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亦稱“中國共產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從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逐步形成:“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這條路線的簡明概括。由新時期的總任務、總路線發展而來。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即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

基本介紹

基本路線,四項基本原則,新時期理論發展,

基本路線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黨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就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這條基本路線,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根本立足點,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核心內容,以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奮鬥目標,概括並闡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的任務、總的方針、總的政策。它集中反映了黨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事業能夠經受風險考驗,順利達到目標的最可靠的保證。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指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一個中心,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曾多次闡述。1987年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確立“一個中心”,就從根本上糾正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以實現社會主義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根本任務和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目的。兩個基本點是一個中心的兩個側面,它們相互貫通、相互依存。
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不能保障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不堅持改革開放,就會使社會主義制度缺乏生機和活力。在把握“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問題上,鄧小平曾強調,在中共黨內特別是領導幹部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表現主要是否定四項基本原則,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左”的表現主要是否定改革開放,甚至用“階級鬥爭為綱”的思想影響和衝擊經濟建設這箇中心。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1956年黨的八大曾正確地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但是由於我們當時對國內和國際階級鬥爭形勢的估計有偏差,偏離了八大的路線,犯了“左”的錯誤,給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造成了很大損失。這個教訓是極為深刻的。誠然,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後,由於國內因素和國際影響,階級矛盾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和正確地處理這方面的問題。但是,必須看到,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階級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的中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動搖經濟建設這箇中心。牢牢把握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一百年不動搖,這是我們幾十年來的一條根本的歷史經驗。我們要牢記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這個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準。只有生產力真正發展了,才能使人民富裕幸福,使國家繁榮富強,從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社會主義的吸引力,推動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為實現黨的最終目標共產主義奠定基礎。

四項基本原則

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是我國人民在長期革命鬥爭中作出的歷史性選擇,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的共同的政治基礎,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都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實踐證明,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證我們的事業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順利前進。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動搖了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同時,四項基本原則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堅持走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以廣泛的人民民主為基礎,又為人民民主的充分發展提供有效的形式;我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時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注意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我們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重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總之,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時要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不斷豐富和發展這四項基本原則。
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我們實行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覺調整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來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實現現代化的要求。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發展和完善,是又一次偉大的革命。改革的目標,是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都充分顯示出來。開放包括對外對內的全面開放,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格局。近代世界和中國的歷史都表明,拒絕接受外國的先進科學文化,任何國家任何民族要發展進步,都是不可能的。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必須繼承和發展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積極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更多更好地利用外來資金、人才和技術,大膽吸收和借鑑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以加快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的偉大事業,沒有固定、現成的模式可以遵循,應當大膽探索,勇於開拓,在實踐中不斷地開創新路,使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同穩定的關係,保持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秩序。沒有穩定,什麼事也幹不成。必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社會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發展中實現社會政治穩定。
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作為黨的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它們之間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之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於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們的改革開放所以能夠健康發展,就在於它是有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都要把握好這兩個基本點的辯證關係,堅持反對僵化和自由化這兩種錯誤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表現主要是否定四項基本原則,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甚至製造動亂。“左”的表現主要是否定改革開放,認為“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甚至用“階級鬥爭為綱”的思想,影響和衝擊經濟建設這箇中心。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要探索和開闢新的道路,突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和觀念,阻力也主要來自“左”。因此,我們一定要深刻吸取歷史上的教訓,既要警惕右,更要注意防止“左”,自覺地完整地堅持兩個基本點,牢牢把握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為什麼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前面加上“富強”、“民主”、“文明”三個概念呢?這是由中國國情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需要所決定的。加上這三個概念,就突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應有的性質,使這一歷史任務和奮鬥目標得到更加清晰、完整的表述。
首先,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本來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由於我國生產力落後,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不少人尚未擺脫貧窮的狀態。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擺脫貧困,使國家富強起來,這個目標就顯得更為突出和迫切。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從1958年到1978年這二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黨的基本路線的表述,體現了鄧小平同志這一重要思想。
其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突出表現。因此,以安定團結為前提,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目標之一。鄧小平同志曾精闢地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68頁)這個重要結論,準確地表述了民主政治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社會主義事業是億萬人民的偉大實踐,沒有真正的民主政治,就不能充分調動人民民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而也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這幾年,我國的民主政治有了進一步發展,但也要看到,由於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很長,缺乏民主傳統,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任務,不僅十分重要和緊迫,而且非常艱難。民主政治是個發展過程,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只能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而發展。
再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是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使我國人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文明是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是辯證統一的,兩者互為條件,又互為目的。物質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基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的建設不但起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保證它的正確發展方向。我們所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新的水平。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既是黨的優良傳統,也是黨的基本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
1980年初,鄧小平同志在《目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中說:“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落後,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57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狀況的好轉,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講節約、比貢獻的精神少了,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觀念淡薄了,盲目攀比和一味追求高消費的現象多了。在一些地方和一部分人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在滋長蔓延;在一部分幹部中,揮霍浪費、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徇私舞弊等腐敗現象在發展。如果這些醜惡現象得不到有效制止,社會風氣敗壞,那不僅經濟建設搞不上去,中華民族也不可能興旺發達。我國目前正處於實現現代化的創業階段,需要有更多的資金用於建設。因此,一定要長期堅持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方針,提倡崇尚節約的社會風氣,大力弘揚我們民族的偉大創業精神,使江澤民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艱苦奮鬥、知難而進,學習外國、自強不息,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同心同德、顧全大局,勤儉節約、清正廉潔,勵精圖治、無私奉獻這64個字的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成為我們搞好各項工作的強大的精神動力。要勤儉辦一切事業,把主要精力和資金用到擴大再生產上來,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不斷奮發進取。
必須明確,堅持自力更生和實行對外開放是統一的。我們引進國外的技術、資金、人才和管理經驗,目的是為了增強自己的建設本領和能力,決不是依賴外國,更不是花錢買一個現代化。即使是引進國外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也要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儘快加以消化和改造,使之成為我們自己的東西。否則,我們將永遠落在別人的後面,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因此,我們的對外開放政策,是以自力更生為前提的,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我們既不能用自力更生來排斥對外開放,也不能因為實行對外開放就放棄自力更生。正確的態度是用自力更生精神來搞好對外開放,通過對外開放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
黨的基本路線關係到我們事業的全局和根本,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是制定其他一切具體工作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黨的十四大和十五大都把黨的基本路線載入黨章,這不僅為維護黨的基本路線的權威性、穩定性和連續性提供了有力保證,而且為全黨統一思想、統一行動提供了最重要的準則。每個共產黨員和要求入黨的同志,都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

新時期理論發展

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指出,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