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歷史
根據現有零星材料,
馬其頓早期存在過一些獨立的部落聯盟,各部落均有自己的
巴賽勒斯。
約在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
馬其頓可能發生過類似
提修斯改革的統一運動,形成早期國家,定都上馬其頓的埃蓋,實行
君主制,但公民大會仍然起一定作用。在
希波戰爭中,馬其頓依附於
波斯,並被迫加入
波斯軍隊。
公元前5世紀末葉,馬其頓開始介入鄰國事務,國都移至下馬其頓的
派拉。
進入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發生權力之爭,國家幾面受敵,危在旦夕。危機是轉變的契機。
攝政王腓力二世臨危受命,將威脅一一去除。後來他廢黜幼主,自稱國王。經他苦心經營,馬其頓很快成為強大國家。
腓力當政之後,在政治、軍事和經濟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加強王權,削弱貴族會議和
公民大會的職能,把它們變成聽命於他的工具。
他改革
幣制,確立了金、銀幣的兌換價格,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他建立起一支忠於個人的
常備軍,創造了具有極強打擊力的
馬其頓方陣,其核心是
貴族組成的
重裝騎兵,稱“
王友”。其
重裝步兵謂之“步兵王友”,裝備一桿長6
.3米的
長矛,所列陣形縱深最多達32列。步兵的作用在於頂住敵人的攻擊,戰鬥的結局則取決於騎兵的對敵兩翼的攻擊。
腓力是希臘人中第一位賦予騎兵重大意義的人。
腓力征服希臘
腓力藉機南下,控制了
希臘中北部地區,
馬其頓的崛起使一些與北希臘有利益關係的
城邦感到了威脅。
雅典四方串連,組成反
馬其頓聯盟,一度使腓力的擴張企圖受挫。事後雅典人在堅決反馬其頓的政治家德摩斯提尼的倡導下把觀劇津貼用於軍事開支並令富人分成若干捐獻組,負責造艦。
雅典成為希臘人反馬其頓侵略的中堅,但在雅典人中也有一部分人希望借腓力之手擺脫遍及希臘的城邦危機,把戰火引向
波斯。這種看法的代表是修辭家伊索克拉特,他曾多次上書腓力,對腓力思想有很大影響,但主導雅典政策的仍是抗戰的思想。
公元前338年夏,馬其頓軍與以
雅典、底比斯軍為首的反馬其頓聯軍決戰於中希臘的克羅尼亞,聯軍慘敗。戰後,希臘各邦被迫承認馬其頓的霸主地位,只有
斯巴達保持了自己的尊嚴,拒絕參加腓力在
科林斯主持的希臘和會。科林斯大會滿足了
希臘大
奴隸主的要求,確立了馬其頓的統治秩序。各邦禁止互相攻伐,各邦被內部禁止重分土地,沒收富人財產,取消債務,不準為政治目的解放
奴隸。馬其頓軍於會後駐希臘各戰略要地,以保持自己的統治。
亞歷山大時代
初露鋒芒
公元前336年,
腓力二世被
波斯派來的
刺客殺死在他女兒的婚禮上。
亞歷山大,
腓力二世的兒子,當年年僅20歲就繼位了,並以權謀和武力鎮壓了希臘人反馬其頓運動,舉義的
底比斯被毀滅,公民或被賣為奴,或被處死、流放,土地則被分割予它邦。馬其頓國內的政敵也被悉數清除。
在希臘的一片喧譁聲中,亞歷山大恢復了統治,並於公元前335年組建起一支由3萬步兵、5000騎兵構成的東征軍,在第二年初春渡過赫淪斯滂海峽,開始了歷史性的希臘化征程。
亞歷山大從小興趣廣泛又聰明勇敢,12歲時曾馴服過別的騎手不能駕馭的烈馬。13歲到16歲,他的父親為他聘請了當時希臘“最博學的人”亞里士
多德作為家庭教師,他向老師學習了哲學、醫學、科學等各方面的知識。他最喜歡的書是《
伊利亞特》,他一心想向
阿喀琉斯學習,創下輝煌的偉績。
腓力二世被害後,希臘被征服的城邦認為這是擺脫
馬其頓帝國控制與奴役的天賜良機,他們紛紛起義暴動,但年輕的亞歷山大在短短的兩年里就平息了騷動。為了維持龐大的軍隊以鎮壓希臘各城邦的反馬其頓運動,為了實現自己征服世界的野心,亞歷山大把目光放向了領土遼闊、資源豐富、財富滾滾的
波斯。
東征
公元前334年的春天,
亞歷山大率領35000人的大軍和160艘戰艦,開始了遠征東方的行動。行前,他把自己的所有地產收入、奴隸和畜群分贈給人。一位大將問道:“請問陛下,您把財產分光,給自己留下什麼?”亞歷山大說:“希望,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無窮的財富!”
接著,亞歷山大向南進軍
敘利亞和
腓尼基,又派手下大將攻占了
大馬士革,從
大流士的軍械庫里獲得大量戰利品。他親自率領部隊南下,經過7個月的艱苦戰鬥,攻下了推羅城,把推羅城的3萬居民賣為奴隸。亞歷山大圍攻推羅城時,
大流士三世曾派使者求見亞歷山大,願意出巨款贖回他的母親、
妻子和女兒,還要割讓半個
波斯帝國給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的一員大將
帕曼紐心滿意足地說:“如果我是亞歷山大,我就接受這個條件。”亞歷山大則毫不動心,他說:“我不是
帕曼紐,我是
亞歷山大。”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切斷波斯陸軍與海上艦隊的聯繫後,長驅直入
埃及,自稱是太陽神“阿蒙之子”。他親自勘查設計,在
尼羅河三角洲西部,建立
亞歷山大城,他要它永存人世,做為他偉大戰績的紀念碑。埃及的
法老為亞歷山大加上了“
法老”的稱號。在慶功的宴會上,亞歷山大分外興奮,他說:“英雄的偉大就在於不斷開拓
疆土,不斷增加權力,盡情享受美味佳肴和少女的美色。”
撤軍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領軍隊離開
中亞,經過
開伯爾山口,南下侵入
印度,企圖打到“大地終端”。他在印度河谷建立了兩座亞歷山大城,迅速占領了西北印度的廣大地區。他想進一步征服
印度的心臟地帶,向
恆河流域進發。但此時亞歷山大的士兵已厭倦了長期的緊張戰爭,再加上印度的炎熱、暴雨和疾病,他們拒絕前進,要求回家。他們紛紛舉行集會,發生譁變,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擊。亞歷山大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公元前325年,將大部隊撤出印度。
亞歷山大的部隊分兩路撤回:一路在海軍將領涅阿霍斯的率領下取海道由伊朗海灣入
波斯灣;一路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從陸路經卡曼尼亞沙漠而歸。公元前324年初,兩路大軍會師在
巴比倫境內的奧皮斯城。由於長途跋涉,亞歷山大的部隊損傷極大。將近10年的亞歷山大遠征,終於結束了。亞歷山大將巴比倫作為首都,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它的版圖西起
希臘、
馬其頓,東到
印度河流域,南臨
尼羅河第一瀑布,北依
多瑙河和
黑海,僅起名為亞歷山大的要塞便建起70多座。
意義
在遠征以前,亞歷山大認為希臘民族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民族,只有這個民族才真正具有
開化的文明,而其他非希臘民族都是野蠻的民族。隨著東征,亞歷山大逐漸認識到
波斯人和
希臘人一樣具有傑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們也應該受到尊敬。因而亞歷山大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改變,他認為各民族應該是公平、平等、和睦相處。他因此產生了一個偉大的計畫,想讓
波斯人、
希臘人與
馬其頓人結為友好的同伴。為了促進
馬其頓人和
波斯人、
東方人的融合,亞歷山大和
大夏貴族
羅克珊娜結婚,並鼓勵
馬其頓人和東方女子結婚。在
蘇薩,亞歷山大舉行了一次盛大奢華的結婚典禮,他親自和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兒斯塔提拉結婚。同一天舉行婚禮的馬其頓將士有1萬對之多。在婚禮上,亞歷山大宣布:馬其頓人和東方女子結婚,可以享受免稅權利,他還給新婚夫婦饋贈了許多禮物。
亞歷山大的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開拓了人們的眼界。東方的城市出現了優美的希臘式雕塑和建築,東方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入希臘、西方,豐富了西方的
知識寶庫。亞歷山大的東征,還開闢了東西方貿易的通路。他在東方建立的幾十座城市,都逐漸發展成為商業中心。如
埃及的
亞歷山大港至今仍是
埃及著名的大海港。
帝國尾聲
在
巴比倫,亞歷山大還整編一隻龐大的軍隊,將3萬波斯青年編入馬其頓部隊,並準備繼續進行遠征。他計畫侵入阿拉伯與波斯帝國北面的土地,還想再次入侵
印度,征服
羅馬、
迦太基和
地中海西岸地區。但不幸的是公元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突然患
惡性瘧疾,從發病到生命結束僅10天時間,他匆匆離開了世界。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在籌備遠征
阿拉伯半島時突然病亡,時年33歲。由於死亡的突然降臨,亞歷山大未明確他的接班人,導致爭奪王權的激烈鬥爭。在鬥爭中,他的母親、妻子與兒女都被反對黨殺死。將領們紛紛擁兵自立為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
馬其頓王國從此分裂為四個希臘化的國家:
馬其頓、
色雷斯和
小亞細亞、
埃及與
敘利亞。亞歷山大龐大的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13年。
亞歷山大的帝國最初被分割為四大部分(見右圖):
到公元前270年, 上述希臘化的國家經過吞併戰爭剩下了:
●以馬其頓-希臘為中心的卡山德王朝
●亞洲的塞琉西帝國
由於這一時期是希臘文化在北非、西亞廣泛傳播的時期,也是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廣泛交流的時期,因此在歷史中,自亞歷山大帝國崩潰到最後一個希臘人統治的王國——
托勒密王國滅亡為止這段時間被稱作“
希臘化時代”。到公元前一世紀大多數西部的希臘化地區都被
羅馬共和國吞併, 而東部的希臘化地區則由於
安息帝國的擴張和
大夏王國(也稱
吐火羅)的脫離而被明顯的減弱。
馬其頓王國
亞歷山大病故的訊息傳到希臘,雅典、弗西斯以及埃陀利亞和帖撒利地區的城邦掀起獨立運動,將安提帕洛斯為首的馬其頓駐軍趕出境外。馬其頓從亞洲調回援軍,在帖撒利擊敗希臘聯軍。
公元前322年,
安提帕特洛斯在雅典派駐軍隊,扶植起親馬其頓的寡頭政權,反馬其頓的堅強鬥士
德摩斯梯尼在馬其頓的追捕下自殺身亡。從此雅典在希臘政治生活中失去了過去的重要意義,僅在文化方面保持了自己的影響。然而,希臘人反馬其頓統治的鬥爭並未止息,一些原先經濟、文化落後的城邦隨著古典時代諸先進城邦的衰落而崛起,成為希臘人爭取獨立運動的中堅。
公元前4世紀末,地處中希臘西北部的埃陀利亞地區的城邦組成埃陀利亞同盟,長期同馬其頓抗衡。公元前3世紀初,南希臘西北部阿卡亞地區的小邦也組成自己的地方軍事同盟,
科林斯、墨加拉等大邦也相繼入盟,包括
伯羅奔尼撒大部分地區。這兩個同盟和原先的
伯羅奔尼撒同盟、
提洛同盟不同,完全是獨立國家的聯合體,每個入盟城邦具有相等的一票表決權,兩個同盟之間既聯合又鬥爭。
在此期間,
斯巴達雖衰弱不堪,仍頑強維持了自己的獨立。進入公元前3世紀,斯巴達公民只剩下700人,其中只有100人擁有土地。年輕的
斯巴達國王阿基斯四世(公元前245—241年)和克利奧蒙尼三世(公元前235—222年)力圖振興斯巴達的努力,均以失敗而告終。斯巴達喪失了長期免強保持的孤傲,被迫加入阿卡亞同盟。由於埃陀利亞同盟和阿卡亞同盟的存在,從亞歷山大帝國分離出的馬其頓
安提柯王朝對希臘的統治實際是不完整的。這種幾個政權並立的局面一直維持到公元前2世紀中葉
羅馬征服馬其頓和希臘為止。
托勒密王國
托勒密王國繼承了
埃及法老的君主專制制度,國王集軍、政、財、宗教大權於一身,以神在人間的代表自居。國家保持了
古埃及以州為單位的行政區劃,各州州長、財政官和下屬區級官員均由馬其頓人和其他希臘占領者擔任,國王掌握著他們的任命權,並在各地駐軍。埃及土著一般只擔任村級政權的職務。另有包括亞歷山大里亞在內的三個
自治市(另外兩座是惱克拉提斯和托勒邁依),集中居住著希臘殖民者。
王國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
名義上統歸國王,稱“國王的土地”,但實際占有狀況十分複雜。有國王通過王室財政部門直接支配和經營的土地,這樣的土地約占埃及可耕地的一半以上;有神廟僧侶、高級官吏及希臘軍事殖民者的土地。社會上買賣、轉讓土地也是合法的現象,並不需要國王代理機構的認可。但軍事殖民者的土地卻不能自由轉讓,包括不可繼承。一般農民除每年需上交1/3至3/4的租稅外,還要承擔勞役的重負。其他土地占有者的捐稅數額不等,也有高級官吏享受免稅的待遇,但這是個別的現象。
國王不只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也是最大的手工業和商業財產的擁有者。王室經營礦山、大手工作坊、商業和內外貿易活動,以充分滿足王室的消費需要。由
托勒密二世統治時期的一些文獻得知,國王控制了全國的
橄欖油的收購、加工和銷售。其它手工業產品,如
紙草、
呢絨、
鹽鐵等的生產和銷售也受到國王的嚴格控制。希臘商人和作坊主也是手工業和
商業活動的積極從事者。由於王國政治一度穩定,亞歷山大里亞是東
地中海的海上交通樞紐,因此手工業和商業得到很大發展。
公元前3世紀是托勒密王國的全盛期,首都亞歷山大里亞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工商業和文化中心。這裡的居民除埃及人、希臘人之外,還有遠道而來的阿拉伯人、
猶太人、波斯人等,人口多達70萬。市內有繁榮的市場,出售的商品包括中國的絲綢,印度的香料。象牙、珍珠,
阿拉伯的寶石等等。因商旅雲集,亞歷山大里亞港口專門修建了大理石燈塔,塔高122米,被當時的希臘人稱作
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此外,托勒密王室重視市區市政和文化建設,修建有許多公共花園、劇場、
神廟、圖書館、博物館等建築。其中的圖書館和博物館是地中海地區的學術中心,不僅收藏有大量書籍,而且集中了一大批學者由國家供養,專門從事圖書文獻整理和自然科學研究工作。現存的古典著作大多是由這裡的學者校勘分卷的,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如
歐幾里德、
埃拉托色尼、
阿基米德等都曾在亞歷山大里亞進行過學術訪問和研究。
公元前2世紀,托勒密王國因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鬥爭以及社會矛盾的激化而走向衰落。公元前1世紀,托勒密王國淪為後起的羅馬霸國的
被保護國,末代女王克婁奧帕特拉在羅馬內戰中左右逢源,以便維持國家的存在。後因支持羅馬將軍安東尼,於公元前31年為安東尼的政敵
屋大維所滅。
塞琉古王國
由亞歷山大的另一部將塞琉古建立的這一王國是希臘化國家中
領土最大的一個,盛時包括西亞、中亞、小亞細亞以及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部分地區,穩定的統治區是敘利亞,首都
安條克坐落其上,因此又有敘利亞王國之稱。在中國古書中將塞琉古王國稱作“條支”(但在張騫通西域的時候已經接近於消亡),大概出自首都名安條克的緣故。
同基本是單一民族的埃及不一樣,塞琉古王國的屬地是一個多民族的雜居地,歷史上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社會關係更為複雜,因此統治難度較托勒密要大。該國因歷史和文化的慣性分成三個基本地區:敘利亞地區,
巴比倫尼亞地區和小亞細亞地區。位於敘利亞的安條克為東地中海僅次於亞歷山大里亞的手工業、商貿、文化中心。巴比倫尼亞的最重要城市已不再是巴比倫,而是希臘人在巴比倫附近新建的城市
塞琉西亞,該城實際是塞琉古的第二首都。小亞細亞地區的中心是原
呂底亞王國首都撒爾
迪斯。
除三個基本地區外,
伊朗高原和中亞(新疆以西的地區)是相對隔離的地區。為了對如此廣闊的國土和眾多的民族實行有效的統治,塞琉古沿襲了古波斯帝國的
君主專制制度,但也結合了部分希臘的傳統政制。全國分為25省,由國王任命的總督治理,另設有將軍一職,直接聽命於國王。此外還有幾十個希臘人的自治市和一些軍事殖民地作為控制全國的戰略網點。雖內部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市民在城內有類似希臘公民的權利,但在政治大局上要服從中央,並需向中央納稅。君主專制的支柱是由馬其頓人和來自希臘各地的公民組成的軍隊。
塞琉古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歷史上發達的地區,如巴比倫尼亞、小亞細亞、敘利亞仍在王國經濟中起重要作用。歷史上落後的地區,如中亞、伊朗高原東部地區的工商業仍然落後。國王同樣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有專門的王室土地,由依附農民(稱勞伊)在王室財產管理部門的監督之下進行耕作。“勞伊”可同土地一起轉讓,地位有些類似中世紀歐洲的農奴。國家統治階級的其他階層,如官僚、神廟和地方貴族占有大量土地。神廟的地產基本是獨立的,由自己的勞伊和奴隸耕種,不受國王的管轄。國君因需要神廟的支持,賜予後者很大的特權,使得各大神廟猶如一個個國中之國。
塞琉古王國具有自
波斯帝國繼承下來的良好的道路系統,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古代歐洲和印度、阿拉伯半島甚至中國貿易的中介。在對外貿易方面,海路經
波斯灣可達印度和阿拉伯半島,陸路與東亞、南亞和歐洲聯接,著名的
絲綢之路的西部終點便是安條克。古代東西方的一些旅行家均記載過塞琉古王國相對和平時期的經濟繁榮景象。
公元前3世紀以後,中央權力衰落,塞琉古王國逐漸分裂出一系列獨立的國家,如中亞的大夏(
巴克特里亞)、伊朗高原的安息王國(
帕提亞)。公元前142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起義獲勝,建獨立國家。安息幾乎同時奪取了兩河流域地區,塞琉古國土僅限於敘利亞一地,在內外交困中掙扎到公元前64年,被東進的羅馬所滅。
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