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改革開放,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含義
"一個中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由於我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兩個基本點"即堅持
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黨的基本路線就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路線。我國建設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集中到一點,就是毫不動搖地堅持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
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扎紮實實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這箇中心。要抓緊時機,加快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
生產力的作用,依靠
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要從根本上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要進行
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開放應當大膽探索,勇於開拓,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在實踐中開創新路。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
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制定依據
根據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黨從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目標
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
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
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
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
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
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
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
基本綱領
黨在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就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展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
十五大提出的黨的基本
綱領,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行動綱領。這個綱領的提出,使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目標更加清晰明確,基本政策更具規範性和穩定性。牢牢把握和全面實施黨的基本綱領,對高舉
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奪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勝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十五大提出黨的基本綱領的內容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系統、完整地提出並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
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個綱領,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開,對於動員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具有重大意義。
基本路線
八大正確路線的中斷表明,不嚴格堅持黨的
民主集中制原則,沒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缺少必要的制約機制,黨員的民主權利、黨內正常的政治生活還是得不到保障,黨內的正確意見還是無法及時有效地集中,黨內的錯誤意見也不可能得到堅決有力的抵制和糾正,黨的正確路線就無法在實踐中堅持下去。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首先,必需完整、準確地理解和貫徹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嚴格執行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鑒於我們國家歷史上缺乏民主傳統,當前我們特別要注意到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本質上是最高類型的民主,但在實踐中存在著民主不足的問題。我國社會主義民主還處於發展中,還有許多不夠完善的地方,其中也包括黨內民主不夠,這就要求我們黨的各級領導要自覺、主動地傾聽實踐的呼聲和
民眾的正確意見,以疏通各種渠道,形成正確的集中。對於集中的理解,要強調
少數服從多數、多數服從真理,服從一個統一的標準,而不是服從某一個人的意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先後強調“實踐標準”、“
生產力標準”和“三個有利於的標準”,實際上是使黨的正確集中有所依憑、有所遵循,而不至於個人說了算,不至於以個人意志代替集體意志,主觀武斷地拍板決策。正確的集中,應該是領導集體的集中,集體智慧和力量的集中,整體功能的集中。這樣,黨的正確決策才不因領導者個人看法和意志的改變而改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依靠民主集中制來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使黨的民主制度化、規範化,即制定正確規範黨內政治生活、處理黨內關係的基本準則和具體制度,使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制度化。一方面,要根據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對各級黨組織及班子成員的職權、工作範圍、決策程式等不斷進行充實和修訂,科學規範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的運作程式,使其走上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要建立起一個完善、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把執行民主集中制的情況作為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重要內容之一。
科學發展
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在一定歷史時期指導全局的總路線、總方針、總政策的集中概括,是
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的集中體現。黨的基本路線同黨在一定時期的主要任務密切相連,同黨的事業密切相關。通常所說的黨的基本路線,即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我們黨經過幾十年艱苦探索才獲得的。新中國成立不久,我們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過渡時期的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
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總路線簡稱為“一化三改”。“一化三改”促進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956年,黨的八大
科學分析了生產資料
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的形勢,提出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但由於我們黨對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準備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線和許多正確意見沒有在實踐中得到堅持。儘管我們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許多成就,但由於忽視了客觀規律,誇大了主觀意志的作用,在全國範圍內搞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遭到嚴重挫折。後來,在“左”的思想指導下,錯誤地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直至發生了“
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長時間的嚴重錯誤。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毅然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
社會主義社會的“左”的錯誤方針,把黨和國家的
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同時,我們黨針對撥亂反正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思潮,旗幟鮮明地強調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思想開始形成,奠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基礎。黨的十三大作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
科學論斷,並明確概括和全面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鄧小平同志指出:“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黨的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全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黨的十四大將黨的基本路線首次寫入黨章。黨的十五大強調:“全黨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黨的十六大強調:“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風險,都必須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不動搖。”關於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江澤民同志鮮明地指出:“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行,一以貫之。”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的基本路線得到了進一步豐富發展。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進一步發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
四位一體,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和現代化建設目標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黨的基本路線進一步豐富發展。
意義
生命之線
毛澤東同志說:“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黨的基本路線就是總的政治路線,黨的政治路線決定著政策和策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生命線。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和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建立在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之上。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始終是我們的中心任務。發展,首先是發展經濟。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說到底是經濟實力問題。國際競爭,說到底也是經濟實力的競爭。只有經濟發展了,經濟實力和
綜合國力增強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斷改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促進
人的全面發展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也才能在國際格局中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首先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箇中心。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黨和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基本經驗的總結,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離開了四項基本原則,
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性質和政治基礎就會動搖。如果動搖了四項基本原則,我們就會在政治上迷失方向。四項基本原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保證,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必須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地堅持。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新時期的鮮明特點,就世界而言是經濟全球化,而對中國而言則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推動我國
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通過改革開放,我們實現了工作重點的轉移,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衝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嶄新道路。在未來的發展中,要進一步解決制約我國經濟
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實現科學發展,就必須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於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就在於它是有利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
總之,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相互貫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須臾不可偏離、絲毫不可偏廢,必須全面堅持、一以貫之。”我們的經濟建設,以四項基本原則為政治保證,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離開經濟建設這箇中心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就失去了物質基礎;離開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喪失動力。只有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今世界的深刻變動和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中牢牢站穩腳跟,成為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
一百年不動搖
堅持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這是基於歷史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的複雜情況作出的科學論斷,也是根據基本路線的特殊性和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得出的必然結論。黨的基本路線不同於黨的各項具體的工作路線和政策,它是總攬全局、統率黨的一切工作的路線和政策,也就是總路線和總政策.因此對於保持黨的先進性具有特殊的意義,歷來備受黨的高度重視和特別關注。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闡發這個問題時指出,記住了黨的具體的個別的工作路線和政策,而忘記了黨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我們就將是一個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存執行具體工作路線和縣體政策的時候,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左右搖擺,就會貽誤工作。鄧小平1992年春的南方談話,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2001年4月,江澤民在全國治安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把黨的基本路線稱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綱”。民主革命的歷史曾反覆證明,一旦黨的政治路線發生錯誤,黨的先進性就受到嚴重損害,黨的戰鬥力就受到嚴重削弱,黨的事業就受到嚴重挫折;而黨的政治路線走上正確的軌道,黨就定會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活力,就具有克敵制勝的巨大力量,就能夠推動革命事業走向興旺發達。我們黨正是經過遵義會議和延安整風,制定了正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才取得民主革命的徹底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建國初期,黨制定了正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才比較順利地實行“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就使黨的先進性也隨之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黨在人民中的威望空前提高。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黨的八大審時度勢,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制定了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任務的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的政治路線。但是,後來卻發生了“大躍進”的重大失誤和“文化大革命”的嚴重錯誤。其重要原因,就是黨的政治路線從1957年下半年以後逐漸偏離馬克思主義的軌道,直至發展到形成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基本路線,在實踐上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黨自身也大傷元氣,黨的先進性,黨的戰鬥力、號召力、凝聚力,遭到了極大的削弱和損害。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逐漸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黨在政治路線上的撥亂反正。在它的指引下,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如今已邁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階段。這期間基本路線也受到過“左”和右的各種干擾,但是由於黨採取了一系列正確、妥善的舉措,不斷排除這些干擾,堅持了基本路線,才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穩步健康地向前發展。然而這類干擾不會銷聲匿跡,在一些同志中有時還會發生這樣那樣的動搖,因此如何始終不渝地堅持基本路線,仍是需要經常注意的一個重大問題。鄧小平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的論斷,正是根據新的歷史經驗和現實情況而作出的,絕不是杞天之慮,無的放矢。既然基本路線是關係全局、指導全局、決定全局的路線,就必須長期保持穩定。黨的各項具體工作路線一般說也要保持穩定,但是隨著實踐和形勢的發展,難免及時做這樣那樣的調整,所以這種穩定只能是相對的。基本路線則不然,它是黨的統領一切工作的總路線總政策,如果發生變化,必將對全局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和後果,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它的穩定是絕對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體上說,從上世紀50年代“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至少需要經歷上百年時間。基本路線既然要貫穿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那么也至少要堅持一百年不變。在這一長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可見,堅持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絕非主觀的構想,而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決定的一種客觀必然性。
理解和把握
鄧小平理論的最大貢獻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政治成果則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說:“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0—371頁)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可以被視為鄧小平的政治遺囑。
不僅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也反覆強調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黨的基本路線如此重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這一基本路線就顯得意義重大。
如何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呢?1977年7月,鄧小平在黨的十屆三中全會的講話中指出:“我說要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作指導的意思是,要對毛澤東思想有一個完整的準確的認識,要善於學習、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的體系來指導我們各項工作。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割裂、歪曲毛澤東思想,損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42頁)因此,用鄧小平相關思想來完整地準確地理解鄧小平理論以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才不至於割裂、歪曲甚至損害鄧小平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一、從完整表述中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完整表述就是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所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對黨的這一基本路線的簡明概括。不少同志往往只記住了朗朗上口並通俗易懂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記得甚至根本不知道黨的基本路線的完整表述,不知道黨的基本路線中還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一重要思想,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不少重大偏差。如往往只想著GDP,並把經濟建設的重心放到跑要項目和招商引資上,忘記了“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的精神等。
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的大會上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它們有三個基本方面,這就是實事求是、民眾路線、獨立自主。”獨立自主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當然要爭取外援,並盡最大可能利用世界各國方方面面的資源,但是這個立足點,只能放到我們自己長時段的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上。企圖用金錢買回或用資源換回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不切實際的。
2014年5月,習近平在上海考察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時指出:“我們要做一個強國,就一定要把裝備製造業搞上去,把大飛機搞上去,起帶動作用、標誌性作用。中國是最大的飛機市場,過去有人說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個邏輯要倒過來,要花更多資金來研發、製造自己的大飛機。”這就旗幟鮮明地倡導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中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習近平同志倡導的這一精神,在今後改革開放的新的偉大實踐中,必將結出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碩果。
二、在政治經濟文化組成的整個社會結構中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一個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完整的統一體,不能分割,更不能對立。
按照鄧小平的原意和黨的十三大的精神可以明確看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三個方面,不是一個層面的概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之中要完成的根本任務。“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則是在解放、發展生產力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必然堅持的立國之本。而“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總方針,正如鄧小平所說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選擇好的政策”,(《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5頁)從而賦予了四項基本原則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新的時代內容。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根本任務,改革開放是基本國策,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性質。在四項基本原則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這一要求主要是指向經濟範疇;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主要是指政治範疇;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則主要是指文化範疇。經濟、政治、文化,這就組成了一個大社會。黨的基本路線把經濟建設這一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中心任務和改革開放這一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基本國策從四項基本原則中單列出來加以特彆強調,則充分反映了這兩個問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特殊地位與作用,必須給予特別的重視,除非遭遇大的戰爭,否則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同時必須強調,確立經濟發展目標和發展規劃,出台經濟社會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開展各項生產經營活動以及與人們生產生活和現實利益密切相關的具體政策措施,都應遵循四項基本原則的要求,防止出現具體政策措施與四項基本原則相背離的現象。
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以在整個社會結構中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本文一開始就引用了鄧小平的一段重要論述:“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鄧小平在這一論述中,特彆強調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的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社會主義,二是改革開放,三是發展經濟,四是改善人民生活。這四者不是並列關係,而是遞進關係。社會主義是必須堅持的道路,改革開放是必須實行的政策,通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來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為著改善人民生活,這一論述,把我們所有工作的落腳點放到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上。這裡還應特別關注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即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而不是僅僅為著增加經濟總量,或者是僅僅為了彰顯政績的GDP。
三、從社會基本矛盾中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忽視科學技術和資本當然是一個絕大的錯誤,但不能只記得科學技術物化後的生產工具和從勞動所產生的財富中分離走的資本,而忘記了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人的本身。保護和發展生產力,首要的是保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然也要同時調動、發展擁有先進勞動工具和資本的資產者的積極性。如何恰當兼顧最廣大勞動人民民眾和資產者的積極性?這就要不斷調整、完善我們的生產關係。
在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時,我們應重視馬克思的以下論述:“機器正像拖犁的牛一樣,並不是一個經濟範疇。機器只是一種生產力。以套用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工廠才是社會生產關係,才是經濟範疇。”(《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頁)馬克思還指出:問題“不僅僅決定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決定於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同上書,第771頁)因此,機器與牛本身只屬於生產力的範疇,而不屬於生產關係的範疇,任何時候都不應提出機器與牛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機器與牛歸誰所有才屬於生產關係的範疇,才有姓社姓資這樣的問題。這也就是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發展生產力的問題,而不屬於生產關係的問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如何改革開放,才體現著社會的生產關係。
現在有的人認為,只有資本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私有制這一生產關係才能保護、促進和發展我國的生產力,這是沒有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一原理所造成的。當今世界,隨著網際網路、機器人等新技術新套用的迅猛發展,可以預見,在未來三五十年內,勞動生產率會大幅度提高,大量的無人工廠甚至會在世界生產中占據統治地位,一系列生產工具的大變革,必然會使失業人員急遽增加,廣大勞動人民必然要求生產關係的大變革,即呼喚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方式的產生。
要從社會基本矛盾中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還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的關係。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既有聯繫,又有著根本的不同。改革開放前,我們提基本矛盾多,存在對主要矛盾重視不夠的傾向。但改革開放後,在糾正上述錯誤的同時,又出現了對基本矛盾重視不夠的問題。這就在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中,出現一些新的偏差。比如,只重視增加現實生產力的問題,忽視了解決財富占有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忽視了青山綠水急遽減少,大氣和地下污染日益加大等問題。這實質上是在擴大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這一社會的基本矛盾,也挫傷了廣大人民民眾的積極性,從而加重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這一社會的主要矛盾。
有的同志提出,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也有同志認為,隨著我國GDP的增長,原來提的落後的社會生產,可以重新解讀為我國比較落後的經濟發展方式。當今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可以作如下表述: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之間的矛盾。還有的同志提出,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生產力已經得到極大提高,GDP已經成為世界第二,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財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不公之間的矛盾。這些看法可能有些偏頗。
我們應該記住鄧小平所作的如下囑託:1990年12月,鄧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鄧小平年譜(1975—1997)》,第1324頁)1993年9月,鄧小平在與其弟鄧墾的談話中滿懷憂慮地指出:“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後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中國人能幹,但是問題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隨時都會出現新問題。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同上書,第1364頁)關於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鄧小平明確指出:“可以構想,在本世紀(按:即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4頁)從鄧小平大量相關論述來看,其晚年已經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下,深入思考著當今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轉換和表述問題。
四、從四項基本原則四個方面的相互關係中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四項基本原則中,最重要的是什麼?鄧小平說,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二是堅持黨的領導。而有的人說,最為重要的就是一條,即堅持黨的領導。這一論點,很值得商榷。離開社會主義道路的黨的領導,對於廣大人民民眾來說,還值得堅持嗎?還有人說,最為重要的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這一點來說,這種觀點也有其特定的道理。但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卻是現實的社會主義運動形態,離開了社會主義運動的現實形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成了空中樓閣。這恰如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就必須認識到,四項基本原則每一條都很重要,這正如鄧小平所說:“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73頁)但其中最為重要的,也正如鄧小平所說,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堅持黨的領導。
五、從改革開放實踐的現實中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按照鄧小平的構想和黨的要求,我們不僅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並且要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但在實際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些人往往只記得以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且是以GDP為中心)和改革開放這一基本點,為建設而建設、為改革而改革、為開放而開放以及為招商而招商、為投資而投資,這就帶來躺在床上吃祖宗、殺雞取卵吃未來,環境污染,財富占有與收入分配拉大等等一系列問題。這恰如鄧小平說,四項基本原則,連講都很少講,甚至變成誰講四項基本原則,誰就是保守、僵化。這也正如恩格斯批評伯恩斯坦所說的:運動就是一切,目的是沒有的。那種認為“經濟建設或改革開放就是一切,沒有方向之分”的人,所要搞得經濟建設或改革開放,其實質卻是另外一種方向。
因此,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首先是基本路線要年年講。不僅要講,更要在各項工作中落實。只有完整準確地理解和全面科學地貫徹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得到堅持和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才有實現的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