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陰(中國古代郡國名)

濟陰(中國古代郡國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濟陰,菏澤古稱,因在濟水之南而得名。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從梁國分出,始為國,明年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東漢時期,濟陰郡屬兗州八郡國之一。唐武德四年改為曹州(今山東菏澤市),濟陰郡從漢至明存在1500多年,是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

漢高祖五年,劉邦封彭越於梁國,都定陶,封域約同秦碭郡。彭越被殺後又封劉恢、呂產、劉太、劉揖、劉武為梁王。劉武時期梁國遷都睢陽,劉武死後梁國一分為五,於定陶置濟陰國,濟陰王劉不識死後濟陰國改為濟陰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陰
  • 實質:古代地名
  • 拼音:jì yīn 
  • 設定時間:公元前144年
  • 位置: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
  • 別稱定陶國曹州
歷史沿革,兩漢封域,史料記載,南朝宋置,

歷史沿革

堯舜禹時代為古陶國,堯十三歲封於(山東菏澤市定陶區)。十五歲輔佐兄長帝摯,改封於唐地,號為陶唐氏
西漢定陶國西漢定陶國
公元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鐸為曹伯,建曹國,都陶丘。《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
自春秋至西漢800多年間,陶丘“扼之要,據淮、徐、寧、衛、燕、趙之脊”,一直是中原地區著名的水陸交通中心、經濟都會和軍事戰略要地,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
西漢初彭越封梁王,都定陶。梁國封域約秦國碭郡。
漢景帝中元六年梁國一分為五,於梁國舊都置濟陰國,後收為郡。
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改定陶國為濟陰郡
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更名為定陶國,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又改為濟陰郡,屬兗州。
東漢時期,初為定陶國,不久,改為濟陰郡。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劉長被封為濟陰王,立十二年,元和元年卒,因無後,國除,復為濟陰郡。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漢安帝太子劉保被廢為濟陰王,延光四年劉保即皇帝位,濟陰復為郡。
漢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濟陰復為國。
曹魏黃初元年(元年220年),復為濟陰郡,太和四年(230)年復為濟陰國。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又復為濟陰郡。
北魏置西兗州,與濟陰郡同治定陶,後徙左城(今曹縣西北)。北周改西兗州為曹州
隋朝大業三年(607年),改為濟陰郡(治濟陰縣,今曹縣西北)。
東漢濟陰郡東漢濟陰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更名為曹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曹州為濟陰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曹州。
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年),朱溫稱帝,廢唐哀帝為濟陰王,葬於定陶“溫嶺”。
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曹州改賜廣濟軍
宋崇寧元年(1102),升曹州為興仁府,管轄濟陰、南華乘氏和宛亭(冤句)四縣。
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因城圮於水,遷治故乘氏城。即今菏澤市城區,濟陰屬之。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省濟陰縣,其地直隸曹州。
濟陰轄縣表格濟陰轄縣表格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州升為府。治菏澤(今山東菏澤牡丹區)。轄11州縣,菏澤(今菏澤市牡丹區)、定陶(今菏澤市定陶區)、鉅野(今菏澤市巨野縣)、單縣(今菏澤市單縣)、曹縣(今菏澤市曹縣)、范縣(今河南省范縣)、觀城(縣治在今山東省莘縣觀城鎮)、城武(今菏澤市成武縣)、鄆城(今菏澤市鄆城縣)、朝城(縣治在今山東省莘縣朝城鎮)10縣及濮州(州治在今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1散州。
2000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改菏澤地區為菏澤市(地級),原菏澤市(縣級)更名為牡丹區。轄9區縣,牡丹、定陶、成武、東明、曹縣、單縣、巨野、鄄城、鄆城。

兩漢封域

西漢,《漢書·地理志》:“濟陰郡,縣九:定陶冤句、 呂都(呂都縣)、葭密成陽鄄城、句陽(句陽縣)、秺縣乘氏。”治定陶。
東漢,《後漢書·郡國志》載:“濟陰郡,十一城:定陶、冤句、成陽、乘氏、句陽、鄄城、離狐廩丘單父成武、己氏(已氏縣)。”仍治定陶。

史料記載

濟陰郡,故梁。景帝中六年別為濟陰國。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
西漢建平二年濟陰郡封域圖西漢建平二年濟陰郡封域圖
《禹貢》菏澤在定陶東。屬兗州。戶二十九萬二十五,口百三十八萬六千二百七十八。縣九:定陶,故曹國,周武王弟叔振鐸所封。
禹貢》陶丘在西南。陶丘亭。冤句。莽改定陶曰濟平,冤句縣曰濟平亭。呂都,莽曰祈都。葭密,成陽,有堯冢靈台。《禹貢》雷澤在西北。鄄城,莽曰鄄良。句陽,秺,莽曰萬歲。乘氏
泗水東南至睢陵入淮,過郡六,行千一百一十里。

南朝宋置

南朝宋置
南朝宋大明元年(457 年),僑置的濟陰縣。
泰始年間,入北魏。
太建五年(573 年)十一月辛巳,入陳。
太建十一年,入北周,治昭義(在今安徽省明光市女山湖鎮西),領1 個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