、蒙城6縣。首席縣長柯開雲。後改屬安徽省第六區,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首任專員兼泗縣縣長王樹功
22年3月,建立民眾教育館。
11月間,魯佩璋來泗縣就任安徽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泗縣縣長和保全司令。
24年春,整頓保甲,全縣由10個區合併為5個區,編83聯保,892保,8911甲。
秋,泗縣、宿縣、蒙城、五河、靈璧、盱眙6縣中小學生運動會在泗縣舉行。
24年9月,設立農林實驗學校,並附設農林講習班1個(校址設西關農林場)。
10月,建成西醫醫院1所,院名“民眾”,院址設鄭公祠及釋迦寺內。
是月,設圖書館1所,定名為安徽省第六圖書館。藏書約7000餘冊,日平均閱讀人數為17人。
是年,王汾、魯佩璋編修《泗縣誌略》一冊;先後疏浚新河、港河、石樑河、北潼河、南潼河,計完成110餘萬方土(市),水患有所減輕。
26年秋,縣長黎純一報經專員公署批准,發行“泗縣流通券”,券面值為一元、五角、二角、一角4種(後泗縣淪陷,此券作廢)。
27年5月16日(農曆四月十七日),日軍飛機轟炸草溝、長直溝兩地。長直溝被炸死炸傷23人,死牲畜30餘頭,毀民房120多間;草溝死傷200餘人,炸沉大小木船數十隻,毀民房百餘間。
11月6日和7日(農曆九月十五日至十六日),日軍飛機先後空襲泗城的中城街、釋迦寺和西關、南關,投彈多枚,炸死炸傷民眾數人。
11月9日,日軍從西、北兩路進攻泗縣,專員孫伯文無禦敵部署,泗城於當天下午5時左右淪陷。
同日夜,孫伯文部特務大隊長徐耀庭率部夜襲泗城,未克,徐在戰鬥中犧牲。
11月10日,泗城日軍向東進侵,在馬公店一帶遭受泗縣人民自衛軍祖樹屏部的伏擊,死傷約二三十人。
是月,=鄂豫皖省委派黨員江上青趙敏等10餘人,隨安徽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第五戰區第五游擊司令盛子瑾來泗縣從事皖東北抗日救亡工作。
冬,泗縣人羅少泉充任日偽治安維持會長。
28年春,羅少泉任泗縣日偽政權首任縣長。
7月,八路軍、新四軍皖東北辦事處成立,張愛萍劉玉柱分任主任、副主任。開創皖東北==根據地。
8月29日,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盛子瑾從靈璧開會歸來,行至泗縣東北劉圩區小灣村西頭,突遭反動地主土匪武裝襲擊。=黨員江上青(專員公署秘書)不幸遇難。同時遇難的還有朱伯庸、蔣茂林、張愚非等10餘人。是為有名的“小灣事件”。
29年2月28日,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盛子瑾率隊出走,政權由=接管。
3月,在青陽鎮大廟成立新的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和泗縣縣=。陳粹吾(非黨人士,原專署秘書)任專員,劉玉柱任專署秘書,陳國棟任泗縣縣長,石立志任=泗縣縣委書記。
5月,劉少奇(化名胡服)到皖東北視察工作。在朱湖(今屬江蘇泗洪縣)召開營以上幹部會議,就擴大=武裝,建立皖東北==根據地等問題作了重要指示。
10月,泗縣建制撤銷,分別成立泗東、泗南、泗宿、泗北、泗五靈鳳辦事處。
30年4月,泗東、泗南辦事處合併為泗南縣;泗宿、泗北辦事處合併為泗宿縣;泗五靈鳳辦事處改為泗五靈鳳縣
5月,彭雪楓率新四軍四師由津浦路西來皖東北(當時屬泗縣境)開展敵後=游擊戰爭。
年底,日偽縣長羅少泉去職,王幼垣接任。
是年,泗宿、泗南、泗五靈鳳等縣普遍開展“減租減息”運動,並在鬥爭中培養積極分子,組織“農救會”,建立健全區鄉政權。
31年春,泗靈睢縣成立。李任之任縣委書記,呂振球任縣長。
秋,根據地實行普選,建立“三三制政權”(=員、左派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1/3),擴大=統一戰線。
11月13日~12月15日,泗縣各==根據地全面開展33天反“掃蕩”鬥爭,徹底粉碎了日軍兵分五路進行大規模“掃蕩”的計畫。
32年4月15日,日偽軍向泗縣西南30華里的時渡、夏廟一帶進行“掃蕩”,燒毀民房628間、糧食900多石,搶去牲畜20餘頭,殺死民眾3人。
秋,四師九旅二十五團攻克董圩、河涯徐偽軍據點,殲敵300餘人,開闢了馬廠區。
9月,日偽泗縣=開辦初級中學1所,招收學生80名(該校於民國34年上半年停辦)。
33年春,張寶鑑(山西人)就任日偽泗縣縣長。
7月5~12日,新四軍四師九旅二十五團、二十六團和七旅一個團,攻克張家樓偽軍據點,斃傷俘敵18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及物資。
34年4月29日,四師九旅分兵三路,拔除城西關帝廟、長直溝、虞姬墓三大日偽據點,敵偽官兵130餘名被俘,其餘大部被殲。
8月,日本投降後,駐泗日偽軍撤離泗城。
10月,恢復泗縣建制,撤銷泗靈睢縣、泗五靈鳳縣,保留泗宿縣、泗南縣。
同月,成立泗城市=,市委書記馮邦仁,市長劉青平
35年2月5日,泗城舉行花燈大賽,慶祝解放後第一個春節。
春,七專署在泗城召開公審大會,槍決日偽泗縣縣長羅少泉、張寶鑑,五河縣縣長余乃桂。
4月,=泗縣縣委組織50餘人的工作隊,赴張樓區瓦坊鄉進行土地改革試點。
7月27日,國民=軍(以下簡稱國軍)桂系一七二師進占泗城。江石安就任泗縣縣長。
8月7~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野戰軍八師和華東野戰軍九縱等部隊奉命進攻泗城,同桂系守軍日夜激戰,雙方傷亡慘重。當因暴雨不利再戰,攻城部隊主動撤出戰鬥。
9月,=泗靈睢工委成立,李任之任書記。
同月,縣委書記王允昭率游擊隊在泗東重崗山北麓義井張村與國軍主力遭遇被俘。後在押送途中跳車犧牲。
10月下旬,泗南縣副縣長曹化東在魏營小李莊戰鬥中犧牲。
11月24日,=淮北七地委全部撤往運河以東。國軍馮治安部基本控制泗縣全境。
36年元月21日,安徽省=免去江石安泗縣縣長職,委許志遠代理泗縣縣長。
3月29日(農曆閏二月初七日),駐紮在黑塔區三甄家的=泗宿縣西工委武裝工作隊130餘人,突遭國軍馮治安部主力包圍,突圍到陸溝又遭截擊,激戰半日,田古(=泗宿縣委副書記)、黃華齋(副總隊長)等90餘人犧牲。
9月,大水。9月15日《皖報》載:“皖東北水災慘重,泗縣等十六縣一片汪洋”。
11月21日晚,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淮北挺進支隊、七十七團、八十一團攻占泗城,全殲守軍泗縣保全大隊,俘獲大隊長張鏡波以下官兵666名,繳獲步槍400餘支,輕重機槍24挺。代理縣長汪永夔、大隊副孫渺,警察局長儲貢厥及縣府所有人員亦同時就擒(後即撤出)。
37年2月26日(農曆正月十七日),泗靈睢縣工委在泗宿縣劉圩區的赤山開會,被國軍馮治安部兩個團包圍。27日晨,在突圍激戰中,200餘人僅17人脫險。
5月16日,泗城解放(由泗五靈鳳縣=臨時進駐)。
5月29日,國軍馮治安部配合泗縣大莊區區長季覺非部突襲劉圩,用刀挑、活埋、水淹等殘酷手段,殺害=方面軍屬18人,造成駭人聽聞的“劉圩慘案”。
10月,泗城最後解放(由泗南縣=進駐)。
11月,淮海戰役開始,全縣黨、政、軍、民全力以赴投入支援前線運動。
38年4月,恢復泗縣建制,屬皖北行署宿縣地區。下轄泗城市及屏山、長溝、沱東、墩集、黃圩、大莊、汴河7個區(10月份,劉圩區從泗宿縣劃屬泗縣)。
6月,在韓家祠堂正式建立“泗縣農民協會”(簡稱農會)。
秋,成立“泗縣工會”;開展“反匪反霸”、“減租減息”鬥爭;興辦學校。

現代歷史

1949年

10月,劉文昭任泗縣縣長,陳禮寬任泗縣縣委副書記。
11月27日,縣局在新集、黃圩兩地破獲陰謀反革命武裝暴亂的“猴子會”。

1950年

春,宿縣新華書店泗縣分店建立,後又在青陽、草溝兩地建立分點。
5月27日,泗縣黨員臨時代表大會在泗城召開,出席代表125人。
秋,召開泗縣第一屆婦女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泗縣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會”)。
10月,偵破反革命陰謀暴亂案3起,捕獲匪首4名,匪眾49名。繳獲長槍13支,短槍5支,假印3枚,油印機1台,偽委任狀6張。
11月,縣內發生搶劫案19件,黑殺案2件。搶去糧食1600餘斤,牲口19頭,衣服53件,棉花43斤,打死打傷民眾各2人。
同月,以工代賑開挖新濉河,上堤民工57865人。
12月11日,槍斃特務分子關門道頭子張道仁。
是年,建立“泗縣郵政局”;水災嚴重,發放麥種、食鹽、寒衣、糧食、煤炭等救災物資,折合新人民幣13萬餘元。

1951年

春,災情嚴重,救濟斷炊戶,計發糧食27萬餘斤,衣物20餘萬件,救濟款17.5萬元(折新人民幣);成立“泗縣杭美援朝分會”,開展“保家衛國、增產、捐獻、慰問”等活動;大張旗鼓鎮壓反革命。
5月1日,慶祝國際勞動節,泗城市有13790人參加反美示威。
7月中旬,連降暴雨,河道決口23處,平地水深數尺,毀房屋638間,淹死7人,死牲口12頭。
是月,成立縣土地改革委員會,招收土改工作隊隊員300名,開辦土改工作隊訓練班(7月10日開學,9月10日結束)。10月,土地改革在全縣範圍內由點到面逐步展開。
秋,省、全國治淮特等勞動模範金秀蘭(泗縣城南小金莊人)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青年學生聯歡會,途經蘇聯,並受到史達林接見。
冬,縣中蘇友好協會(簡稱“中蘇友協”)成立。

1952年

元月8日,縣委、縣府直屬機關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歷時30天。
2月,全縣土地改革基本結束,進行複查、發證工作。
3月,在泗城工商界開展“五反”運動(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竊國家資財、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
同月,槍斃日偽漢奸張家惡霸大地主張海生。
春,縣委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組織生產自救,同嚴重災荒作鬥爭。
冬,創辦屏山區大彭莊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大辦冬學、常年民校,全縣萬餘翻身農民積極參加學習政治文化。

1953年

元月,取締反動會道門,宣傳教育民眾退道,孤立、打擊少數反動頑固分子。
4月24日(農曆三月十一日),發生歷史上罕見的霜災,受害小麥雨後卻重新分櫱、抽穗,夏收一般仍獲豐收。
10月,法院、婦聯等單位在港河、高圩兩鄉進行《婚姻法》宣傳試點工作。
冬,推行農業三改政策(改旱田為水田,改低產為高產,改一季為兩季);宣傳過渡時期總路線;推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

1954年

2月,在泗中操場召開公判大會,槍斃原泗縣國民=大莊區區長季覺非。
7月17~18日,召開首屆一次縣人民代表大會。
8月,發生特大洪水,淮河堤壩發生險情,縣長李弟凱率民工星夜奔赴五河縣淮堤搶險。
11月,發行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全縣人民認購123900萬元(舊人民幣)。
年底,全縣批辦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589個,自發社810個。

1955年

元月,全縣降罕見的大雪,平地雪深約1米,氣溫降到零下24℃,致使不少樹木凍死,交通中斷。
2月下旬,開展“反對使用原子武器簽名”運動,全縣29萬人簽名。
3月1日,銀行發行新人民幣,同時回收舊人民幣。新舊幣兌換率為1∶10000元。
5月10日,槍斃陰謀武裝暴亂的反革命分子陳全權等10餘人。
6月,泗宿公路泗縣段(泥結碎石路面,全長24公里)全線竣工通車。
7月,開展肅反運動,部分中、國小教師集中到宿縣地區進行肅反學習。
8月,孟仁壽堂首先實行公私合營。
12月24日,縣委召開三級幹部會議,傳達貫徹毛澤東主席對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指示,號召放開手腳大辦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

3月,縣廣播站建立。
春,城鄉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全行業聯營和公私合營。
5月5~13日,泗縣首屆黨代會在泗城召開。
8月,進行工資改革,取消幹部原供給制、包乾制待遇,實行工資制。
同月,刮龍捲風。長直溝糧站倉庫一面山牆被摧毀,鹿鳴山上一棵百餘年的銀杏樹被連根拔起,滾落山下。
是年,全縣農村高、粗、快(要求過高、工作過粗、時間過快)地實現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化。

1957年

3月7日,調整行政區劃,全縣調整為、23鄉、1鎮。
5月6日,泗州戲劇團優秀小生馬方元參加省赴京匯報演出團,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向中央、毛主席作匯報演出。
5月27日,成立泗縣縣委整風辦公室,部以下成立整風小組。
10月1日,創辦《泗縣報》,為5日刊,8開4版(1961年停刊)。
是月,縣委召開四級幹部會議,傳達貫徹中央關於整風運動的指示。動員民眾大鳴大放,幫助黨整風。
冬,開展反右派鬥爭。由於當時嚴重地擴大化,致使全縣一大批幹部、教師和民眾被當作右派進行批判鬥爭和處理。至1958年8月定性處理時,188人被劃為右派分子,117人被定為疑似右派。1962年,50餘人獲甄別平反,大部被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後,全部給予平反、安置工作。

1958年

3月,全縣開展“除四害”(蒼蠅、蚊子、老鼠、麻雀)運動月活動。
4月,橫跨新濉河的八里橋節制閘施工。該閘跨徑4米,全長55.6米,是縣境內最早興建的大型公路橋閘。
7月,在泗城東關外重建泗縣師範學校(1962年停辦);在草溝、劉圩各建初級中學1所。
9月29日,全縣以“高速度”成立9個人民公社,實現了人民公社化。
10月,建立泗縣第一機械廠(後改為閥門廠)。
12月,全縣農村強制辦起公共食堂2271個,實行所謂生活集體化;部分學校實行師生“四同”(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
冬,大搞所謂高指標的“實驗田、衛星田”;民利河開工,上堤民工約4萬人。
是年,全縣先後興建煉鐵廠、煉焦廠、耐火材料廠、機械廠,以及造紙、被服、水泥等廠,總計大小工廠79個,職工2.7萬餘人。大部未建成投產即下馬,造成嚴重的浪費;投資興建大小煉鐵高爐百餘座,投入的是好鐵,煉出的卻是廢鐵渣。

1959年

7月,縣婦聯調查全縣婦女患子宮脫垂病的有7163人。縣委積極組織醫務人員治療。
9月,開展“反右傾鬥爭”,對所謂幹勁不大、思想保守的人,進行“拔白旗,鼓幹勁”的批判鬥爭(後均給予甄別、平反)。
秋,“五風”嚴重,糧食工作出現“高指標、高估產、高徵購”的嚴重問題,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

1960年

春,縣境各地食堂口糧標準低,營養差,社員普遍浮腫,外流加死亡,全縣人口總數大大減少。
冬,在泗城東關外興建烈士陵園,占地面積66000平方米。內建有“雪楓亭”。

1961年

元月11~18日,縣委召開五級幹部會議,貫徹中央整風整社指示。
春,中央和安徽省委先後派工作組來泗縣整社,糾正“五風”;在部分社隊實行“責任田”(包工包產到戶,又叫“包產田”)。
5月18日,縣委建立壓縮城鎮人口領導小組。
8月31日,縣委建立甄別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對在整風反右中被錯劃成右派或受各種處分的人,進行甄別平反(至1962年秋草草結束)。
秋,成立物資退賠小組,補償社隊在“共產風”中所受損失。
10月8日,精減機構,撤銷勞動科以及多種經營、糧食、農機等8個辦公室;林業科、種子站與農業局合併為農林局;文聯、體委、掃盲辦公室併入文教局;農機局交入工業局;農機廠劃歸工口;科學研究會、研究所和科普協會合併辦公,劃歸農口;圖書館併入文化館。
冬,大部分工廠停辦,下放職工,原調用的農民工均動員回農村;開放農村集市貿易,解散社隊集體食堂。

1962年

3月17日,縣手工業管理局經理部因工人吸菸不慎,引起大火,燒毀房屋8間及大量物資,損失約2.3萬餘元。
是月,調整區劃,全縣改設9區、38公社、1鎮。
7月4~8日,縣內降兩次暴雨,毀房屋862間,農作物大部被淹,造成重災。

1963年

2月5日,縣委派工作組到大營公社進行所謂改正“責任田”(即取消責任田)的試點。
4月,開展“學雷鋒”活動,學校青少年積極回響。
5月14日,縣委部署在農村繼續開展社會主義路線教育,強調以改正“責任田”為中心,割“資本主義尾巴”,鞏固集體經濟。
是月,開展“五反”(反貪污盜竊、反投機倒把、反鋪張浪費、反分散主義、反官僚主義)運動,縣=局、檢察院、法院三個單位首先進行試點。

1964年

6月,縣直機關全面開展“五反”運動。
10月,縣委書記鄭英葆率工作組赴碭山縣參加地區“四清”(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思想)試點,縣內同時進行“四清”運動。

1965年

元月,腦炎、麻疹流行全縣,患者千餘人,死亡近70人。
12月15~20日,縣委召開貧下中農代表會議,出席代表575人,特邀代表10人。會議主要內容:學習毛主席著作,提高覺悟;貫徹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二十三條”,並學習有關檔案;動員民眾積極參加運動。

1966年

7月,“文化大革命”開始,縣委集中全縣中、國小教師千餘人在泗城學習,連續進行100天,數百名教師受到殘酷的批判鬥爭,少數人並被戴高帽遊街。
8月下旬,全縣掀起所謂大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狂潮,火神廟、城隍廟、釋迦寺、耶穌教堂被搗毀,帶有舊花紋圖案的器皿被砸毀,舊書舊畫被焚燒,致使一些珍貴文物被毀被盜。後更發展到強迫婦女剪辮子、髮髻,查抄“五類分子”(地、富、反、壞、右分子)家庭。
是月,縣人委召開所謂“破舊立新”會議,將泗城幾條主要街道分別更名為紅旗、東風、反修、反帝、興無等路。
10月20日,新汴河工程開工,全縣8萬民工開赴工地。
是月,泗縣第一個所謂造反組織泗中“八八”造反團建立。接著,縣直機關統一建立“五保衛”造反隊。之後,機關、學校、工廠的造反兵團、戰鬥隊紛紛建立(造反團大到幾百人,小到三兩個人)。
11月下旬,合肥“八·二七”造反團成員來縣串聯點火,使“紅衛兵”運動在縣內進一步狂熱化。
是月,接中央通知規定,縣委組織中國小師生代表團,去北京接受毛澤東主席檢閱。

1967年

2月,造反組織紛紛奪權,提出“踢開黨委鬧革命”。縣黨、政機關癱瘓。各級領導幹部均被定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常被勒令接受批判、遊街。使大批幹部、知識分子遭到殘酷鬥爭,或下放工廠、農村受監督勞動。
3月,“紅衛兵”和部分教師紛紛離校,進行所謂“大串聯”、“新長征”,全縣學校陷入停課狀態。
春,以縣人民武裝部為首成立“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
9月8日,蚌埠造反組織“鐵紅總”百餘人,攜帶武器,分乘兩輛汽車,到縣人民武裝部搶槍,被民兵當場打傷幾十人,打死8人。是為“九·八”事件。
9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6408部隊進駐泗縣“支左”,實行軍管。
是月,縣公、檢、法機關癱瘓,後為所謂民眾專政機構的“文攻武衛”指揮部所代替。他們對幹部、民眾隨意非法查抄、拘捕、刑訊。
11月,穿越新汴河下的石樑河地下涵閘施工興建,並於1968年11月竣工。石樑河地下涵為6孔。涵閘立體交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洪澇分治,內外分流,為縣內重要水利設施。

1968年

春,學校複課鬧革命,各派組織實行所謂“革命大聯合”,建立“三結合”(革命幹部、造反派、民眾的代表)的領導班子;召開第一屆工人、貧下中農、紅衛兵代表大會。
7月20日,泗縣革命委員會成立,軍代表武志祥任主任。
8月,全縣各區、社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各部委、局、辦、公司、廠、站均成立革命領導小組,實現了所謂“全縣一片紅”。
秋,大辦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全縣上萬人參加學習。“文化大革命”進入狂熱階段,到處大搞“紅海洋”、“語錄牌”、“請示台”,實行“早請示”、“晚匯報”跳“忠”字舞,唱語錄歌。
11月,根據《人民日報》發表的建議文章,硬性動員300餘名國小教師回原籍,接受所謂貧下中農“再教育”、“再分配”。
12月13日,整黨工作開始,縣委要求貫徹中央關於“開門整黨、火線整黨、吐故納新”的指示。一批造反派被突擊吸收入黨。
是月,農村學校、醫院、供銷社均交給貧下中農管理;城市學校由工宣隊進駐。學校管理混亂,教育質量下降。
年底,清隊工作開始,不少幹部、民眾被劃為清理對象,遭到批鬥、拘禁、刑訊等迫害。

1969年

1月15日,首批上海下放知識青年(簡稱知青)849人和本縣知青636名,一起下鄉插隊落戶。
2月23日,精簡機構。全縣9個區全部撤銷,38個公社合併為17個(後又增至20個),44個部、委、辦、局合併為11個組。
5月25~31日,召開1700人的黨員代表大會,傳達“九大”精神,並學習《中國章程》。
9月24日16時30分,淮北市供電局正式向泗縣輸送110千伏高壓電。
10月10日,勝利大橋建成通車。

1970年

3月,縣革委會提出“普及國中教育”,要求社社辦中學,完小附設國中班。
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字一五五部隊,蕪湖市和地區超《綱要》宣傳隊先後來泗縣,幫助“抓革命,促生產”。
6月,2400名上海知青、1500名蚌埠知青、630名本縣知青先後到泗縣農村插隊落戶。
9月9日,縣革委會實施新的機構編制,各局分屬縣革委會四大組(辦事組、政工組、生產組、人保組)領導。

1971年

春,泗城機關、學校、商店、市民分段包乾,義務修築東方紅路(1984年改名汴河路),計為國家節約3萬餘元資金。
6月,新汴河上一座大型節制水閘——團結閘竣工,18孔,蓄水量為1000萬立方米。
同月,自5日開始,連續陰雨28天,小麥出芽,全縣損失嚴重。
8月,新汴河城西關廟渡口發生沉船事故,溺死男女青年7人(男1,為上海知青)。
11月,縣革委會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傳達毛澤東主席關於“省地縣第一書記都要管教育”的指示,要求公社(鎮)建立教育革命領導小組,大隊成立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縣城中國小派駐工人、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
冬,泗縣“五·七”大學師範班開始招生,招收名額144人,全由公社推薦入學。
年底,按照國務院規定,經中國人民銀行安徽分行批准,豁免泗縣1961年前各項貸款計800.1萬元。
是年,新汴河正式通航,縣境中斷多年的水運事業恢復。

1972年

6月下旬,連降暴雨,全縣倒塌房屋2000餘間,死13人,農田受災達27萬畝。
7月19日,縣委、縣革委會聯合發出“關於宣傳學習李月華英雄事跡的通知”;同日,=宿縣地委追認李月華為=員。之後,《安徽日報》、《人民日報》相繼發表褒揚文章。
8月18日,屏山公社東風大隊發生紫斑病蔓延情況,縣委向省委緊急報告,請求派醫療隊協助搶救。因搶救及時,僅死亡數人。
12月1日,化肥廠建成投產(碳酸氫銨)。
12月12日,縣委就丁湖公社供銷社隨意丟棄報廢農藥“西力生”和“六六六”藥粉,導致105人中毒,4人死亡,污染糧食1萬餘斤的事故發出通報。
年底,完成泗城西關大街路面拓寬(由5米拓寬到12米)工程,並澆築瀝青路面。

1973年

元月8日,縣委召開縣直機關整風動員大會,開展批林整風。
元月13日,縣委抽調縣直機關於部250人下鄉蹲點,蕪湖市又派來宣傳隊幫助社隊開展所謂“學大寨,趕郭莊,超《綱要》”的民眾運動
12月,工宣隊進駐縣直各機關。

1974年

2月14日,縣委部署開展“批林批孔”運動。
3月15日,召開工業學大慶先進集體和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
8月12~13日,全縣突降暴雨,平均雨量300毫米左右。縣東北劉圩、赤山、黑塔、汴河、瓦坊等公社水災慘重,計水圍村莊180個,傷32人,死9人。死傷牲畜98頭,倒塌房屋2萬餘間。洪水發生後,南京部隊派舟船連幫助搶險救災。是年冬,地區行署撥給救災款980萬元。

1975年

2月5日,在泗中廣場召開縣“第五次農業學大寨”萬人大會。
3月20日,縣委組織人力,開展計畫生育工作、結合普查婦女病。
4月8日,成立人工降雨、消雹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因代價太高,不久即中止此舉)。
8月24日,宿縣地區少年田徑運動會在泗縣舉行,歷時4天。
是日,縣委通報赤山公社釣台大隊竇宅小隊、東風大隊陳蔡小隊兩起辦婚事請客,發生140人食物中毒的事件。
10月,籌建“四級農科網”(縣設農科所,公社設農科站,生產大隊設農科隊,生產小隊設農科組)。當時一哄而起,後陸續垮掉。
年底,開展批判以“三項指示為綱”(三項指示是:學習理論、安定團結、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所謂“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全縣政治局面再度陷入混亂。
是年,開展學“朝農(朝陽農學院)經驗”,學校大搞所謂“開門辦學”,實行廠校(農村校隊)掛鈎,師生輪流下去學工學農。正常的教學秩序被破壞。

1976年

1月8~13日,城鄉人民自發組織悼念周恩來總理逝世活動。
6月24日下午6時半,大莊公社遭受10級以上大風暴襲擊,風后降暴雨、冰雹,農作物受損,毀房600餘間。
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機關、學校均設靈堂弔唁。
是月,全縣緊張防震,城鄉居民家家搭蓋防震棚。
10月下旬,全縣機關、學校紛紛集會,熱烈慶祝粉碎“四人幫”(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的偉大勝利。
11月,民利河改線工程開工,萬餘民工參加施工。

1977年

1月10日,縣委召開“四級幹部會議”,傳達貫徹中央第二次“農業學大寨”會議精神,盲目提出“今年要建成先進縣,明年建成大寨縣”的目標。
2月22日,縣委在農村開展黨的基本路線教育,仍強調指導思想是所謂“鞏固和發展文化大革命成果”。
8月24日,泗縣縣委成立揭批“四人幫”辦公室。
11月5日,泗縣招生委員會成立,具體負責全縣有關高等、中等、技工學校的招生工作,廢除“文化大革命”以來實行的推薦招生制度。
11月16日,縣委召開科技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大會。

1978年

8月10日,恢復泗縣人民檢察院。
秋,遭受百年未有的大旱,=發放抗旱救災貸款387萬元。
12月20日,縣委成立“右派分子摘帽、改正、安置工作領導小組”。
是年,縣鞋廠生產粘膠布鞋,年產30萬雙,暢銷省內外。

1979年

元月,縣圖書館建立。
3月,縣絲棉織廠工人岳邦秋、瓦坊供銷社營業員張正俠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12月12日,40%的職工調整工資。

1980年

元月,縣火葬場建成;成立選舉委員會,進行縣級直接選舉;重新調整區劃(7月5日結束),全縣由20公社、1鎮改設10區、1鎮、48公社。
6月,陰雨連綿,小麥出芽、霉爛,全縣損失嚴重。
8月,電視轉播台建成(8月20日正式轉播)。
10月,狂犬咬傷824人;發病死亡6人。縣委發出“滅狗”的緊急通知。
11月1日,西關大橋北側拓寬工程竣工,增建1孔35米雙曲拱橋,橋面拓寬1倍,來往行人、車輛暢通。
12月,安徽泗州孟仁壽眼藥廠建立,產品仍沿用“孟仁壽”商標。

1981年

2月,農村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4月27日,公布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計有:縣委院內的大成殿、馬車隊院內的釋迦寺、大路口公社的鄧愈祖墓。
5月,興建幼稚園1所。
6月22日,縣委建立“冤假錯案平反審批小組”。
是月,縣漁場試驗成功鯖魚人工繁殖新技術,填補一項省內空白。
10月16日,“老幹部工作委員會”成立。
11月13日,黨史資料徵集小組成立,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徵集編纂工作。
12月24日,縣人民政協第一屆委員會成立。
12月25日,召開縣八屆一次人民代表大會。
今日泗州今日泗州

1982年

2月,縣黨政機關分開辦公。
7月1日零時起,進行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人口為639708人。
8月10日,縣委召開“五講四美”(五講:講文明、講禮貌、講秩序、講道德、講衛生;四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文明禮貌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
9月23日,成立泗城下放居民收回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審批、安置工作。
10月4日,成立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徵集資料和編纂工作。
10月31日,縣委作出關於學習絲棉織廠退休工人,省、縣先進生產者,省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岳邦秋事跡的決定。
12月,縣委制定“1983~2000年工農業年總產值翻番規劃”。
年底統計,=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受理各種案件的申訴材料3601件。其中立案審理的2417件,除143件歷史老案尚未複查結案外,其餘全部複查結束。

1983年

2月23日,縣委、縣人民=聯合發出“關於制止農村亂占耕地建房”的通知。
5月23日夜,縣農業銀行被盜人民幣16萬元、腳踏車1輛。8月23日破案,要犯蔡輝落網。11月10日,蔡犯被判死刑執行槍決。
6月27日,縣委下文責令占用宗教房屋的機關、單位限期歸還產權,退讓房屋、財產,並賠償過去平調的損失。
7月,縣廣播站實行無線廣播,頻率為99.5兆赫,覆蓋半徑為45公里,最遠的找溝鄉、大安鄉均能收到。
8月23日,全縣統一行動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分子。
9月2~18日,縣內全民動員,投入捕捉全國通緝的重要刑事罪犯王宗、王宗瑋的行動。
10月,泗州電影院建成,內設千餘座位。
11月17日5時10分,縣境發生4級有感地震(震中山東菏澤)。
11月21~27日,縣委召開黨史座談會,到會88人。
11月27日,泗縣縣委、泗縣人民於泗城東關外烈士陵園,為王子玉、王亞箴、魏正斌、曹化東、王允昭、田古6位烈士立碑紀念。
是年,全縣人均糧食過千斤,成為全國138個糧食翻番縣之一;是全省43個提供商品糧1億斤以上的縣份之一;是提供商品棉10萬擔以上的8個縣之一。

1984年

春,縣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區、社行政機關分期分批進行機構改革,一大批中青年知識分子走上領導工作崗位;調整區劃,取消公社一級行政組織,全縣改設48個鄉(區鎮未變)。
3月8日,縣婦聯召開大會,表彰643個“五好家庭”。
4月6日,成立“三種人”(造反起家的人、幫派思想嚴重的人、打砸搶分子)核查領導小組。
5月下旬,北環城馬路施工,集資14萬元,路長1.7公里,路面寬9米,年底竣工。經驗收,符合國家二級公路標準。翌年春,於西關大橋北側立碑紀念。
6月14日,由朱士貴、許成章和省黃梅戲劇團丁式平等編劇,舒適執導,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黃梅戲神話故事片《龍女》,在泗州電影院舉行首映式。導演舒適、副導演馮笑參加了首映式。
9月20日,成立縣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辦公室。
12月,開展法制宣傳月活動。
是年,泗縣生產蠶繭25萬斤,比1978年增長10倍,成為全國蠶桑生產基地縣之一;收購山羊皮14萬張,成為全國15個養羊先進縣之一。

1985年

2月,縣委召開教師代表座談會,傾聽代表們意見,慰勉他們為教育事業作奉獻。
3月25日,人民電影院首次放映寬銀幕立體電影。
6月,小麥獲得歷史上罕見的大豐收。
9月,縣“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委員會召開文明單位、文明村表彰大會,計16個文明單位、22個文明村受表彰。
9月10日,慶祝第一個教師節。
10月,連續陰雨40余天,嚴重影響秋收秋種。立冬之後,小麥尚未播種完畢。
年底,全縣人民籌集泗州大麯酒1000瓶,泗縣鞋廠生產的藥物布鞋1000雙,泗縣服裝廠生產的襯衫1000件,對雲南邊防前線將士進行慰問。
是年,人民電影院榮獲1985年省文化系統文明單位稱號。
摘自<<泗州志>>

相關縣誌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泗州,臨淮。上。開元戶三萬三百五十。鄉六十。元和戶四千一十五。鄉五十。
禹貢》徐州之域。春秋時屬魯,又為徐子之國,後為楚所滅。秦為泗水郡地,漢興,改泗水為沛郡。武帝分置臨淮郡,後漢下邳太守理此。自晉迄後魏,並為宿豫縣。後魏於此置東徐州,周宣帝大象二年改為泗州,隋大業三年改為下邳,武德四年復為泗州。開元二十三年,自宿遷縣移於今理。
州境:東西三百八十五里。南北三百七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三百二十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四百七十里。東南陸行至揚州二百七十三里。東水路至楚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濠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埇橋四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麻,細貲布。賦:絹,布。
管縣五:臨淮,宿遷,徐城,漣水,下邳。
臨淮縣,緊。郭下。本漢徐漢地,長安四年分徐城南界兩鄉於沙塾村置臨淮縣,南臨淮水,西枕汴河。開元二十三年,自宿遷移於今理。
宿遷縣,上。南至州二百一十里。春秋時宋人遷宿之地,至漢為{九厶}猶縣,屬臨淮郡。晉立宿(豫)〔預〕縣,隋開皇三年屬泗州,寶應元年以犯代宗廟諱,改為宿遷縣。
淮水,入縣境南,與楚州山陽縣分中流為界。
舊州城,梁將張惠紹北伐軍所次,憑固斯城,塹其羅城,引水環之,今城在泗水之中。
下相故城,在縣西北七十里。秦故縣也,項羽即下相人也。應劭曰:“相水出沛國,故曰下相。”
魯肅廟,在縣東南一里。肅,臨淮人,後人為之立廟。
徐城縣,中。東至州五十里。本徐子國也,周穆王末,徐君偃好行仁義,視物如傷,東夷歸之者四十餘國。周穆王聞徐君威德日遠,乘八駿馬,使造父御之,發楚師,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原東山之下,百姓歸之,號曰徐山。按山今在下邳縣界。楚、漢之際,項羽置東陽郡。漢誅英布,置徐縣,屬臨淮郡。後漢以臨淮郡合於東海,明帝又分東海為下邳國,理於此。晉太康三年,復置徐縣,屬臨淮郡。梁於此置高平郡及高平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徐城縣,屬泗州,理大徐城,大業四年移於今理。
淮水,西南自虹縣界流入。
永泰湖,縣南二里。周回三百六十三里。其中多魚,尤出朱衣鮒。
大徐城,在縣北三十里。
徐君墓,在縣北三十二里。季札掛劍處。
漣水縣,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九厶}猶縣之地,後漢為徐縣之地,晉為宿遷縣之地。宋明帝於此置東海郡,又於城北置襄賁縣屬焉。後魏改為海安郡。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海州。五年,改襄賁為漣水縣,因縣界有漣水,故名。武德四年置漣州,縣屬焉。貞觀元年廢漣州,縣屬泗州。
海水,在縣東北一百四里。
淮水,西南自宿遷縣界流入。
沭水,俗名漣水,西南自海州沭陽縣界流入。
碩?湖,在縣北一百十六里,與海州朐山縣中分為界。
下邳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本夏時邳國,後屬薛,《左傳》薛之祖奚仲遷於邳是也。春秋並於宋,戰國時屬楚,後屬齊。至秦曰下邳縣,漢屬東海郡。《魏志》曹公征呂布於下邳,生擒布,令東中郎將鎮下邳。宋改為下邳縣,屬東徐州。周改東徐為邳州。隋省邳州,以縣屬泗州。
嶧陽山,在縣西六里。
泗水,西自彭城縣界流入。
淮水,自縣西流入,去縣六十里。
沂水,經縣北分為二水,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一水經城東屈曲從縣南亦注泗,謂之小沂水。水上有橋,昔張子房遇黃石公於圯上,即此處也。南人謂橋為圯。
故郯城,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古郯子國,孔子問官於郯子,即此地也。
縣理城,古邳國城也,魏武帝征呂布於下邳,決泗水,引沂水以灌其城,即此處也。按下邳城有三重,大城周回一十二里半,中城周四里,呂布所守也。魏武帝擒布於白門,即大城之門也。小城累塼堅峻,周二里許。西南又有一小城,周三百七十步,征虜將軍石崇所築也。
石鱉屯,晉穆帝昇平初,荀羨為北部都尉,鎮下邳,起田於東陽之石鱉,即臨津郡界。公私利之。北齊廢帝乾明中,尚書左丞蘇珍之又議修石鱉等屯,歲收數十萬石,自是淮南軍防,糧儲充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