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11年11月出生於江西南昌。1931年參加革命工作,193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至1938年,在上海交通部無線電專科學校學習,歷任上海左翼社會科學聯合會支會書記,共青團上海國際電訊局特別支部書記,共青團法南區委宣傳部長。
1934年3月任共青團滬東區委組織部部長,同年5至9月任共青團滬東區委書記,後任共青團江蘇省委巡視員。
1935年初起任共青團江蘇省委組織部長。
1936年春任共青團臨時江蘇省委書記,同年與上海市工聯的日本紗廠工作委員會和國難教育社黨組織等一起領導了全市日商紗廠工人反日大罷工並取得重大勝利。
抗日戰爭爆發後,曾任上海文委組織的戰地服務團團員、隊長。
1938年至1945年,歷任安徽省動員委員會幹事,皖東北區
泗縣縣長,江淮銀行經理,中共中央華中局蘇北區財政部秘書,蘇中區四分區稅務局局長、專署財政科科長、海啟行署財政科科長,蘇中區貿易局局長、兩淮鹽務局局長、二專署財經處處長。
1945年至1949年,任蘇中區黨委財委副書記、行署二廳廳長,蘇皖邊區政府財政廳副廳長,蘇北區黨委常委,蘇北行政辦事處主任,華中行政辦事處副主任,華中工委財委副書記,華中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員,蘇南行署副主任,蘇南財委副書記。
1953年9月起任中央人民政府糧食部副部長、代部長、黨組第一副書記、書記、國務院財貿黨委委員。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75年2月至1980年1月,歷任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任、黨組書記,國務院財貿小組副組長、組長,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成員,糧食部部長、黨組書記。
1979年12月至1980年4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書記。
1980年4月至1985年6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兼上海警備區第一政委。
1985年6月至1992年12月,任中共上海市顧問委員會主任。
陳國棟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在黨的十二屆五中全會上增選為中顧委委員,在黨的十三大上再次當選為中顧委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2005年6月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4歲。
經歷與成就
一、面對危難局面,堅持獨立開展革命工作
1927年,陳國棟同志來到上海,1932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成為共青團上海國際電台支部書記。在白色恐怖下,他為黨傳遞許多重要情報,保護黨的組織和同志。1936年春,共青團江蘇省委遭到嚴重破壞,為延續共青團在上海的工作,陳國棟同志代理共青團臨時江蘇省委書記。在極端困難複雜的情況下,他仍獨立自主堅持工作。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他參加由上海文化界組織發起的“戰地服務團”,投入緊張的抗日工作。1938年6月以後,他參加新四軍,從此掀開了革命生涯中的新篇章。
二、輾轉蘇皖地區,為鞏固根據地和支前奔忙
1938年,陳國棟同志由中共中央長江局委派,前往鄂豫皖省委,參加開闢皖中地區工作。他參與領導蘇北、蘇中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財經建設、文化建設,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作出貢獻。1947年,華中工委和華中行政辦事處成立後,他擔任華中工委財委副書記、華中行政辦事處副主任,認真做好華中解放區經濟建設和政權建設。在淮海戰役中,他還兼任華中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努力做好財貿、糧食等支前工作,被稱為“運糧司令”。
三、投身新中國建設,為解決糧食問題嘔心瀝血
1949年上海解放後,陳國棟同志調往上海工作。1950年4月,他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財政部部長等職務。他參與上海解放初穩定市場物價,打擊投機倒把,建立金融新秩序的鬥爭,為促進上海財政經濟工作根本好轉作出貢獻。
1952年8月,陳國棟同志調往北京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副部長。1953年9月,他調任糧食部副部長。為穩定全國糧油局勢,陳國棟同志參與制訂糧油統購統銷等重大政策,創立糧票制度,為基本解決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針對1958年至1959年出現的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高徵購的錯誤,陳國棟同志多次組織人員到全國各地調查,並如實向周總理、陳雲等匯報。
“文化大革命”中,陳國棟同志遭受迫害,但他仍堅持真理,堅定共產主義信念。
四、歷史轉折時刻,勇擔上海改造振興的歷史重任
“文革”結束後,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把“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戰略決策,在這一歷史轉折時刻,陳國棟同志被中央派往上海工作,先後擔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書記,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兼上海警備區第一政委,中共上海市顧問委員會主任等職務。他堅決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全身心地投入撥亂反正,平反大量冤假錯案。他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主持了《關於上海經濟發展戰略的匯報提綱》、《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等重大戰略的制定,明確了改革開放後上海加快發展的方向。他很早就向中央提出開發浦東的建議,並為開發開放浦東做了大量前瞻性、基礎性工作。陳國棟同志認真貫徹黨的幹部隊伍“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的原則,堅持走民眾路線,堅持公道正派,堅持不拘一格,培養和選拔了一大批優秀年輕幹部。後來,他又身體力行,本著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為上海市級領導班子的新老交替作出了突出貢獻。
陳國棟同志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後,儘管年事已高,但他仍十分關心上海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陳國棟同志關心民眾生活,注重調查研究。他倡議建立並帶頭堅持實行每星期四下基層調查研究的制度,上海的許多工廠、鄉鎮、學校、科研院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關心上海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關心城市居民的副食品供應,他強調每年要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農村工作會議和副食品工作會議,推動農村經濟的改革和發展,切實保證農民口糧和城市副食品的供應。
陳國棟同志生活簡樸、清正廉明。他從不為個人、親屬牟取私利;對住房、用車、秘書的配備,一律聽從組織的安排,自己從不提要求。在上海市委常委會和領導幹部會議討論問題時,他總是要求大家暢所欲言,仔細聽取大家的意見,然後才作出結論。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後,他主動搬出了原來的寓所。
其他信息
家世情況
陳國棟曾祖父吳元視,為清
光緒年間江西
永新縣丞,後為知縣,是西漢長沙王吳芮的78世孫;祖父吳德乾,國學生,欽加五品銜,光緒壬辰年補授江西廣信府照磨;父親吳雲彩,後改名吳清芬,從小資質聰穎,以學醫為主,兼學化工等專業,從學校畢業後,先在南昌制鹼廠、制皂廠做技術員,後在南昌開了一家私人診所,隨後參加
北伐軍,在
許崇智部任軍醫官,1926年在福建漳州征戰中殉難。吳清芬有三子一女,陳國棟為老大,因在上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從母姓。
國棟慈善助學基金
2005年9月20日上午,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將凝結著曾擔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的陳國棟、夫人沈一塵同志及其孫輩們拳拳之心的50萬元人民幣作為啟動資金,成立“國棟慈善助學基金”。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向廣大共產黨員、領導幹部及社會各界人士發出倡議:積極為“國棟慈善助學基金”募集資金,幫助品學兼優、家庭貧困的學生完成學業,成為國家棟樑之材。
2005年7月上旬,陳國棟同志的親屬捧著兩位老人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20萬元人民幣來到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要把他們的積蓄捐獻給社會,用於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了卻老人生前留下的遺願。陳國棟的孫輩們又捐出了30萬元。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將此5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根據基金會章程,專項設立國棟慈善助學基金。
部分遺物贈給婺源
陳國棟參加革命後,輾轉東西,轉戰南北,無論在什麼地方,擔任什麼領導職務,心中始終對家鄉婺源有著解不開的情結。
陳國棟逝世以後,他的子女根據他生前的意願,決定將他的部分遺物贈送給家鄉婺源,以表達陳國棟生前未能表達的思鄉之情。這些遺物主要有:陳國棟同志生前所藏和閱讀過的書籍;在各個革命歷史時期陳國棟同志的部分生活、工作用品、檔案、照片等。
這些遺物由其女兒沈思女士贈給家鄉婺源,這些遺物分別整理後在婺源縣圖書館和博物館陳列展出。
人物逝世
2005年6月7日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4歲。
2005年6月13日上午,各界人士600餘人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前往上海龍華殯儀館,為陳國棟同志送別。
社會評價
陳國棟同志為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奮鬥了七十多個春秋。陳國棟同志對黨的事業忠貞不渝,對人民民眾滿腔熱忱。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認真貫徹黨的幹部隊伍“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堅持走民眾路線,堅持公道正派,堅持不拘一格,培養選拔了一大批優秀年輕幹部,有效地促進了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他本著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身體力行,為上海市級領導班子新老合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陳國棟同志刻苦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他注重黨內民主建設,提倡黨內平等,胸襟坦蕩,高風亮節,平易近人,團結同志,生活儉樸,嚴於律己,清正廉潔,從不為個人和親屬謀取私利,充分體現了一位黨的高級幹部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革命風範。
陳國棟同志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為黨的事業奮鬥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