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即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整個歷史階段。

十三大的突出貢獻,是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鮮經驗的總結和概括。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 外文名: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 時間:1956年到21世紀中葉
簡述,形成和發展,科學含義,基本特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區別,主要表現,長期性,主要矛盾,根本任務,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發展戰略,

簡述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基石之一,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中共十三大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即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整個歷史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包括兩層涵義:一是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二是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初級階段,我們必須正視而不能超越這個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有: 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 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 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全國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廣大人民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

形成和發展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認識國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現實社會的性質和發展階段,認識社會主要矛盾和它的變化。正是由於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全面、準確地把握了我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基本國情,才正確地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性質、動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引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也有一個如何認清國情、正確判斷我國社會所處歷史方位的問題。像中國這樣一個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時間不長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對它的基本國情應該怎樣認識?黨一直進行著極其艱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總的來說處於不完全清醒的狀態。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共產黨和鄧小平對當代中國基本國情的科學判斷。我們講從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最大的“實際”就是這一基本國情。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在總結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以來的歷史發展,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具有特定內涵的新概念,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第一次。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生活的時代,社會主義建設還不是直接的實踐問題,他們在科學分析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未來社會發展階段提出過一些原則性的構想,認為未來社會大體要經歷從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革命轉變時期、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但對後來列寧稱之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將會經歷哪些發展階段,馬克思、恩格斯沒有作出進一步的判斷。
在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史上,最早提到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的是列寧。十月革命後,社會主義本身的發展階段成為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列寧認為,在經濟落後的俄國,只能建成“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而不能立即建成“發達的社會主義”。這裡包含著社會主義社會也要有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備到比較完備的發展過程的思想。但是,列寧當時主要回答了俄國怎樣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問題,還沒有來得及具體分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的發展階段問題,因而對這一思想未能作出進一步的闡發。
史達林在1936年蘇聯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之後不久,沒有從實際出發深入研究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就提出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構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經濟重建,1952年又宣布黨的主要任務是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這種脫離實際、急於過渡的思想,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造成了消極的影響。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後,毛澤東曾比較正確地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問題,他在1956年1月召開的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提出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已經進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後來,他又明確地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只是“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建立起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的基礎,生產力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後,我們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獲得了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社會才算從根本上建成了。但由於我國當時剛剛進入社會主義,沒有足夠的經驗使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規律具有很清楚的認識。因此,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思想沒有能夠得到堅持和進一步發展。在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由於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認識的不科學和對社會生產力發展速度作出嚴重錯誤的估計,又產生了“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麼遙遠將來的事情了”的盲目樂觀情緒。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後,毛澤東意識到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複雜性和長期性。他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有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後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完成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艱巨任務,建成社會主義不要講得過早了。”他在糾正“大躍進”的錯誤時,批評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人是誤認社會主義為共產主義、按勞分配為按需分配、集體所有制為全民所有制,同時他還批評了否認價值規律和等價交換等錯誤思想傾向。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劃分,對混淆社會主義同共產主義的區別,對否認價值規律和等價交換等觀點的批評,為後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啟示。但是,60年代黨的指導思想方面“左”的傾向不斷發展,進而把對社會主義理解為“從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革命轉變時期”,中斷了探索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正確之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經驗和改革開放以來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黨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進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國還處於並將長時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學論斷,準確地把握了我國的基本國情。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比較自覺地把探索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問題提到日程上來,原因是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轉入經濟建設後實行改革開放的實踐,提出了認識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的迫切需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的一系列新政策雖然在實踐上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在理論上卻同過去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發生了衝突,有些人懷疑改革開放的路線和政策是否符合馬克思主義,另一些人則否定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道路的必要性。為了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必須從理論上深入開展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問題的研究。
新時期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不久,鄧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產力落後,這是中國的現實國情。強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然是長期的。葉劍英在慶祝建國3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也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處在幼年時期,還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國實現現代化,必然要有一個初級到高級的過程。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處於初級階段。一九八六年九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對這一階段的精神文明建設等內容作了一定的分析。但總的說來,這三次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或初級發展階段時,都還沒有把它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性問題加以把握,因而也還沒有把它作為制定黨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加以展開和發揮。
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強調指出:“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麼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劃。”這個論述,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事關全局的基本國情加以把握,明確了這一問題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根本依據。黨的十三大之所以能夠把初級階段問題提到全局亮度加以論述,一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了一段在改革開放中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二是因為要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必須破除各種思想障礙,從根本上解決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發點問題的認識。黨的十三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基本路線的系統闡述,表明了黨對社會主義和中國國情認識上的一次飛躍。
黨的十五大進一步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指出,面對世紀之交改革攻堅和開創新局面的艱巨任務,我們解決種種矛盾,澄清種種疑惑,認識為什麼必須實現現在這樣的路線和政策,關鍵還在於對所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要有統一認識和準確把握。正是基於我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認識,黨的十五大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精闢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進一步統一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
當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後,黨的十六大指出,我國正處於並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鬥。
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
正是由於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有了一個科學認識和正確把握,我們才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使社會主義在中國顯示出蓬勃生機和活力,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科學含義

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
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
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前一層闡明的是初級階段的社會性質,後一層含義則闡明了我國現實中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程度。
就社會性質而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就發展程度而言,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

基本特徵

黨的十三大曾從我國人口結構、工業發展水平、地區發展狀況、科學教育文化發展等幾個方面概括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貧窮、擺脫落後的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多數的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國,逐步變為非農產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化的工業國的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變為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發展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的階段;是全民奮起,艱苦創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經過十年的認識和實踐,黨的十五大更加全面地從現代化發展的水平、產業結構狀況、經濟運行方式、文化教育發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區發展狀況、體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設及國際比較等方面,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徵作出新的概括,強調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二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三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後,逐步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五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六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七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八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九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其中,第一條和第九條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特點和歷史任務的總概括,其他七條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特點和歷史任務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開。這九條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發展的過程性特徵。
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發展進程中必然還要經歷若干具體的發展階段,不同時期會顯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徵。這種動態的發展過程,是由量變積累引起部分的質變,在新的基礎上再由新的量變積累引起新的部分質變的過程,黨的十七大從八個方面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的新的階段性特徵,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第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第三,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第四,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第五,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紮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第六,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就、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第八,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已開發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只有既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大的歷史階段,又認真分析不同時期具體的階段性特徵,才能準確判斷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方向,並據以制定正確的發展的發展戰略和政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區別

(1)社會性質不同: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過渡性的社會,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一個發展階段,這是兩個根本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
(2)階級構成不同:新民主主義社會還存在著剝削階級——資產階級,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已經不存在剝削階級,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經不存在。
(3)政黨制度的基本特徵不同:新民主主義社會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產階級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黨制度的基本特徵是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參政,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是親密戰友。
(4)人民民主專政的含義不同: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人民民主專政是要鎮壓敵對階級,保護國家完成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民主專政則主要是對敵對分子、破壞分子的專政,主要任務也變為鞏固和建設社會主義。
(5)經濟構成不同:經濟上雖然都是多種經濟充分並存,但是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公有制經濟只是占主導地位,還不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經濟已經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其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了。
(6)生產社會化程度不同:在新民主主義社會比較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則比較高

主要表現

從總體上看::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經濟上:現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地區發展不平衡;
文化上:科學技術水平與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
政治上: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夠完善。

長期性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我國基本實現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時間。這種長期性,是由歷史前提、現實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決定的。
黨的十五大黨的十五大
鄧小平曾指出:”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所謂”不夠格“,也就是不夠馬克思所講的”共產主義低級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的“資格”。這種“不夠格”,主要是在物質技術基礎方面的不夠格,也表現在社會經濟制度和上層建築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這反映了中國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構想的未來發展階段之間在物質技術基礎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主義發展程度方面的不夠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從根本上說是由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歷史條件和建成社會主義所需要的物質基礎所決定的。
1.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的歷史前提決定了初級階段的長期性。我國原來處於經濟文化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階段。這樣,當我國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進入社會主義的時候,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的程度,都遠遠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去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應有的發達的生產力基礎,提高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和現代化程度,實現工業化,這個歷史時期就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我國現實的國情決定了初級階段的長期性。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不發達階段。建國以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總的說來,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後、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還不成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還不夠健全,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小生產的習慣勢力在社會上還有廣泛的影響。這表明,要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決定了初級階段的長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世界範圍的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一些已開發國家生產力有了高度的發展,新的經濟成長方式不斷出現,在人類進入21世紀時,知識經濟已見端倪。這就使我國要實現的現代化,更具艱巨性和複雜性,我們必須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真正建立起成熟的社會主義所要求的物質技術基礎,而在這之前,我國只能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總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既是中國社會主義的現實狀態,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實現這個歷史過程中的一系列轉變,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時間。

主要矛盾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多方面存在著種種矛盾,階級矛盾由於國際國內因素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但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
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一般而論,任何社會都存在生產和需求之間的矛盾,但由於生產目的不同,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和需求之間的矛盾和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和需求之間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質。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資本家對利潤的追求,而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則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只有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之後,才能始終根據人民的需要來調節生產。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比較落後的實際情況,決定了這“調節”實質上是要不斷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根本任務

立足基本國情,面對主要矛盾,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基本路線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即: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這條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中共十七大,對基本路線做了補充:由原來的“富強、民主、文明”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基本綱領

經濟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證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
政治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做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社會安定、政府清廉高效、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睦、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文化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
社會綱領: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以改善民生為重點,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生態文明綱領:就是堅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從源頭扭轉環境惡化趨勢,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發展戰略

一、“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鬥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一是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
三是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
四是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