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歷史,出走創國,帝國形成,四大哈里發時期,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分裂衰亡,民眾起義,帝國滅亡,政治,外交,經濟,出產,商貿,海運,文化,文學,哲學,史學,藝術,建築,教育,科技,天文,地理,數學,醫學,化學,物理,社會,帝王,四大哈里發,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
國名 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均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 ”,7世紀中葉起,唐代文獻已將阿拉伯人稱為多食、多氏、大寔等。倭馬亞王朝時期,因為旗幟尚白,所以中國史書稱為“白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時期,因為旗幟尚黑,被稱為“黑衣大食 ”。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
歷史 出走創國 從6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
埃及 的混亂以及
拜占廷 和
波斯 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
波斯灣 -
紅海 -
尼羅河 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地處商路中段,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北往
敘利亞 ,南通
葉門 的
交通樞紐 ,商業城市
麥加 因此而變得繁榮起來。
穆罕默德 穆斯林 認為是在公元610年開始,伊斯蘭教先知
穆罕默德 開始奉
真主 之命而在
麥加 傳播伊斯蘭教。隨著傳教逐漸公開,伊斯蘭教徒先從貧民開始增加,後來甚至一些商業貴族家族成員也加入進來,並引起以
倭馬亞家族 為核心的麥加統治集團的關注。為了自身的統治利益,倭馬亞等貴族開始對穆罕默德進行迫害。
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遷往雅特里布城。伊斯蘭教稱這一遷徙事件為“
希吉拉 ”(舊譯“
徙志 ”)。雅特里布亦因穆罕默德的到來而改名為麥地那·納比,意為“先知之城”,簡稱
麥地那 。17年後確定,希吉拉為伊斯蘭教紀元,並以遷徙的那一年作為阿拉伯
太陰曆 的歲首(622年7月16日),即
伊斯蘭教曆 元年元旦。
帝國形成 到麥地那後,穆罕默德成功地調解了該城原有部落間的各種爭端,建立了更高的威望。待到時期成熟,便將計畫付諸社會實踐,以麥加的穆斯林
遷士 和麥地那
輔士 為基本力量,組建起
穆斯林公社 烏馬(Ummah ),並定伊斯蘭教原則制定憲章,作為處理內部和外部事物的準則。穆斯林相信,為了防範麥加方面的威脅及保護新生政權,穆罕默德受到真主的授權指揮烏馬公社,並以自衛性戰爭方式反擊。
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624年3月,麥地那穆斯林方襲擊了麥加古萊西貴族的一支武裝商隊,從而引發了“
壕溝之戰 ”,竟能以少勝多。這不僅給了古萊西貴族精神上沉重打擊,而且也被穆斯林們視為是
安拉 佑助的結果,大大改變了穆罕默德在麥地那人中對他保持觀望態度的看法,擴大了伊斯蘭教的影響。此後數年間,穆罕默德先後兩度與麥加軍隊交鋒。
627年,穆罕默德以堅守之策,挫敗麥加萬人大軍對麥地那城的圍攻,穆斯林解除了新興政權面臨的軍事威脅。此後,麥地那軍隊愈戰愈強,屢戰屢勝,或通過派遣弟子宣揚伊斯蘭教,聯合周圍各部落,擴大伊斯蘭教的影響,使這個麥地那的伊斯蘭國家成為當時阿拉伯半島上最強大的政治、宗教和軍事力量。
630年初,在半島上的伊斯蘭教勢力日漸鞏固後,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軍兵臨麥加城下,雙方締結《侯德比耶和約》,兵不血刃下降服了麥加城,居民更主動接受伊斯蘭教,而麥加貴族在宗教上的優越地位也得以保持。
隨後,阿拉伯半島遠近的各個部落紛紛遣派使者往麥地那表示歸順,少數對抗者遭到鎮壓。自此,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眾開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國家。
四大哈里發時期 阿拉伯帝國形成之後,作為先知繼承者的
哈里發 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並滿足阿拉伯人對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擴張運動。在鷹旗旗幟下,沙漠中的阿拉伯人
遊牧民族 開始征服世界的行動。阿拉伯人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於拜占庭和波斯的南部邊疆,他們不斷擴張,建立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帝國,極盛疆域達1340萬平方公里。
阿拉伯帝國鎮壓了內部反對勢力後,第一任哈里發
阿布·伯克爾 ( Bakr,573—634年)隨即向
敘利亞 方面發動了擴張戰爭。巨大勝利的強烈刺激下,第二任哈里發
歐麥爾 (Umar,586—644年)發動了阿拉伯歷史上空前的大征服運動。
阿拉伯軍隊的接連勝利,迫使被圍困兩年的
耶路撒冷 於638年請降歸順。面對阿拉伯人猛烈的攻擊,拜占庭帝國皇帝
席哈克略 悲哀地說道:“敘利亞,如此美好的錦繡河山,還是歸於敵人了!”
占領敘利亞後,4萬阿拉伯軍隊乘勝揮師東進。637年,哈里發的軍隊占領了亞洲西部的
伊拉克 ,並向
伊朗高原 境內的薩珊波斯的腹地不斷推進,最終於642年在
卡迪西亞戰役 中徹底擊敗了薩珊波斯軍隊,征服了已有4000多年文明的歷史古族
波斯人 。
與此同時,西征大軍也捷報頻傳。640年阿拉伯人攻入埃及,在
科普特 人(Copts)的支持下獲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642年,哈里發成為
亞歷山大 的主人,整個埃及納入阿拉伯帝國的版圖。
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Osman,574—656年)繼續進行擴張戰爭,在他的統治時期,阿拉伯帝國的鐵騎先後征服亞洲的
霍拉桑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以及
非洲 的
利比亞 等地區。為了進一步控制
地中海 ,奧斯曼徵集
小亞細亞 沿岸居民,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656年,隨後奧斯曼亦不幸遇刺,阿里繼任哈里發。但此時以敘利亞總督
穆阿維葉 為首的倭馬亞家族拒不承認阿里政權。雙方數次火拚,未分勝負,僵持不下。不久,
什葉派 內部又出現分裂,部分對阿里表現不滿的激進穆斯林組建了一個“軍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
661年,該派刺殺阿里,
神權共和時代 (正統哈里發時期)結束。七世紀中葉,阿拉伯境內人口約有2140萬。最初的四大哈里發由
穆斯林公社 以協商、選舉方式產生,歷史上將這4位領袖統治時期稱之為神權共和時期,又稱
四大哈里發 時期。一般阿拉伯史學家把神權共和時期的四位哈里發叫做“拉什頓”。這一時期,帝國版圖迅速擴張,為阿拉伯帝國奠定了基礎。
倭馬亞王朝 661年,倭馬亞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位哈里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
倭馬亞王朝 。他將哈里發改為
世襲 ,實際上成為了帝國的君主,令當時的阿拉伯社會開始進入鼎盛時代,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政府檔案必須用阿拉伯語書寫。但同時造成穆斯林社會中不少紛爭,部分穆斯林學者認為此舉長遠來說是弊大於利。
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人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在北方,阿拉伯帝國的兵鋒三次指向
君士坦丁堡 ,由於拜占庭帝國的頑強抵抗,並且使用希臘火硝大破阿拉伯海軍,使得阿拉伯人遭遇了慘重的失敗,阿拉伯哈里發征服拜占庭的雄心終究未能實現。
倭馬亞王朝貴族為首的阿拉伯統治者殘暴地統治其征服領地,導致眾多被征服民族的怨恨不斷加劇。同時,遜尼派、什葉派及其他派別的教派爭鬥日趨激烈,並逐漸與階級、民族矛盾聯結在一起。帝國不僅未能徹底把什葉派鎮壓下去,反而又出現了一個自稱為
先知 叔父
阿拔斯 的後裔的阿拔斯派。各種反抗力量在720年後開始逐漸匯合。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在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國家而不是伊斯蘭教的擴張。在被征服地區,非伊斯蘭教徒並沒有被強迫改變信仰。事實上,阿拉伯統治者往往並不鼓勵被征服地區的人民改信伊斯蘭教,因為阿拉伯帝國向非伊斯蘭教徒徵收的賦稅,要比向穆斯林徵收的高一些,如果人民大量皈依伊斯蘭教,則意味著阿拉伯帝國的財政收入將大大降低。
經過78年的擴張(634-712年)為高潮時期,阿拉伯帝國的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再是阿拉伯部落聯盟的酋長,而是一位東方的神權君主。建立在官僚體系和常備軍的基礎之上。在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下,廣袤疆域內各個迥然不同的
古典文明 逐漸融合變化,最終於幾個世紀後形成了全新的阿拉伯文明。舉世聞名的
新月沃地 是阿拉伯文明的肇興地;也是伊斯蘭世界的中心。作為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大馬士革,倭馬亞王朝歷位哈里發曾從此發布敕令,指揮亞歐非三洲的運作的阿拔斯哈里發則遷都於
巴格達 。八世紀中葉,倭馬亞統治下的人口已達3400萬。
750年的白衣大食
阿拉伯人征服擴張的主要貢獻在於,通過宗教將鬆散的部落文化聯合起來,並通過征戰使各個地區的文化得以傳播、交流。阿拉伯早期的征服,客觀上也導致了中東地區農業生產的破壞和人口的降低。不過隨著8世紀阿拉伯帝國社會相對穩定和制度化的完善,各個地區開始逐步復興,直到9世紀、10世紀阿拉伯帝國的分裂。
阿拔斯王朝 747年,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林在
呼羅珊 的力量,聯合什葉派穆斯林,於750年(一說752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建立了
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殺倭馬亞餘黨,殺害了
阿布·穆斯林 ,並殘酷地鎮壓了呼羅珊人民起義。阿拔斯王朝旗幟多為黑色,故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
750年,阿拉伯人占領
坦尚尼亞 的桑格幾布群島。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國軍隊呼羅珊指揮官阿布.穆斯林與中國唐朝軍隊在中亞內陸
怛羅斯 進行了交戰,阿軍出動了約15萬人,
唐軍 也出動了2萬唐軍和1萬葛邏祿軍隊,雙方展開激戰,由於葛邏祿軍隊臨陣倒戈,最終阿軍取得了勝利。
阿拉伯帝國 但由於唐朝安西都護府在
西域 強大軍事實力,加上阿拉伯內部問題和地理因素,阿拉伯人已經無力向東進攻。唐朝本來也可以重整旗鼓,再爭奪中亞東部的控制權,可是由於
安史之亂 的爆發,唐朝國力大減,
安西 的軍事力量被抽調回內地平叛,唐朝再也無力西征。
哈里發
曼蘇爾 執政時,以伊拉克為中心,在
底格里斯河 畔建設了新都
巴格達 ,於762年遷都至此。該城宏偉壯觀,人口眾多,商貿繁盛,是與當時的
長安 、
君士坦丁堡 齊名的國際性大都市。阿拔斯王朝建立後最初的近100年,特別是
哈倫·拉西德 和
麥蒙 執政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
公元8世紀中葉到9世紀初,帝國政治較為穩定,生產力發展較快,經濟和貿易繁榮,是帝國的鼎盛時期。此間,帝國的科學文化也獲得許多重要成就,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九世紀初阿拉伯極盛人口達四千餘萬。
分裂衰亡 龐大的阿拉伯帝國是阿拉伯貴族借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集合體。
九世紀初的黑衣大食 不同民族與不同信仰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隔閡與矛盾;廣大人民民眾與貴族官僚、富商階級之間存在著無法調和的階級矛盾;穆斯林內部也因複雜的矛盾而四分五裂;特別是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又從帝國內部培植起離異的勢力。因此,9世紀中葉,哈里發政權已逐步釋放儘自身的能量,帝國急劇滑向分崩離析的窮途末路,直至走向滅亡。
早在阿拔斯王朝創建之初,倭馬亞家族的後裔就在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割據獨立,建立
後倭馬亞王朝 (756年-1236年),由於服色尚白,中國史書稱為“白衣大食”,與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禮。788年,北非
摩洛哥 又出現了什葉派的
伊德里斯王朝 。
帝國內部經濟基礎的差異和由
軍事封土製 造成的強大地方勢力,促使割據局面的形成。各地總督和軍事統帥因封土製的推行而逐漸獲得的強大的經濟基礎和軍事力量,對阿拔斯王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東西各地幾十位總督、軍事統帥皆乘機自立,相互攻伐征戰,並力圖染指中央政權。
800年大將伊本·艾格萊卜在獲得突尼西亞封土之後,當年便建立
艾格萊卜王朝 (822-875年)。
阿拉伯帝國分裂
10世紀以後,帝國四分五裂,實際統治區域僅限於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名存實亡。由
裏海 南岸的德萊木人白益第三子阿里於934年占領
法爾斯 的都城
設拉子 ;945年其弟艾哈邁德進入巴格達,哈里發穆斯台克非成為白益家族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擁兵割據,獨霸一方。
1055年,另一支
塞爾柱人 攻陷巴格達,解除了哈里發的政治權力,僅保有宗教首領的地位。
民眾起義 廣大下層人民的反抗鬥爭是造成帝國統治根基動搖的主要原因。為了維持龐大的封建國家官僚機器的運轉,滿足無度奢靡生活的需求,哈里發國家一直不斷加強對農民、手工業者和奴隸的殘酷剝削,致使封建主與廣大民眾間的階級矛盾始終處於不斷惡化的狀態之中,導致此伏彼起、連綿不斷的反抗鬥爭。進入9世紀之後,人民起義更是遍及帝國全境,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有
巴貝克起義 、
黑奴起義 和卡爾馬特起義。
出身於
亞塞拜然 社會下層的巴貝克,利用
祆教 胡拉夫派的教義,號召民眾與惡神造成的暴力、壓迫、不平等的社會制度進行鬥爭,提出推翻阿拔斯王朝的口號。
816年,巴貝克在亞塞拜然首豎義旗,很快便控制了亞塞拜然、
亞美尼亞 和波斯西部等廣大地區。民眾武裝“紅衣軍”一度發展到30萬人,對哈里發政權構成嚴重的威脅。機智善戰的巴貝克率領紅衣軍屢敗官軍,堅持鬥爭20年。
馬蒙 、穆木台綏木兩任哈里發圍剿義軍,並懸賞百萬第爾汗緝拿巴貝克。
837年,巴貝克為叛徒出賣,英勇就義。
巴貝克起義的烈火剛剛停息30年後,帝國腹地
美索不達米亞 地區又爆發黑奴大起義。自建朝以來,阿拔斯王朝就不斷從東非輸入
黑奴 ,押至南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進行農業生產,其境遇十分悽慘。哈瓦立及派穆斯林阿里·伊本·穆罕默德自稱是安拉的使者,使命是使奴隸獲得自由和財富,深得廣大奴隸的擁戴。869年3月,阿里率眾起事,很快便聚成20萬之眾。
871年,攻陷兩河流域的重鎮巴斯拉,一度進至距巴格達僅20公里處,帝國首都岌岌可危。哈里發穆耳台
米德 派軍征討,剿撫兩計並用。由於阿里在起義後未能及時兌現當初的允諾,義軍力量被削弱。
883年,黑奴起義在堅持了14年之後,慘遭失敗,阿里被殺。在世界歷史上,這次
黑奴起義 是與
古代羅馬 斯巴達克起義齊名的大規模奴隸反抗鬥爭,它給哈里發國家以沉重打擊。此後,阿拉伯從非洲輸人奴隸的數量明顯減少,整個社會中的奴隸制殘餘也漸趨消亡。
人民起義浪潮也使阿拔斯帝國境內
異端 教派的活動更趨活躍。9世紀晚期,由阿布·阿杜拉創立的“卡爾馬特教派”逐漸興起。該派反對
遜尼派 哈里發政權,主張社會平等、財產共有,廢棄正統的伊斯蘭教規、教禮。
890年,該派在哈馬丹·卡爾馬特領導下於伊拉克南部庫法地區舉行起義。勢力迅速擴及波斯、中亞一帶,並於899年在波斯灣西岸的
巴林 建立了卡爾馬特國家,先後延續200餘年。
帝國滅亡 塞爾柱人 的到來,使阿拉伯帝國一度出現中興局面。當時,雖然帝國名義上的統治者還是哈里發,但是實權已經旁落到了塞爾柱的“
蘇丹 ”手中。塞爾柱當權者十分尊重阿拉伯帝國的傳統,基本承襲了帝國以往的各種封建典章制度。帝國東部又暫時恢復了統一局面。
但是,各種社會矛盾仍然存在,人民反抗繼續發展,各種教派紛爭愈發殘酷。11世紀末,什葉派主要派別
伊斯瑪儀派 中出現了一個極端恐怖的
阿薩辛派 ,它以波斯西部的阿剌模忒堡為根據地,在神秘的山中老人霍山(
哈桑·本·薩巴赫 )統率下專門從事暗殺哈里發、蘇丹及達官貴人等排除異己的恐怖活動。
此外,軍事封土製再次顯示出對統一政權的侵蝕作用。11、12世紀之交,阿拉伯帝國又被那些手握重兵、擁有大片地產和稅收大權的
突厥 封疆大吏分裂成10餘個封建小邦。
紊亂的政局,為西歐封建主和基督教會向東方掠奪提供了有利的契機。11世紀開始的
十字軍東征 多次侵蝕阿拉伯帝國的疆域,聖城
耶路撒冷 更多次被血洗。
12世紀末年,中亞新興的
花剌子模 王朝取代塞爾柱人,控制了哈里發,但突厥語諸邦分立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觀。
13世紀初,強大的蒙古帝國開始興起,第一次蒙古西征就消滅了花剌子模。13世紀中葉,蒙古鐵騎沖入西亞大地。
大食的分裂 1252年,
成吉思汗 之孫
旭烈兀 奉其兄
蒙哥 汗之命西征。他率領蒙古軍隊洗劫了波斯、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並於1258年摧毀帝國首都
巴格達 ,1260年攻占敘利亞首府
大馬士革 。據說,除少數技藝高超的工匠外,巴格達全城居民都被屠殺,被屠殺人數約為9萬人(《
多桑蒙古史 》中記載為80萬人)。為了不讓皇族的鮮血玷污戰刀,巴格達哈里發裹在地毯里被戰馬踩死,阿拉伯帝國滅亡。
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哈里發”的頭銜則作為伊斯蘭教宗教領袖的稱號,一直被繼承下去。哈里發首先是處於開羅的
馬穆魯克王朝 的控制之下。
1517年,
奧斯曼帝國 征服了埃及,時任哈里發的穆台瓦基勒也被俘。
1543年,穆台瓦基勒死去,奧斯曼蘇丹
蘇萊曼一世 宣布自己繼承哈里發的職位,成為全世界穆斯林的領袖。
政治 阿拉伯帝國時期及其之後王朝的政治形態是相對統一的封建政治形態,經濟形態是農奴制形態。
除保持伊斯蘭教神權統治原則外,阿拉伯帝國吸收以
巴比倫 波斯文明國度的制度,形成一種伊斯蘭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
君主專制政體 。
阿拉伯帝國的繼承制度既不同於中國的
宗法制 ,也不同於西方的
長子繼承制 或是被某些地方所採用的幼子繼承制。穆罕默德生前並未規定伊斯蘭政權首腦的產生方式,但傾向於
選舉制 。阿拉伯帝國的最初四任哈里發也都是經統治集團選舉產生的。
但穆阿維葉利用其權勢,立己子為繼承人,從此建立倭馬亞王朝,開始了哈里發
世襲制 。然而這種世襲制的繼承人並沒有固定為前任哈里發的長子或其他親屬,在《
古蘭經 》和“
聖訓 ”中也沒有根據。所以強有力的王子很容易找到理由,與其父輩所立的王儲爭奪哈里發寶座。
阿拉伯帝國的官制一般分三大區域—軍政官員、稅收官員、宗教官員。
地方官制在伍麥葉王朝時期仿效拜占庭制度建設過軍區,在阿巴斯王朝時期仿效波斯制度建立總督區和封國,不過大體的制度依然是以:
總督 (軍政官員)、稅務官、法官(專司穆斯林案件。非穆斯林由各自宗教領袖負責)為框架操作的。
外交 據說,穆罕默德曾經告誡他的弟子們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往求之。”據《舊唐書·西域傳》記載,
唐高宗 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國第三任正統哈里發奧斯曼派遣使節抵達長安與唐朝通好,唐高宗即為穆斯林使節赦建清真寺。此後雙方來往頻繁。在中國史書的記載中,大食使節來訪次數達37次。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於757年向阿拉伯帝國求援,阿拉伯人隨即派遣3千士兵幫助平定安史之亂。此後,吐蕃趁唐將西域兵力調回、防務空虛之際,聯合進攻唐朝。安史之亂後,阿拉伯又在蔥嶺以西多次交兵,爭取了西域的控制權。
公元8世紀,中國之外的第一個造紙作坊出現在阿拉伯帝國境內的撒馬爾罕。《旅程和王國》一書有這樣一句話:“紙是由俘虜自中國引入撒馬爾罕的。”幾乎與此同時,巴格達也出現了造紙作坊。他們的造紙技術都是由來自中國的工匠師傅傳授的。造紙術後來從阿拉伯傳往歐洲。
繼
造紙術 之後,一些中國的其它發明創造也通過
絲綢之路 傳進阿拉伯帝國,後來通過帝國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國部分地區傳遍歐洲,對西方的文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公元8世紀中葉,怛羅斯戰役中被俘的中國人杜環環遊過阿拉伯地區,足跡遠至北非
馬格里布 地區的摩洛哥,並且將其所見所聞寫成一本書——《
經行記 》,為中國和阿拉伯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貴的記錄。
伴隨科學與文化交流的發展,不僅伊斯蘭教傳入了中國,而且將傳承自古典時代並由穆斯林學者改進過的先進的數學、天文曆法與航海、地理知識也開始被中國人了解。
公元10世紀,阿拉伯商人蘇萊曼與航海家伊本·瓦哈比的商船由
巴斯拉 與
希拉 (Siraf)經海上絲綢之路駛進中國的廣州港。之後,他們對於中國風土人情的大量的敘述(由Abu Zeid Hassan整理),使得當時的阿拉伯世界進一步認識了中國。此類故事可能為阿拉伯名著《
一千零一夜 》(The Arabian Nights)提供了與中國有關的素材。
經濟 出產 富饒的
兩河流域 、尼羅河流域等“糧倉”,為帝國提供了充裕的產品,主要作物包括小麥、大麥、稻米、椰棗和橄欖,園藝作物也相當豐富,有椰棗、橄欖、李、桃、杏、桔、蘋果、西瓜、葡萄和各種蔬菜。在阿拔斯王朝期間,耕地面積和產量由於灌溉工程的發展而得以大幅增加。在阿拉伯半島南部,由於地處
綠洲 ,盛產椰棗、穀物和蔬菜。阿拉伯民族自身就是
遊牧民族 ,阿拉伯半島以及其他沙漠半沙漠地帶盛產羊,馬和駱駝。
此外,各省還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來自
努比亞 的黃金、興都庫什山脈的白銀、
伊斯法罕 的銅以及中亞和
西西里島 的鐵,還有帝國境內豐富的寶石蘊藏。
在工業方面,各地出產製造的亞麻布、棉、絨毯、陶器等製品(有時還有絲綢)既有利於本地消費,又有利於出口。阿拉伯人還從在751年怛羅斯戰役中俘虜的中國戰俘那裡學會了
造紙術 。
商貿 早在
伊斯蘭教 創立時期,
穆罕默德 就認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實奴僕”,並斷定忠實的穆斯林商人在復生日將“居於安拉寶座的蔭影之下”。《
古蘭經 》也明確規定鼓勵和保護商業是所有穆斯林必備的義務和道德。隨著帝國的形成,商業貴族也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
文化傳統、地理位置、商人的社會地位和商業的巨大收益,使阿拉伯帝國出現了與當時東西方封建文明不盡相同的工商業繁榮局面。很多穆斯林商人活躍於亞歐非三大洲,從事以中介貿易為主的商業活動。阿拉伯商人的活動範圍從東南亞的蘇門答臘、馬來亞到南亞印度,再到西南歐的西班牙、北非的摩洛哥,甚至北歐波羅的海和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都有。
當時,中國的廣州、泉州、揚州等地也聚居著大批穆斯林商人。這些阿拉伯商人成為了中國回族的族源之一。中國的
絲綢 、瓷器,印度和馬來群島的香料、礦物、染料、蔗糖,中亞的寶石,東非的象牙、金砂,北歐和羅斯的蜂蜜、黃蠟、毛皮和木材等都是阿拉伯商人經營的商品。
大規模的阿拉伯商業貿易,促進了亞歐非蘭大洲各個封建文明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推動了中世紀印度洋區域海上貿易的繁榮與發展。
阿拉伯人對地中海東部的征服,打破了羅馬時代以來地中海商貿圈,導致西歐依賴的東方商道被切斷,間接導致了歐洲西部經濟文化的衰落,而與拜占庭不斷的海上爭鋒又使作為第三方的義大利商人得到了發展。
海運 阿拉伯人的海上航行在發展航海業、造船業和帆船駕駛技術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促進了航海所必需的地理知識和其他知識的積累。阿拉伯海員在長期的航行過程中,研究和詳細記述了印度洋上的季風,並且在航行中巧妙地利用了這種季風從而大大縮短了航行所需的時間。在古代阿拉伯的地理書籍中也記錄了大量的
海洋地理 資料。
13—15世紀,阿拉伯人的航海技術得到了新的發展。十五世紀初,當中國明朝的
鄭和 的船隊到達印度之後,鄭和雇用了阿拉伯國家嚮導導航來繼續前往東非的航行。
一個世紀之後,卓越的阿拉伯航海世家的後代伊本·馬吉德(自稱“怒海之獅”)以熟諳如何在
紅海 和
印度洋 的驚濤駭浪中航行而聞名,後被阿拉伯海員奉為“保護神”。正是在他的指引下,
葡萄牙 航海家
達·伽馬 的船隊才順利渡過印度洋,開闢了通往印度的
新航路 。
這一時期,阿拉伯海船上的裝備也更加先進,從事遠洋航行船隻已擁有整套的航海儀器,如指南針、測岸標方位的等高儀、測太陽和星體高度的量角儀、水陀等,還繪製了標有岸上方位物坐標、水深和風向的海圖和對景圖。阿拉伯航海家的活動範圍也日益擴大。在西歐沿海,非洲的東岸、北岸和西北岸,亞洲的南岸和東南海域,包括
菲律賓 、馬來半島和
馬魯古群島 ,都留下了阿拉伯海員和商人們的足跡。
文化 穆罕默德和歷代哈里發都奉行較為開明靈活的文化政策,阿拉伯帝國時期,隨著政治的領先地位和靈活開放的融合精神。阿拉伯帝國內部的各民族以良性競爭的姿態的形成促進了新的伊斯蘭教文明體系發展建立傳播,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兩河流域、
波斯帝國 和
古希臘 、
古羅馬文化 的基礎上形成的,既有鮮明的特點又有很強的包容性。
文學 文學是阿拉伯
伊斯蘭文化 中最具特色,也是阿拉伯人自己最引以自豪的領域之一。早期
阿拉伯文學 題材多為諺語、詩歌、故事,語言簡潔明快、犀利、樸實,體現了阿拉伯人狂放而直爽的性格。伊斯蘭以前的詩歌,以若干《
懸詩 》(Al—Mu`allaqat)為最傑出的代表。帝國強盛的時代,阿拉伯文學由於吸收了帝國內被征服民族,及帝國周邊民族文學的養分,而獲得進一步發展。
《天方夜譚》故事 阿拉伯文學作品以詩歌為主,文字優美,音韻或鏗鏘激昂,或婉轉柔美。歷代詩壇,耆宿輩出。韻文、散文在阿拔斯帝國時代獲得長足發展。《
天方夜譚 》(或譯《
一千零一夜 》)在數百年時間中被不斷完善。它汲取了印度、希伯來、波斯、埃及、中國和
阿拉伯民間文學 的精粹,使其成為阿拉伯乃至
世界文學 中的明珠。
除了自身的文學成就以外,在整理、翻譯和改編古典著作方面,阿拉伯人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9世紀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為給伊斯蘭神學尋找“理論支持”竭力鼓勵並組織對希臘古典哲學的大規模翻譯活動。“智慧之城”巴格達擁有一大批專門的翻譯人才。據說,翻譯的稿酬以與譯著重量相等的
黃金來 支付。
柏拉圖 、
亞里士多德 、
歐幾里德 、
托勒密 、
蓋倫 、
希波克拉底 等大批
希臘人 、
印度人 和
波斯人 的哲學、科學和醫學名著的譯本經整理、注釋之後,相繼問世。這一人類翻譯史上的偉大工程,既使中東地區古典文明的輝煌成果在中世紀得以繼承,又為阿拉伯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哲學 阿拉伯人認為,除神學外,哲學是了解世界的必備知識。在融合伊斯蘭教“
天啟 ”與希臘“愛智慧”精神的事業中,帝國湧現出一批哲學家。阿拉伯第一位哲學家
金迪 (801年—873年)、倡導“流溢說”的法拉比(870年—950年)、完成融合
希臘哲學 與伊斯蘭教神學的巨匠
伊本·西拿 (980年—1037年)和獨樹“
雙重真理 ”學說的
伊本·魯世德 (1126年—1198年)等,對中世紀和後來人類哲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7世紀初,穆罕默德(約570—632)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伊斯蘭教。7世紀末,一些伊斯蘭教教徒對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和世俗傾向不滿,他們以守貧、苦行和禁慾進行消極的抗議,逐漸形成了
蘇非派 。該派的思想十分龐雜,除以《古蘭經》和“聖訓”(即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為根據外,還受到
新柏拉圖學派 和波斯、印度等東方古老思想的影響。該派的思想以神秘主義為特徵,尤其在8世紀中葉,宣傳神秘的愛、泛神論和神智論思想,要求奉行內心修煉、沉思入迷,以達到與真主合一。
12世紀時的古蘭經 8世紀初出現的
穆爾太齊賴派 ,是阿拉伯中世紀最早的神學—哲學派別。討論了有關真主的本質及其屬性、真主與世界的關係、人類有否意志自由等問題。
12世紀後,蘇菲派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該派形成許多宗派,活動遍及整個伊斯蘭世界。
13世紀初,伊本—阿拉比創立了所謂“一元論”的學說,把客觀事物和人的自由意志都看成是真主的本質和屬性的表現,從而把神秘主義發展為有系統的泛神論思想。蘇菲派思想至今在伊斯蘭世界仍有很大的影響。
9—12世紀,在傳播希臘哲學和波斯哲學思想的過程中,在阿拉伯伊斯蘭教徒統治下的廣大地區出現了為數眾多的哲學家。這些哲學家較多地接受古希臘羅馬哲學和各種東方傳統思想的影響,尤其推崇亞里士多德,並注釋其哲學或科學著作。他們根據社會鬥爭和生活實踐的需要,用從亞里士多德和
新柏拉圖主義 那裡獲得的精神營養,對《古蘭經》及伊斯蘭教的教義進行種種解釋,同伊斯蘭教正統派經院哲學進行鬥爭。
這些哲學家構成了中世紀阿拉伯哲學的主體,西方學者一般稱之為
阿拉伯亞里士多德學派 ,他們對穆斯林世界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些哲學家以巴格達和西班牙的科爾多瓦為中心,分成東、西方兩支,代表人物有法拉比、伊本·西拿等。他們多為自然科學家或醫生,重視經驗知識,強調理性作用,對自然哲學問題和邏輯有濃厚的興趣,並具有強烈的世俗傾向。但他們仍未完全擺脫伊斯蘭神學的束縛,一般都承認真主作為最初實體和始因的存在,認為世界萬物是由真主通過理性、靈魂等一系列精神的實體流溢而出,但又主張世界萬物是客觀存在的,其間有著因果的關係,真主對世間的關係是通過媒介物間接地起作用。他們在一些具體哲學問題上,盡力排除神學,並或多或少得出了
泛神論 或
唯物論 的結論。
史學 阿拉伯歷史學家多採用敘述的方式,除套用個人的判斷,對於不同的若干組資料加以抉擇,對於論據加以組織外,很少致力於史料的分析、批判、比較或推斷。
保存下來的最早的阿拉伯語歷史作品最初的題材,是以前的傳奇以及環繞著先知穆罕默德的各種宗教傳說。第一部以宗教傳說為基礎的著作,是《天使傳》(Sīrat Rasūl Allāh),(著者是伊本·易司哈格);接著而來的歷史著作,是記載穆斯林征戰的著作,叫做《武功紀》(al—Maghāzi),(著者有穆薩·伊本·歐格伯,
瓦基迪 等)。後來較正規的歷史學家中,包括阿卜杜拉·伊本·穆斯林·伊本·古太白(著有《知識書》(Kitābal—Ma‘ārif)),艾卜·哈尼法·艾哈邁德·迪奈韋里(著有《長篇記述》(al—Akhbå;ral—iwå;l)),葉耳孤比(著有《世界史摘要》),哈木宰·伊斯法哈尼等。
泰伯里 和馬蘇迪是公認阿拉伯歷史的開拓者,這兩個人是阿拉伯歷史學的奠基人。
泰伯里的名字是穆罕默德·伊本·哲利爾,號艾卜·哲耳法爾(838—923年),寫下了兩部偉大的著作:《歷代先知和帝王史》(Ta’rikhal—Rusulw—al—Mulk),另一部是《
古蘭經注 》。
阿布·哈桑·阿里·馬蘇迪,被稱為阿拉伯的
希羅多德 ,他是採用紀事本末體編寫歷史的第一個阿拉伯人。他把所蒐集到的資料編成三十冊的偉大著作,可惜保存下來的,就只有一部摘要:《黃金草原和珠璣寶藏》(Murjal—Dhahabwa—Ma‘dinal—Jawhar)。在這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中,馬蘇迪除研究正規的穆斯林的題目外,還研究了古代印度、古代波斯、古代羅馬、古代猶太的歷史和宗教。馬蘇迪還是一位博物學家,他把關於礦物、植物、動物之間的秩序的見解總結起來,寫成一本專論,叫做《提醒和監督》。
十字軍時代的伊本·阿西爾所著鴻篇巨著《
歷史大全 》,自回曆紀元(622)始 ,逐年編著,史料翔實 ,被史界喻為中世紀伊斯蘭教史的權威著作。
成名於十四世紀的摩洛哥歷史大師
伊本·赫勒敦 (
阿拉伯語 :ابن خلدون,1332年5月27日-1406年3月19日)所著作的不朽名著《歷史》的緒論部分,則為歷史學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奠定了歷史哲學的崛起,開創了阿拉伯歷史學的新時代,並影響了西方歷史觀念。
藝術 阿拉伯世界對於藝術美有獨特的追求。由於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阿拉伯
藝術作品 中缺少對人物和動物造型的塑造。藝術家們的才思智慧都集中在書法藝術、幾何圖案和巧妙別致的構思中,具有明顯的抽象法和形式化的特徵。
阿拉伯藝術家的獨特構思在華美壯麗的清真寺和
宮殿建築 的結構裝飾上集中地體現出來。高高的
宣禮 尖塔、大圓屋頂、半圓凹壁和馬蹄形拱門為基本特點的千萬座清真寺,形成了世界建築中的獨特風格。阿拉伯宮殿建築雖然由於歷代戰亂多已不復存在,但僅僅西班牙格拉納達阿爾汗布拉宮這樣一座地方統治者的宮苑,就足以使人領略阿拉伯人世俗建築的成就。
阿拉伯繪畫美術藝術在13世紀以後發展迅速,世俗作品的插圖繪本不斷的湧現,東方細密畫開始形成固定風格,美輪美奐的插圖作品風行於世。
阿拉伯語的書法藝術更有悠久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以外書法藝術最為繁盛的文明。
建築 伊斯蘭建築 別具一格,包括清真寺、伊斯蘭學府、哈里發宮殿、陵墓以及各種公共設施、居民住宅等,是
世界建築藝術 和伊斯蘭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同印度建築、中國建築並稱東方三大建築體系。穆斯林仿照希臘、羅馬和波斯式建築形式,創立了風格獨特優美的新樣式,阿拉伯建築以其宏偉、壯麗著稱於世,它的外觀是巍峨的穹頂和高聳的尖塔,精美樸素的內飾雕塑和花卉鳥獸等。麥加的禁寺,
麥地那 的先知寺,大馬士革的倭馬亞清真寺,科爾多瓦的
大清真寺 都被喻為伊斯蘭
古典建築 的典範。
教育 庫塔布(國小校)(kuttāb):接受六歲以上兒童學習,以《
古蘭經 》為核心,學習朗讀和書法;此外,加之阿拉伯語法、歷代先知的故事、初等算術原理和詩詞。女子可接受初級的
宗教教育 。國小教師的社會地位較低。阿拉伯帝國第一所著名的高等教育機關,是麥蒙於830年建立的
智慧館 (Baytal—Hikmah)。這是一個翻譯館,科學院和公共圖書館的綜合體。
尼扎米亞大學,尼扎姆·木勒克在1065年創建的,是一所宗教大學,也是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專門研究沙斐儀派的教律學和正統的艾什耳里派的教義學。《
古蘭經 》和古詩,是這所學校
人文學 的主要課程。
清真寺 在教育體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除了庫塔布附屬於清真寺之外。其中有舉行
聖訓學 的課程,還有不少學者集會講授各種學科,所有穆斯林都可以自由進入清真寺聽講。清真寺還是圖書收藏所。
科技 天文 帝國的天文學在宗教、生產和航海貿易的需求下得以高度發展。阿拉伯人在巴格達、
大馬士革 、開羅、科爾多瓦等地建有當時世界一流的天文台,並研製了相當精密的天文觀測儀器。以花刺子密、白塔尼和馬吉里等為代表的阿拉伯天文學家們所取得的成就,代表著當時人類天文學的最高水平。現代許多行星的命名和天文學術語都源自阿拉伯人。他們連續的天文觀測,為
文藝復興時期 的歐洲天文學家提供了約900年的記錄資料。
阿拉伯天文學家批判地球中心說,預測了地球自轉並繞太陽轉,他們還精確地測出了子午線的長度,阿拉伯天文學家阿爾·巴塔尼在他著作《薩比天文表》中,對托勒密的一些錯誤進行了糾正,這部書傳到歐洲,成為後來歐洲天文學發展的基礎。此外,阿拉伯人在曆法研究和制訂方面也做出了巨大成就,伊斯蘭曆法:指陰曆,沒有伊斯蘭太陽曆之說!伊斯蘭太陽曆一年平均365天,每128年設31
閏年 ,閏年為366天。阿拉伯天文學家使用的儀器也很先進,9世紀前後,他們已經使用了象限儀、星盤、日晷、地動儀等等。
公元829年,巴格達建立天文台,在這裡工作過的著名天文學家有法乾尼等人。法乾尼著有《天文學基礎》一書,對托勒密學說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賈法爾·阿布·馬舍爾著《星占學巨引》,後來在歐洲傳播甚廣,是1486年
奧格斯堡 第一批印刷的書籍之一。
另外,
塔比·伊本·庫拉 發現
歲差常數 比托勒密提出的每百年移動一度要大;而
黃赤交角 從托勒密時的23°51'減小到23°35'。把這兩個現象結合起來,他提出了顫動理論,認為黃道和赤道的交點除了沿黃道西移以外,還以四度為半徑,以四千年為周期,作一小圓運動。為了解釋這個運動,他又在托勒密的八重天(日、月、五星和恆星)之上加上了第九重。
地理 遼闊的阿拉伯帝國還培養了一批地理學家。中亞人花刺子密所著的《地形志》、伊本·胡爾達茲貝的《道里邦國志》、雅各特的《地名辭典》等,都是後人認識當時中亞、西亞、北非等地理概貌的經典文獻。
14世紀,
伊本·白圖泰 歷時30年,行程12萬公里,東到中國、西至格拉納達、北達欽察汗國
薩萊 、南抵西非
馬里 的廣大區域內,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留下了長篇遊記《在美好國家旅行者的歡樂》,同時具有很大的史學價值。
數學 阿拉伯人在數學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突出體21世紀對印度數字與零符號體系的改造與推廣,它不僅方便了阿拉伯人的日常生活,也導致了人類計算領域的一場革命。另外,來自
花剌子模 的
花剌子密 用印度數字(也就是我們21世紀所稱的
阿拉伯數字 ,實際上產生於印度,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而得名)編寫了《積分和方程計算法》一書,系統闡述了最早的
三角函式 表,並首次將代數理論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波斯人奧馬爾·海亞姆和艾卜·瓦法在方程計算理論上也頗有造詣。
醫學 相傳先知說學問有兩種:一是教義學,二是醫學,可見阿拉伯人對醫學的重視。伊斯蘭教的醫藥學以希臘醫藥學為基礎,但帝國地理上的擴展,使得穆斯林們獲得了更多新的疾病和新的藥物的相關知識。藥劑師和醫生要經過考試,才能營業。他們在古代的醫藥典籍中增加了水銀、丁香、肉桂、龍涎香、樟腦等藥物藥劑。當時阿拉伯商船曾將藥物大批運往義大利。
15世紀初,中國明朝
鄭和 的船隊也在阿拉伯採購了大量的藥材,並交流醫學知識。直到17世紀以前,被歐洲人尊稱為“穆罕穆德·
拉齊斯 ”的艾卜·伯克爾·穆罕默德·伊本·宰克里雅·拉齊(865年—925年)和塔吉克人“
阿維森納 ”的艾布·阿里·海珊·伊本·西拿(980年—1037年)的醫學著作,一直被用作歐洲醫學院的教科書。
當時的經典醫學書籍有:
1.阿里·伊本·賽海勒·賴班·泰伯的《智慧的樂園》(Firdaws al—Hikmah);
2.艾卜·伯克爾·穆罕默德·伊本·宰克里雅·拉齊的《曼蘇爾醫書》(Kītāb al—Tibbal—Mansūri)和《醫學集成》(al—Hāwi);
3.阿里·伊本·阿拔斯·馬朱西(HalyAbbāsal—Majūsi)的《醫學全書》(Kāmilal—Sinā‘ahal—Tibbiy—ah);
4.伊本·西那的《治療論》(Kitābal—Shifā’)和《醫典》(al—Qānūnfial—Tibb);
5.阿里·伊本·伊薩(JesuHaly)的《眼科醫生手冊》(Tadhkiratal—Kahhālin)。
化學 阿拉伯人在研究化學等自然科學中,採用客觀實驗的方法。這是當時一個決定性的改革。在化學方面,阿拉伯人也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在巴比倫、
古埃及 、古希臘的傳統和實踐的基礎之上,增添了印度和中國的化學知識,並且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尋找點金石和研究煉丹術。並將先進的天文之知識帶到中國,宋朝已有阿拉伯人天文學者進入中國天文司天監工作。元朝出現了回回司天監,確立了阿拉伯天文在中國的領先主導地位。
記載表明,阿拉伯人已發展起了尖端的實驗技術,能夠製造各種藥物,生產蘇打、明礬、硫酸鐵等各類用於工業生產(特別是紡織業)的化學製劑。由於化學的進步,阿拉伯人很早就發明了化妝品,製造香水,肥皂等,後來在十字軍東侵,香水製糖、公共澡堂、
阿拉伯馬 和肥皂一起傳入歐洲。阿拉伯人是西方人的導師。
阿拉伯鍊金術 的開創者是賈比爾·伊本·哈彥,他比早期的希臘和埃及的鍊金術師更能夠認識而且陳述實驗的重要性,在化學的理論和實踐方面,他都有了顯著的提高。賈比爾在其論文中科學地敘述了化學上的兩種主要操作:煅燒(calcination)和還原。還改良了蒸餾、升華、熔化、結晶等手段。這對後來阿拉伯,乃至歐洲都有著很大影響,穆斯林化學家稱賈比爾為先師。
物理 阿拉伯帝國時期,中東學者對物理學的貢獻也非常大。他們製作了許多精確的儀器,測量物質密度和大氣層引力。
阿拉伯人也大量吸收了古希臘的科學成就。
阿基米德 、
亞里士多德 、托勒密等人的著作被翻譯成阿拉伯文。從10世紀,阿拉伯人在物理學上做了許多工作,尤其是在光學和靜力學方面成果顯著。在光學方面,阿拉伯最傑出的物理學家是
阿勒·哈增 (約965—1038)。他曾在埃及任大臣,著有《光學全書》。阿勒·哈增從希臘人那裡學到了“反射定律”——光反射時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在此基礎上,他又進一步指出: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都在同一平面上。
伊本·海賽姆 (965年—1038年)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和
阿拉伯 光學之父,他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說明光在同物質中是在一條直線上傳播的,著作《論光學》,奠定了光學的基礎。
阿勒·哈增還糾正了托勒密的折射定律。托勒密斷言:入射角與反射角成正比。阿勒·哈增特地做了一個實驗來檢驗。他把一個帶有刻度的圓盤垂直地放置,一半浸入水中。入射光通過盤邊的小孔和中心的小孔射入,入射角和反射角可以從圓盤上的刻度準確讀出。他發現:入射光線、折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托勒密的折射定律只有在入射角較小時才近似成立。可惜,他也未能得出正確的折射公式。
他還研究過球面鏡和拋物柱面鏡。他發現:平行於主軸的光線入射到球面鏡上時,則反射到這個軸上。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
阿勒·哈增問題 ”:在發光點和眼睛已定的情況下,尋找球面鏡、圓錐面鏡和圓柱面鏡上的反射點。他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討論。
阿勒·哈增還研究了視覺生理學。當時在阿拉伯的沙漠和熱帶地區眼病盛行,因此阿拉伯的眼病研究很發達。阿拉伯人很早已經能用手術處理眼病,關注到了眼睛的生理構造。阿勒·哈增是最早使用了“網膜”、“角膜”、“玻璃體”、“前房液”等術語的人。他認為視覺是在玻璃體中得到的。他還反對由柏拉圖和歐幾里德提出的關於視覺是由眼睛發出光線的學說,而贊成
德謨克利特 的觀點,認為光線是從被觀察的物體以球面形式發射出來的。阿勒·哈增對光學的研究,有力地促進了現代光學的誕生。
在力學方面,
阿爾·哈茲尼 (生卒年不詳)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公元1137年發表的《智慧秤的故事》一文中,詳細地描繪了他自己發明的帶有5個秤盤的桿秤。它既可以作為桿秤使用,也可用一個可動的秤盤在沒有砝碼的情況下測量重物,還可以在水中測定物體的重量。阿爾·哈茲尼用智慧秤測物體重量,同時使用一個帶有向下傾斜的噴嘴的容器,把水灌滿容器至噴嘴口,然後把物體浸入容器,通過測量溢出的水重可以確定物體的體積。他用這個方法確定了一些物質的密度。阿爾·哈茲尼還發現空氣也有重量,因此他把
阿基米德 的浮力定律從液體推廣到空氣中。他發現“大氣的密度隨高度的不斷增加,其密度越來越小,因此物體在不同高度測量時,重量會有所不同。”這也是很重要的力學規律。他還以路程與時間之比給出了速度的概念。
阿拉伯的物理學研究和它的經濟發展聯繫極為緊密。在度過了從公元10世紀到12世紀的鼎盛時期後,由於阿拉伯內部灌溉農業管理不善;外部承受了
基督徒 十字軍的打擊以及蒙古人、
韃靼人 的入侵。內外交困的阿拉伯經濟衰敗了,阿拉伯物理學與數學一樣,也隨之衰落了。阿拉伯的物理學主要是繼承了希臘人的成果,並有所創新。阿拉伯物理學為
中世紀的歐洲 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實驗、理論和方法,有力地推動了歐洲物理學的復興。
社會 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結構以
倭馬亞王朝 和阿巴斯王朝建立為兩個分界點,分為三個階段,即早期阿拉伯時期,倭馬亞王朝時期,阿拔斯王朝時期。早期阿拉伯時期是指四大哈里發所處的被阿拉伯歷史學者稱為正統時代的時期,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結構處於部族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期,社會上層由原有的部族酋長們組成,而原有的部族平民處於中間,奴隸處於底層。
倭馬亞王朝時期隨著大擴張的腳步,帝國的社會階層發生變化,產生了四個階層:
上層由先知家族、歷代哈里發家族、重要的遷士和輔士家族及各地總督等組成,下層為普通的阿拉伯武士和士兵。他們享有許多
特權 。
麥瓦利平民是各個民族的新皈依伊斯蘭教的
穆斯林 ,多為敘利亞和波斯人,葉門人也在這個群體中。在帝國初期,他們的社會待遇大大低於古萊什部族的穆斯林。但是隨著倭馬亞王朝的穩定,麥瓦利平民的社會地位開始上升。
迪米階層是帝國境內的
異教徒 ,主要是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和
瑣羅亞斯德 教徒。他們需要交納比穆斯林多的
人頭稅 。但是生活在穆斯林社會的基督徒與中世紀歐洲境內非基督教徒相比,他們的處境還算不錯。首先,從這些歧視性內容在倭馬亞、阿拔斯王朝時代需屢次重申,嚴令遵守,就可看出它們平時並不是嚴格實施的。其次,這些非穆斯林可以保持原有信仰,享有財產權,甚至可以在國家的高級機構中任職,也不用擔心被流放或被送上火刑柱。
最低等級,屬於主人的私有財產。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後,社會階層再次發生重大轉變,阿拔斯王朝的主力是波斯地區和其他地區的新穆斯林,也就是麥瓦力人。在阿拔斯王朝建國之後,阿拔斯哈里發害怕阿拉伯貴族會反對他的統治,因此重用波斯貴族。後期因為恐懼波斯貴族的勢力太強,重用突厥貴族。因此在阿拔斯時期原有的“麥瓦利人”已經不復存在,隨著社會發展的加快,迪米的地位也不斷改變。一般記載中,這一時期的社會階層如下:
1阿拔斯王族和其他大貴族。
2社會精英。包括了大學者,高級宗教知識分子,大商人等在社會有影響的自由民。
3農民,手工業者,小商販等普通自由民。
4奴隸。在阿拔斯時期,奴隸分為不同的等級,有些奴隸只能從事下層勞動。而有些奴隸可以通過參加軍隊獲得自由,甚至裂土分疆成為軍閥。因為阿巴斯王朝中期開始施行古拉姆軍事制度,從古代波斯引進了奴兵階層,導致了奴隸階層的分化。古拉姆(波斯文,本意為戰奴)在阿拉伯語的意思演化為侍從,並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軍事集團,是後來馬穆魯克制度的初級版本。這些古拉姆名為奴隸,但實際上有著極強的軍事政治大權。
帝王 四大哈里發 四大哈里發(632年~661年) 序號 哈里發 統治時間 1
632年—634年
2
634年—644年
3
644年—656年
4
656年—661年
倭馬亞王朝 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 序號 哈里發 統治時間 1
661年-680年
2
680年-683年
3
穆阿維葉二世
683年-684年
4
馬爾萬一世
684年-685年
5
685年-705年
6
瓦利德一世
705年-715年
7
715年-717年
8
奧馬爾二世
717年-720年
9
葉齊德二世
720年-724年
10
希沙姆
724年-743年
11
瓦利德二世
743年-744年
12
葉齊德三世
744年
13
744年
14
馬爾萬二世
744年-750年
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 序號 哈里發 統治時間 1
阿布·阿拔斯
750年—754年
2
754年—775年
3
775年—785年
4
785年—786年
5
786年—809年
6
809年—813年
7
813年—833年
8
833年-842年
9
瓦提克
842年-847年
10
847年-861年
11
蒙塔塞爾
861年-862年
12
穆斯塔因
862年-866年
13
穆塔茲
866年-869年
14
869年-870年
15
穆塔米德
870年-892年
16
穆塔迪德
892年-902年
17
902年-908年
18
穆克塔迪爾
908年-932年
19
932年-934年
20
934年-940年
21
穆塔基
940年-944年
22
穆斯塔克菲
944年-946年
23
穆提
946年-974年
24
974年-991年
25
991年-1031年
26
1031年-1075年
27
1075年-1094年
28
1094年-1118年
29
穆斯塔爾希德
1118年-1135年
30
賴世德
1135年-1136年
31
穆克塔菲
1136年-1160年
32
穆斯坦吉德
1160年-1170年
33
穆斯塔迪
1170年-1180年
34
安-納西爾
1180年-1225年
35
1225年-1226年
36
1226年-1242年
37
1242年-12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