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串聯(文革用語)

大串聯(文革用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雖然串聯作為一種活動和稱謂出現在文革時期,但在後期大串聯這個詞義、內涵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串聯
  • 性質:文革用語
  • 釋義:出現在文革時期的活動和稱謂
  • 出現時期:文革時期
歷史,引申,

歷史

1966年,中央文革表態支持全國各地的學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經驗,也支持北京學生到各地去進行革命串聯。1966年9月5日的《通知》發表後,全國性的大串聯活動迅速開展起來。
大約六七月間,全國已出現“串聯”師生。外地來京者大多是到首都北京取“文革造反經”和接受毛主席接見的師生,北京赴外地者大多是去各地煽風點火幫助“破四舊”的師生,有紅衛兵、“紅外圍”和一般學生,以大中學生為主,也有個別小學生跟著哥哥姐姐走的。
大串聯時的場景大串聯時的場景
毛澤東主席分別於1966年8月18日、8月31日、9月15日、10月1日、10月18日、11月3日、11月10日、11月26日8次會見了紅衛兵,受會見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衛兵、青年師生大約1300多萬人。當時串聯師生乘坐交通工具和吃飯住宿全部免費,成為“文化大革命”很特殊的一道風景。
因為發動“文化大革命”就要有人“衝鋒陷陣”,先把中學生和大學生“串聯”起來,通過“旅遊”的方式組織一支“先頭部隊”,以此來衝擊“資產階級發動路線”,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好辦法,比起動用工農兵來“成本”更低。1966年,“中央文革”表態支持全國各地的學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經驗,也支持北京學生到各地去進行革命串聯。全國性的大串聯活動迅速發展起來。外地來京者大多是到首都北京向毛主席接見的師生取“文革造反經”,北京赴外地者大多是去各地煽風點火,幫助“破四舊”的師生。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紅外圍”學生,大串聯以大中學生為主,也有個別小學生跟著哥哥姐姐走的。那時各地都成立了很多“接待站”。紅衛兵滿天飛,不管“飛”到哪裡都有人接待,接待站就像現在的旅行社一樣搞全程服務,以保證“文化大革命”的“流程”順利進行。各地政府生怕招待不周會“引火燒身”,因為得罪了紅衛兵就是“破壞革命”,其結果自然就是吃不了兜著走。紅衛兵來了,當權派就可能變成了“走資派”,他們明知對方氣勢洶洶,來者不善,明知紅衛兵危險也得歡迎。紅衛兵所到之處有吃有喝,這在那個年代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別人沒有糧票就寸步難行,而紅衛兵沒有糧票卻能在食堂里暢通無阻;城裡的公共汽車也成了他們的“旅遊公車”,不管到哪裡都可以隨便乘坐,不用買票愛到哪兒就到哪兒;至於火車就更是成為“紅衛兵專列”了,一分錢不交就可以週遊全國。這就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大串聯”的“盛況”,也是改革開放以前唯一的一次“旅遊高潮”。大串聯是特殊時代難得的一次“消費機會”,多數學生外出是因為機會難得,他們想用“革命的名義”出去逛逛。當時我們國家窮老百姓更窮,大家都不具備外出旅遊的條件,連吃飯都成問題誰還敢想別的?想不到“文化大革命”一開場就讓學生“周遊列國”,這個“大串聯”很快就在全國各地“風起雲湧”了,紅衛兵所到之處都可以“橫衝直撞”,他們“炮轟”、“火燒”、“揪斗”、“遊街”,從“為所欲為”發展到後來的“無法無天”。

引申

大串聯帶來了大浪費,當時是不能算經濟賬的,“算賬”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的,漫畫裡和舞台上凡是和算盤打交道的沒有好人,不是資本家、地主就是所謂的“狗腿子”。在那個時候誰如果只會算“經濟賬”不會算“政治賬”,算來算去都把自己給“算倒了”。再說不同的時代就有不同的“賬”,我們現在的口號是“時間就是金錢”,可那個時候時間一點兒也不值錢,掙工資的人每月幾十元,農民掙工分就更慘了,乾一天幾毛錢甚至幾分錢,丟掉一點兒時間誰還心痛?
可以說,大串聯不僅造成了巨大的浪費,給國家經濟造成了很大的開支,還浪費了學子們的學習光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