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湖北省襄陽市下轄的縣級市)

宜城(湖北省襄陽市下轄的縣級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宜城,簡稱宜,襄陽下轄縣級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東接隨州棗陽,南接鐘祥荊門,西鄰南漳,北抵襄陽。

總面積2115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61萬。轄八個鎮、兩個街道辦事處、一個工業園區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2017年,宜城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333.60億元。

宜城是全國糧食生產縣(市)、基礎教育先進市、文化先進市、科普示範市、民政工作先進市,湖北省衛生城市、文明城市、雙擁模範城和平安縣(市)。2006年、2007、2008年連續三年榮獲“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稱號。2006、2007、2008年連續三年舉辦國際鐵人三項賽。

宜城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宜城市
  • 外文名稱:Yicheng City
  • 行政區類別:縣級市
  • 所屬地區:湖北省襄陽市
  • 下轄地區:2個街道、8個鎮 
  • 政府駐地:鄢城街道
  • 電話區號:0710
  • 郵政區碼:441400
  • 地理位置:襄陽市東南部
  • 面積:2115平方公里
  • 人口:55.91萬人(2017年戶籍)
  • 方言:襄陽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楚皇城遺址、春秋車馬坑、長渠、龐居洞、宜城市清真寺
  • 機場襄陽劉集機場武漢天河機場
  • 火車站宜城站襄陽站襄陽東站襄陽東津站
  • 車牌代碼:鄂F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形,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生物,礦產,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社會保障,交通運輸,風俗習慣,家族,待客,席次座位,親友交往,特產美食,旅遊景點,歷史名人,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宜城歷史悠久。夏為巳國。
宜城宜城
周為羅、鄀鄢地。
春秋時並於楚,為巳阝、鄀、鄢3邑。
秦時為鄢、巳阝、鄀3縣,隸屬南郡。
公元前192年(漢惠帝三年),改鄢縣為宜城縣。
748年(唐天寶七年)又改名宜城縣,宋、元、清名因之。
1945年,為紀念抗日將領張自忠殉國,更名自忠縣,隸屬湖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7年12月以後,漢水以東地區隸屬中共襄棗宜縣。
1948年7月後,漢水以西地區隸屬中共荊鐘宜縣。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中共湖北省委撤銷襄棗宜縣、荊鐘宜縣,恢復宜城縣建制,隸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
1983年,襄陽地區與襄樊市合併,宜城改屬襄樊市,縣政府駐城關鎮
1994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宜城縣,設立宜城市(縣級),以原宜城縣行政區域為宜城市行政區域,由襄樊市代管。市政府駐鄢城街道辦事處。2007年轄8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1個工業園區,即:小河鎮、鄭集鎮、孔灣鎮、劉猴鎮、雷河鎮、王集鎮、板橋店鎮、流水鎮、鄢城街道辦事處、南營街道辦事處、宜城經濟開發區、大雁工業園區。
1995年,宜城市面積2115平方千米,人口約52萬人。轄3個街道、10個鎮、4個鄉:鄢城街道、龍頭街道、雷河街道、小河鎮、朱市鎮、劉猴鎮、上大堰鎮、孔灣鎮、璞河鎮、鄭集鎮、流水鎮、板橋店鎮、王集鎮、李壋鄉、新街鄉、謳樂鄉、南營鄉。共有193個行政村。市政府駐鄢城街道(原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宜城市總人口522835人,其中:鄢城街道53464人,龍頭街道60341人,雷河街道34628人,鄭集鎮38403人,小河鎮31520人,朱市鎮24428人,劉猴鎮22624人,孔灣鎮18842人,璞河鎮37914人,流水鎮31173人,板橋店鎮22160人,王集鎮37476人,上大堰鎮16204人,李當鄉13593人,謳樂鄉19581人,南營鄉40185人,新街鄉14389人,原種場5910人。
2004年,全市轄鄢城、南營2個街道和流水、板橋店、小河、劉猴、鄭集、孔灣、王集7個鎮。共有35個社區、179個行政村。
2008年,恢復設立雷河鎮;將原鄢城街道的廖河、和平、民主、七里、官堰、新河、辛常、新集、前鋒、泉水、胡耳、季蓮等12個行政村和雷河、和平街、東方、鄂西等4個社區劃歸雷河鎮管轄,鎮政府駐廖河。調整後,全市轄2個街道、8個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宜城市常住總人口其中:512530人,鄢城街道133877人,南營街道42060人,鄭集鎮69169人,小河鎮50922人,劉猴鎮31807人,孔灣鎮19514人,流水鎮49832人,板橋鎮40391人,王集鎮34258人,雷河鎮36498人,大雁工業園區4202人。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3年宜城市轄8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1個工業園區。
宜城(湖北省襄陽市下轄的縣級市)
2個街道辦事處鄢城街道南營街道
1個經濟開發區宜城經濟開發區
1個工業園區:大雁工業園區

地理環境

位置

宜城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東界隨州、棗陽,南接鐘祥、荊門,西鄰南漳,北抵襄陽。地處東經111°57′-112°45′,北緯31°26′-31°54′。東西長76公里,南北寬53公里,總面積2115平方公里。
宜城

地形

宜城版圖呈“蝴蝶狀”。整個地形變化有規律,當地稱為“三山兩水五分田”格局,漢水將全境自然分割為東西兩大部分,以漢水為界,分別往東部西部呈平原、丘陵、山地變勢,階梯式延伸。
宜城(湖北省襄陽市下轄的縣級市)
東西兩面環山高起,中部河谷平原,北高南低,向南敞開。東部屬大洪山余脈,北端山脈呈東西走向。南端多南北走向,微向西南傾斜,與襄陽、棗陽、隨州交界處到漢江沖積平原為低山丘陵區。西部屬荊山余脈,多呈南北走向,為丘陵區。
海拔在150米以上的山地面積431.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0.4%,海拔在50至150米之間的丘陵面積1622.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6.8%;海拔在50米以下的平原面積5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8%。

氣候

宜城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長。冬半年盛行偏北風,夏半年盛行偏南風。冬冷夏熱,陸性率64%,有典型的大陸氣候特徵。
境內各地年降水量在800至1000毫米之間,年平均降水天數為116.4天。降水分布趨勢是東西山區多於中部丘陵平原區,北部少,南部多。歷年自然降水狀況大致是豐雨年、缺雨年和正常年各占三分之一。
日照時數多年平均為19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4%,為全省日照時數高值區。一年中日照最多的月份是8月,占56%,最少的是2、3月,占36%。
年平均氣溫15至16 ℃,境內各地年平均氣溫相差不過0.5℃。氣溫一般1月為最冷,平均2.6℃,7月最熱,平均28℃。

水文

境內河流,以漢水為主幹,構成“扇形狀”。漢水以東主要有鶯河、落花河、牌坊河、響水溝、南洲河、麻雀河、連江河、黑石溝等支流,漢水以西主要有蠻河、木渠溝、碑河等。流域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103條,全長1096.3公里,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一級)9條,50至100平方公里(二級)7條,5至50平方公里(三級)87條。境內河流已開發57條,占河流總數的55.33%。漢江又稱漢水,是長江最大支流。宜城境段,俗稱大河,境內河段長59公里,匯納蠻河、鶯河等大小支流十餘條。流域面積2113平方公里,水能蘊藏量達12540千瓦,最大洪峰流量達52400立方米/秒,為境內最大河流。蠻河又稱小河,境內河段長63公里,匯納大小河流24條,流域面積663.6平方公里,水能蘊藏量4465千瓦。上游建三道河水庫、石門水庫等,從南漳、武鎮到宜城島口,修建了百里長渠。鶯河又稱南泉河,境內河段長59.4公里,匯納大小河流23條,流域面積403.9平方公里。於上游宜城、棗陽交界處建有大型水庫——鶯河一庫,於馬頭山東建中型水庫——鶯河二庫;下游建有小(二)型水庫7座。水能蘊藏量1776千瓦,已開發520千瓦。已利用面積302.6平方公里,占整個流域面積79.6%。鶯河一庫總庫容11950萬立方米,鶯河二庫總庫容8240萬立方米。

自然資源

生物

宜城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有利於生物生長繁殖,生物種類較多,資源豐富。農、林、牧、副、魚等生物資源種類共有1190種,其中:植物910種,動物類280餘種。農作物品種313個,糧食品種257個,其中水稻141個,小麥62個,大麥9個,豌豆8個,黃豆12個,其它秋雜糧25個。棉花品種13個,油料品種28個,綠肥6個(以紫雲英、苕子為主);野生植物主要有:化香、水竹、斑竹、桂竹、山楂、檀木、棠梨、鹽膚木、六月雪、葛藤、紫藤、野葡萄、金銀花、杜鵑、牡丹、桔梗、百合、靈芝、麥冬、蘭花等。野生動物有70餘種、主要有:鳥類32種,爬行類5種,兩棲類5種,獸類11種,屬國家二類保護的陸生動物5種,分別是:豺、紅腹錦雞、蒼鷹、黃喉貂、斑羚。屬省級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25種,分別是:狼、黃腹鼬、狗獾、豬獾、花面狸、小麂、華南兔、赤腹松鼠、普通鸕鶿、大白鷺、華東環頸雉、董雞、珠頸斑鳩、棕腹啄木鳥、八哥、灰喜鵲、喜鵲、大嘴烏鴉、戴勝、大山雀、王錦蛇、烏梢蛇、中華大蟾蜍、黑斑蛙、湖北金線蛙等。

礦產

截止到2013年境內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鉛礦、鋁土礦、磷礦、礦泉水、耐火粘土、高嶺土、鐵礬土、膨潤土、磚瓦粘土、石灰石、白雲石、矽石、方解石、大理石、雲母、氧化鐵紅、煤、鎵、鐵、石英砂等20餘種,已被開發利用的有12種。主要分布在“兩山一線”既東南兩山、隨南線,已探明的礦石儲藏量14億噸。1、銅、鉛、銀多金屬礦,儲量70多萬噸,儲藏價值1億多元;2、鋁土礦,儲量800多萬噸,居全省第一。3、矽石,儲量達1500萬噸,平均品位達98%,屬特級礦。次為孔灣覆船山和雷河胡耳矽礦,主要生產矽鐵、矽錳等矽質合金;4、耐火粘土,總儲量3600萬噸;5、磷塊岩,儲量400萬噸;6、白雲岩,儲量3億噸以上;7、石灰岩,總儲量2億噸以上,平均含氧化鈣54%以上,屬一級品,系中南地區罕見的大型優質石灰石礦;8、白雲母,儲藏於孔灣夫子婭的楊坡群片岩中,共有6條礦脈;9、膨潤土,儲量37.56萬噸,品級Ⅱ至Ⅲ級;10、礦泉水,出露於板橋上灣張集,被命名為含偏矽酸、鍶、溴、氟、硒的重碳酸硫酸至鈣鎂型礦泉水,日自然溢出量達2200噸,系1987年國家首批公布的八大優質天然礦泉水之一。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末,宜城市常住人口563.9萬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5%。人口出生率為10.98‰;死亡率為3.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38‰。
2017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55.9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5.41萬人,農村人口30.50萬人,戶籍城鎮化率達到45.4%,全市常住人口(指常住在本市半年以上人口)52.54萬人,常住城鎮化率達到50.7%。今年全市共出生7079人,其中政策內生育7009人,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9.01%,政策外多孩率為0.78%,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5.37。二孩出生4020人,較上年度增加1354人,出生人口性別比較上年度降低2.5個百分點。

民族

宜城市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7%。 少數民族有回、滿、壯、苗、黎、瑤、藏、蒙古、土家、錫伯、維吾爾等,人口為0.12萬人,約占人口0.23%。分布在宜城市各鎮(辦事處),主要集中在流水鎮和板橋店鎮。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回族人口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80%以上。

經濟

綜述

2017年,宜城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333.60億元,可比增長7.7%。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55.95億元,可比增長3.4%;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94.88億元,可比增長7.4%;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82.77億元,可比增長11.0%。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17.2:58.4:24.4調整為16.8:58.4:24.8。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營利性服務業及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8%、9.8%、10.1%、17.1%、5.6%、14.4%和11.7%。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20.99億元,增長16.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4.35億元,增長19.2%。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53.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5.2%,實現商品房銷售額19.4億元,增長35.7%。按產業劃分,全市一、二、三次產業投資分別為25.29億元、141.46億元和154.24億元,第一產業同比下降22.0%,第二和第三產業分別增長34.1%和12.7%。全市3個在建重點建設項目(猛獅鋰電池、漢江雅口樞紐、華潤風電場),全年完成投資26.7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8.3%。全年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151個。其中:第一、二和三產業億元以上新開項目分別為21個、59個和71個;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197.6億元,同比增長26.8%。

第一產業

2017年,宜城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61.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4.1%。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0.62億元,其中:農業產值42.93億元,林業產值0.87億元,牧業產值45.11億元,漁業產值4.37億元。糧食種植面積88.24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7.33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1.55千公頃。糧食總產量68.53萬噸,棉花總產量0.85萬噸,油料產量7.53萬噸。
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79.3萬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3.33萬噸,農村用電量12298萬千瓦時;全市有效灌溉面積達35.2千公頃,與2016年持平。

第二產業

2017年,宜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13家,實現總產值561.6億元,同比增長12.2%。規模工業增加值增幅同比增長6.9%;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可比下降30%,股份制企業可比增長13.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可比增長5.5%;輕工業可比增長21.0%,重工業可比增長4.3%。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為551.18億元,同比增長12.4%,產品銷售率為98.1%,全年規模以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8.55億元。2017年,全市農產品加工、化工、裝備汽車、新興電子、水晶等五大支柱產業共完成產值494.79億元,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89.8%。
全市資質三級以上建築企業15家,實現建築業產值49億元,同比增長10.4%。實現利潤1.89億元,同比增長0.9%。新開工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70.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5%。

第三產業

2017年,宜城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75億元,增長12.1%。分城鄉看,城鎮實現零售額92.62億元,增長12.8%;鄉村實現零售額26.13億元,增長9.6%。分行業看,批發業完成零售額18.81億元,同比增長21.2%,零售業完成零售額81.63億元,同比增長9.1%;住宿業完成零售額1.91億元,同比增長23.5%,餐飲業完成零售額16.4億元,同比增長16.2%。
全市全年出口創匯累計完成17326萬美元,同比增長19.3%。其中,按出口類別看, 糧油食品類5719萬美元 ,紡織服裝類5318萬美元,其它產品類6289萬美元。按單位看,雅新家紡585萬美元、中泰德現代農業2070萬美元 、大山現代農業2997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9157萬美元,同比增長11.3%。
全年全市完成貨物周轉量37.68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3.0%;旅客周轉量6.02億人公里,增長2.0%;年末全市公路通車裡程3600.9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91.4公里,一級公路56.49公里,二級公路281.52公里,三級公路191.63公里。年末實有出租汽車140輛。民用汽車擁有量達到52974輛,比上年增長20.9%。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3.24億元,同比增長3.7%;全市擁有固定電話用戶3.90萬戶,擁有行動電話用戶259.62萬戶,年末計算機寬頻網際網路用戶9.72萬戶,增長14.8%。
2017年,全市共接待各類遊客99.6萬人,實現旅遊收入10.6億元。
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26.75億元,增長6.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12億元,增長10.5%。在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13.53億元,增長22.8%。稅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58.5%,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
全年財政支出58.62億元,同比增長15.0%,其中:教育支出增長9.1%、科學技術支出增長3.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9.0%、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增長2.4%。
2017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52.50億元,比年初增長16.7%。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24.96億元,比年初增長16.8%。
全年實現保費收入16172.94萬元,增長40.8%。其中,財產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4629.94萬元,增長23.1%;人身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11543萬元,增長49.4%。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3643.79萬元,增長48.0%,其中,財產險公司賠款支出3139.79萬元,增長56.6%;人身險公司賠付支出504萬元,增長10.5%。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7年,宜城市共有各類學校143所,在校學生66720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生18899人,同比增加342人;國小在校生30567人,同比增加900人;幼稚園在園人數15469人,同比增加1603人。2017年,我市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100%以上。2017年全市參加高考統考的考生3043人,上省線人數2979人,上省線率97.9%。

科技

截至2017年,宜城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已達到23家,納入高新技產品備案統計企業達52家,全年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61.2億元,在襄陽縣市中居第2位。截止到8月底,全市共申請發明專利360件,授權專利67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6件,專利案件33件。全市有6家企業的8個產品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品。

文化

截至2017年,宜城市文化惠民工程再譜新篇章。全市全面完成23100套“戶戶通”工程安裝任務,有效解決了邊遠山區有線電視覆蓋盲區內農民收看電視難問題。按照全市190個行政村每村10個音柱的標準,開展“村村響”工程建設,順利完成1個縣級平台,11個鄉鎮平台,1900個行政村終端建設任務。全年共組織襄陽市花鼓戲劇團深入到鄉鎮、學校、社區開展演出186場,其中,送戲下鄉101場、戲曲進校園85場。開展送農村公益電影下鄉2280場,觀眾面達50餘萬人次。2017年,以圖書館為主陣地,分館和流通點為依託,實現全年外借圖書12.2萬餘冊、總流通人次18.3萬、圖書流通31.6萬冊次,新辦借閱證2100個,開展送流動圖書、科技信息下鄉30次。

衛生

截至2017年,宜城市共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308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87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976人,註冊護士1323人;平均每千人醫生數2.2人。實際開放病床3254張,平均每千人口醫院床位數6張。2017年,全市參加醫療保險的城鄉居民49.6萬人,患者實際住院補償比56.39%,門診實際補償比例43.26%,兒童白血病等22種重大疾病補償6139人次,補償1079萬元,大病保險理賠2565人次,報銷金額807萬元。對適齡婦女開展了“兩癌”篩查工作,完成免費檢查29355人。全年無甲類傳染病報告,無狂犬病例報告。手足口病較去年同期下降0.07%;累計接種93860人次,接種率達99.95%。接診疑似肺結核病人1337例;報告愛滋病病毒感染數8例,其中女性感染2例。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宜城市合計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7.33萬人(在職4.8萬人、退休2.5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21.48萬人,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53.04萬人(城鎮居民職工3.4萬人,城鄉居民49.6萬人),工傷保險參保4.38萬人,生育保險參保3.2萬人,失業保險參保2.35萬人。截止2017年12月底,城鎮新增就業9939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802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485人,我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

交通運輸

宜城地處中華腹地,承南啟北、連東接西,水、陸、空交通便利。漢江水道穿境而過,500噸級船舶可直達長江;焦柳鐵路貫穿宜城,境內有一個客運站和三個貨運站,可運直達武漢3小時,到廣州、北京、成都、上海等地可朝發夕至,三個貨運站的裝卸能力都在100萬噸以上;襄荊高速與漢宜、漢十、京珠等高速公路互聯互通,設有宜城南、北兩個出口;207國道、襄鐘路縱貫南北,隨南路、宜遠路橫跨東西;距襄樊機場40分鐘車程,有多次航班來往於北京、廣州、福州、深圳等城市。

風俗習慣

家族

舊時,宜城土著或外地遷入者定居一處,因人丁興旺而發展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台的董家、陳家營的陳家、劉家河的劉家,他們聚族而居,有族產、族規、族普,家族事務由族長掌管。家道富裕而輩分高的族人也有一定發言權,族內組織常常與鄉里政權組織混成一體。有的族長就是鄉長或保長、甲長、集族權政權於一身。建國後,家族組織解體,但農村族間房頭意識還存在,按譜取名的遺風還盛行。

待客

宜城人歷來好客,客至拱手相迎,道“稀客”,待熾茶,陪坐敘談。客走送於門外,拱手相別,囑“慢走”、“再來”。留客吃飯,必有酒,俗有“怪酒不怪菜”之說,叫做“有酒無菜,客人不怪;有菜無酒,站起來就走”,意在強調酒的重要,並非不備菜飯,宴飲必先酒後飯,不可先飯後酒,否則便為“犯上”(“飯上”諧音)。飯酒必強勸,以客人吃醉為好。主人若不善飲,則請有酒量者陪客勸酒。飯也強添,唯恐客人不飽。往往客人碗中未盡,主人又端一碗,趁其不防從背後叩在客人碗裡,直至吃不完有剩餘,主人方才稱心,這叫“叩飯”(襄陽土音念Kang飯)。現拱手迎送之禮已廢,以握手代之。叩飯之俗已不多見,唯勸酒之禮盛過舊時。

席次座位

舊時,請客設宴,非常講究席次、座次。請長輩、老師、鄰里中年長者為客,必延之上坐。一般面南為上座若房屋門不朝南,則以屋門為方位標誌,取背靠神櫃、面向門者為上座。左右為陪坐,對面為下座。桌縫木紋要左右橫向,不得正對上座。若同時擺設兩席以上,則正屋為首席,主要客人就座。廳屋為次席,一般客人就座。陪客的身份、輩分、年齡需與客人相當。建國後,這些風俗還在,但遠不象舊時那么嚴格。公職人員、同事之間已無這些講究。

親友交往

宜城自古民風淳樸,輕利重義,朋友交往患難與共,禍福相依,同時有敬師長、敬長者之風。親友之間禮尚往來,名目繁多。時令節日、婚喪喜慶、添丁進口、壽誕遷居,都贈送禮品、祝賀宴飲,叫“送人情”,有“人情大似債”俗諺。有的鄰居相處融洽,交往密切,勝過親戚,叫做“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建國後,江湖義氣有所消煞,“送人情”習俗也漸漸淡化。70年代後期以來,“送人情”之風再度盛行,成為人人厭惡而又擺脫不開的陋習。

特產美食

宜城大蝦、宜城盤鱔啤酒鴨乾炒乳鴿乾炒仔雞、青椒炒筍雞、韭菜煮雞蛋、手抓筒子骨臘蹄魚頭鍋巴飯臘肉粑粑

旅遊景點

楚王城位於宜城縣城南7.5公里處,東臨漢江水,西望金牛山,南近蠻河,北溯襄陽。春秋時期王城一度為楚國的都城,又名鄢都。城牆為夯築土城牆,周長6440米,厚13.05米。紫禁城、白龍池、烽火台、金銀冢(楚昭王墓)、曬金坡等遺蹟現尚存。建國後,先後出土珍貴文物有青銅方壺、銅車轡、硬幣、兵器、印鑑等1000餘件,現存放王城文物陳列室。
楚皇城遺址楚皇城遺址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他命令士兵在鄢城西100多公里的地方壘石築壩,圍堰蓄水。大水直衝鄢城。水從城西灌倒城東,城中數十萬軍民皆被溺死。後來,這條水渠被開發利用,灌溉數千頃,宜城從此成為魚米之鄉。
張自忠將軍殉國處
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殉國處,位於宜城、襄陽兩縣交界的長山,距宜城縣城約25公里。在兩百多米高的長山頂上,有一座青石砌成的巍峨壯觀的紀念亭,紀念亭正中矗立著一通石碑,高大、肅穆、莊嚴、樸實,紀念亭從底到頂共22層,由95塊條石連線而成。石碑正面上側銘刻“第一周年紀念”,正中銘刻“張上將自忠殉國處”,下側銘刻“中華民國三十年五月十六日敬立”。
張自忠將軍殉國處張自忠將軍殉國處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位於湖北省宜城市襄沙大道烈士陵園內,始建於1991年5月,為紀念張自忠將軍殉國51周年暨誕辰100周年修建落成。在宜城市十里長山張自忠將軍殉國的地方,建有張上將自忠殉國處紀念碑和同難官兵公墓。
紀念館占地面積747平方米,呈四合院古今建築風格。分為碑廊、展示廳、放映廳、字畫室四部分,陳列圖片、字畫和遺物800餘幅(件),製作有南瓜店戰役沙盤。紀念館陳列內容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充分展示了張自忠將軍艱難曲折的經歷和從政治軍風範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宜城(湖北省襄陽市下轄的縣級市)
市博物館
宜城市博物館成立於1982年2月,現有幹部職工13人,具備大專以上學歷的5人,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7人。內設考古部、保管部、陳列部、內保股、辦公室、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六個部門。位於宜城市中華大道9號,總占地面積22544平方米、建築面積5591多平方米。現有館藏文物10100餘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件(套),二級文物60件(套),三級文物265件(套)。屬財政全額撥款的文化事業單位,隸屬於宜城市文化旅遊和新聞出版局。

歷史名人

宋玉:戰國時期楚國鄢人。楚項襄王時(約公元前298年)為大夫。系屈原弟子,是有名的楚辭賦家。一生著有《九辯》、《召魂》、《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現擬在城南郊臘樹村恢復宋玉故宅和宋玉墓
馬良:(公元前187-222年):宜城孔灣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兄弟五人,俱有才名,馬良眉中有白毛,家鄉人稱“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攻吳,派馬良至武陵聯結“蠻夷”為助,功成,深受劉備器重。
王逸:宜城人。東漢文學家,安帝元初(約公元117年)為校書郎,順帝時為待中。所作《楚辭章句》,是《楚辭》最早的完整注本,很受後世學者的重視。除此之外,尚有賦、誄、書、論及雜文等21篇,《漢詩》123篇。
馬謖:(公元190-228年):宜城孔灣人,為馬良之弟。蜀漢大將,以荊州從事隨劉備入蜀,任綿竹、成都令、越嶲太守。好論軍事,為諸葛亮所信任。建興六年,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命謖督蜀軍為前鋒。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因其指揮失宜,為張郃所破,失掉街亭。
段成式字柯古,唐朝文學家。《下荊南道志》、清同治五年《宜城縣誌》畢稱段成式祖籍山東鄒平,後隨父徒宜城。家在縣南十五里之段家營。段成式少年聰慧,已有才名,又博學強記,對佛理尤通。段成式能文善武,除《酉陽雜俎》外,還有《廬陵官下記》二卷,其它文十一篇,合為一卷。他一生為宦轉徙,曾出任廬陵、縉雲、江州刺史等職。
王萬芳 :字季遠,宜城王集人。生於1849年,卒於1903年。王萬芳才華橫溢,一生曾有很多著述和手跡。光緒十一年(1885),王萬芳總纂的《襄陽府志》,是襄陽地區自東晉邑人習鑿齒撰寫的《襄陽耆舊記》到清末為止的20多部府志中的最後一部。王萬芳擅長詩詞,特別喜歡讚頌祖國的山河,風格頗像李白。他在晚年時作的《襄陽好》十首,對襄陽的古樓、隆中、夫人城、習家祠、萬山、龐居寺、峴山、鹿門山等名勝古蹟作了形象生動的描繪,文字絕妙,讀後令人神往。另一佳作《斗方詩》被視為襄陽一寶。王萬芳精於書法,尤擅長魏碑。特別是醉酒後的書法更為酣暢瀟灑,雄渾挺秀,時與宜都的書法家楊守敬並譽為“湖北二傑”。
張自忠:字藎忱,山東臨清人(1890-1940年),三十二集團軍上將總司令,著名的抗日英雄,他曾率軍血戰喜峰口,立下赫赫戰功,出任天津市長,忍辱負重與日寇周旋,後冒險脫離虎口,揮戈沙場決臨沂,再戰棗宜,1940年5月16日在市東十里長山截擊南犯日軍,因兵力懸殊壯烈殉國。

城市榮譽

宜城市全國糧食生產縣(市)、基礎教育先進市、文化先進市、科普示範市、民政工作先進市,湖北省衛生城市、文明城市、雙擁模範城和平安縣(市)。2006年、2007、2008年連續三年榮獲“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稱號。2006、2007、2008年連續三年舉辦國際鐵人三項賽。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2019年0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湘鄂西片區分縣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