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伯爾山口

開伯爾山口

開伯爾山口Khyber PassKhyber亦作Khaybar或Khaibar。興都庫什山脈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在巴基斯坦阿富汗之間,穿行開伯爾山,東口距巴基斯坦白沙瓦16公里。歷史上為連線南亞與西亞、中亞的最重要通道。山口由發源於開伯爾山的兩條小河的河谷組成。山口西北-東南走向,全長53公里,最窄處不超過600米,兩側山高60-90米。隘道最高點蘭迪科塔爾堡壘,海拔1,067米。冬不封山,終年可通行。從白沙瓦到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公路由此經過。鐵路則從白沙瓦修到蘭迪卡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開伯爾山口
  • 外文名稱:The khyber pass
  • 地理位置興都庫什山脈
  • 全程:53公里
定義,介紹,商業交通,

定義

開伯爾山口
開伯爾山口
因為有帕米爾高原,由於古代技術限制西亞、中亞帝國一般會在阿富汗斯坦這個四戰通道盤居,然後選擇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河谷,越過山口後,就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以及大平原上幾百個小邦國。阿富汗開伯爾山口,是整箇中亞通往南亞的唯一通道。
二千三百多年前的亞歷山大帝國如此,幾百年前的莫臥兒帝國也如此。貴霜帝國,伽色尼王國,愷加王朝,杜蘭尼王朝也都是從開伯爾山口一路南下到印度。

介紹

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之間最靠北而且最重要的一個山口。連線喀布爾與白沙瓦。山口兩側山樑各有一條小河發源,其河床構成開伯爾峽谷。峽谷在180∼300公尺(600∼1,000呎)高的陡崖之間曲折延伸,在距巴基斯坦賈姆魯德(Jamrud)數公里的沙迪巴吉阿爾(Shadi Bagiar)進入開伯爾丘陵。山口有古商道和硬面公路穿過。穿過山口的鐵路(1925年通車)連線賈姆魯德與靠近阿富汗邊界的倫迪科訥(Landi Khana),有34個隧道與94座橋樑和涵洞,使該地區交通大為改善。該山口可經由一條公路岔道繞過。該岔道起自賈姆魯德以北約14公里(9哩)處,通往洛亞達卡平原(Lowyah Dakkah)。山口長期具有戰略重要性,經歷許多歷史事件。歷史上穿過該山口的有印度·雅利安人、伊朗·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蒙古人和阿富汗人。曾是英國控制阿富汗邊境與附近好戰部落的重地。
開伯爾山口開伯爾山口

商業交通

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從西域歸來,向漢武帝稟報了他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的奇特發現,“居大夏時見蜀布、卭竹杖,問所從來,曰東南身毒(今印度)國。”歷代帝王的官方記載上從未有過通商記錄的西域國土上,張騫居然發現了大量獨產於四川的蜀布和卭杖。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張騫及時地報導了與西北諸國往來的可能性;他暗示了與那些地區通商的潛在價值。他還指出了與像中國那樣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結盟的好處。
在緬甸南部伊洛瓦底江下游地區,公元前後已有孟人居住。當時印度人把這一地區稱為(“蘇瓦納布米”),意即“黃金地”。人們以為印度人進入緬甸,只限於沿海區域及緬甸中部平原地帶,唯據4世紀的華陽國志,印度人亦曾沿雷多一帶山區,越過森林山以而進入緬北之通道,深入緬北中緬邊境。這條中國經過緬北到達印度大夏的西南絲綢之路,長期秘密掌握在西南夷商人與宗教僧侶的手中直到唐朝隨著各方交流的加劇才逐漸暴露於世人的目光中。
東漢時,可能有中國人經此道至印度者《後漢書·西域傳》記載有東離國(《魏略》作車離國),都沙奇城(saketa),在大竺東南3000里,列城數十,皆稱王,後為大月氏所征服。車離即喬薩羅國,在今印度科羅曼德爾(coromandel)沿岸。《魏略》說此國一名禮惟特、一名沛隸王。沛隸是古代居住在恆河三角洲北方的奔那(pundra)人。其南方為孟加(Vanga)人,漢代文獻中寫作盤起,《魏略·西戌傳》稱盤越國,又名漢越王,“在天竺東南數千里,與益部相近。其人小與中國人等。蜀人賈似至焉。”,古稱高達--孟加(gauda-bengala)。高達泛指三角洲巴吉拉提河兩岸直到海濱的廣大地區,相當於孟加拉南部地區。此地除了西北絲路南道越蔥嶺,經貴霜至天竺,轉向東南恆河流域入海口可至,中國西南地區的商人大概也有經緬道而至者。中亞、西亞的商人也可以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河谷,越過山口後,就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河平原,之後貨物由西南夷中轉商翻過中緬山區運送進入巴蜀。
若從東漢的益州(東漢時治所在四川雒縣,中平中移毛綿竹,興平中又移至成都)出發,南行折西,經今大理過瀾滄江,到永昌郡(今或南保山),西行過怒江,出高黎貢山至騰衝,再從這裡西南行到蒲甘(在今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中游東岸)。由蒲甘沿親敦江而上,經胡康河谷由曼尼普爾進入阿薩密,再南下達卡地區(在今孟加拉國),由此溯恆河而西,從陸路入印度。在印度經華氏城(巴特那)、曲女城(開瑙季)到亞穆納河畔的馬士臘,北上五河流域的奢羯羅(今巴基斯坦錫亞爾科特)、塔克西拉(今錫爾卡普),過普爾山口至大夏(今阿富汗),與西北絲綢之路在木鹿(merv,今土庫曼斯坦境內的馬里)匯合;除了走陸路完成與西北絲路的連線之外,從緬甸亦可走水路沿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出孟加拉灣航行到印度。與印度洋航道連線起來。《魏略·西戎傳》記載,大秦國水道通益州永昌郡,當由緬甸海岸登入而達永昌。《厄立特里業海航行記》關於印度東海岸以東地方的描述也可以印證這條路線。英國歷史學家哈威在《緬甸史》中說,公元前2世紀以來,中國以緬甸為商業通道,“循伊洛瓦底江為一道、循薩爾溫江為一道,尚有一道循彌諾江(chindwinr,今親敦江)經曼尼普爾(Mannipur)乘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商人在其地以中國絲綢等名產,換取緬甸的寶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歐洲的黃金等珍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